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史书连载 > 内容
《察哈尔史迹》之七
来源:本站 作者: 日期:2014/6/20 浏览量:6994次
字体:     

 

  察哈尔地域、沿革及建制 

 

   在蒙古诸部中,察哈尔的沿革变动多,因而使一些人产生模糊认识。有人问:“张家口是不是察哈尔的?”说明人们对察哈尔的地域、沿革及建制不了解。作为察哈尔人,我们有权利和义务给人们一个明确答案。免得让人家费心地去找波斯文资料,研究日本,俄罗斯专家们的论文。明代的汉文资料中,把蒙古地区的几个汗位继承人统称为“小王子”,把“立可登汗”写成“林丹汗”,把察哈尔写成“恰哈拉”甚至写成“插罕”……这样记载下来的资料,它的参考价值是可想而知的。

 

  元代,察哈尔是来自蒙古众多部落的民众,在大汗宫廷担任宿卫,叫做“怯薛”,是同现代的主力部队一样,他们除了打仗还担当保卫汗宫的任务。明初,察哈尔部众的活动名不见经传。那么,他们就消失了吗?不是。北元的“中兴”是察哈尔达延汗完成的。如果察哈尔在明初销声匿迹的话,达延汗怎能凭空崛起。也就是说,史籍上很少看到的或者没有写到的,不见得就没有回事。达延汗征服蒙古诸部,他的兵力不就是元代怯薛薛的后人还能是谁呢?达延汗后有立可登汗乃至布尔尼,再后就是察哈尔十二旗(群)的历史。

    现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语电台用的是察哈尔正兰旗的语音。为什么呢?察哈尔语音便于蒙古各部收听,这个问题有专家作为专门研究,并且阐明了察哈尔是来自蒙古各部。察哈尔的礼仪繁多,层次明确,举止高雅,反映了宫廷礼乐程序。这也是证明察哈尔的出处和来路的有力证据。尤其是察哈尔的饮食文化,更加体现了游牧民族设宴的宫廷特色。例如察哈尔人设的羊背子宴,从杀羊、处理杂水、燎羊头、煮羊背子,配套放置的其它羊肉部件,都有精细的规范作套。端上羊肉,放置的方向,怎样开刀、由谁先动手,给主人家留什么?给小孩子们吃什么?怎样摆布肉块?都有规范的礼仪。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会有如此繁杂的礼仪呢?只有宫廷的礼仪才是这样繁杂嘛!民间食肉何须如此麻烦。在察哈尔流行的宫廷音乐——阿斯尔和察哈尔大汗的政歌,这种音乐蒙古的其他部(旗)是没有流行的。这也是证明察哈尔是元代宫廷宿卫的佐证。

 

  当然,上面提到的都属于旁证,直接证明的资料是我们马背民族共有的——口碑史料。

 

  笔者曾经访问过内蒙古水利研究所的研究员旭日同志。该同志是原察哈尔正黄旗总管巴彦孟克的孙女儿,参领太平宝的女儿。她姓包,是孛儿只斤氏的音译缩写,也就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据她说,他们的家族在察哈尔世代为官,并且是从元代开始的,有家谱作证。笔者虽然没见到家谱,但是相信这个口碑资料,因为笔者的家族史也是口碑流传下来的,我的祖先没有笔录的条件和可能,我不认为祖上流传下来的遗言是假话。还有内蒙古警校的高级讲师肖瑟同志,她寄给我一份她的家族史和家谱复印件,这些资料清楚地表明了她是立可登大汗的后裔。1981年她同丈夫(原民族学院院长)来后旗,同我谈到她的家世时说过:“肖氏家族是立可登汗的直系后裔,从元代的怯薛开始,肖氏家族的先辈在宫廷服役。”

 

  以上是全文的开头语,写这些内容算作是下文的铺垫。因为确实有人理不清察哈尔这个概念(或者说是名词)同“怯薛”、“恰哈拉”、“插罕”、“察哈尔特别区”、“察哈尔都统衙门”、“察哈尔行省”、“察哈尔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地域

 

  1675年前的察哈尔地域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元代察哈尔是宫廷宿卫,是跟随蒙古大汗的军队,打到那里,驻到那里,那里就是他们的地域。北元时期,开始,察哈尔的地域同元代一样,没有指定的地域。达延汗执掌大权后,把蒙古诸都划分为六万户,察哈尔作为宗主部划入左翼三万户之一,地域(也是大致)在现内蒙古的中部一带,具体界限是没有留下依据的。立可登大汁率领察哈尔部众东征西战,到了青海大草滩后,大汗病故,察哈尔兵分两路,一路东征归附清廷,一路西征到了新疆布尔塔拉。到新疆的察哈尔人至今就在布尔塔拉,那里的地域十分明确,本文不作介绍。清廷给东归察哈尔指定的并且至今延续居住的地域就是现在乌兰察布市的大部和锡办郭勒盟的南部。这个地域的具部变动很多。最初清廷指定的地域是“南起张家口、大同边外(就是长城往北),北至马群山”(现西苏旗南部,经化德县中部往东绵延),西起阴山东麓(旗下营镇侧),东至多伦县东界。光绪年间,清廷国库空乏,企图通过“移民实边”政策解决危机。察哈尔地区从内地移来大批垦荒农民,经过几十年,察哈尔地区就产生了坝上六县和绥东五县,这是草原沙化的开始,也是察哈尔地域大减的根源。

