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沙柳造纸车间 | |
|
农牧民平茬沙柳 | |
|
通过种植沙柳曾经的荒漠如今一片葱绿 | |
|
农牧民用沙柳的嫩条饲喂绒山羊 |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出自(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优美诗句。诗句描写了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就在起伏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忽隐忽现。诗人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十三个字完美的讴歌了草原,讴歌了牛羊,从而赞美了家乡,赞美了生活。
现如今,像诗歌中描写的那种景象似乎已经不多见了。
然而,就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一个不起眼的地方——风水梁,却又出现了另一番景象,虽然没有风吹草地见牛羊,但确有沙柳成群把沙治的韵味。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要熟悉的黄沙绿链——风水梁生态园区沙柳基地。
种植沙柳向“地球癌症”宣战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从“地球癌症”四个字我们不难看出荒漠化对我们生活的危害有多严重。所以,它也成为了我们人类的心腹之患。
寻求治沙防沙也是为了治疗“地球癌症”,甚至是欲要杜绝“地球癌症”的关键,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做好并达到较好的效果呢?“东达蒙古王”集团在董事长赵永亮的带领下寻找到了答案——种植沙柳,向“地球癌症”宣战,同时做活生态、环保的沙柳产业链。
记者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出发,驱车至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在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东达文化传媒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冯俊奇的陪同下走进了风水梁生态园区沙柳基地,切身感受到了集团在董事长赵永亮带领下创造的奇迹——黄沙绿链。
当记者跟随冯俊奇走进这片神奇的地方看到一片片的绿色时,心情顿感舒畅,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那更是对“东达蒙古王”向“地球癌症”挑战决心的钦佩。在这片种植了沙柳沙地的中央竖立着一个巨大的牌匾,上面标注着:沙柳基地,建设规模300万亩总投资2.9亿元。这块牌匾简明扼要的告诉了人们“东达蒙古王”集团建设沙柳基地的规模和对国家防沙治沙的贡献。另外,在这块牌匾上还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题词:“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而且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简简单单的一段话说出了他对“东达蒙古王”集团种植沙柳所做出成绩的认可。
据了解,风水梁生态园区,东至母花川,西至哈什拉川,南至大纳林,北至王正壕交界,面积53平方公里,其中18平方公里为规划的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地理坐标北纬40 °01′,东经109°01′,地处库布其沙漠东部边缘。
过去,库布其沙漠年降雨量在250-300毫米左右,基本不适宜乔木生长,是典型的“灌木王国”区。鄂尔多斯总面积为8.7万平方公里,其中46.8%是毛乌苏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地势南高北低,雨季来临,每年约有1.6亿吨沙子通过十大孔兑(孔兑,蒙古语“山洪沟”)流进了黄河,地理条件相当恶劣。通过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在此种植沙柳这一防沙治沙举措,有力的用实践证明治理当地沙害最好的办法是种植沙柳。
据悉,库布其沙漠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80%为流动沙丘,并且西与乌兰布和沙漠接壤,东与毛乌素沙地相连,肆虐的黄沙每年要吞噬掉大量的草场和农田。
据冯俊奇回忆,十几年前,位于鄂尔多斯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曾是一望无际的沙海,满眼都是连绵不断的沙丘。这里荒山裸露,植被稀疏,一年刮好几次沙尘暴。尤其是春天,常常一到下午4、5点钟,沙尘一来,天昏地暗,黄沙飞扬,伸手不见五指的现象时有发生。沙区百姓面临着“无电、无水、五路、无讯”等境况。
可谁又能想到,近几年来,通过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推动,在“东达蒙古王”集团的大力配合与带领下,防沙治沙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为止,在风水梁这片沙漠沙地上,放眼望去,只看见一丛丛,一簇簇的沙柳,并开始把绿色的生命之源延伸向大漠深处,沙区的群众更是从生态状况的好转中尝到了甜头。
种植沙柳是农牧民新的致富路
“在赵董事长开董事会决定在风水梁以及其他几个地区投入大笔资金种植沙柳时,几乎遭到了董事会的全票否决,大家认为沙柳没有什么经济效益,除了可以用来烧火做饭之外,就没有其他什么用了,要是投入上亿的资金去种植沙柳,简直是不可想象。”冯俊奇说,“但是,赵董事长并没有放弃,通过多方考察,并请来外国沙柳专家鉴定库布其沙漠是否适合种植沙柳,用大量事实说服了董事会,终于,董事会决定支持赵董事长在这里种植沙柳。”
沙柳属多年生灌木,抗逆性强、耐干旱、喜水湿;抗风沙,耐一定盐碱,耐严寒和酷热;喜适度沙压,越压越旺,成活率高,繁殖容易。另外,沙柳具有干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涝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平均3到4年要平茬一次,不然就会枯死,通过平茬,会以8倍的速度萌芽更新。第一年新生沙柳不能平茬,第二年就可以平茬了,以后每三至四年必须平茬一次,一般单株直径可达1-3厘米,高度达2-3米,扎于地下像网一样寻求养分向四处延伸,根系非常发达,最远能够延伸到100多米,一株沙柳就可将周围流动的沙漠牢牢固定住,由于沙漠的特殊地理环境,种植沙柳是最切合实际的。
