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探幽 > 内容
四公主德政碑
来源:互联网 作者:吕达超 日期:2013/6/5 浏览量:8651次
字体:     

 
北堡乡口子上村的四公主德政碑  
 
 
 
  

  提起清康熙皇帝的四公主,对老呼和浩特市城内人和清水河县人来说并不陌生,有些人甚至还能讲出许多其背后的故事。四公主的恩德之所以让这些地方的人们永久不忘,那是因其下嫁蒙古喀尔喀郡王敦多布多尔济后,曾先后在两地建府邸居住并留下了许多令后人称道的实物遗存与可歌可敬的历史故事。其中,立于清水河县境内的四块四公主德政碑就是记载四公主有关事迹的重要历史文化符号。

  我对四公主其人其事翻阅过大量的资料,也曾带着浓厚的兴趣对清水河县境内的四公主德政碑进行过实地考察。目前,除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立于清水河厅暑东门外那块碑不知下落外,其余三块我还亲眼目睹并亲自拍过照片。

  遗存于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的四公主德政碑,碑高1.85米,宽0.9米,厚0.2米,正面刻有“皇清四公主千岁千千岁德政碑”字样,背后刻有“日月流芳万世”、“五眼井堡城守把总”,因碑风化其他文字模糊难以辨认。

  原立于清水河县单台子乡老牛湾村那块四公主德政碑,2012年夏季我重访时,因黄河万家寨库区淹没,已被移到山西省偏关县老牛湾古堡外望河楼附近,并被当地人用雨罩保护起来。碑首上书“坤道茸堂”4字,正文“四公主千岁千千岁德政碑”,上首书:老牛湾阖鸠耕种草地人等公举。碑形和高度等与口子上村石碑大致相仿。

  在今清水河县宏河镇浑河、清水河与黄河交汇处的岔河口村那块石碑保存最为完好。石碑由碑座、碑身、碑额组成。座为龟形,额为龙形,通高2.3米,碑身高1.75米,宽0.8米,厚0.2米,碑的正面刻有:“四公主千岁千岁千千岁德政碑”13个大字,碑的背文正中刻有:公主府侍卫协理岔河等处农务事长生禄位碑字样,右下方落立碑人和立碑时间款。这块碑制作十分精致,当人们伫立碑前时,即使对碑记背景全然不知时,也会不由地产生一种肃然起敬之情。

  记得也是去年盛夏的一个下午,我与呼和浩特市几位媒体的朋友结伴前往清水河县西部参加一项民间文化活动,从呼和浩特市出发到喇嘛湾后上沿黄公路,当车行至岔河口村时,我们不由得将车停在了四公主德政碑前的公路旁。此时太阳快要落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放眼望去远处山坡上的庄稼、草木郁郁葱葱,近处浑河、清水河、黄河汇聚于此,那潺潺河水声像似和人们在诉说着什么,面对四公主德政碑,我思绪万千,像似又穿越到了20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

  据《呼和浩特史料》记载,康熙大帝西征大败蒙古葛尔丹部,大清江山逐步稳定,但漠北的烽烟仍未完全熄灭。为了稳定边疆,清政府对蒙古喀尔喀部采取了和亲政策,康熙皇帝将自己的女儿和硕恪靖公主赐嫁于察珲多尔济的孙子敦多布多尔济。当时敦多布多尔济的王府建在遥远的库伦(今乌兰巴托),康熙皇帝因边疆政局未稳,不放心公主一下去那么远的地方,所以决定对公主赐住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可是,当时的归化城也处于前沿防守阵地,很难保证公主的绝对安全,于是就让公主暂居离屯兵之所右卫城较近且景色秀丽的清水河(现清水河县),并在清水河永安街修筑了公主府邸。

  公主暂居清水河时,清廷已开始鼓励汉民在长城以外一些地区进行垦殖,于是当时清水河县长城以南山西偏关平鲁地区的汉民族人口开始来此开荒垦殖。据说,那时许多汉民已由起初春来秋归的“雁行客”逐渐变为定居。由于四公主到来后施行仁政,对在自己受封的牧草地内的垦民,推行税赋减免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加之这些汉人又带来了农业生产技术,他们平整土地,开渠打井,引水灌田,庄稼连年丰收,来往商贾也随之多了起来,使当地一时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

  这一历史事实不但在文献中能够找到记载,而且从遗存在清水河县境内的这四块“德政碑”碑文内容便可略见一斑。四公主这一善举惠泽了一方百姓,清水河县境的老百姓为缅怀和赞美这位公主的功绩,自发给这位公主立碑留给后人纪念。

  四公主的美名流传千古。遗存在清水河县境内的四公主“德政碑”现已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保护,对研究当地清代初期农垦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清水河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些遗存的文物还将会被挖掘出更深的文化内涵。

  

宏河镇岔河口村四公主德政碑文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