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几点莜面放在光滑的案板上,双手同时向内侧推搓,同时搓出8根粗细均匀的莜面条条,不一会就摆满了一笼屉,这样的绝活让在场的观众发出阵阵赞叹。
这是今年“三•八”妇女节时,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汉族、回族、朝鲜族和满族八大少数民族的妇女们欢聚在博物院里,为广大观众现场展示了内蒙古八大少数民族的传统手艺场景。 今年81岁高龄的汉族老妈妈庞换玉一边给观众讲述做莜面的技巧,一边熟练地搓着莜面。她说,莜麦(学名燕麦),其磨成的面粉就叫莜面。听说,莜麦是个好东西。早在南北朝时期,咱们呼和浩特这带就种莜麦。到清代种的更多了,有了“阴山莜麦甲天下”的美名。最近听说,包头市的莜面手工制作技艺项目入选中国农业非物质文化喽。 有首歌唱的好“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意思说吃了莜面耐饥,可以走三十里的山路。相传,清代康熙皇帝远征噶尔丹,在归化城吃过莜面,给予很高的评价。乾隆年间,莜面作为进贡皇帝的食品被送往京城。50年代的时候,朱德总司令两次来内蒙古视察,都主动要求吃莜面。他说,当年在晋西北转战,曾多次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吃过莜面,也听说过莜面是“土默川三宝”之一的传说。那又筋又细的莜面,支持过晋察绥陕根据地革命将士的伟大斗争,总司令一直在怀念它。
而民间又传说……
庞换玉老妈妈如数家珍般徐徐道来莜面的故事,学生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让他们削尖了脑袋,往前钻着学做莜面,边听讲故事,那热闹的场面,令人啧啧称奇,身不由得过去瞅个究竟。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内蒙古的各民族劳动妇女一直以自己的勤劳、质朴、勇敢、善良,为实现社会文明进步、推动民族团结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妇女都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历史进步的一支伟大力量,她们创造出了光辉灿烂、风情浓郁、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民俗。
蒙古族的刺绣工艺、达斡尔族的哈尼卡制作、鄂温克族桦树皮工艺制作,还有回族的烧麦、满族的沙琪玛、汉族的莜面-----这些传统技艺,不仅让广大观众免费品尝到了这些美食,让他们了解了生活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这八大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文化,还使许多现场观众跟着各族妇女技巧能手,学会了不少各民族传统技艺,收获颇多。
蒙古族母亲孟根花带来具有浓郁北方民族特色的蒙古族刺绣工艺。
达斡尔族海燕女士现场展示制作哈尼卡的工艺,让广大观众了解达斡尔族独特的民间剪纸艺术。
桦树皮工艺是鄂温克族传统手工技艺,鄂温克族涂玉玲女士在现场为大家讲述桦树皮盒的制作工艺。
鄂伦春族吴琦女士为观众介绍用于缝制鄂伦春传统服饰的鹿筋线的制作工艺。
回族传统美食稍麦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回族曹艳君女士在现场为大家展示稍麦的制作并传授给观众制作稍麦的方法,吸引了大家都来学习。
打糕是朝鲜族的代表性食品之一,来自吉林省的朝鲜族金抚顺女士为大家现场制作传统美食打糕。
满族的刘峰女士身着华丽的盛装带来满族的特色小吃沙琪玛的制作,观众纷纷争先恐后地与她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