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木斯
打开电脑进入百度搜索引擎,键入“妥木斯”三字,很快会出现近万条有关他的报道或资料。
妥木斯的油画被评论家赞为“沉实凝重的东方艺术美”;“作品流溢着苍茫草原的万种风情,具有秦砖汉瓦的庄严朴拙”;“开创内蒙古画派的先范”。
1990年妥木斯获“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美术教育奖,至今为止全国只有3人获此殊荣。
7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其颁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
童年开始绘画草原
1932年冬天,妥木斯出生于呼市土左旗大青山脚下一个叫王毕克旗的小村落里。
妥木斯说起童年爽朗地笑了:“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常常跑到村后的山顶上,站在草丛间,用我的眼睛感受着那块没有鲜花没有绿树的草地。在我的眼中,太阳天天都是新的。在每个季节,每一天,每个时刻,草地的色彩都在一片苍茫里神奇地变幻着。我爱这块草地,爱这草地上的每一株小草、每一块石头、每一缕炊烟、每一匹奔跑着的马和每一只从天空飞过鸣叫着的鸟。这些细微的观察和感受对我后来画画起了很大的作用。”
8岁那年,妥木斯来到了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
1947年,15岁的妥木斯来到北京蒙藏学校读书。在蒙藏学校,他自己给自己取名妥木斯(意为“土豆”),抛弃了他的原名云瑞冲。
在北京的蒙藏学校,妥木斯头一次拿起了画笔。“当我将第一笔颜色画在纸上时,我的心为之颤抖。我已隐约感到,我找到了自己的语言。老师从我的痴迷中看到了希望,他耐心地辅导我,教我怎样用自己的方式说自己的话。”
在画画的同时,妥木斯也开始了习武。每当他对绘画感到力不从心时,他就去习武,从中捕捉一种与艺术的玄妙的联系。这两件看似无任何瓜葛的事情伴随了他的大半生,并且至今仍然在伴随着他。
大学定位人生方向
1953年,妥木斯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开始接受西洋绘画的正规训练。
他的素描老师是画家王式廓先生,在王先生的指导下,妥木斯的造型能力一日千里,罗工柳先生和吴作人先生先后担任他的色彩老师。
从此,妥木斯开始向世人倾诉他对草原的一片浓浓的情义,脑海中的草原每时每刻激发着他的情感。
中央美术学院5年的学习,用妥木斯的话说就是:“到毕业时,我不但已熟练地掌握了世界油画技法,而且从构图到色彩都蕴藏了自己的东西。至于主题,当然是草原,因为草原永远是那么恬静、安详,充满祥和喜乐。”
两年后,妥木斯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师从罗工柳先生。而研究班毕业后,妥木斯再次放弃了留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内蒙古,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草原,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此后,在他的带动下,内蒙古的油画事业尽管举步维艰,但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
北京画展一鸣惊人
1980年妥木斯去北京开会,会上他遇见了恩师罗工柳先生。罗先生鼓励他在北京办画展,并且为他提供了一间画室,在香山一个杂草丛生的角落里。
在这儿的两个月时间里,他完全与外界隔绝,尽情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往日所作的小风景画一幅幅浮现在他的眼前,他要将这一切进行选择之后再深入刻画,让它们以更完美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他沉浸在创作的激情中,以惊人的速度和精力画着,创造着。
两个月后,妥木斯从香山的画室走出来的时候,他的80多幅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展出了。作品一经展出,在画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作品中对于草原,对于生活那种直接而真实的情感表达,震慑了整个中国画坛。
那时,业内人士如是评价:“他运笔粗犷、豪放,但一幅幅草原风情画却如一首首悠扬的小夜曲,婉约动人。这对于看惯了大红大绿的主题性宣传画的中国人来说,无疑似一缕清泉沁入心脾。”
那一次展览让中国的画家们眼前一亮,一股生活流涌遍了全国,画家们开始描绘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美,提炼美。内蒙古的画家们也开始用各自的表现方法去画草原。妥木斯带领他们去鄂尔多斯高原体验游牧民族的真实生活,去敦煌领略古壁画的辉煌,去阿拉善提取岩画的精髓。近百名画家在他的带动下成长起来。
中国的西北地区遍布了他们的足迹。他们在艰苦的跋涉中体味着创作的甘苦。一幅幅风格各异的草原风情画在他们的笔下诞生了,他们在妥木斯奠定的基石上形成了“草原画派”。他们表现的虽然是同一个主题,但妥木斯绝不允许他们当中的任何两个人描绘的一个景点是完全相同的,也不允许一个画家画着完全相同的画。
从此以后,妥木斯开始了新的艺术创作阶段,作品在用笔、着色上开始大胆起来,这期间的作品初步确立了他的艺术风格,其中《垛草的女人》荣获第四届全国美展银奖。
草原骏马艺术专家
内蒙古草原给予妥木斯直爽的性格,而草原上的马、人,已经成为他表现情感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马是妥木斯的艺术符号,他的很多创作主题都围绕着马,而他本人的艺术生涯及人生也如他笔下的骏马般桀骜不驯,倔强笃定。
上世纪60年代,妥木斯的实际创作时间很短,主要集中于1963年到1966年,这时他还沉浸在初参加工作的兴奋状态中。这时候,他除了画马之外,他还画了《炉前工》、《送奶车》等作品。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妥木斯来到锡盟草原,辽阔博大的草原使他心中积郁的不平、痛苦全然消解,他拿起画笔,通过画家的笔触把文革期间一度受到压抑的灵魂放飞到广袤的草原。
这期间,妥木斯有大量作品问世,他在短短的两个半月创作了70多幅作品,一组抒情的草原画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他把内蒙古的油画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这些作品大多在1981年《妥木斯油画展》中亮相,惊艳了当时的中国画坛。
他创作的《垛草的妇女》,采用了“大写意”的手法,通过简练的线条与单纯的色彩,勾画出了一位垛草的蒙古族妇女的英姿。1984年《垛草的妇女》喜获第六届全国展银质奖,使大家第一次对“草原画派”有了概念。
上世纪90年代,他的绘画风格日渐清晰,他的画深沉而不轻佻,厚重而没有杂质。
内心情趣喷薄成画
中国现阶段,很多画家是通过画商或拍卖行销售自己的作品。妥木斯不愿受画商的控制,也从未在拍卖行卖过自己的作品。10年前他接触过一次拍卖行,看到了拍卖行的一些“情况”,感觉非常难受。从此,便再也没进过拍卖行。
他的画零星通过油画协会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收藏。当然,他的画在被艺术界认可的同时,也被市场接受。他的一幅有关马的画作被收藏者拿到拍卖会上拍卖,最终以44万元的价格成交。
妥木斯现在在北京的生活单纯而平静,每次作画前放上一段音乐似乎成了他的习惯。妥木斯说,他对马头琴情有独钟,每次一听到琴声,仿佛回到了久别的草原。妥木斯的太极拳在国内也是名气有加,他说:“是太极拳让我在这个年龄段还能有好的身体,这样我才能够继续绘画,继续思考,继续生活……”
是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凝结成画?妥木斯答道:“内心情趣喷薄成画。”
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