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专题 > 内容
固阳古代历史人文简述
来源:本站 作者:岳建军 日期:2024/12/19 浏览量:1198次
字体:     





固阳地处蒙古大漠以南、阴山以北,地理环境特殊,战略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所必争之地。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长期的征战据守,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遗址古迹,也使得一大批影响和推动民族发展、文化进步的人物纷纷走上了历史舞台。诸多的事实和史料充分证明,固阳的确是一个历史久远、文化厚重的地方。


一、历史遗址

(一)秦长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今鄂尔多斯高原一带)”,为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筑起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东至辽东郡(今辽宁省)的万里长城。它由宁夏延伸进入内蒙古后,从狼山而东,经由包头市固阳县北部的西斗铺镇、金山镇、银号镇,进入武川县,又经大青山东部,延伸至河北。

在固阳县境内的秦长城累计长度为95.6公里左右,多半修筑在山峦北坡,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带多用夯土筑成,山地则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筑。一般石砌长城遗迹保存尚好,现存的一般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宽4米,顶宽2米左右。站在高处,依然可见长城顺着山势上下起伏,状若游龙,每隔一段尚依稀可辨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遗迹。据考古发现,在固阳境内的秦长城内外,留有89座古城遗址,废墟之中常可找到秦代至西汉初年的陶器碎片。


(二)石门障

一般认为,石门位于包头西北约15公里处的昆都仑河峡谷中,因两岸山峰高耸夹峙,中间流水潺潺,好像一扇打开的门,故称之石门。石门河谷,即现在的“昆都仑河谷”。昆都仑河谷河道宽阔平坦,南经秦直道可达咸阳,北出阴山可抵大漠,史称中道。它是大青山与乌拉山的分界河谷,可以通行车马,是古代阴山两侧南侵与北击的主要通道,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隋代《冀州图经》云:“自周、秦、汉、魏以来,前后出师北伐,唯有三道。其中道正北发太原,经雁门、马邑、云中,出五原塞,直向龙城,即匈奴单于十月大会祭天之所也。”这里讲的“中道”,就是石门河谷。阴山一线虽然还有别的通道,但论及通行便利,皆不如石门河谷。呼和浩特至武川通道(古称白道),因蜈蚣坝山高路险,难于行进,所以不够理想;哈达门沟口虽然也可通行,因河谷狭窄而石多路险,也不够理想;还有磴口狼山哈隆格乃山口(古代鸡鹿塞),此峪口距匈奴龙城较近,但因北出山谷后有沙漠梗阻,也不理想。正因为如此,石门河谷是穿越阴山的最佳通道,所以,石门河谷一直被专家学者们称作“阴山管钥”。

另有一种说法,固阳境内的尔德泥沟谷口,地处昆都仑河谷中段,也有一处叫作“石门”的地方。该谷口南距前者约30公里,位置比之前者更为险要,附近东有梅令山古城,西有冯湾古城,均为汉代时的屯军之所。加之该处地域开阔,水源丰富,非常适宜屯垦。可以断定,这里应该也是汉时防守“石门道”的一处重要关口,至于是否为古籍所称的“石门障”,尚需进一步考证。


(三)光禄塞

光禄塞是西汉武帝时派遣光禄勋(官号)徐自为在五原郡以外兴筑的长城,遗迹分布在今固阳县、乌拉特中旗及乌拉特后旗境内。

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决定在五原郡以外的高原上兴筑长城,作为防御匈奴南下的前哨阵地,派遣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塞外,近处几百里,远到千里以外,兴筑起长城,并筑有城、障、列亭。又命令游击将军韩说(音悦)、长平侯卫伉率兵驻守,这就是著名的光禄塞。光禄塞建成以后,曾在军事上起过重要作用,保卫了汉朝北部边郡的安宁。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就是从外城进入朔方郡,再经西河、上郡而至长安城,觐见了汉宣帝。呼韩邪单于自长安返回漠北时,自愿请求留居漠南的光禄塞上,协助朝廷保卫北部边境地带。后来呼韩邪单于再次入朝,请求和亲。汉元帝许以宫女王昭君。从此以后,汉朝北部边境局势更加稳定。长城内外和平交往,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农牧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非常安定,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升平景象。据有关学者考证,今固阳县境内的梅令山古城就是汉代时的光禄塞之一。