据了解,沙柳不仅适合沙漠种植,更重要的是经过研究,它的利用价值很高,它形成的植物链可以饲养家禽牲畜,枝条可当种苗卖,也可作纸板,造纸。另外,沙柳可用来进行生物质发电。据说,2吨沙柳至少相当于1吨以上标准煤的燃烧热值。因此,沙柳的经济前景非常好。这也是为什么种植沙柳在赵永亮眼中会是农牧民新的致富之路的重要原因。
据冯俊奇讲,过去,农牧民把平茬后堆积如山的沙柳当柴烧,因而种植沙柳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地方原本大片成活的沙柳最后都变成了没有用处的枯枝。
过去农牧民接触的世界是一个沙漠化的世界,他们只懂得放牛羊,不懂得沙漠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大于养牛放羊的经济效益,这也是由于当时他们眼界的狭隘,知识的短缺以及没有一个引路人给他们指引出一条正确有效的经济道路来,然而,现如今,在“东达蒙古王”集团的带领和指引下,农牧民终于尝到了沙漠种植沙柳给他们带来的甜头。
据了解,大面积种植沙柳前这里的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左右,沙化已经对当地沙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人民生产、生活、生存构成重大的危害,尤其对农牧民致富奔小康产生了巨大的障碍。
在这里,冯俊奇还告诉记者,“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春天满满种了一坡,秋天收割了一车,打了一笸箩,煮了一锅,吃了一顿,剩的不多。”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种植沙柳前这片沙漠上农牧民的生活状况。
据资料显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急剧增长的时期,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违反客观规律,盲目人为的滥砍滥伐,结果开垦一块荒芜一片,将较好的生态环境破坏成不毛之地,形成荒漠化的恶性循环。再后来,人们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使已经遭受破坏的环境更加恶化,从而使鄂尔多斯库布其、毛乌素两大沙漠沙化程度骤然加速,变成京、津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源头之一,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现在在内蒙却流行着这样的一句顺口溜:五十年代风吹草地见牛羊,六十年代滥垦滥伐乱开荒,七十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八十年代人沙对峙不相让,九十年代沙漠资源是宝藏。
为什么九十年代沙漠就变为宝藏了呢?几乎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究竟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继续去了解这片具有神奇色彩的土地与“东达蒙古王”。
记者在风水梁生态园区沙柳基地看到,之前平茬的沙柳已经差不多长到半人或一人高。据冯俊奇介绍,这个沙柳基地主要用作东达集团造纸原料。目前造纸项目每年需要大概10万吨以上沙柳原料,随着产能的扩大,沙柳需求也会增加。并且,企业投资近3亿元在库布其沙漠周围边区建设300万亩沙柳种植基地,带动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增收致富。
据悉,目前,东达集团种植的沙柳基地有:福源泉沙柳生态园区、中和西沙柳生态园区、风水梁生态园区、解柴线生态园区以及杭锦旗生态园区。
变废为宝,变“输血”为“造血”
种植沙柳除了能帮助农牧民致富外,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作为商人的赵永亮又作何打算呢?
据冯俊奇介绍,1996年以来,“东达蒙古王”集团主动带领农牧民大量种植沙柳,使当地的沙化危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为了给平茬下来的沙柳寻找出路,体现其经济价值,集团董事长特意找专家反复论证,和国家造纸研究所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成功地将沙柳作为原料制浆造纸。集团于1998年收购了原达拉特旗造纸厂,开始实施年产50万吨沙柳制浆配抄挂面箱板纸项目,为年产近100万吨的沙柳找到新的出路。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行,使沙柳变废为宝。目前,该项目由生产高强瓦楞纸生产线改为高级刨花板厂。通过企业几年生产高强瓦楞纸项目带动,变生态链为产业链,农牧民按订单林业为企业提供20万吨原料,每吨按400元计算,可以增加收入8000万元。“东达蒙古王”集团通过企业龙头带动,用赵永亮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以绿色化句号”,将没有多少经济价值的沙柳作为造纸原料,变废为宝,变生态链为产业链,与农牧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使他们按订单林业有了新的收入,变“输血”为“造血”。
时间、实践证明,“东达蒙古王”集团实施的沙柳产业化项目,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实行灌草间作,立体种植,在沙柳行道间种植苜蓿、沙打旺等优质牧草,沙柳吸收深层水份,牧草吸收表层渗水,科学合理的利用了水资源,有效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据了解,平茬下来的沙柳85%的主干部分作为造纸原料,最后形成产品,进入市场。15%富含植物蛋白的西稚嫩条,与间种的牧草混合加工成牛、羊、兔等家禽牲畜的上等饲料。另外,沙柳可作为造纸原料,生产出高档包装纸,而据调查我国的高档包装纸每年缺口400万吨。为了消化包装纸产品,2005年集团建设了包装制品厂,年生产能力400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按3元计算,年产值1.2亿元。为伊利、蒙牛等企业提供优质环保包装制品,又一次延伸了产业链。2006年,这个造纸公司支付给农牧民沙柳原料费3600万元、运输费1800万元,农牧民3万多户、12万多人受益。
据悉,该项目被国家经贸委定为“双高一优”技改重点项目,被列入自治区“双百万”京(津)北绿色屏障工程。与此同时,企业投资3亿元建设了库布其沙漠周边地区300万亩的沙柳种植基地,拉动辐射毛乌素沙地周边1200多万亩,建设了70个奶牛养殖园区和25万只舍饲绒山羊基地等几个大项目,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和谐社会,在产业链上做了一篇“生态、环保、扶贫、保护母亲河”的大文章,升起黄沙绿链的新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