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探幽 > 内容
北魏都城盛乐
来源:本站 作者:盛乐人 日期:2012/11/23 浏览量:7684次
字体:     

和林格尔盛乐博物馆

  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曾是晨钟暮鼓的都城,而历史长河把它淹没成一个土城圐圙.。庞大的帝王金陵就在这座古城的周边,可是已有十几个世纪无法为它扫祭。然而,我们从史官的墨迹中,从厚重的青史中,从豪放的边塞诗文中,从春秋战国以来历朝历代层层沉埋的古墓中,却仍然可以触摸到它的辉煌历史。这就是城垣遗址仍然存在的北魏盛乐古城。
  历史上有一个古老的民族,称作拓跋鲜卑,于东汉年间迁徙到漠南,居住在宁川(今河北西北部)。当初他们经常遭到西部种族的进攻。西部种族就是小种鲜卑柯比能的部落,占据着五原、云中、定襄。所以拓跋部依附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占领了长川(在今内蒙古兴和县)。首领拓跋力微即位38年后,84岁时,于公元258年,即曹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从长川迁居定襄的盛乐。《魏书?序纪》“三十九年迁于定襄之盛乐。”
  盛乐在春秋时期为北狄所居,战国为林胡之地,后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所征服。六国纷争,这里又为匈奴所占领。秦灭六国后,这里置成乐县。汉高帝刘邦开疆拓土,于公元前201年置定襄郡,公元前195年划云中郡12县归定襄郡,治所成乐,即盛乐。古代成字和盛字同音。《汉书?地理志》记载:“定襄郡,高帝置,莽曰得降,属并州。户三万八千五百九十九,口十六万三千一百四十四。县一十二:成乐,桐过,莽曰椅桐。都武,莽曰通德。武进,白渠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西部都尉治,莽曰伐蛮。襄阴,武皋,荒干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中部都尉治,莽曰永武。骆,莽曰遮要。定陶,莽曰迎符。武城,莽曰桓就。武要,东部都尉治,莽曰厌胡。定襄,莽曰著武。复陆,莽曰闻武。”
  盛乐古城遗址城址,平面大体为南北较长的五边形,大约东西1 550米宽,南北2 250米长。城墙残垣最高有5米,最低有1.2米。古城分南北两大区。南区南北长650米,其中西部城区下面叠压一座小城,大略为方城,南北长470米,西南角被河冲刷。北区面积较大,城址中央有一土丘,称为大煤山。城内街道依稀可辨。东西大街从大煤山前通过,连接东西城门。南街正对大煤山,北街在大煤山东侧直抵北门。南街西边有一台基,称为小煤山,上面留有建筑痕迹。南区为汉代成乐古城。魏晋时拓跋鲜卑的盛乐古城遗址在北区内。定襄郡12个县都有古定城遗址。成乐、武进、武城在和林格尔县境内。定陶、定襄在呼和浩特赛罕区境内。桐过、骆在清水河县。其余5个县分布在今乌兰察布市。
  盛乐环山绕水,是出塞入塞的要冲。南北一马平川,东山到黄河200里,南山至阴山一百多里,距地域战略重要且产盐的参合陂(在今内蒙古凉城县)仅80里。因为盐是人畜的重要营养物质,自古由官方经营,《魏书?食货志》曰:“盐池天藏,资育群生”。中陵水(浑河)流经盛乐南部山区全境入黄河,荒干水(大黑河)、白渠水(茶坊河)、金河(宝贝河)都由芒干水汇入黄河,这几大支流使盛乐地域成为塞外水草最为丰美的地方。这里的植物多种多样,其中马莲、芨芨、沙棘、柠条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耐干旱,植株高,大雪埋压不了,是牲畜冬天最喜欢的食草。
