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珍闻 > 内容
英雄儿女 革命母亲————王经雨一家抗日故事
来源:本站 作者: 刘少峰 日期:2017/6/29 浏览量:8604次
字体:     

王老太太故居

   

 

                 

 王经雨,原名王景玉,美岱召镇河子村人,1911年生。17岁在绥远省中山学院读书时,结识了刘深源、杜如薪、苏谦益等进步青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对共产党有了初步认识。1931年,王经雨因不满校方的昏聩而辍学回家,与美岱桥村的革命青年刘深源交往甚密。1938年秋,大青山支队先后派于源、高鸿光、刘启焕、王弼臣等来到王经雨家,开展秘密工作。19393月,王经雨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通过秘密串联,在美岱召、沙图沟一带组织起各种抗日救国会,并成立游击小组,为大青山支队购买枪弹军需、锄奸肃特。

1940年春,党组织将美岱召一带的几个游击小组合并,成立了萨县抗日游击队,王经雨任队长。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王经雨带领萨县游击队英勇顽强地活动在九峰山一带,先后组织和参加了柳树淖、黄土尖、陶思浩、滥石滩、纳令沟、沙兵崖、东老藏、大脑包、察素齐等70多次战斗,在大青山、土默川树起了一面鲜艳的抗日战旗。

王经雨的秘密革命行为被其母亲乔培玲人称王老太太察觉后,深明大义的王老太太不仅没有制止,而且默默为他们站岗放哨。在王经雨暴露上了大青山后,王老太太不仅没有责备孩子给家里带来灾难,而是叮嘱王经雨干一件大事时要坚持到底,不要半途而废(当地俗语:不要老狗上墙,一扑)。

1940年,在自己饱受敌人侵扰、处于极度危险的情况下,经党组织的安排,王老太太带着全家老小包括大儿子、闺女、两个孙子一个孙女一起毁家纾难上了大青山。作为一位将近60岁的老人并没有一丝抱怨,而是和众多的年轻的战士一起行军、打仗、转移,饥寒交迫,挨饿受冻,历尽千辛万苦,渡过漫长艰难困苦的岁月。从1940年春天到1945年全国抗战胜利乃至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王老太太的足迹不仅遍布大青山地区的山山水水、坡坡岭岭,而且踏遍了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偏关、平鲁、左云、右玉、朔县、神池、五寨、岚县、兴县等近10县。还奔波在清水河、和林、凉城、丰镇、集宁、卓资山等地区,她所走过的里程,难以用数字计算,用她矮小、苍老的身躯,为抗战时期的绥西乃至整个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树立起一位高大、光辉的英雄母亲的形象。当时的《延安日报》称她为“革命的母亲”。

   在艰苦的岁月里,长子王培玉下山为游击队筹备粮食药品被暗藏的特务杀害,三子王如玉早于二哥参加革命,1940年失踪,孙女王友梅在遭受敌人严密封锁的山区累饿生病而死。王培玉(19051942),幼时在家中读私塾,少年起开始协助母亲掌管家务,养成了成熟、稳重、不畏强横的性格特点。他作为长兄,极力支持二弟、三弟的革命活动,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抗日游击队,被安排到归武县,任供给员,被战士们亲切的称为“王老大”。一天,王培玉出山为伤病员采办药品和粮食,被日伪军发现,牺牲于毛不浪梁。王如玉(1903—?),小名三圪墩儿。幼年在家中私塾启蒙,少年时在萨拉齐县城上学,后在绥远省中山学院读书,并越级考入北京大学。王如玉在中山学院读书期间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加入中国少年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与绥远敌占区动委会工作人员接触,1938年李井泉支队挺近大青山后他弃笔从军,是王家最先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系者。1940年后失踪。

王友梅(19231941),王培玉女儿。1939年,在祖母乔培玲的带领下与同村地下党员张二女等组建河子村妇女救国会。19402月,与父亲王培玉、弟弟王友群、王友众等一同到大青山游击根据地。1941年秋,患肺结核病去世,年仅18岁。王友梅是萨县抗日人民武装中唯一的女干部。王友众,字绍东,1933年生。7岁时被奶奶带到大青山上,19429岁参加革命,1947年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晋绥军区兵工部、西北军区军械部军工小队长,绥远省团委干事,工厂团委书记,包头市委工业部办公室主任,包头日报社党组书记,副总编辑,包头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人大专门委员会主任、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9411月离休。

2016年,美岱召镇党委、政府在美岱召镇河子村王老太太故居,建成了王老太太纪念馆,供后人瞻仰。现已成为土右旗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王家一门忠烈,为后人敬仰!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