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共同保护传承昭君文化,推进文旅互通共融,自治区民委与湖北省民宗委签订《共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发挥两地自然和人文优势,通过文旅产业链的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与传承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根据协议,蒙鄂两地多角度保护传承昭君文化,并推出多个项目:一是共同推出《昭君文库》《昭君故事》等书籍,挖掘王昭君传说故事。二是推进“昭君文化旅游节”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文化旅游活动;搭建鄂蒙文化旅游合作平台,联合组织旅游市场考察和经验交流活动,整合鄂蒙两地4A级以上景区,发挥长江文化、巴楚文化及内蒙古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推出“草原+三峡游”“重走昭君出塞路”等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双方将组织两地中小学生开展研学互动,推出“湖北少年进草原”及两地青少年手拉手结对体验式交流活动,重温“昭君出塞”“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等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在青少年中播撒“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三是举办品牌推介会,通过政策扶持等方式,推进湖北青砖茶和内蒙古牛羊肉、奶制品等优质农牧产品扩大销售渠道,助力两地民贸民品企业发展壮大,更好满足各族群众生活需求。
读后深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中国当代文化相融通,才能展示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昭君文化作为敕勒川地域文化的亮点内容之一,是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重要象征。由昭君文化衍生出的文化活动在带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湖北是昭君的出生地,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敕勒川地区的文化核心理念是“团结、统一、和谐、交融”。此次蒙鄂两地合作,发挥两地专家学者的智慧,不但充实了昭君文化的研究力量,更使其内涵丰厚,影响深远。
两地在签订的合作项目中,对于文化旅游合作十分重视,双方发挥各自的长处,延长文旅项目的延展面,使两地旅游经济互通互融,在扩大昭君文化影响力的同时,又带动蒙鄂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升地区知名度,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加强文化交流的同时,增加两地土特产品交流,开辟了销售渠道,增加了两地产品企业的经济收入。
昭君文化源于昭君和亲的故事:公元前33年,满怀诚意的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求和亲,贤明美丽的王昭君(生于约公元前52年,死于公元前19年,西汉南郡秭归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在国需当头时,顾全大局,毅然主动请缨,远嫁阴山大漠草原,成为匈奴“宁胡阏氏”。“昭君出塞”是中华历史上体现民族友好的重大事件,不仅终止了汉匈间的连年战争,促成了汉朝与匈奴间较长时期的和平相处,而且为促进匈奴社会文化发展和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大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两千多年来,围绕“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产生出了许多奇妙又绮丽的传说以及充裕详尽的历史典籍和灿若繁星的文艺作品,这些历史记载经历岁月沉淀、凝聚、精炼,逐步形成了一种以民族团结、友好、相融、和谐为特征的文化现象,这就是“昭君文化”。汉匈(也称胡汉)和亲”是昭君文化的根蒂与核心元素。“无私奉献、矢志不渝、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追求完美”是昭君文化的精神品质。“以和为贵”“以亲为荣”的民族凝聚力是昭君文化的深厚内涵、思想灵魂与政治精华。
从哲学角度看,文化与经济是两个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独立个体,二者结合,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相互融合、相互包含的渗透性关系。作为独立个体,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反之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反作用于文化,影响文化的传播力。两地合作,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更是一次将昭君文化推向更高层次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