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名家 > 内容
易晶
来源: 作者: 日期:2010/12/18 浏览量:44823次
字体:     

 

  易晶 ,职业画家,198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1994年进修于中央美院。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理事,内蒙古政协书画院院士,呼和浩特第十届政协常委,基础课新课程国家培训员,内蒙古美术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作品先后数次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并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许多国家展出。2001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组织的赴意大利"中国油画展",并随团出访意大利,法国,奥地利,丹麦 。


         伴随着恩师的教诲一路走来 


    幼时,我随家人从辽宁迁至呼伦贝尔,曾在扎兰屯、阿荣旗等地生活,后又移至呼和浩特市安家。
    童年,我正赶上文革,上小学时学习不费劲,却参加了 “斗地主”、“ 打右派” 、“抓走资派” 、“学黄帅”等 “社会运动”。庆幸的是,在我家附近,经常可以看到美术系的学生在师院和农牧学院南墙外不远处的小河、湖泊旁,在农大的牧场上写生。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常围在大学生周边看他们画画。久而久之,我也开始对画画产生了兴趣。于是,在上小学五年级时,我参加了美术组,那时,我只画一些漫画和“大批判”的铅笔画。
   上中学时,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展出了学生的绘画作品,我看到了朝戈画的素描,画的就是在我家屋后住的蒙古族白爷爷。当时,我不懂绘画技法,只是惊奇画面的逼真至极,那一刻,常在我眼前浮现。于是,在美术课上,我大胆的向美术教师伊德日呼提出想参加美术组的请求,经过考试,我被录取了。在美术组里,我们学习了素描、速写和色彩。伊老师经常带我们出去参观展览。记得在呼市新城区文化馆,我们欣赏了敖恩老师的素描人物头像,令我震撼;在师大看了陶似虎的风景创作,至今记忆犹新。总之,有老师做楷模,师兄们在前领路,我的学习劲头十足。
    粉碎“四人帮”后,全国恢复了高考,师兄们纷纷考入了美院、电影学院、浙江美院、师大,我们附中美术组79届8名学生在伊德日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全自治区招收艺术生15名的情况下,就有5名学生考入师大美术系,其余三名第二年分别考入了浙江美院、中央民院和师大。师大附中美术组能培养出一大批美术人才,这与伊老师精湛高超的教学技艺是息息相关的。由于长期劳累,伊老师病倒了,不久便与世长辞,他的高尚品格一直影响着我,我深深的怀念他。
    1979年秋,我考入了师院美术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那里,班主任李金玺老师给我们组织了第一个班会,我被推选为学习委员,这使我对学习更加充满信心。苏和老师主持了第一次入学教育,他讲了师大的历史和现状,使我们了解到许多大画家曾经就读于师大,我们为自己能在这里学习而感到骄傲、自豪,因此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候德老师为我们上了第一节素描课,我之前曾欣赏过侯老师的作品,仰慕已久,终于见到了本人,心中无比兴奋与崇敬,在他的教诲下,我的素描进步很快,为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奥迪老师在第一节色彩课上为我们演示了如何画水彩。之后,在他的全心指导下,我一个秋季画了近百张水彩写生,奥老师还常常到我们宿舍里和我们谈诗论画,使我们了解了水彩画、油画色彩、国画色彩和工艺色彩。期末,我们按照老师的教法,以极高的热情画了一批画,等着老师的点评,我们度过了一个快乐而充实的学期。紧接着,我们逐步学习中国画、油画、工艺美术。时逢改革开放,我们学习热情极其高涨,竭力追回十年动乱虚度的光阴。