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曦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塞北著名诗人。字紫禾、紫和,1880年出生于山西省雁门代县。成长于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好读书,清末被选为拔贡,后补授为陕西知县,被誉为“三晋名士”。民国元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回国后任山西省议会秘书长,考察村政,立志实业救国。孙中山先生赴山西考察时,鼓励他兴办实业。1926年,冯曦奉调绥远特别行政区办理垦务。从此,他与绥远的建设结下不解之缘。1928年,举家北迁绥远省归绥市,任绥远省政府委员,1931年任省建设厅厅长,1932年12月任省政府代理主席,1933年4月兼任省文官普通考试筹备委员会主任,曾协助中共地下组织营救狱中的中共要人王若飞。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辞去一切公职,奔走呼号团结抗日。在日寇占领山西老家后,举家寄寓川中,以诗文自勉。1945年日本投降后,冯曦由川返晋,因痛恶时政,拒不做官,闲居家中,继续作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到归绥定居,被聘为绥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1960年病逝,国家破例批准土葬于北京八宝山公墓。
冯曦先生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3个历史时期,亲眼见证了晚清覆灭、军阀混乱、外敌入侵、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由弱而强、由衰而盛,为此在晚年对自己能喜逢盛世而十分欣慰。他国学深厚,诗文俱佳,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古体诗。他的诗文重桐城,崇杜甫,感时记事,托以吟咏,不忘用志,或反映民生疾苦,或忧国思乡,或寄情山水,极少无病呻吟之作。“大难本愁人,解愁诗当酒”,他的古体诗记录了百年中国之沧桑历史,记述了他人生的心路历程,汇集为《紫禾诗钞》,选入590首,2000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关注天下兴亡,关心民间疾苦是全书的主题。内蒙古文史馆前馆长叶希扎木苏写了《序言》,指出:“作为一位国学造诣颇深的学者,……从一首首功力深厚的诗词中可以看出,老先生是‘诗崇杜甫’的,整部诗作贯穿了‘诗言志’的古典文学传统。”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冯曦先生的长孙冯厚植作《序诗》,表达读祖父遗诗之感:“缘情言志铸诗魂,/乱世忧国更忧民,/不计沉疴伴孤月,/杜鹃啼血岁寒心。”概括了冯曦一生用诗歌抒发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情怀。他的诗作展示了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塞北的风土人情。
绥远连续3年大灾,民不聊生,时任建设厅长的冯曦,主持开挖民生渠,因工程经费短缺,转由华洋义赈会以工代赈,历时3年勉强完工。但由于美国人勘测不周,收效甚微。他在《民生渠开闸礼成归途赋此》(四首)的第一首写道:
三年心计未尝安,从事如经蜀道难。
总核全功方八九,何时才作十分看。
他的《纪赛马》记述了改进牧政,繁荣马市,感动蒙汉的情景,写得文采飞扬,诗云:
不修牧政军无马,马市不兴衰牧野。
酌开马市作先筹,神骏由来产塞下。
文书一纸处处催,风声所致如迅雷。
养马人人增兴趣,购马不远千里来。
边风十月拂貂帽,归绥市上人声闹。
昔日校猎正及时,今年试马报所好。
空巷麇集观马人,万头攒动山环绕。
骅骝枣色映日红,别有乘黄追长风。
文如豹变白如雪,声同呼友应青骢。
一鞭三里黄尘起,健儿并辔争尺咫。
乌拉云雨育飞龙,冠群博得人人喜。
锡名漠骏声价扬,千里何须一日长。
良马真如天下士,步趋不乱神气昂。
奇材原有凌云气,名马堪当瑚琏贵。
噫吁嘻!
识途虽师阅历多,伏枥长鸣奈若何。
吁嗟乎!
