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大漠草原上,曾经活跃着一个显赫的古国—柔然汗国。柔然汗国是鲜卑族的一支,于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在蒙古高原上过着“冬则徙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的游牧生活。汗国最为强盛时,其疆域北到贝加尔湖,南抵阴山北麓,东达大兴安岭,西迄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一度进入塔里木盆地,西域诸城邦国如焉耆、鄯善、龟兹、姑墨以及东道诸国,都曾役属于柔然。 柔然建国的始祖是木骨闾,他幼年曾为鲜卑拓跋部所擒获,沦为奴隶。成人后,因骁勇善战而免奴升为骑卒。后来,木骨闾因延误军期获罪,按法当斩,故不得已而出逃,却在逃亡途中因自己的名望而积聚了一百多人的力量,依附游牧于女水(今内蒙古武川县境)一带的纥突邻部,并在那里继续发展充实着自己的力量。后世子孙因“郁久闾”是“木骨闾”的变声,故以“郁久闾”为柔然王族的姓氏。 木骨闾死后,他的儿子车鹿会更是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并自号“柔然”,占据阴山北意辛山(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沙拉木河一带),同时役属于北魏,每年进贡畜猎品。“柔然”一词,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意,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 柔然汗国正式建国是在北魏天兴五年,即公元402年,社仑自号“丘豆伐可汗”,建廷于弱落水(今蒙古国土拉河)畔。为了适应军事征伐的需要,社仑汗仿效北魏,立军法,置战阵,整顿军队,其骑兵似“风驰鸟赴,倏来忽往”,逐渐形成一支威震漠北的强大力量,从而也使柔然汗国迅速由部落联盟步入早期奴隶制阶段。柔然汗国前后共经历19位君王,持续了153年。 柔然的政治制度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很相似,最高统治者称可汗,可汗下面设置辅佐可汗处理国家事务的各级官吏,如国相、国师、俟力发、吐豆发、俟利、吐豆登、俟斤等。 柔然大官号及等级比较简略,除了国相、国师主要掌管行政、宗教事务外,其余官职皆主管军事兼民政。而所有成年壮丁皆编为骑兵,平时放牧牲畜,战时拿起武器上马作战。行军时,骑马携带自己的牲畜、财物和妻孥,即所谓“战则与家产并至,奔则与畜牧俱逃”。从可汗、大臣至基层均是按军事编制,柔然汗国是一个军事与民事合一的游牧政权。 柔然是一个以军事战争为主要政治活动的国家,历代可汗都对外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并使国家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柔然在蒙古高原上征战了150多年,先后征讨了西域诸国,打败了中原的宗主国北魏,征服过周边的许多少数民族政权,是匈奴、鲜卑之后的北方草原上又一个强大的政权。 在柔然汗国确立霸主的进程中,西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社仑正式建立柔然汗国后,就立即着手向西域地区发展。他率领大军沿着原来被匈奴人开发的草原丝绸之路继续向西扩展自己的领土,一直到达了阿尔泰山。丘豆伐可汗社仑并没有像以前的匈奴和后世的突厥政权那样,把政权的中心定在漠北地区,而是把都城定在偏西的敦煌、张掖之北的地区。