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会议摘要 > 内容
伏来旺在敕勒川研究会第二次理事会上的总结讲话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日期:2012/11/26 浏览量:11897次
字体:     

 

  本次会议已进行约一天,现在由我来作会议小结,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讲一下敕勒川研究会的成果,第二讲一下存在的问题,第三讲一下今后的打算。为了节省时间不再重复谁讲了什么精神,看了什么内容,概括地说有四句话:时间紧凑、内容丰富,学研结合,成效显著。
用了多半天的时间,安排这么多的内容,一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在土左旗学习。特别是通过上午听康存耀同志对旗情的介绍,考察了乌兰夫故居、塔布赛的新农村建设、哈素海敕勒川文化旅游区,感触很多,很受启发。总的感受,土左旗当前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旗情的认识深刻,二是发展思路清晰,三是重视文化建设,四是推动工作有力。
  对旗情的认识。认识到土默特左旗是一个历史名旗、文化大旗,将来要发展为经济强旗。把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认识是深刻的,对于今后的发展思路,上午存耀同志讲了一山、一川、一湖、归纳了打造两个品牌,三步走举措,发展思路非常清晰。旗委政府对文化建设认识也是深刻的,而且推动是有力的,这对敕勒川文化研究会的同志启发很大。
  这次敕勒川文化研究会在这里召开,效果很好,上午刘志军同志是从干了些什么,准备干什么这个角度讲的。我想更重要是,通过做这些事情领悟到了一些什么,推动了什么,从这个角度来我谈一些认识。
  两年来研究会的成果
  第一是研究文化、唤醒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这个词是已故的民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主要指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有不少学者对自觉这个词解释为:是自发的、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有一种向往、追求和欲望。我理解,文化自觉是人的一种潜在的、自发的、自觉的行为,不是被迫的、牵强的行为。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提出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围着经济建设展开,到十五大、十六大之后,把这个思维逐步拓展,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思路。从近一个时期看,又增加了生态文明,成为“五位一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主题专门召开的一次会议,这个会议明确地提出了培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民主是政协的标志,所以我觉得从文化研究会的角度研究文化,对文化有了进一步更深刻的认识。
  在平时的交谈当中,发现部分会员、理事的认识提高了很多。
  第一个认识:是进一步懂得了文化的功能,知道文化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它涉及的面很广,过去我们单纯地认为,文化就是宣传部门,文化部门管的事情。其实文化是全社会的事情,是全民的事情。也认识到了文化凝聚人心,可以唤醒民众,认识到要以文教人、以文育人,以文利人、以文娱人,最重要是以文化人。
  文化的含义,一个是文,一个是化。自我的觉醒是文,用文来教化民众叫化,特别要对化的理解要深刻。要化自己、化别人、化社会。从个人的角度要重“文”,而从社团的角度要重“化”。在“化”字上做文章。怎样把的历史文化宣扬给民众,让更多的人学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认识。
第一是增强了“四个认同”,即国家的认同、民族认同、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四个认同”中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的认同。过去毛泽东主席讲过,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可以推理,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是一愚蠢的国家,一个没有文化的政府是一个愚蠢的政府,没有文化的人也是愚蠢的人。这是第一个增强,我们的会员要增强这方面的认识。
  第二是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可以借古知今,总结经验。只有对一个地区的历史清楚,才能更好的谋划现在和未来。认识是基础,研究历史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在封建社会的几千年当中,一个到任的地方官员,特别是一个县令上任时,第一件事情是要看当地县志,就是要了解这一地区的过去。在土默特这块土地上,敕勒川文化的历史是非常显赫的,把这一历史上的亮点、光辉的足迹弘扬开了,对激励后人作用是很大的。
  第三搞清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属性与职能。过去研究文化,只研究事业,不涉及产业。作为文化事业就是现在的文化艺术团体、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是由政府出钱办的事业。作为产业,即有投入也有产出,所以文化产业的第一属性是经济,第二属性才是文化。如果把文化产业发展起来了,就是把文化和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我们下午参观的敕勒川文化旅游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业和产业、经济和文化结合的一个项目。
