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专题 > 内容
二人台大师——樊六
来源:互联网 作者:柳 陆 日期:2015/4/19 浏览量:7334次
字体:     

 

   

提起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樊六先生,呼、包、鄂、乃至河套地区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先生是一位众口皆碑的二人台表演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成就有目共睹,无可非议,他的人品气度也是高风亮节大家风范。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上,他为二人台艺术的发展铸就了光辉的篇章。

  1910年,樊六出生在山西省河曲县樊家沟一个农民家庭,今年正好是他的百岁诞辰。樊姓是河曲人的大姓,而樊六却非富户人家,用本地人的话说,他家一门一窗,人起炕光。又:说了个穷,实在穷,一对大瓮两个空(樊六语)。樊六排行老六,因父母难以养活这一大群娃娃,10岁那年,樊六便随父亲讨吃要饭。后来遇到两位河曲艺人,看到樊六骨瘦如柴,又见他的父亲双目失明,出于同情和怜悯,给了他父子两吊钱做盘缠,告诉他们到包头“走西口”,还再三嘱咐他们说,黄河以北,比如包头河畔畔的磴口、章盖营子、什大股、南海子、王大汉营子、画匠营子……都是河曲人“走西口”落脚的地方,不如到这一带寻找生活出路。

  樊六父子虽然到了包头,但仍无落足之地,无奈之下忽然想起曾经资助过他们的那两位艺人。天无绝人之路,经过千辛万苦,他们终于找到了那两位乡亲艺人。两位欣然答应拉扯他们一把,樊六当即磕头拜师。从此,一边学习拉四胡,一边学习演唱,半年多的光景他已达到自拉自唱的水平。他的嗓门儿并不大,很多高音唱腔其实也达不到,但他很会处理高低音的关系,且吐字清晰,口齿玲俐,唱、念、做、融样样精通,赢得人们的喝彩,一时间在老包头周边特别是河曲人聚居的乡下或街镇小有名气。打地摊、赶庙会、婚丧嫁娶、圆锁寿诞、年节庆典、商铺开业……总能看到他的表演。在沿河村落,如果打听到谁家没了人(死亡),他就给人家唱《小寡妇上坟》,谁家娶媳妇,他就给人家唱《挂红灯》,谁家商铺开业,他就给人家唱《打金钱》……

  樊六说,生活就是生活,在舞台上不能照搬,所以还要向生活学习———观察注意各种类型妇女的举止言谈,起居坐卧以及喜笑怒骂等生活现象。因之,他创作出许多乡土味十足,但又非自然主义的表演艺术,从而使他的表演趋于成熟和完美,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自成一家。他在年轻时原功小旦,如起初在九原等乡下扮演《走西口》中的孙玉莲,《打秋千》中的大姐等,演得细致入微,很受“贫下中农”的欢迎。

  中年以后的樊六,因身体条件变化,改演老旦、彩旦,如传统戏《方四姐》中蛮横凶煞的于婆。通过他的精心塑造,把一个旧社会的老刁婆刻画得入木三分。在50年代初期至末期,大凡在今九原一带演出,场场人满如潮,连村里的娃娃们都知道“河曲家”樊六“老太太”,因他在《方》剧中的演技活灵活现,于是又给他另加了个外号———“老于婆”……

  笔者敢打睹,大凡50岁以上的九原人或包头人,恐怕都看过樊六的《探病》,他扮演的刘干妈热心、诙谐、幽默,风趣横生,惟妙惟肖,观众无不交口称赞。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的郊区(今九原地区),庄稼挂锄以后,各大村镇,如南海子、什大股、麻池等地,都要举办赶交流,这也是乡下“写戏”(签订演出合同)的最佳时期,那会儿的民间歌剧团,因为有樊六、郝秀珍、乔玉莲等二人台台柱子,演出日程被排得满满的,几出主要传统剧目是首选,比如走不完的《走西口》,看不够的《探病》,打不完的《打金钱》,流不尽眼泪的《方四姐》……乡亲们说,宁可不发财,也不能没有二人台。的确,二人台是九原人的乡音,是九原人梦牵魂绕的精神支柱。在电视电影尚不普及的那个时代,赶交流、看大戏是乡下人唯一开心之乐,就是现如今,二人台这条根依然扎得很深很实,可见它的魅力是多么迷人。

  已故人民艺术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文联主席老舍,生前在包头看了樊六先生演出的《探病》后说:“在北京也很难找到这样一个老彩旦!”并评价樊六先生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家”。

  然而“文革”时期,樊六先生多次被批斗,身心遭到严重摧残,被打成“牛鬼蛇神”,还强令他退职,说甚也要把先生赶出文艺界。先生并不妥协,坚持斗争,以不领退休金以示抗议,他相信不会“一世乱到底”,“就像阳婆,每天照样升起。”(樊六语)。

  粉碎“四人帮”后,全面落实了党的政策,正如他所说的那样,阳婆照样升起。于是不顾疾病缠身,重返舞台,再次把他停演了十余载的拿手好戏《探病》献给观众。他的重新出现,轰动了文艺界,轰动了千万喜欢他的观众。人们为了看一场《探病》,曾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1979年10月,樊六先生代表包头市文艺界出席了全国文代会,同年11月15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终实现他梦寐以求的夙愿。1982年冬,我市首届中青年演员会演时,年逾古稀的他还为演艺界和观众做了精彩的示范演出,谁料这竟是他从艺一生最后的告别演出。

  1984年11月28日,樊六先生因病逝于包头,终年74岁。市文化局、市文联和全市文艺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以缅怀他一生对二人台的发展和繁荣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柳  陆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