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珍闻 > 内容
董必武诗吟呼和浩特、包头两市
来源:本站 作者:刘建禄 日期:2012/6/14 浏览量:6337次
字体:     

 

            
    董必武(1886.3-1975.4)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并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同时他还是一位古体诗词功力深厚的诗人。1963年10月11日至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两市视察。董必武在视察期间,不仅对所到地方的工作做出许多重要指示,而且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诗作。这些诗作,既是当代反映内蒙古题材诗歌中的光辉篇章,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史上的重要史料。诗中所阐发的深邃思想,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昭君千秋在 青冢尚留香
—-在呼和浩特的诗作


  董必武1963年10月11日从宁夏首先到达包头视察,13日傍晚到达呼和浩特,下榻在内蒙古新城宾馆。第二天,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人委主席的乌兰夫等同志的陪同下,董必武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内蒙古博物馆,在内蒙古赛马场观看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赛马、马术表演,还视察了投产不久的内蒙古第二毛纺厂。10月14日,
乌兰夫等自治区党政领导向董必武汇报了自治区的工作。
  10月15日,董必武参观了著名的昭君墓。时值深秋,但昭君墓仍草色青黛。董必武站在园内刻有历代咏昭君诗的碑刻前认真阅读品味,流连徘徊。在乘车回宾馆的路上一路思索推敲。当
晚,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谒昭君墓》一诗,并伏案挥毫: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
舞文弄墨总徒劳。


  这首诗的标题用了一个“谒”字,充分体现了对昭君这一历史人物的尊敬。全诗更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科学评价了王昭君的历史地位和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格调豪放激昂,
语言精炼流畅,是当代咏昭君诗的代表作。诗的前两句充分肯定了王昭君为汉匈两族和平友好作出的不朽贡献,盛赞王昭君为国家和民族大义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高远见识。后两句指出历代那些充满悲怨哀叹或借题发泄自己胸中愤懑不平的昭君题材作品,是掩盖不了昭君光辉形象的,企图否定王昭君进步历史作用的说法和做法,更是徒劳无益的。这首诗不久就被镌刻在巨大的石碑上,立在昭君墓前。至今半个世纪来,不知有多少人在碑前驻足欣赏、拍照留念,也不知有多少人在诵读吟咏这首诗篇。
  董必武在参观昭君墓之前,先到位于呼市南郊的桃花人民公社(今玉泉区小黑河镇)视察。他不顾年事已高,走家串户,同社员们亲切交谈,拉起家常。董必武要求当地干部,要在大力发
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畜牧业,并动员社员群众利用荒山、荒地、路边、宅旁空地多多种树,绿化祖国。视察结束后,董必武写下了《参观昭君墓南桃花人民公社》一诗:


蒙汉人同社,桃花艳一乡。
大田多禾稷,比屋养牛羊。
秋实今年好,冬耕早日忙。
黑河能供水,青冢尚留香。
农靠贫中下,物清积短长。
乘闲植嘉树,集体业蕃昌。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桃花人民公社民族团结、农牧业丰收、景色如画的面貌。诗作开头指出,这个公社是由蒙汉等民族群众共同组成的,是桃林茂密、桃花艳丽的农乡。接着四句描绘了一幅深秋农区图景:大田里即将收割的各种庄稼,家家户户饲养的牛羊,庄稼秋收丰硕的果实,早日冬耕忙碌的社员。“黑河能供水,青冢尚留香”一句,既指出了该公社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也反映了这里具有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诗的最后两句说,乘空闲的时候广泛
种植各种树木,集体事业不断昌盛。这既是当地实际情况的写照,又是提出的殷切希望。
  10月16日,自治区党委、人委召开了负责干部大会,董必武在会上作了国内外形势的报告,并对内蒙古如何发展工农牧业和植树造林,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包头新建市 钢铁开基地
—为包头和包钢的题诗


  董必武是10月11日从宁夏到达包头的。目睹包头新市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晚他就写下了五律《初到包头》:


