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任命崔天凯、傅莹(女)为外交部副部长。其中住英国大使傅莹成为继1974年王海容之后,中国第二位女性副外长。
在共和国的外交官中,傅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
傅莹,二十四岁进入中国外交部工作,二十五岁出任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随员,三十三岁任中国外交部翻译室副处长,四十岁出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处长、参赞,五十岁出任中国驻澳大利亚特命全权大使……
三十余年的职业外交官生涯,把这位出身于少数民族的深闺女子锤炼成了“温柔的刚毅”的外交官,从而与“亲切的冷峻”的章启月一起并称“中国外交女双杰”。
良好的家庭教育
1953年1月出生的傅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阿民早年曾就读于马列学院,是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曾任内蒙古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受父亲的感染与影响,傅莹很小就喜欢读书。母亲包立茹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和我共事在呼和浩特市革委会,时任秘书会务组的负责人,八十年代任呼和浩特市机械局局长。她精明、干练是当时呼和浩特市比较有能力的几个女干部之一。
1969年,16岁的傅莹就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农场劳动。次年,傅莹进入当时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站工作,并开始自修高中课程。期间,她还学会了电影放映技术,经常奔波往返于兵团各点之间放电影,年轻时代的艰苦岁月,傅莹视其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这三年当中体验了什么是饥饿,什么是劳累,什么是身体极限,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确实是最艰苦的一段,但也是很宝贵的一段。”傅莹说。
三年后,作为“工农兵学员”,她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并选择第二外语为法语,后又学习罗马尼亚语,揭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丰富的外交经历
1982年至1991年,傅莹担任外交部翻译室英文高级翻译,当过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这段时间,她被选派赴英国肯特大学研读国际关系,并考取硕士学位。1998年11月,傅莹被江泽民任命为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成为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
作为外交官,接触的是外边的世界。她觉得做外交,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国家,必须把个人的思想、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深深地植根于自己的土壤,当然另一方面,又必须了解外部世界,了解怎么去跟它打交道,怎么使外界了解我们。
1992年至1993年间,傅莹参与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就有关解决“柬埔寨问题”的谈判工作。
在澳大利亚担任大使期间,经历了悉尼领事馆政治参赞陈用林、以及原天津市国安局工作人员郝凤军等人的叛逃事件,努力消减这两起事件给中国造成的负面政治影响,并积极推动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双边关系。
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此后四年,傅莹经历了东帝汶危机、阿富汗战争、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等事件,并参与处理朝鲜半岛核问题、积极推动六方会谈。在此期间,其外交才干更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其中,傅莹尤以推动促成朝核六方会谈受人瞩目。
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自2002年10月以来,朝核问题再次突出,导致半岛局势紧张,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为了推动朝核问题和平解决,中方邀请朝鲜和美国来华举行北京会谈。中、朝、美三方会谈于2003年4月23日—25日在北京举行,时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傅莹作为中方代表团团长向朝鲜外务省美国局局长李莹明确表示:中国期望通过对等和平的方式来解决朝核危机。最终,在这次会谈中,三方团长把手握在一起,各方同意,通过外交渠道,就继续会谈进程保持联系。这为后来的朝核六方会谈奠定了基础。
就这样,在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外交事务中,傅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灵活而又巧妙地发出了中国的声音,用词精确,有理有据有节,从而在“充满火药味儿”的外交纷争世界里打造出了一片难得的“和谐天空”来。
有趣的是,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海外媒体把傅莹和章启月一起并称为“中国外交女双杰”,许多国家的外交同行也都衷心称赞傅莹是“最有魅力的外交官”。而且,就在2009年底,英国《外交官》杂志满含敬重地授予傅莹“年度亚洲外交官”奖,说她“有着难得的坦率和富有人情味的外交方式”。
生花的妙笔文章
2008年3月拉萨发生打砸抢杀烧暴力事件。随后一些“藏独”分子冲击中国驻英使馆、干扰北京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英国某些媒体“一边倒”地歪曲报道中国。作为驻英大使,傅莹在英国政界、商界、学界、新闻界东奔西走,接受英主流媒体采访并发表文章,用自己的话向英国公众介绍真实的中国以及西藏问题背后的真相。
她发表于英国《星期日电讯报》的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以细腻和感性的笔触描述了她对奥运圣火在伦敦、巴黎的传递遭到了干扰的心境,进而以数字和事实详尽地介绍了西藏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打动了不少原本对中国缺乏了解的西方读者。
傅莹撰文:最近,在中国网民中最流行的是有人企图抢抓火炬的场景,更是一些感人至深的场面,例如火炬在巴黎段的传递中,坐在轮椅上的年轻纤弱的中国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用自己的双手和身躯紧紧护住火炬,使冲抢火炬的暴徒无法得逞。中国网民们对一段时间以来,西方一些媒体不惜使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和来自别国的假照片攻击中国感到尤为愤怒。
而在这堵墙的另一边,情况则完全不同。我对中国和西方国家公众彼此印象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下滑的趋势深感忧虑,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一些媒体的一概而论的随意批评能够被西方公众不假思索地接受,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这样的批评到底涉及到哪些具体问题,确切情况如何?为什么一些报道,包括数字,能够毫无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连日登载在新闻里面?
那些大声抗议和示威的人里,很多人从来没有见过西藏。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西藏是备受喜爱的一片热土。每年有四百万游客到西藏观光旅游,过去五年,西藏农牧民收入增加了83.3﹪ 。2006年, 西藏全区有学校1000多所,在校学生50多万人。西藏有宗教活动场所1780余处,平均每1600人一处,比英格兰地区每3125人一座教堂的比例还要高。在宗教卷入政治这一复杂的问题上,分裂是不能接受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而解决温饱问题正是历届中国政府多少个世纪追求的政策目标。西藏有自己的自然特色,不会像东部城市一样完全工业化,但是它会以符合自己条件的方式,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不断取得进步。
我亲历了中国逐步扩大的开放过程。80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一代成长在国家不断繁荣富强、人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自由度不断扩大的年代。在最近事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对西方世界进行集体的反思。很多对西方持有浪漫看法的年轻人,对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企图十分失望,而妖魔化往往会引发相应的反作用。
我衷心希望通过这些事情,中国的年轻一代能够对西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西方国家仍然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伙伴。在西方很多人抱怨中国对媒体不够开放。而在中国,我们则认为西方媒体也应该学会如何努力获得尊重。如果西方媒体能够更加关注和报道今天中国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纠缠一些不存在的或者陈旧 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声誉。
我在英国的这一年里,深感外界对中国的报道比80年代中期我在英国留学时多了。大多数的报道还是贴近中国的实际的。中国也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希望西方国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了解中国。世界等候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独特的社会评价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她是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外交部副部长,也是继王海容之后我国第二位副部长级的女外交官。从下乡去农场到建设兵团的电影放映员;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英语系学生到外交部的一名翻译;从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到新任英国大使,傅莹展现了内蒙古人的坚韧和干练、睿智和风度。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派驻女大使。20余年来,先后共有37位女性担任驻亚非欧美等国家大使。中国女性出使国家最初大多集中在亚非一些中小国家或北欧诸国。傅莹出使澳大利亚,是20多年来女大使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中国女大使任命的一个重大突破!傅莹在澳大利亚就任的三年,是中澳两国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两国高层互访不断,政治互信加强,经济合作增长较快。
2007年2月份,在由澳大利亚华人团体协会主办的悉尼华人华侨欢送傅莹荣调晚会上,澳大利亚联邦律政部长卢铎赞誉傅莹大使:“我政治生涯中所见过的逾千名外国大使中的No.1 大使,最能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最富有影响力和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