他为了增加军队的战斗力,实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军队中每一千人设为一军,设置军将一名;每一百人为一幢,每幢设幢帅一名;战斗中立有军功的人所夺得的财物归其个人所有;战斗不力者要受到鞭挞的惩罚,临阵退缩者处以死刑;改革了计算兵数的方法;在外交上,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方针。 在对西域地区的征讨中,柔然汗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物力、财力。这些军事支持并不是柔然汗国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就解决的,因为当时它能够稳定住漠北的统治已经极为不易,再耗费大量的军事实力去征服西域就不太可能了。然而,柔然汗国有着大量的从属部族,这些部族都是曾经被柔然征服过的,他们为西征提供了军事基础。利用部族的军事力量西征不仅可以扩展自己的版图,还可以乘此机会削弱各部族的军事实力,从而稳固自己的统治,是一条一箭双雕的妙计。高车部落就是被柔然汗国派遣西征的部落之一,这一点从高车的发展史中可以得到确认。高车族一直居住在漠北,后来其中的六支仍留居漠北称为东部高车,而十二支后来迁到西北建国,称为西部高车。这西迁的十二支高车部族就是被柔然汗国派往西域征讨的部队。像这样的部族还有很多,比如丁零部落、铁勒部落,这些部落为柔然国的开疆扩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时也为柔然国以后的统治埋下了隐患。在柔然汗国逐渐走向衰败后,这些部族就开始起来反抗柔然汗国的统治,并加速了柔然国的灭亡。 丘豆伐可汗社仑的西征使柔然迅速壮大,他去世后,继任者斛律可汗坚持把西征推向前进,对外扩张得也更为迅猛。他带领大军征服了西面的乌孙国,使索格底那亚诸城邦臣服,劫掠了大月氏等诸国。接连的军事战争的胜利把斛律可汗的西征推向了最高点,已经荒废的草原丝绸之路也因此而再次被打通,但是马上又因战争而再次荒废。柔然汗国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奴隶制国家,只有不断的进行对外战争才能保证大量的奴隶来源和财富。为了保证西征的胜利,柔然汗国对南面的北魏政权并没有进攻,而是采用了防守的策略。因为,那时的柔然汗国的力量还不足以与强大的中原北魏政权相抗衡。斛律可汗为了加快西征的进程,重用骁勇善战的大将大檀为西征主帅,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胜利。后来,斛律可汗死后,大檀因为军功卓著而被推举为可汗。 大檀可汗即位后,把战略目标重点转移到经营丝绸之路的中段,即西凉国。 西凉国是汉族李氏家族在西北创建的政权,势力曾经十分强大,其疆域西面扩展到了流沙以外的伊吾、高昌两国,后来国势日衰。在斛律可汗在位时,柔然的势力就已经进犯到了西凉国的北部边境。西凉国王李暠为了抵御柔然国的大举进攻,修建了敦煌附近的两处久已荒废的要塞。后来西凉国被北凉所灭,残余势力建立了后西凉国。大檀可汗在长期的战争中取得了后西凉国的统治权,牢牢地控制了碛口重镇伊吾。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后,大檀可汗又对北凉、北魏政权发动了进攻,并迫使北魏在与柔然的边境建立起了长城来抵御其进攻。后来,大檀率军杀死了北凉的世子,北凉的统治摇摇欲坠,其他的少数民族政权因此而大为震惊。大檀可汗去世后,他的儿子吴提继位,称为敕连可汗。吴提继续在草原丝绸之路的中段扩展势力,国家更加强大,焉耆、姑墨、龟兹等小国纷纷向其臣服。从此,一条新的丝绸之路通过伊吾,穿天山,经龟兹继而越过葱岭开通了。 从社仑、斛律至大檀的20余年间,柔然几乎每年要袭击魏国北方边境。北魏也发兵北伐,乃至皇帝亲征或巡边,但始终没有解除柔然对北魏的巨大威胁。公元424年,柔然趁着拓跋嗣新死而入寇北魏,曾经将那个不到16岁的北魏皇帝拓跋焘包围五十多道重围。 