光禄塞


(四)怀朔镇

怀朔镇是北魏王朝在北方边境兴筑的六镇之一,城址在今固阳县怀朔镇城圐圙村。

北魏王朝建立后,柔然逐渐崛起于北方。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于公元424年(始光元年)和425年两次大举出兵进击柔然,迫使其逃奔漠北,暂时不敢南侵。公元429年(神鹿二年),太武帝亲自率大军袭击柔然(北魏破柔然之战),大获全胜,得柔然降人三十余万众,马一百余万匹,牲畜数百万头。柔然可汗率领残部远逃。太武帝为了巩固战果,防止柔然卷土重来,便开始在长城以北草原地带设置军镇,兴筑镇城,屯兵防守。怀朔镇就是最早兴建的一座城,建于延和二年(公元433年)。

北魏王朝在北方边境兴建镇城后,派遣了大量的鲜卑和其他民族的官兵屯戍,任镇将的都是朝廷亲贵。之后,由于柔然势力衰落,边镇战事稀少,守边官兵不再留意边防而专心发财致富,官兵之间矛盾日益恶化。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朝中权贵排斥守边官员,少给衣食,不予升迁,加之各镇军官苛刻剥削守边士兵,形成了士兵、守边军官、朝官多重矛盾。朝官内部分成派别,争权夺位、互相拆台的事件时有发生。孝文帝死后,官场贪污盛行,民间百姓穷困,朝廷主要精力都放在防止民众反抗和南朝的进攻上。公元524年(正光五年),孝明帝派遣黄门侍郎郦道元为大使,赴北边军镇,拟将镇改为州。还未及出发,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已宣布起义,公开反叛朝廷。朝廷三次派兵征讨,都被打败。公元525年(孝昌元年),破六韩拔陵的部下王也不卢等攻陷了怀朔镇城。公元526年,怀朔镇的丁零族人鲜于阿胡、鲜卑族人库狄丰乐继续据镇起义,率兵攻下了北魏王朝的故都平城。原来驻守怀朔镇的官兵,随着起义的洪流进入内地去征战,镇城于是成为空城。怀朔镇城自兴筑到废弃,只有九十余年。

经过历史学界多年研究提供的线索,考古人员证实,固阳境内的城圐圙古城就是怀朔镇城遗址。它位于大青山北,南面经昆都仑河谷可进入中原,北面可通至山后的草原地带,是北魏时期南北交通的一处咽喉;同时西临沃野镇,东近武川镇,是在山北防御柔然的一处重要军事战略要冲。怀朔镇城垣依丘陵地势而筑,现城墙都已倒塌,残高11.5米,南北两墙都不呈直线,南墙两端向内折很多,因此城垣平面呈不规则的五边形,实测东墙长920米,南墙长1360米,西墙长约1000米,北墙长1213米。现在只能看到有东、南、北三门,城墙上还加筑有马面。城内西北角加筑有子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360米,东西220余米,西、北两墙利用大城墙,并加筑了东、南两面墙,门址已不清楚。子城内散布瓦砾较多,并有础石暴露地表。东南角上有一处建筑,经试掘证实为一处佛寺遗址,出土有泥塑残佛像多件。在东、南、北三座门内,都有街道通至城内,南街与东街在城中心会合,形成丁字街;北街与东街又在其东会合,形成又一处丁字街。城址内曾经出土过大量的砖、瓦、铁器等物。


二、历史人物

(一)扶苏

扶苏(?—前210),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治者中比较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与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身亡。

因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出于《诗经》,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此子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年少时的扶苏机智聪颖,生具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因此在政见上经常与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驰。始皇偏执地认为这是扶苏性格软弱所致,于是下旨让扶苏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借此培养出一个刚毅果敢的继承人。

几年的塞外征战果然使扶苏成长得与众不同,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让众多的边防将领自叹弗如。他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嬴政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不幸病逝。秦始皇临终前,曾为玺书诏令扶苏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另一个儿子胡亥阴谋篡改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即皇帝位。同时另书赐蒙恬和扶苏死,并“数以罪”。胡亥的使者奉诏书来到上郡,扶苏打开诏书已知必死无疑,遂准备自杀。大将蒙恬对此曾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不愿背礼,旋即自杀于上郡军中。