孙志均老师为我们上了第一节中国画课,我从中第一次感受到中国画线的魅力;程旭光老师把中国画的技法以及相关知识推向了深入,在程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我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耿永森老师不仅常常关心我们的生活,而且还耐心指导我们的工艺课,我们从中学到了民族工艺、古典工艺和现代工艺。还给我们开欣赏课,对美术电影、诗歌进行认真的讲解,让我们坚持画默写,这对日后的创作大有帮助。那时,我们如饥似渴、争分夺秒地学习专业知识:欣赏了妥木斯老师的很多油画,聆听了张忠老师的精彩授课,我们的观摩课还经常得到妥木斯、卢宾、张杨、巴雅尔、郑霞秋、陈德祥、云希望等老师的精心指导。这一切,为我一生的绘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大学时,我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赶上了学习的好时代,老师们兢兢业业,学生们刻苦钻研、一丝不苟,深感受益匪浅。依稀还记得系内举办了蔡树本、奥迪、候德等老师的海边写生展,让我们心驰神往。于是,在暑假我们四名学生自费去了山海关,那是我首次看到大海,茫茫天际,涛声萦绕,潮汐回荡。闻到了海的气息,目睹了海的辽阔,感受着海的深沉,我的心醉了。我们和渔民一起出海打鱼,捞海蛎,快乐无比。在大自然美好生活的感召下,我们一个假期画了很多色彩写生,受到老师们的好评。
    1982年,我随内蒙展览馆的宣传车走遍了锡盟的各个旗。在锡林浩特,我第一次见到了草原:牧民汉子的健壮体魄,蒙古族牧女的美丽动人,老额吉的慈祥善良,小孩的天真可爱以及民族服装的别具一格,都深深的吸引着我,如痴如醉。在草原上,我有幸遇到了以卢沉为师的大批北京画家,听他们讲述对绘画艺术的感悟,欣赏他们的生活速写,使我眼界开阔,心里豁然。从此,我爱上了这片草原,更加热爱绘画这门艺术。晚上,我们在东乌旗一个苏木的牧民家中住宿,夜深人静,蒙古包周围不时传来牛羊的叫声,带着几分好奇,我走出蒙古包,仰望苍穹中的明月与繁星,凝眸地上的羊群、牛群、蒙古包和勒勒车,美丽的画面在我心中油然而生,一幅创作画稿在我心中开始酝酿、构思。到观摩创作时,妥木斯老师看了我的画,他说:“这幅小稿发展发展,有画头”,这一肯定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在程旭光、张扬、巴雅尔、海日汗等老师耐心细致地指导下,我圆满的完成了毕业创作。1983年,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令我欣慰的是,我的毕业创作不仅被美术系收藏,而且还受到了师大外国语学院一名外教的高度赞扬,经系领导的协商,我的另一幅画被这位外教收藏,这激励我以更高的创作热情在绘画艺术天空中翱翔。
    1983年,我被分配到了呼和浩特师范学校任教,我专心致志于教学事业,很快就得到了学院的认可,同时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基于这些,师大还多次把实习地点选择到了我校。在刘瑞卿老师的指导下,我为母校的学生做了多次观摩,得到了师生们的赞许。
在任教期间,我创作了很多作品。1983年10月,我的作品被山丹美编的燕亮老师选登与山丹文学杂志上,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发表作品,可以想象得到,它对我的鼓舞有多大。从这时开始,我的作品就经常在各种报纸和杂志上发表。
    走过教学和创作的几十年,我的足迹踏遍了内蒙古的各个角落。在乌拉特后旗那苍凉的草原上,在阴山古老的岩画边,我静静地追寻着画意,凝思着况味;在阿拉善无垠的沙漠中,我用画笔勾勒着金色的胡杨和起伏的驼影;在鄂尔多斯风沙中,我一任思绪驰骋,记录下我点点滴滴的感受;在达茂旗第一次看到了神秘的敖包山,听牧人讲述它的历史和由来;在茫茫无际的锡林郭勒绿野中,任思绪萦绕,在锡林河畔捧起清澈的河水轻轻拂在面颊,用这甘露滋润着早已干裂的双唇;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寻找儿时母亲曾讲给我的故事。山林中鄂温克老妈妈端来了鹿奶,我一饮而尽,顿时,心中萌发出无限的画意。这一切,在我的心田溶化、升华,凝聚于我的画笔,一幅幅作品便跃然纸上。令我感动不已的是耿永森老师把我的一部分作品选送到德国、澳大利亚展出,举办方特邀我出国参观,可惜由于当时家境贫寒,未能如愿。


