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聚焦文史 > 内容
重修“家谱” 内蒙古五当召完成可移动文物建档鉴定工作
来源:北方周末报   作者:郝宇东 日期:2012/2/10 浏览量:1852次
字体:     

                               (图片为网络配图)

  抄记完最后一幅唐卡资料,王磊义伸了个懒腰,会心地笑了。

  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努力,由内蒙古包头市博物馆协助五当召景区管理局所做的,为五当召可移动文物建立档案、鉴定级别及移交工作,终于在春节前夕完成了。

  内蒙古最大的召庙

  走过蜿蜒的山路,在群山环抱之中,看到了神秘而恢宏的纯藏式建筑——五当召。它由六座殿堂、三座活佛府、一座安放历世活佛舍利的陵堂,及近百栋僧舍组成。整座寺院依山而建,重重殿堂,层层阁楼,随坡势而增高,布局协调,浑然一体。各殿顶风磨铜卧鹿、法轮、经幢,金光璀璨,气势磅礴,被人们称作“塞外小布达拉宫”。

  五当召是内蒙古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帝赐名“广觉寺”,一九九六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近三百年来,五当召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严密的经学制度,规模宏大的藏式建筑,雄厚的寺院经济和丰富的文物收藏闻名于世。

  在清代,五当召的经学教育是全国最著名的。来自外蒙古,俄罗斯、新疆及内蒙古各盟市的蒙古族僧人,均以来五当召学经为荣。

  五当召景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向《北方周末报》透露,召庙内大量文物来自于信徒供奉和清政府赏赐。另有一些,是教众从青藏地区搜集而来的,十分珍贵。“比如清代的官窑瓷器,只有皇家才能拥有。皇帝高兴了赏赐给下边儿或赠与召庙,因而完全不在民间流通。”

  这些文物深藏佛寺几百年,直到60年代中期才被世人发觉。“文革时,寺院部分文物被损或丢失,但大部分保存较好。”

  为五当召文物建档、鉴定

  文革时期,很多寺院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相比之下,五当召却保存得很好。这是为什么呢?

  王磊义告诉本报记者,原因有二:

  “红卫兵要破坏五当召时,被当地牧民死死拦下。牧民们倒没有什么保护文物的意识,信教的也不多。只是直觉告诉他们破坏佛像是要遭报应的。后来,有一个牧民急眼了,直接给内蒙军区司令打电话告状。司令一听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出兵保护五当召,这才使其幸免于难。”

  景区导游对本报记者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游客增多等因素,五当召寺藏文物保护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不少文物因长期照料不周,多有风化、损毁。另外寺中喇嘛、游客时有将文物偷梁换柱收藏或干脆卷走倒卖之举,真令爱惜文物之人痛心不已。

  明显,原有的文物档案已不适应现代管理,而且寺藏文物也需要鉴定级别,使寺藏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

  2010年,五当召景区管理局同市民委领导就文物建档、鉴定工作向原包头市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刘玉华汇报。刘玉华副市长对五当召建档工作极为重视,于当年5月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包头博物馆专业人员专程赴五当召视察,对文物建档、鉴定等工作作出指示,责成包头博物馆专业人员对五当召可移动文物按国家建档要求建档、鉴定。

  随后,市民委向市政府上报《关于抢救性保护五当召文物的工作方案》,就五当召文物现状、文物建档、鉴定、时间安排等问题向市政府请示,市政府领导做了批示。包头博物馆成立了10余人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建档、鉴定工作,五当召管理处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寺教管会负责人、僧人配合此项工作。

  建档工作就此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功于当代,绩在千秋

  2月8日,建档鉴定工作小组主要成员,武当召国家课题承担者、包头博物馆研究员王磊义,向本报记者详细介绍了建档、鉴定工作的主要内容。

  首先,工作组对各殿文物全部进行了详细清点,对照2003年的原始建档资料,对每件文物的名称、尺寸、重量、质地都严格按国家文物局统一标准建立了详细的拍照、采集信息工作。

  “为了尽早完成建档工作,小组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从5月中旬开始,无论盛夏还是寒冬腊月,我们白天在殿堂内拍照、记录,晚上进行录入登记,之后再将这些资料带回单位进行详细记录,图片加工。”

  据王磊义讲,工作组前后数十次到五当召现场实地采集信息,到2011年6月五当召文物信息采集基本完成。共完成近2000件文物信息采集工作。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详细的后期统计、编录、图像处理及文物等级的初选,为文物等级鉴定做好了前期工作。

  五当召文物建档、等级鉴定工作由自治区文物局组成专家鉴定小组,于2011年7月15日—18日在内蒙古博物院和五当召进行鉴定。由自治区资深文物鉴定专家及北京著名专家9人组成的鉴定小组,经过对实物和图片的认真筛选,从近2000件文物中精选出437件套定级物品。各类文物定为一、二、三级,其中一级文物143件套、二级文物112件套、三级文物182件套。

  按建档分类,五当召文物分为金属造像、非金属造像、唐卡、法器、塔、曼陀罗、柱毯、杂项等。五当召三级以上可移动文物中,有高达十米的弥勒佛铜像,九米高的宗喀巴铜像,两座高1.3米,直径近2米的鎏金曼陀罗铜城,及多件清代景德镇官窑瓷器。

  “唐卡中有多套数十幅为一套的组画唐卡。绘制之精美,画法之细腻,甚至需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画面人物的细微之处。”王磊义操着浓重的山西口音,滔滔不绝地对记者说。

  这些具有极高艺术和历史价值的文物,即使拿到全国都是少有的精品。五当召文物建档历时1年,从拍照、名称确定、器物描述,到量尺寸、称重量、考证年代,无不浸注了建档业务人员的大量心血和执著的专业精神。

  建档、鉴定之后,是锁碎的移交工作,于是直到年根儿底下包头博物馆和景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才算完全干完了活。

  管理局方面对本报记者说,建档完成后,庙里再没丢过东西。

  “每个文物的各个角度我们都会拍照,再加上尺寸、重量把关,犯罪分子若想换根本无从下手。召里很多文物都是十几个小件为一大件,成套的。过去这小东西丢了人们也不知道,等发现凑不齐时再想找谁偷的就难了。现在我们会给每个小件都编上号,哪怕丢一件大家一下就知道了。”王磊义解释道。

  可以预见,五当召文物建档、定级,不仅将对之后的文物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将会对五当召地位的提升、历史价值的进一步体现起到重要的作用。

  “看到五当召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我们这些包头文物工作者最大的快乐。”王磊义如是说。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