  第四明确了文化有凝聚人心作用。无论是事业还是产业,无论是专业性文化还是群体性文化,都有一个凝聚人心的作用,在过去战争年代,南征北战,用一个快板、一首歌激励大家勇敢向前。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文化更起到一个凝聚人心的作用。这些年,进入了一个文化盛世,书法、绘画、摄影、诗词、歌赋等文艺团体,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像雨后春笋的林立起来,使得的民众通过这些团体组织的活动了解了更多的文化,一方面增加了娱乐,把教化的成分饱含在其中,这个凝聚的作用体现出来。
  第五促进了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紧密结合。大家认识到要搞好旅游,一是搞好景点的营造,二是文化的包装,只有景点的营造没有文化的包装,这个景点是经营不下去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会员都有了较强的理解和认同。
  增强了文化的自觉,自觉地把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揉和在一起,来考虑问题,这是第一方面。研究文化唤醒了文化的自觉,这是第一个成效,是一个收获。
第二个成果就是研究文化增强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回顾这段历史,就是按照小平同志提出来的,第一,发展是硬道理;第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问题上,讲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怎么发展具体举措上,小平同志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在那个刚刚拨乱反正的年代,这些举措都是非常重大的,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显现出科学合理的、前位的筹划,这个时候文化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就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当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的需求可能转向文化,这时候的党政官员,不去研究文化那就落后于群众、落后于时代了。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在固阳当县长时,有一次在一个乡开扶贫会,正好赶上在旗县乡镇推行文明礼貌用语,市里宣传部门要在这会议上也一并作礼貌用语动员,在乡镇提倡“您好、对不起、再见、谢谢”等,当他完之后,一个农民就站起来说:“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吃饱了撑的,现在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吃不饱。”那个时候我有两个深刻的体会,一是在扶贫会这个场合讲文化不合时宜,第二是当时我们的国民素质还比较低,不能直接接受这个提法。那么的时代发展到当前,我们的党政官员要比老百姓更要讲文化才行。
  第三个成果就是研究文化扩大了社会交往,广聚了各方人才。在上午的会上,讲了敕勒川研究会做了那么多的事,刊物的创办,系列丛书的编撰以及网络的开通、影视的创作、博物馆的筹建、文化园区的开发等,在这个过程当中,敕勒川文化研究会150多个会员,不算今天增加的理事,还有50-60多个理事,大家共同谋划,集思广益,发表了很好的意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又不断的扩大影响力,加强与外界交流,比如说与中央电视台、友邻的山西、陕西、河北、宁夏在各个方面的交往,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扩大了视野,而且朋友也越来越多。那么这个文化的力量,不仅是现在这些人的力量,而是扩大为更大的一个文化圈,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四个成果也是收获,就是研究文化推动了事业与产业、官方与民间结合。研究会除了所办的刊物、系列丛书、影视创作、网络以外,这两年着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包头专门举办了高层文化论坛,吸收了全国各地的名家学者参与这项活动。而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推动了各个地方在文化产业上作文章,现在敕勒川地区所谋划的文化产业有70%-80%都与敕勒川文化研究会有联系。有的请去参与论证,有的还请去讲课、作报告等传播文化。在这方面,包头的土默特右旗,呼市的土默特左旗、托县,包括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都有很大突破。马冀老师在上午的会上就讲到,敕勒川文化研究的任务就是把官员、学者、民间结合起来,一个研究会要解决这个重大的理念性的问题,只靠自己去搞研究,不会有多大的收获,一定要得到党政的支持、大批学者的参与,把广大的民众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有效果。
  真正的文化来源于民众,人民群众当中蕴藏着最深的文化,如果能够把这些文化素材吸收过来,整理出来,再传给后人,那么这个社团的作用就起到了。但是现在有一种怪的现象,官方和民间形成两个圈子,各自管自己的一摊。当前我们的政府部门有成套的文化体系,内蒙古的民间社团就有一千个,民间希望得到官方支持,而官方不理睬,用西部区农民的话讲就是,“火烧烟锅子一头热”。如果能够通过社团的作用,促成“火烧皮条两凑凑”的现象,那么敕勒川研究会的作用就起到了。
  从总体上看,这两年很有成效。比方说包头高层产业的论坛,及不久前由研究会与内蒙古文化厅联合搞了一个二人台文化高层研究讨会,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得到了文化部门的支持。近些年,许多开明的市长、县长、旗长等官员,在一些项目的决策上,都吸收敕勒川研究会的同志参与论证,非常重视项目对文化内涵建设。如在一个城市的建设上,它的城市建设好不好,不在于马路有多宽,楼层有多高,而是要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的建设风格,把民族的符号和元素加进去,就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还有在文化旅游项目方面等,就不多提了。