对于扶苏的死,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另外还有许多人对史书的记载持怀疑的态度,至今尚未定论。

(二)蒙恬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祖籍齐国,山东人。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为秦国名将,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二年(前248),曾经伐韩、攻赵、取魏国城,为秦立下了战功。其父蒙武曾为秦裨将军,与王翦一起灭楚,亦屡立战功。蒙恬少年习刑狱法,担任过审理狱讼的文书。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器重,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平民充实边县。其后又修筑了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借着天险,设置要塞,有力地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游会稽途中患病,不久在沙丘病死,死讯被封锁。中车府令赵高得宠于公子胡亥,他想立胡亥为帝,于是就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立胡亥为太子。因早先赵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执法,引起赵高对蒙氏的怨恨。胡亥即位后,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复诉。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派李斯舍人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于阳周。胡亥在扶苏死后,曾想释放蒙恬,但赵高深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执意要消灭蒙氏。赵高散布,在立太子问题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胡亥听后囚禁了蒙毅。子婴力谏,胡亥不听,杀蒙毅,又派人前往阳周去杀蒙恬。

使者对蒙恬说:“你罪过太多,况且蒙毅当死,连坐于你。”蒙恬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我蒙氏一家对君王忠心无二而反遭斩杀,这一定是有邪臣作逆谋乱,内部倾轧的缘故。我的这些话,并不是求得免罪,而是准备为忠谏而牺牲,希望陛下为天下万民着想,考虑遵从正确的治道。”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将军的话传报皇上。”蒙恬喟然长叹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无罪而被处死?”沉默良久又说:“我的罪过本该受死啦,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这期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于是吞药自杀。

司马迁在《史记》中叹道:“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蒙恬对于秦朝的赫赫战功,对于长城的丰功伟绩,实在让人感慨万千。

(三)卫青

卫青(?—公元前105年),字仲卿,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是霍去病的舅舅。卫青父亲郑季,是一个县吏,与婢女卫媪私通,生下卫青。后来,卫青的同母异父姐姐卫子夫入宫得到汉武帝宠爱。

在姐姐怀孕之后,当时的皇后陈阿娇之母馆陶长公主嫉妒,派人抓到卫青,想杀死他。卫青被好友公孙敖及壮士救出,汉武帝听说后,召见了卫青,并封他为建章宫监、侍中、大中大夫。

汉武帝改变了西汉初期与匈奴和亲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和兵力,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卫青从公元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开始,共有七次领兵打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按《史记》记载,其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七百户,《汉书》记为二万二百户。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最后卫青病死于公元前105年。

(四)高欢

高欢(496547年),字贺六浑,世居怀朔镇(今固阳县怀朔镇城圐圙村)。高欢自幼生长于北边,长头,高颧骨,双目有神,牙齿洁白如玉。年轻时轻财重士,善交朋友。因娶鲜卑大户娄氏女为妻,得到一匹马,遂给怀朔镇充任队主(小军官)。后又改作“函使”,往返于怀朔镇到京都洛阳之间,传递公文达6年之久。其间,他与怀朔镇省事云中司马子如及秀容人刘贵、中山人贾显智、怀朔户曹吏孙腾、外兵史侯景结为朋友。他充任“函使”,朝中之事耳濡目染,情知北魏政权腐败已极。

孝昌元年(公元525年),柔玄镇人杜洛周起义,高欢与其朋友相从。后来,高欢鄙视杜的为人,与其朋友企图杀杜,事泄而逃。后来投奔了葛荣,不久,又投奔了尔朱荣。由于他日夜奔波,形容憔悴,尔朱荣初见不以为然。其友刘贵为高欢更衣打扮后,复见尔朱荣于马厩。厩内有一烈马,人不能近,尔朱荣让高欢驯服此马。高欢不加鞍,往来任意驰骋。后来,尔朱荣坐于高欢床上,屏退左右,与高欢密谈。高欢启发尔朱荣首先清君侧,而后成霸业。尔朱荣大喜,以高欢为心腹都督。尔朱荣把持北魏政权以后,出兵镇压河北起义军时,派高欢到起义军中做分化瓦解工作。高欢把7个将领一万多人马拉了过来,并掌握了这支起义军的领导权。他施展计谋,依靠与六镇的旧关系,利用六镇与尔朱荣之间的矛盾,笼络民心,加深了六镇军民对尔朱荣的深仇大恨。之后,发动军民攻打尔朱荣,终于夺取了尔朱荣的权力。

