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旗县专题 > 内容
固阳县:打造多维“红石榴矩阵” 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来源:本站 作者:张文 日期:2024/12/19 浏览量:217次
字体:     


近年来,固阳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创建“红石榴”品牌矩阵,巩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效,构建起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的美好家园。


一、“红石榴家园”汇聚民族团结向心力

为切实联系服务外出流动人口,将固阳县驻包党群服务中心精心打造成为“红石榴家园”。实施“固里”同心服务项目,携手同心解民需。建立城市流动人口数据库,设置人社、信访、司法、金融、税务等23个服务窗口,提供代办业务、现场咨询业务等服务,启动“5+2”双休日延时服务模式,开展“上门服务”“延时服务”等特色服务。

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画出最大同心圆,成立6个流动党支部,通过专题讲座、集中学习、主题党日、民情恳谈、暖心慰问等活动,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暖心服务中,把近6万名在市区居住的群众管理好、组织好、凝聚好。实施“七家共建、八方联动”,由县人大、政协、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民委、工会等单位分别建立“人大代表之家”“政协委员之家”“流动党员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石榴之家”“工会之家”。由6个镇、社区及中心形成“八方联动”的工作模式,更加精准开展联系服务活动,真正成为广大外出流动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红石榴”家园。


二、“红石榴”志愿服务暖人心聚民心

为把社区、农村打造成为广大群众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大家庭,做好6.5万留村人口生产、生活保障,固阳县共成立了251支“红石榴”拉话话志愿服务队,参与的志愿者们主要由党员、驻村工作人员、基层人大代表、基层政协委员、退休教师、退休医务人员、爱心人士、文艺爱好者、网格员等人员组成。广泛开展传播思想、“搭把手”服务活动、化解矛盾、解疑释惑、移风易俗“五进家门”行动,通过“串门子,唠家常,解心宽,暖人心”的方式,开展“我帮你”志愿服务2万余次,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让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其中有9支队伍被命名为包头市“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相得益彰,成为全市农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典型做法。


三、行走的“红石榴”讲堂接地气入民心

选派理论骨干组建“红石榴”宣讲队,深入各镇、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等基层一线,开展党的理论政策宣传、讲述党的历史等活动,把“讲故事”与“讲理论”相结合,把官方文件的“普通话”变成老百姓的“家常话”,用“家常话”讲“平实理”,累计宣讲时长达600小时以上,及时、生动、形象、高效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走到各族干部群众的心里,在润物细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红石榴”文创产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的活力

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固阳县以文化为媒、产品为介,通过文创“小产品”凝聚民族“大团结”,创设自有版权的“红石榴•阳阳”为主的系列IP形象品牌,并将石榴、蒙恬、昭君、木兰等原创IP形象广泛运用在各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建设、宣教活动中。同时,依托“红石榴•阳阳”系列IP形象开发制作了口罩、手提袋、T恤、马甲、雨伞、笔记本、保温杯、纸巾盒等10余款文创产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贴近群众生活,“四个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