  第五个收获,研究文化提升了地区知名度。
  敕勒川地区人人皆知且文化底蕴深厚。而敕勒川文化研究会自成立以来,依托丰富的地源优势,研究出了一些成果,至少可以说,在打造文化品牌上做了一些事情。
  第一个文化品牌是昭君文化。对于昭君文化而言,历史上众说风云,褒贬不一,古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都写过有关昭君的诗。然而持贬意的占了多数,这一点从四大名著《红楼梦》中就可以看出,在红楼梦第51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青冢怀古》其七中写到: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诗中写道与匈奴和亲这一方法,实在是太可悲了,大汉皇帝这一棵不成材的树,应该惭愧,真是让后人耻笑。
  直到1956年董必武来到呼和浩特写了一首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这实际上是对文人的一种批判,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王昭君呢。
  现在认为:她是用统一战线的手段解决了两国间的政治问题。用民族和谐的手段,化解了两国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在昭君和亲之后,北方大地出现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和平时期。这一点很受老百姓欢迎,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所以呼和浩特市近些年来把王昭君打造成为一个民族团结的象征,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昭君文化节,以此来宣传她深刻的含义。作为敕勒川地区的一个品牌,我们更应该很好的去弘扬它,更深层次地去研究它。
  第二个品牌是鲜卑文化。鲜卑文化,为北方游牧民族统一中国开了先河。然而鲜卑文化就发源在我们敕勒川地区。此外,首个以鲜卑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就在和林格尔的盛乐园区。
  第三个品牌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阿拉坦汗与三娘子主张的“开关互市”,使长城两边不再兵戎相见,双边战场变成了贸易市场。在发展与共融的历史面前,这就是一种进步,是一件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好事。在他们的带领下,随后这个地区逐渐出现了的农耕,出现了小手工业,这些不仅是民族融合的一个体现,也是工业化的早期雏形。地区贸易的不断发展,这里出现了大板申、小板申,到处是集市贸易和商贸流通,这又是城镇化的雏形。沿着历史的发展,这个地区不断迎着社会发展与民族融合的潮流前行,这就是一个品牌。
  第四个品牌是西口文化。在我们的包头有“西口文化研究会”。西口文化来源于走西口。所谓走西口就是过长城出口外,来到阴山脚下,这些人凭着汉族的真诚、蒙古族的宽容,两个民族在这里融合、繁衍、发展,使这个地区成为一个草原和中原的结合部,农耕和游牧的融汇点。从这一点上讲,对全国的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统一都具有典型意义,在这里打造最具中国民族融合典型性地区再合适不过了。这又是一个品牌,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品牌,同时历史也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土默特左旗是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的家乡,乌兰夫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因为有了第一个,才有了后来的五大自治区,才有了30个自治洲,才有了120个自治县,才有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我们党和国家实行的是三项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有两项,第一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第二项是民族区域自治。这个制度的创立,使国家形成了一种基本框架,应该说土默特旗这块地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发源地,对于敕勒川来讲,这又是一个品牌。
  第六个收获是研究文化加深了对敕勒川文化内涵的理解。
  记得在2010年发起敕勒川文化研究会的时候,想到有一首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隆,笼盖四野……这首歌在美国的少儿读物里有,日本的文学材料里也有,全世界几乎都知道这首歌。然而敕勒川究竟在哪里呢?当时经过乌恩、潘照东、马冀老师等专家的研究讨论和查阅古书,最后确定敕勒川就在我们这个地区。地域范围定了,那么这个地区的文化究竟有什么含义呢?研究会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最终研究学者们初步把敕勒川文化确定为以下几点:
  第一,它是地域型文化。“敕勒”是一个民族,敕勒川是一个地区。经过论证与广泛思考,最后确定敕勒川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的全部,包头市的全部,巴彦淖尔市的中东部。鄂尔多斯的两岸,乌兰察布市的西部。我们初步把相关研究的范围也确定在这个范围。然而,文化是有很强的扩张力和影响力的。与相邻的河北、山西、陕西甚至宁夏也与我们研究的敕勒川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要加强交往。以上是第一个确定,确定了敕勒川的范围。
  第二个确定,是确定敕勒川是一个复合型的文化。所谓复合型文化是指在这块土地上,古往今来,繁衍生息着多个民族,包括两千年前的匈奴,以及之后的鲜卑、揉然、突厥、回纥、党项、女贞等等,特别是从明代之后,中原的汉族和这个地区的蒙古族的融合。包括了血缘的融合、文化的融合、风俗的融合。使这里形成了特有的地区性文化。所以讲,敕勒川文化是一个复合型的文化。