  拓跋力微三十九年夏季四月,在盛乐祭祀上天,各部君长大人都来盛乐助祭,只有白部大人迟疑不到。白部大人即慕容鲜卑大人。慕容部人皮肤洁白,被称作白部鲜卑。拓跋力微把白部大人杀掉。杀掉白部大人,远近恭敬,无不震服。斩杀白部大人,证明拓跋部在盛乐所建立的国家,具有强有力的镇压之权。拓跋力微在盛乐发表宣言告诉各大人说:“我遍观前代匈奴、蹋顿之流,苟且贪图财利,抄掠边境民众,虽然有所获取,而他们的死伤不足相补,更招许多仇敌,百姓困苦,不是长远计策。”这既是拓跋力微向各部大人发表宣言,也是宣布的立国之策。于是拓跋部同魏晋友好亲善。拓跋力微迁居盛乐后,统有四大部,还有许多小部落,总计大、中、小部落108个。所统的四大部是鲜卑拓跋部、鲜卑没鹿回部、鲜卑白部、乌丸部(乌桓和北方胡人)。蹋顿是东汉末年的乌丸王。盛乐统领的乌丸王是库贤。拓跋部据有统率权,拓跋力微取得了世袭的大酋长之位,是这个部落联盟的国主,统领了整个漠南之地。拓跋珪即位后,尊崇他为始祖。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八王之乱”愈演愈烈。一分三部的拓跋鲜卑,开疆兴邦,分别扩大了自己部落的势力范围,当时被称为桓穆时期。这个时期,匈奴后裔刘渊称王割据,建立了汉国,开始了两晋十六国时期。西晋为了抵抗汉国,和拓跋猗厓、拓跋猗卢结成军事盟友。而后,拓跋猗卢一统三部,得到西晋雁门之北五个县的领地。西晋朝廷先后诏令晋封猗卢为大单于、代公、代王。猗卢雄居盛乐为北都,以旧平城为南都,扬威北疆。《魏书?序纪?穆帝》记载:“六年,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六年即公元313年,晋愍帝建兴元年,盛乐作为拓跋鲜卑的都城已有55年。公元315年,猗卢在盛乐建立了代国。  
  公元338年,什翼犍即代王位。什翼犍在后赵襄国和邺做人质,耳闻目睹了中原的农耕文明。那里是麦棉之乡,中原的农耕文明,不能不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襄国、邺,农耕文明悠久。战国魏文侯西门豹在邺,曾破除当地“河伯娶媳”的迷信,开凿渠水,引漳灌溉农业。什翼犍即代王位后,开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公元340年春,也就是他即位的第三年,把都城移到云中的盛乐宫。移都是出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这是拓跋鲜卑史上的首创。当初,什翼犍前往襄国,跟从的有五千多家,10年后,五千多家也都学会了农耕,返回盛乐,急需安置到一个可以从事农耕的地方。什翼犍所以要移都云中盛乐宫,看中的是那里可以广辟农田,发展农耕。城邑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发展农业对一个游牧民族来说,各方面都需要有较大的转变。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随之要有耕作农具的制造、粮食的储存加工和能工巧匠的培养引进。这些问题都摆在面前,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要建一座城邑,才能设置官署,才能屯军保卫,才能让民众居住,发展工商各业。云中盛乐宫简称云中宫。因其在汉云中郡境内而得名。《水经注》记载:“云中宫在云中故城东四十里。”按照这一记载,云中宫西距云中故城40里,东距盛乐不足40里,北距阴山80里,南距黄河君子津(今清水河县喇嘛湾)100里。这个位置正好是和林格尔县代州窑古城遗址。这一遗址处于敕勒川平原中心地带,四周一马平川,为荒干水、白渠水、金河的下游,易于灌溉,土地肥沃。
  代王什翼犍移都云中盛乐宫,并没有废除旧都盛乐。移都的第二年,他又在旧城的南八里建筑盛乐城。《魏书?序纪》记载:“四年秋九月,筑盛乐城于故城南八里。”其实,这两座城,一座是代国的东都,一座是代国的西都。后来,云中盛乐宫成为北魏的行宫。
  公元386年,什翼犍孙子拓跋珪创建北魏,定都盛乐。代国当时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糜子。因为糜子可以加工炒米,炒米是北方人最方便的食物。糜子秸秆俗称糜穰,是上等饲草。公元367年,前燕的军队攻打敕勒,经过代国,军队践踏了糜田,什翼犍怒斥他们,最后引发了一次大战。《资治通鉴?海西公太和二年》记载:“初,厉(前燕下邳王慕容厉)兵过代地,犯其穄(ji)田,代王什翼犍怒。燕平北将军武强公以幽州兵戍云中。八月,什翼犍攻云中,弃城走,振武将军慕舆贺辛战没。”什翼犍大败前燕的军队。
  公元396年拓跋珪称帝,开启了封建帝制,北魏走向鼎盛的盛乐时代。              