北魏与柔然一度以姻亲关系互为牵制。 柔然在西域经营的重大成功使北魏的统治者严重地感觉到了危机的存在,于是北魏也卷入到了对西域的争夺战中,并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而处于上风。 公元438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领大军征讨柔然汗国,但是由于漠北处于旱季,军队因没有水草而陷入困境,大败而归。拓跋焘的弟弟也在战争中被柔然汗国擒获,战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吴提可汗便趁此机会向西域诸国宣扬说北魏政权已经危在旦夕,并让他们停止向北魏缴纳供奉。于是,很多小国叛变,改而归附柔然。柔然在与北魏的对峙中不但继续控制着伊吾,而且进一步控制了高昌、鄯善,进一步巩固了对西域诸国的统治。 公元445年,北魏发动了第一次西征,大举进攻鄯善,并取得了胜利。后来北魏立“交趾公”韩拔为鄯善王。韩拔虽然为鄯善王,但是统治权仍然由北魏设置的官吏掌管,北魏还在那里设置了鄯善镇,柔然势力从此退出鄯善。公元448年,北魏发动了第二次西征。北魏与悦般国结成了战时同盟,分兵数路,合击柔然。在两国强大的夹击下,柔然汗国疲于应付,屡屡被联军打败。但是,吐贺真可汗(吴提之子)虽然在两面夹击下丧失了鄯善、焉耆,却最终粉碎了两国的联合进攻,并且联合后北凉政权对北魏进行了反攻,又夺回了一些失地,并趁机夺去了后北凉政权。但是,由于连年的战争,柔然的国力遭到很大的削弱,再加上柔然后世的可汗在对西域其他国家的战争中屡屡失利,国势日衰。 被柔然政权奴役的各个部族开始反抗柔然的统治,柔然的国力更加衰弱了。公元487年,原属柔然的高车首领阿伏至罗率十余万落西迁,脱离了柔然的统治。他率部到达车师前部西北,建立高车国,自立为王。从此,柔然彻底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并接连受到其他国家的大举进攻。 公元6世纪初,摇摇欲坠的柔然汗国陷入了统治危机,统治集团内部因为争夺汗位而发生了内讧,柔然开始被不同的势力集团所控制。公元520年,丑奴可汗被他的母亲和大臣设计杀死,阿那瓌继承汗位。可是他刚刚登上汗位10天,就被另外的一位王族赶了下来。他投归了北魏,在洛阳居住。《乐府诗集》中有杂曲歌词描写阿那瓌在洛阳出行时的盛况,“闻有匈奴主,杂骑起尘埃,列观长平坂,驱马渭桥来”。后来,阿那瓌的从兄婆罗门率领数万人平定了叛乱,自称弥偶可社句可汗。由于无力抵抗高车国的进攻,婆罗门率领10万骑也归降了北魏政权。 北魏采取了保存柔然以牵制周边日益强盛的高车国的政策,将柔然汗国分而治之。阿那瓌被安置于怀朔镇北的吐若奚泉,婆罗门被安置于居延海附近的故西海郡。公元522年,婆罗门叛离北魏,被北魏大军擒获,两年后被囚而死。紧接着,阿那瓌也在柔玄、怀荒二镇之间聚兵30万,蓄势待发。他借平定北魏的六镇起义为名扩充实力,占据长城以北漠南地区,自称敕连头兵豆伐可汗。期间,阿那瓌又击败了因内乱而日益衰弱的高车国,柔然进入了复兴的时期。北魏灭亡,更给柔然汗国的复兴提供了条件。但是,短暂的复兴并不能改变柔然的衰败命运。不久,柔然汗国就遭受了被奴役的部落、奴隶的反抗,柔然再次分裂。到了6世纪中期,另一支少数民族政权突厥强大了起来,并发动了对柔然的战争,阿那瓌兵败自杀。柔然再次分裂:东部余众拥立铁伐为主,西部余众则拥立登注为主。东部柔然后来被突厥击败,基本上瓦解。公元555年,突厥大举进攻西部柔然,柔然可汗领余众数千投奔西魏。西魏在突厥的一再威逼下,将柔然可汗及其手下3 000余人交与突厥,其中大部分人都被杀死在长安青门外,柔然汗国灭亡。从此,曾经盛极一时,横跨亚洲北部大陆,威震漠北、西域的强大民族就这样黯然消逝在人们的视线里了。留存下来的柔然民众辗转向西迁移,逐渐与其他的民族相融合而消失在历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