兰筋能成转战功,驾驭从来必英雄。
冯曦先生为规划在归绥城南大黑河畔的青冢周围植树,亲自来到昭君墓勘测,有感于昭君为了边疆安宁自愿出塞,功不可没。作七律《立春后五日访明妃墓并拟植树》(节选):
明妃墓访黑河滨,覆雪经冬色似银。
烈骨已消沙漠地,残碑犹志汉宫人。
堪凭红粉纾边患,不把黄金作进身。
麟阁云台辉夏日,论功青冢蕴阳春。
冯曦先生在《青冢植树记》中写道:“岁庚午清明后十日,李公(即绥远都统李培基)召集军政各长,议定植树冢右。始掘土,获梵文经卷随风泯灭,既而石虎现,木柱现,而零星螭瓦。……知古人于冢右,实有招提在。夫元代如成吉思汗,清代如费扬古,或有冢,或有祠,迄今香火不绝。则昭君以一女子,喋血行间,殉身沙漠,节烈风概,宁不为后人敬仰耶!曦建设斯土,职在造林。……植杨柳三千株,拓地六亩,建房两间。”
七律《即事志感》(二首)是诗人回忆在绥远省政府任职时,兢兢业业,廉洁自律,淡泊名利,取信于民,抓紧时间工作的情形和责任感。诗云(节选各4句):
府厅政事一身任,形役还当计寸阴。
作嫁已非初嫁女,知人终是故人心。
贪泉不酌行能洁,忿气难蠲学未深。
佳趣昨朝欣少得,满街柳色嫩如金。
名利今尤未可干,风沙如豆打征鞍。
即戎始信民难教,和众无妨政尚宽。
百务倥偬春昼短,八方纷乱鄙夫欢。
宁甘同辈呼牛马,怕听人称官上官。
七律《书感》《雪灾志感》(二首)是写诗人心系绥远人民,半生谨慎办事,在草原遭受白灾,经过救灾,牧民度过灾荒。第二年,草场水草丰美,牛羊茁壮。而雄王(即德王)为何因战马而发愁?因为他要组建伪蒙古军,准备投靠日本人。《书感》诗云:
立身大地感莽莽,徒觉梦多冬夜长。
谨慎半生成事少,糊涂两字愿名扬。
阅书喜寄凌云士,却病难求避谷方。
塞北人心犹系我,远投灵药到岷梁。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归绥,绥远半壁沦陷。冯曦先生反对当局的不抵抗政策,愤而辞官回乡。临行时回顾在绥从政10年,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造福塞外,创办发电厂、面粉厂、毛纺厂,大力倡导植树种草,发展农牧业,希冀地强民富。但适逢军阀混战,官场黑暗,他的愿望难以实现。用诗表达与绥远各族同胞依依惜别的心情。诗云:
十年从政古云中,时悸家声坠代冯。
不肯炎凉随世态,更卑成败论英雄。
行难寡过常邀谅,事未求功转报丰。
客岁今宵诸父老,依依惜别怨秋风。
冯曦先生路经托克托县河口时,商民送食物鱼肉,每日三四次,令他感慨万分。途径准格尔旗时,由驻军派兵护送。这说明他在绥远工作12载,心系民生,博得好名声。《离绥志感》(六首)的第四首曰:
夜别丰州只一车,奢言守土气空嘘。
多情父老犹怜我,馈药馈兵复馈鱼。
冯曦先生在流亡四川期间,创作了很多古体诗,表达时刻关注国家命运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关注绥远抗战进程的爱国之情。在归绥沦陷后举家流亡四川,写了《离绥志感》:
无能各级指挥官,未战从旁已败观。
拜将不专生杀柄,平绥沿路倒狂澜。
真到山穷别有天,竟将奇变得机先。
同仇还欲施兼并,民族英雄抗敌年。
愧对阴山十二秋,敢言建设苦中求。
不堪边地纪游迹,两次黄河逐水流。
在日本投降后,为祖国重见光明而兴奋不已,写了《喜闻日本投降》:
鼓掌如雷爆竹鸣,投降消息出东瀛。
八年浩劫思诚痛,一夜群情喜复惊。
抗战竟凭公义胜,依人总算肤功成。
诸孙不寐争相问,乡国中秋看月明。
神州日月喜重光,黄帝苗裔受命长。
三岛胆摧原子弹,四强兵压满洲疆。
妙截战祸超人料,善救民生减国殇。
忆昔病夫今铁汉,芦沟事变健行方。
冯曦先生的诗思想性强,情调高雅,遣词造句极富文采,格律严谨,用典恰当。虽然都是古体诗,然而读来使人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他的诗以抒情为主,兼有叙事,记载了他一生的经历、遭遇、思想变化皆与时代息息相关。内容表现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重视建设,情系民生,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的德行和做人的准则。特别是关注中国人民惨遭日本侵略者的蹂躏,国土沦丧的危机,表现诗人心灵的痛苦,抒发了对国家、对民族爱之深,对日寇罪行痛之切的爱国情怀。在他谢世后,唯一留给世人的是这数百首古体诗,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呼和浩特近代文学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文/钱占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