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正月,魏帝下诏,任高欢为相国。

孝昌四年(公元528年)二月,并、肆、汾、建、晋、东雍、南汾、泰、陕九州霜早,饥民到处逃荒。高欢让所在州开仓放赈,救济灾民。

高欢以怀朔镇中的中下级军官为骨干,争取了河北大族高乾、高昂、封隆之和李元忠等。他一方面自认是鲜卑人,尽量满足鲜卑贵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又称是渤海高氏的后裔,认高乾为本家。他利用这两股势力,消灭了尔朱荣,控制了北魏王朝的权力,使北魏皇帝成为高欢的傀儡。

兴和三年(公元541年)五月,高欢巡视北方,遣使与柔然通和。

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正月,高欢死于晋阳,终年52岁。

公元550年,其子高洋夺取了东魏政权,建立北齐政权。北齐天保初年,崇高欢为献武帝,庙号太祖,陵曰义平。天统元年,改谥神武皇帝,庙号高祖。



(五)娄昭君

神武明皇后娄昭君(?562年),高欢之妻,北齐文宣帝高洋生母,代郡平城人(今大同),鲜卑族。赠司徒内干之女,太原王娄昭之姐。

娄昭君年少时慧眼独具,看到在城墙之上服劳役的将领高欢相貌奇伟,面带忠厚,虽然当时贫穷,但料定他是个英雄,日后必然发迹,于是产生爱慕之意,暗地赠给高欢金银财宝,二人结成美满姻缘。后又拿出全部家资,让高欢结识天下英雄豪杰,并参与出谋划策,使高欢屡立战功,官居东魏丞相。

娄昭君平日柔顺勤俭,谦卑自守。亲自纺织针补,视姬妾所生诸子均十分慈爱,不异己出,对诸子每人必赐一袍一裤。时常向高欢进言,有才必用,不能以私废公。处事能够顾全大局,委曲求全。当时高欢为了与少数民族茹茹国(柔然)建立外交关系,打算纳娶茹茹公主,因考虑娄昭君而犹豫未决,娄昭君便以国家利益为重,劝谏高欢说:“国家大计,不要迟疑。”高欢娶回茹茹公主后,她自动腾出正室,让高欢合婚。此举受到举国上下称赞。有一次,昭君怀孕分娩难产,正值高欢领兵征讨西魏,宫人要给高欢送信,让其回宫照看,昭君制止不让,说:“王出统大兵,何得以我故,亲离军幕。”后来终于忍痛生出一男一女双胞胎。高欢听到以后,很受感动。

高欢在沙苑之战中败给了宇文泰。部下侯景请求出兵两万,西击宇文泰,高欢十分高兴。娄氏却冷静地说:“侯景得到精兵,无论胜败,都不会再来服从你!”高欢听后细想一番作罢。

天保初年,次子高洋即位北齐皇帝,尊她为皇太后。居宣州宫。高洋在位初期,尚能励精图治,后来却嗜酒残暴,滥杀无辜。娄氏忧心如焚,一再苦劝,并以杖击之。但高洋始终执迷不悟,终因酒色过度不能进食而亡。天保十年,高殷即位,是为废帝。封她为太皇太后。

高殷即位后,北齐转入了胡汉两族的火并当中,国力逐步衰弱下来。由于高殷的母亲李太后是汉族大地主赵郡李氏的女儿,李氏家族开始昌盛。感到汉族文化威胁的娄氏说:“怎能使我母子受汉族老婆子的摆弄!”当时,尚书令杨愔辅政,他也代表汉族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太皇太后于乾明元年(560年)八月下令,废高殷为济南王,由高欢第六子常山王高演即位,这就是孝昭帝。

公元562年,娄氏病逝,葬义平陵,谥号“神武明皇后”。娄昭君共生六男二女,三男即位皇帝,三男即位称王,二女皆为东魏皇后。

(六)高洋

北齐文宣帝(529559年)高洋,字子进,南北朝时期北齐开国皇帝,550559年在位。他是东魏权臣、北齐神武皇帝(追谥,实际尚未即位)高欢次子,北齐文襄皇帝(亦为追谥,实际尚未即位)高澄的同母弟。