    1990年至1995年之间,妥木斯老师和王延青老师组织了多次内蒙油画作品展,我的多幅作品都有幸被选中,分别在北京、香港、台湾、新加坡展出,参加了1993年、1994年中国油画展、1994年中国油画“沙龙”展、国际艺苑第五届油画展、内蒙古十年精品展等等。作品的每一次展出对我都是一次极大的鞭策。
    1994年,我在中央美院进修。在北京的一年中,我认真感受、仔细领悟着都市文化,常常去中国美术馆和各种画廊参观,不断整理思路,努力构想、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作品《暖冬》获首届全国风景画铜奖,《野趣》入选全国静物画展,《午后》入选全国风情油画展。由于特殊原因,当时未能如愿留北京,于是辗转于深圳、珠海工作。不尽人意的是,一直未能寻回创作的灵感。于是,在1998年我毅然放弃了珠海的高薪和良好的环境,回到了内蒙古,重新开始了我深爱的绘画事业。
    2001年,经沙金老师推荐,我参加了由中央电视台、世纪翰墨画廊和中国林豪文化传媒在意大利举办的中意对话展,并随团考察欧洲四国。在阿尔卑斯山脚下,面对完美的雪景,我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在法国我静静地欣赏着卢浮宫的名作,在意大利感受着威尼斯双年展的冲击,在奥地利维也纳街头聆听着的欧洲音乐,在丹麦哥本哈根寻找着的安徒生童话,体会着青铜雕塑的魅力,领悟着欧洲艺术的精髓。回国后,仔细回味,慢慢咀嚼,创作了一批欧洲写生,其中系列作品《威尼斯之夜》参加了第十六届新人新作展。
2003年,我们一行八人去蒙古国考察和写生,那里广袤的草原和连绵的山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的再次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2004年,我把多年来收集的素材进行精心加工,创作了一批作品。其中,《成吉思汗壁画》,《女博克手》 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自治区萨日娜奖;《冬》获全国少数民族画展铜奖。《赴赛场》入选2005年全国体育美展、2006年全国西部大地情美展。
    一路走来,我还考察了山西、陕西、河北、河南,从中原文化中孜孜不倦地汲取养料。艺术的灵感也驱使我步入大西北和河西走廊,体会到戈壁大漠的辽阔苍凉和祁连山的壮观雄浑。也曾多次去往山东拜祭孔庙,认真体会泰山、崂山的道家仙境。也曾畅游橘子洲头,身临张家界,感悟着楚湘文化,走黄河、看长江,居珠江,领会着东南西北中民风、民俗以及地域文化的差异。
    2009年,我去云南和缅甸考察,领略了三江的同行魅力,亲眼目睹了玉龙雪山的壮美和滇缅公路的险峻,身临其境于多个少数民族中,享受着他们的别样风情。同时也感受到缅甸宗教的神秘和人们对佛的崇敬。走过很多国家,也到过许多名山大川,但是回首走过的岁月,我的艺术之根依然在内蒙古。近几年,我常常带学生在鄂尔多斯的东部写生,有感于那大风景的内涵与韵味,归来后创作了一系列的风景画,其中《鄂尔多斯·雪》在亚洲艺术节上获了银奖,得到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的肯定,这一认可激励我在艺术之路上不断前行。
    我从不成熟到逐渐被老师、专家认可,一路走来,曾有多少师大的老师付出了心血,有多少前辈们给予了莫大帮助。其中,在呼市文化馆学画时,王延青老师就给予我多方指导,引导我参加了许多画展;在美展中,思沁老师指出缺点并给予关怀;周荣生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组织美协专家到我院亲临指导,使我们这个创作集体逐渐壮大起来。燕杰老师耐心地分析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为我讲述色彩关系与相关理念;沙金老师还经常指出艺术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张俊德老师的热情扶持、马铁老师的直言不讳,还有很多老师给我的帮助,我不能一一言表,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近50岁,但我对艺术创作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心中还有很多模糊与懵懂,基于此,我又加入到妥木斯老师开办的研修班学习,妥老师的第一句话让我今生难忘,他说:“如果你下半生还要从事绘画业,那你就要明白你要画什么,和怎样去画。”带着这个问题我将走向未来。
    今天我把十几年的作品选编成集,目的是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继续激励我上进,在此我也深深地感谢在我成长道路上曾经帮助过我的每一位专家、老师和画友们。同时也非常感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赵全兵书记、李怀柱院长和其他领导对美术与传媒学院教学、艺术事业的大力支持与鼎力相助。

 
Copyright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电话:0471- 传真:0471-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