  第三是确定这里生活的民族是开放的民族,这里形成的文化是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由于众多的民族在这里生活,敕勒川海纳百川,吸收了多个民族的优点和长处,在这块土地上现有的鄂尔多斯文化、大河套文化、土默特文化、西口文化、盛乐文化、云中文化、乌兰察布文化、察哈尔文化等都是产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各个文化之间都有密切的相关性。所以敕勒川文化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
  第四点确定了敕勒川文化是一种开拓创新的文化。为什么是开拓创新呢,从鲜卑在盛乐开拓,阿拉坦汗在这里开关互市到旅蒙商打开向北的贸易通道以及后来的“走西口”文化和乌兰夫的红色的革命文化,都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膊的。除此以外,建国之后包头建立了“钢城”,使包头第一个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改革开放以后,呼包鄂形成了“金三角”,无论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从文化建设方面,都走在了引领时代的潮流的前沿,因此,它是开拓创新的文化。
  我们之所以要研究文化,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强民族的认同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提升地区发展的一个软实力。
  讲过了成绩,下面再讲一些不足。首先,从总体层面上来讲,敕勒川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其次,是社会性的参与不是太高,需要我们逐步的引导。另外,研究会的会员和理事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第四就是官方、民间的结合不够紧密,多头发展,互不相通。在这方面我们要发挥研究会的作用,加强各个层面的交流与合作。还要和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交流,因为文化是有共性的,一通百通。第五个问题就是文化的产业化没有形成。在市场经济下,文不言商就会脱离物质基础的实际,在竞争中也很难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我们打铁自身硬,把文化做大、做强,做成一项产业。这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发展中不断改善与健全。第六个方面,是网络不够建全。敕勒川自身的机构还不够完善,
  最后,讲一下今后的工作,如果说我们研究会用了两年的时间打基础,那么今后的路,就是要谋发展。我们就要深入研讨、谋划产业、扩大影响、打造自己的品牌。
  第一件事,就是继续办好刊物,本着“两个结合”,“三个特色”的优势,力争促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另外,要在稿源、数量、质量以及发放赠送的范围上有所调整。
  第二件事,就是的课题和系列丛书的任务。根据计划,要在年底之前,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交办的《中国北部边疆历史与文化研究》这个课题的任务,把十本书全部完成。在这十本书完成之际也就是我们完完整整地把敕勒川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做一个完面概述的时候。不仅是我们的成绩,更是对后辈儿孙们的一项功绩,是一项流芳千古的工程。通过这项工程,把敕勒川文化宣扬出去。
  第三件事就是敕勒川文化研究会的网站。如今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网络的社会影响力非常之大,敕勒川文化研究会的网站办得很好,在国内影响还很大,并且逐步在与各家网站建立链接联系。影响不断扩大。
  第四就是影视创作。与中央电视台联系摄制的十集电视纪录片《敕勒川》要争取在春节前播出。一个地区文化的弘扬越多,对他的影响力就越大。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会马上要启动以“敕勒川”为题材的故事片的创作,现在已经开始了谋划,通过电视剧把敕勒川推出去。
  第五,继续办好论坛。包头高层论坛以及二人台高层研讨会取得了成功,在2013年,初步设想搞两次高规格论坛。一个是“多元一体文化论坛”。从政治的角度考虑,敕勒川地区是最具典型性的民族地区,是多元一体的地区。这与十八大的精神与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是吻合的,会得到主旋律部门的支持。另一个就是为敕勒川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搞一次论坛。与当地优势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
  第六,就是着手文化传媒产业建设。两年来,研究会只搞了事业,并未涉及产业。作为文化团体,要想存生存下去就要有必要的资金支撑。
  第七,要加强地区间的文化团体联系。今后研究会要办两件事情,第一件是把敕勒川地区的各家文化团体联系起来。各家团体互通有无、共同研究。第二要与区内外的团体组织建立联系,开展调研工作。特别是把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等地的文化团体联系起来。这样互通信息,互通情况会把文化搞得更好。在这个基础上要推进园区的发展。比如说在我们要在敕勒川文化旅游区内建一个碑林,所谓碑林是北魏创立的,而北魏的发源地就在这里。我们看过很多地方的碑林,哪种模式好,就用哪种模式。同时还要与地区企业建立联系,有需要敕勒川研究会帮忙的,我们会尽力去帮。
  第八,就是完善研究会的组织,充分发挥理事的作用。今后对于研究会的各位理事,我们将会分工,落实责任。这样上下配合,把大家的作用发挥出来,把研究会办得更好。另外,要建立健全内部的组织机构。最后是倡导设立分会。
  把以上问题做好,我想这个研究会在敕勒川地区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受到各地书记、旗长的喜欢,同时更会为老百性带来实惠。从今天到场的参会人员看,超过总数80%以上,说明这个研究会是很有生命力的。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