高洋幼时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其实大智若愚,聪慧过人,虽偶然被兄弟嘲笑或玩弄,但其才能甚得父亲欣赏。高澄被下人刺杀以后,高洋便牢牢地掌握了大权。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只好封他为丞相、齐王。高洋不甘当傀儡皇帝的大臣,就于550年废掉了元善见,自立为帝,改元“天保”,建都邺,北齐建立。高洋时年仅二十岁。北齐天保十年(559),高洋死,时年31岁,他的谥号为文宣皇帝,庙号为显祖。

(七)侯景

侯景(502552年),生于怀朔镇。少年侯景眉清目秀,性格却猜忌残忍,横行不羁,乡里人都惧怕他。长大后,身材虽不高大,却也强健有力。因此被选作北镇戍兵,渐立战功。后来,投靠尔朱荣,受到赏识。当葛荣的六镇义军南下逼近京都时,尔朱荣率兵亲剿,任命侯景为先锋。这一战,侯景大败葛军,活捉葛荣,被擢升为定州刺史,受封濮阳郡公。不久,尔朱荣被高欢灭掉。侯景靠着与高欢的少年之谊,便带队投奔高欢,又受到高欢的重用。侯景治军严厉,每次破敌之后掠取的财物,他自己分文不取,全按级别赏赐将士,因此将士都愿为他效命尽力。凡有攻战,多能获胜。侯景兵权日重,渐与高欢相近,朝廷任命他为司徒、南道行台,统兵10万,总制黄河以南。

公元547年,高欢死。高欢的继承人高洋忌怕侯景权势太重,图谋剪除。侯景觉察后便背叛北朝,向南朝梁武帝请降。梁武帝贪图侯景控制的黄河以南之地,便欣然允诺,封侯景为河南王、大将军,使持节都督河南北诸军事。

侯景早有灭梁之心,投梁不过权宜之计。时隔不久,便寻了个借口,从寿春起兵,一路烧掠,杀奔京都建康。梁武帝大惊,调兵遣将,无奈梁军屡战屡败,年底便被侯景攻到建康城下。为了攻城,侯景驱赶几万百姓在城外堆土筑山,十几天内昼夜不停,人们稍有懈怠,便遭辱骂殴打;累倒饿昏、疲病瘦弱之人,干脆就被填入土中。侯景攻破东府城,命令兵士手持长刀排列在城门西边,驱赶城中文武官员全都脱去衣衫,裸身出城,兵士交替用刀砍杀,被杀死者达两千余人。侯景占领台城以后,将城中来不及掩埋的尸体,甚至尚有喘息抽动的伤者,全都堆在一起,放火焚烧,其味远传10里之外,数日不散。建康城破,梁武帝被侯景威逼活活饿死。第二年,侯景率军攻破广陵,捕捉城中百姓,不论男女老少,一律将下半身埋入地中,然后令士兵驰马击杀。八千余人一时全遭残杀。公元551年末,侯景废梁,取而代之,自称汉帝。但仅当了120天皇帝,便被王僧辩、陈霸先等率军击败。落魄逃亡之时,不料又被部下刺杀。侯景死后,身首异处,头颅传送江陵,悬于市上示众;躯体则传送至建康,摆在街上曝尸。

(八)郦道元

郦道元(470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河北省临漳县)。

郦道元曾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都城南迁到这里)担任过骑都尉,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史,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过冀州(今河北省冀县)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职务。

郦道元前半生,正是北魏鼎盛时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公元500年开始,国内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公元527年,六镇叛乱,四方叛乱随之而至。正值国家多事之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

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元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郦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的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做官以后,又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做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重大的贡献。

《水经》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条。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作注。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确详细的地图。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名著。

《水经注》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的情况,记录了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局限于北魏所统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做了详细记载。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土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可以说,《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郦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经注》外,还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流传下来的只有《水经注》一种。

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特的“郦学”。

近年来,固阳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对地区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开发工作。通过举办“秦长城文化艺术节”“秦长城文化旅游节”“秦长城文化论坛”等活动,深入挖掘地区历史文化底蕴,切实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有效地整合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提高了固阳的知名度,也使得秦长城、怀朔镇等一批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蜚声海内外。随着全县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固阳的文化旅游产业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对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