  盛乐从拓跋力微以来,有15位拓跋部的首领在此即位,另外代国的7位代王中,有6位代王以盛乐为都。拓跋部定都盛乐以来,由拓跋猗卢、拓跋翳槐、拓跋什翼犍分别在公元313年、公元337年、公元341年三次建筑盛乐新城。公元396年秋,拓跋珪被北魏的文武大臣劝称皇帝,开始设立天子旌旗。这时,盛乐不仅仅是西部大人之都、大单于之都、代王之都,而且是北魏之皇都,盛乐本土成为名副其实的帝王之乡。拓跋珪驰驱阴山南北和大漠东西,征伐四方,北部疆域恢复到西部大人时所统领的范围,阴山以南占领了河套黄河以南朔方的河南之地,收复了桓穆时期西晋割让的句注、陉岭以北的土地。拓跋珪大破库莫奚、解如部、高车、匈奴别部、柔然等部族,获得很多人口。从前很多叛乱无常的部落也都来归附。到公元396年挺进中原之前,北魏人口已有200万。
  盛乐作为都城,道路畅通,经济繁荣。东有盛乐——马城(今河北怀安)——中山(今河北定州)大道,连接牛川、武要(今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北)、长川、宁川,通往中原。东南有盛乐——平城(今大同)大道,连接参合陂、代郡、常山,也可通中原。南有盛乐——阴馆(在山西代县)——洛阳大道,连接善无、陉岭,可通并州和中原各地。当时拓跋力微的太子沙漠汗在洛阳做人质,返回盛乐牛车百乘。西南有盛乐——马邑(在今山西朔州)大道,可通并州和中原各地。西有盛乐——五原(在今包头西)大道,连接河套、河南地(今鄂尔多斯市)可经秦直道通长安,或向北通往漠北各地。另有盛乐——君子津(在今清水河喇嘛湾)通往朔方。北有盛乐——白道,通往阴山大漠以北。当时东晋杨盛表述盛乐有婢女千余人,织绫锦、酤酒、养猪羊、牧牛马、种菜蔬、贩卖牟利。对照白居易《杭州春望》中“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酤酒趁梨花”的诗句,眼前浮现出一幅草原之都盛乐的《清明上河图》。
  拓跋鲜卑迁居盛乐,由游牧民族崛起,建立代国和北魏,盛衰延续长达将近300年。北魏在盛乐留下一座庞大的金陵,史称盛乐金陵,或云中金陵。其中以盛乐为都的140年中,自始祖拓跋力微以下,有十几位首领和皇后在盛乐去世。所以,盛乐还有拓跋鲜卑的早期大型陵墓,亦称盛乐金陵,或云中金陵。北魏盛乐金陵的主人们,有昭成皇帝什翼犍、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他们都是正式登极的帝王,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把握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命运。合葬到金陵的皇后们,多数是因为生下了太子,子贵母死,按例赐死而牺牲。陪葬王公中,除了皇室王子,还有许多异姓王公。他们和皇后一样,来自五湖四海,民族多样。有司马懿弟弟西晋太常司马馗的第八世孙司马楚之。司马楚子与儿子司马金龙父子两代为云中镇大将。有后秦国主姚兴的儿子姚黄眉,后秦被东晋灭亡,他从长安绕道归降北魏。有南凉国主秃发傉檀的儿子源贺,他的国家被西秦灭亡后,偷偷地从乐都(在今青海省)前来投奔北魏……他们都是因为功绩和忠贞,死后才赐葬金陵。我们可从合葬的皇后和陪葬的王公的民族身份悟出,盛乐金陵也是民族融合的象征。盛乐金陵起首主人是代王什翼犍的母亲平文后王氏,葬于公元355年;最后一个皇后合葬者是孝文帝的贞皇后林氏,安葬时间是公元483年,即太和七年。起止时间长达128年。盛乐金陵一串串熟悉或不熟悉的姓名,他们长眠于盛乐大地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值得了解的是,他们的人生非比寻常。历史典籍的翰墨,让他们永世鲜活着。      
  盛乐城延续使用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到隋朝筑起为突厥民族居住的大利城,唐朝先后改置为云中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振武军城。辽置振武县,金改镇。盛乐古城穿越多个朝代,承载着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
               (本文作者系敕勒川文化研究会会员。)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