 

  建国初期,绥远省政府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共同解决了“旗县并存”的问题。察哈尔右翼地区划出了“左、中、右”三个旗,察哈尔左翼地区设正兰旗、正镶白旗、镶黄旗、太卜寺旗。几个牧群旗撤消。现在要说察哈尔地域,那就是上述几个旗的地域。绝对不能把察哈尔曾经在过的地方免强说成是察哈尔地区,因为那是历史,它不能说明现在。辽宁的义县,河北的张家口等,同察哈尔有过地域关系,不能把那些地方说成是察哈尔或察哈尔的部分。

 

  二、沿革

 

  察哈尔的历史沿革是十分清楚的。元以前是蒙古各部的部分民众。成吉思汗从蒙古各部调来的民众,成为大汁宫廷的宿卫,作为征战的主力部队。北元时期,察哈尔仍是汗宫卫队、部分迁散。达延汗执掌蒙古大权后,察哈尔部众统一到察哈尔万户。立可登汗年代,察哈尔部众率大汁征战。布尔尼率察哈尔部众反清失败后,察哈尔部众(不包括新疆部众)被配迁到张家口、大同边外居住,划建察哈尔八旗和四个牧群,张家口设都统衙门。袁世凯执掌民国大权年代,察哈尔地区设“察哈尔特别区”。一九二八年,民国政府改特别区为“行省”。一九三六年,伪蒙古军政府设察哈尔盟,后察哈尔右翼地区设巴音塔拉盟。建国初,察东地区归察哈尔省政府管辖。察西地区归绥远省政府管辖。一九五三年三月五日开始,察哈尔地区的沿革同现状。

 

  三、建制

   

  察哈尔的建制,古代部分同地域、沿革的内容有所重复,这里不作介绍。本文要从康熙十四年(1675年)开始作简略介绍。

 

  (一)察哈尔八旗的建制概况

 

  所谓“八旗”是清政府用旗帜和它色命名军队番号的,后来把蒙古地区的“部”也叫成“旗”,“八旗”就是八个“旗”。满清在统一全国的战斗中,曾经有满军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这是他们的主力部队。蒙古八旗是纯粹的军队组织,是最早归附满清的蒙古男子组成的。顺治年代,蒙古八旗官兵有留到各地任职的,有告老还乡的,也有部分在大城市成家立业的。这样,蒙古八旗的建制就不存在了。后人提到的所谓“内八旗蒙古”也就是指蒙古八旗,到了康熙年代,所提到的蒙古八旗是蒙古八旗的后代人。这是笔者的祖父班介先生说过的。我曾经询问过锡盟文史专家高乐民同志,他识满文,对清史的研究很深,他赞同这个说法。笔者曾经到一史馆翻阅清代资料,在满部世表中,蒙古各部都有,就是没有蒙古八旗。后又翻阅藩部傅,同样,蒙古各部(旗)的传都有,就是没有蒙古八旗的。因此,我对上述认识就踏实了。可以说,察哈尔八旗是填补了蒙古八旗这个建制的“空白”。

 

  察哈尔八旗初建上三旗,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这三个旗各下设十八个半苏木。“苏木”蒙古话“箭”的意思,同满语的“牛录”相同,汉语译作“佐”。后续建下五旗,即正红旗、镶红旗、镶兰旗、镶白旗、正兰旗。这五个旗下设十二个半苏木(也有设十三个苏木的)。

 

  旗设总管一人,蒙语叫安奔。设参领一人,蒙语叫扎楞,设副参领一人,蒙语叫伊勒格扎楞。旗设审判庭一处(有的地方是2~3个旗设),设审判长一人,蒙语叫霍仁达。有的旗设捕盗官一人。旗府另有笔贴式等办事人员几名。

 

  每个苏木设佐领一人,蒙语叫章盖;设骁骑校一人,蒙语叫孔督;设护军校一人,蒙语叫专达。半个苏木设佐领一人,设专达一人,不设孔督。

 

  有的旗设喀喇沁苏木,是直属都统府的,官员设置同其他苏木一样,人员来自满州本部。有的旗设有巴尔虎苏木,官员设置同其他苏木一样,人员来自呼伦贝尔的巴尔虎部。

 

  管理察哈尔八旗(包括四个牧群)军政事务的机构设在张家口,叫都统衙门。设都统一人,满族人专职。设副都统若干名,由蒙古族立功的旗总管兼任,叫做“记名副都统”, 没有实权。都统蒙语叫郭赛安奔。

 

  察哈尔八旗的建制一直沿续到解放初。在解决旗县并存问题时,右翼四旗改设为察哈尔右翼前、中、后三个旗。左翼地区设正兰旗、太卜寺旗、正镶白旗、镶黄旗。(牧群旗的建制撤销)。