包头新建市,非把旧城增。
钢铁开基地,街衢合准绳。
笔杨黄叶动,渠水浊泥澄。
奇迹工农创,红旗举是应。


  全诗气势宏大,豪迈有力,不仅盛赞了包头的巨大发展,而且揭示了这一奇迹创造的力量源泉。诗的首联,指出包头新市区不是对旧城区的简单增加扩大,而是等于新建了一座城市。包头旧城解放前只是一个面积仅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8万的小城。在新中国“一五”计划156个国家重点工程中,有包钢、一机、二机等6个项目落户包头,选址在西北距旧城几十里的荒滩原野上。于是,成千上万的建设者,从祖国各地来到这里,不到两年就建起了一座新城。1956年,包头市新设昆都仑、青山两个市辖区,原旧城区则改设为东河区。颔联指出包头已成为国家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街道建设也非常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包钢从1953年开工建设后,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成为国内与鞍钢、武钢齐名的三大钢铁公司。包头的城市规划是1955年经党中央批准的,
各种功能区域布局合理,街道宽阔,建筑美观,并且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至今仍在严格有效地执行。
  颈联描写了城乡的绿化和农渠。包头城区是点状分布的,所以城乡交错。秋日笔直的杨树叶已枯黄,在风中摇动,农渠里的流水浊泥沉淀,清澈流淌。尾联是全诗的主旨和灵魂,是画龙
点睛之笔。作者指出,包头翻天覆地变化这一人间奇迹,是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是在党的红旗指引下取得的,从而唱响了时代的强音。
  11月12日,董必武参观了包钢。并写下了《为包钢题》四言诗:


钢铁于国,工业化基。
赫赫包钢,开创甚奇。
荒滩之上,建立宏规。
洪炉林列,巨管分枝。
砂进锭出,炼冶是宜。
非大跃进,焉能如斯。
黾勉职工,高举红旗。
自力更生,免受人欺。


  诗中一开始就指出了钢铁工业对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盛赞包钢的开创建设是一个奇迹。包钢厂址宋家壕,原是一片荒滩。按照规划,这里要建高炉4座、平炉9座,钢、铁产量各达到300
万吨以上。之后具体描写了包钢生产的壮观场面:一座座高炉林立,一支支巨管相连,矿砂进入高炉,很快就出了钢锭,这是由于采用了现代化的先进设备技术。诗的最后向包钢职工提出殷切希望,要永远高举红旗,坚持自力更生,这样才能不被别人欺负。
  10月13日,董必武由包头赴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他浮想联翩,写下了《由包头至呼和浩特市道中即景》:


平芜莽莽夕阳临,行处车旁间有林。
杨叶感秋黄欲落,草茎将槁褐加深。
马羊放牧刍能集,鸿雁归飞暖是寻。
三面红旗前引路,蹴翻修正具坚心。

  诗的前三联,描绘了土默川平原的壮美秋景:平旷的田野莽莽苍苍,夕阳渐渐西下,行车的道路两旁,时而出现一片片的树林;发黄的树叶就要飘落,辽阔的草场褐色加深;地面上群群
马羊在悠闲觅草,天空中队队鸿雁在奋力南飞。董必武目睹这一安宁的景色,联想到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在尾联中抒发了豪迈的感情:有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指引前进的道路,战胜修正主义具有坚定的信心。
  

这首诗和上首诗说到了“大跃进”、“三面红旗”、“ 蹴翻修正”。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三面红旗”一方面反映了党和人民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的强烈愿望和积极探索,一方面存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缺点;对当时认为是修正主义的东西,后来也重新认识。但是,董必武的这几首诗,倾情讴歌了那个火热年代的本质和主流,讴歌了亿万工农群众的伟大创造精神。

董必武在呼和浩特、包头两市留下的诗作,形式多样,既有五律五绝、又有七律七绝,还有四言。同他的众多诗作一样,不仅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且用词精当,对仗严谨,律切精深,言简意赅,尤其是格调高昂,气势雄浑,意境深远,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得爱国爱民、温柔敦厚的中华传统诗词精髓。极少评论今人诗作的毛泽东主席,1965年7月21日致陈毅的信中指出:“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 “董老善五律”,这是诗人毛泽东对董必武诗歌的中肯评价。董必武的诗作由于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因而具有巨大的教育启迪作用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留给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注:《为包钢题》、《由包头至呼和浩特市道中即景》、《参观昭君墓南桃花人民公社》三首诗据《董必武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谒昭君墓》、《初到包头》、《内蒙古诗词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访问好力堡牧区》、《海拉尔五绝句》据《名人眼中的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所附照片采自《董必武》画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出版)、《草原连着中南海》画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作者系内蒙古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