 

  (二)察哈尔牧群(旗)建制概况

 

  清顺治年间,察哈尔地区有四个牧群。

 

  隶上驷院,供皇差祭陵及军用马的牧场叫做商都牧群。蒙语叫阿都沁。

 

  设总管一人,副总管一人,设协领一人,副协领一人。设庄分五人,牧长50人。每群牲畜设牧长、牧副、放牧员、饲养员,共四人组成。

 

  隶内务府,供庙祭品及膳房取用之牛、羊、乳饼的牧场叫牛羊牧群,蒙语叫乌克勒毫尼沁。

 

  设总管一人,协领六人,护军校十二人。每群牲畜设牧长、牧副、放牧员、饲养员、共4人组成。

 

隶太仆寺,专供皇差祭陵及军需用的牧场,叫两翼牧群(左、右翼)

 

左翼牧群设总管一人,翼长二人,协领五人,牧长五十人。

 

右翼牧群设总管一人,翼长二人,协领六人,牧长三十四人。

 

康熙年间,察哈尔上三旗各抽牧户若干,各旗成立一牧群,隶属本旗管理。

 

各牧场(群)设场长(诺颜)一人,设“庄分”五人,牧长50人,嘎来(伙夫)4人。

 

  嘉庆年间,上述诸多牧场改归察哈尔都统兼辖。上驷院、内务府、太仆寺派值年主事和笔贴式各一人,驻张家口办公。

 

  民国十七年,商都牧群改为省立第一模范牧场,其他建制未变。二十一年改归中央军政部。

 

  民国五十年,牛羊牧群改为明安牧场。民国十七年,改为省立第二模范牧群。二十一年改归中央军政部。

 

  光绪年间,取消太仆寺,两翼牧群改归陆军部管辖。民国五年,改归察哈尔都统兼辖。民国十七年,改为省立第三模范牧群。二十一年改归军政部管辖。

 

  改归军政部后,各牧群的建制如下: 

 

  商都牧群

 

  设总管一人、翼长五人、委翼长九人、护军校八人、牧长一百六十一人,笔贴式七人。

 

  牛羊牧群

 

  设总管一人,协领六人,翼长一人,委协领十二人,护军校十二人,委翼长一人,笔贴式二十六人,牧长一百七十四人。

 

左翼牧群

 

设总管一人,翼长二人,协领五人,委协领十人,笔贴式十人,牧长五十人。

 

右翼牧群

 

设总管一人,翼长二人,协领六人,委协领十二人,笔贴式十人,牧长三十四人。

 

达里岗盖牛羊群

 

  达里岗盖牛羊群是察哈尔四牧群的公友,属牛羊群(旗)管辖。这个牧场地处外蒙古的达里山和岗盖淖尔一带,于西苏旗接壤。外蒙古宣布独立后,把达里岗盖牧场占为已有。察哈尔牛羊群总管卓特普扎布为夺回该牧场,曾二次带兵同外蒙古交战,由于北洋政府没有给于足够的支持,未能如愿。 老年人讲过,达里岗盖是水草丰美的地方。那里牧养的牲畜比别的地方的牲畜高大体壮,尤其是骒马跑得快,别的地方的骟马也追不上。当年,那里曾设有左、右翼马群,左、右翼骆驼群的牛羊群等五处皇家牧场。这个牧场是从察哈尔八旗抽调牧丁,利用战争中获得的牲畜设置的。具体设立的年代无从考证,据口北厅志记载,清雍正帝时有羊十万只,世宗有谕旨,该牧场是专供军营牲畜,又为其他牧群进贡不足时作补充。这个牧场每年必须向内庭供羊三千五百只。

 

  三、察哈尔军队建制概况

 

  察哈尔在清代被编为军政合一的政区,所有男子年到十六岁就必须参军。各旗的兵丁分为两大类:护军(蒙语叫贝若)、马甲(霍伊格),男孩子三岁就注册登记,并且由朝廷发给赏银。当清廷无力支付赏银时,就把牧场按每人五十庙拨给兵丁,叫做随缺地。民国政府沿袭了满清政府的做法。这种军队战时出征,平素在营子里务牧。

 

一九三二年,民国政府在察哈尔地区成立了蒙兵游击队。

 

正黄旗系右翼东路蒙兵游击队,下设五个支队。

 

正红旗系右翼中路蒙兵游击队,下设三个支队。

 

镶蓝旗系右翼西路蒙兵游击队,下设三个支队。

 

镶红旗系右翼西路蒙兵游击队,下设三个支队。

 

镶黄旗系左翼西路蒙兵游击队,下设二个支队。

 

正白旗系左翼中路蒙兵游击队,下设二个支队。

 

镶白旗系左翼东路蒙兵游击队,下设三个支队。

 

正兰旗系左翼东路蒙兵游击队,下设五个支队。

 

左、右两路游击队(大队)各由本地区一名总管任队长(大队长)。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