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探幽 > 内容
契丹:繁荣的辽王朝建立者
来源:本站 作者:马 吉 日期:2013/2/4 浏览量:6745次
字体:     


  如果你喜欢武侠小说,那么对于乔峰这个人物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这位可歌可泣的侠之大者,行侠仗义,顶天立地,使许多人都将他作为偶像来崇拜。我想,人们喜欢的不仅是他身处江湖时的大侠风范,他所恪守的江湖道义,更欣赏他在生死存亡关头所表现的民族气节和心系国计民生的侠骨柔肠。然而这个悲剧人物只因为有契丹血统,便使他无处立身,便被骂为“卖国害民、无耻无信”的“小人”。在他身上,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契丹与大宋、契丹人与汉人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他却作为契丹人与汉人的融合体,反映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反映着中国各民族由矛盾对立、碰撞交流到血脉交融、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作者金庸对乔峰的同情、赞美,难道不是寄托着对民族和睦的期盼,对狭隘民族观和血统论的反思吗?
  其实,契丹是一个拥有高度文明的民族,他们建立了强大的辽王朝,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有深远影响。其疆域是宋王朝的两倍:东临大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迄外兴安岭,南括今山西、河北及陕、甘北部。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扬,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作“契丹”。西欧文献“契丹”就写成Khitay,俄语是Китай(kitai)。
  契丹民族源于东胡,属于东胡两支“乌桓”与“鲜卑”中“鲜卑”一支。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等,原意为“镔铁”。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是公元389年,当时北魏战胜了柔然,一部分柔然人退到外兴安岭一带,另一部分向南避居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地区,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契丹民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西拉木伦河,意思是“黄水”,它是黄河在远方的女儿,所以汉族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一位驾着青牛车从潢河而来的仙女,与一位从土河骑着白马来的仙人,在两河的交汇处相遇、相恋,并结为夫妻,他们便是契丹族的始祖。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 隋朝时一度分为十部。
  契丹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归附唐朝。648年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 赐姓李氏。武则天时期,契丹因不满唐朝地方官欺压,起兵叛乱,战败后附于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李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无力顾及对边疆民族的管理。到了9世纪末10世纪初,唐终于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了。
  在与北齐、隋、突厥和唐朝的相互侵袭、掳掠、交流、朝贡、贸易中,契丹逐渐强大起来,由“顺寒暑,逐水草畜牧”(《辽史》)的松散的游牧部落形成一支兵强马壮、骁勇善战的斗争队伍。八部中以迭剌部最强盛,世为迭剌部夷离堇(军事首长)的耶律氏逐渐脱颖而出。身为迭剌部夷离堇的耶律阿保机趁唐朝衰落之际,入侵中原,掳掠人马,发展农业生产,实力大为增强。在唐朝处于内忧外患的风雨飘摇之时,雄心勃勃的阿保机却使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之后他不但统一了契丹各部,而且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与西夏、北宋鼎足而立。
  耶律阿保机其人,拥有契丹人强悍、剽勇、矫健的性格,也拥有睿智的头脑、开阔的胸襟和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率领部众,所向披靡,实至名归地成为契丹人的领导者。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即可汗位。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辽太祖),创建契丹国。阿保机创建国家后,确定皇权世袭,建立军队,制定法律,修建都城,制造文字,并且继续向外扩张。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割让给契丹后,契丹的经济实力更为强大。
公元925年辽太祖率兵征服渤海国,改渤海国为东丹国,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次年,耶律阿保机病死,其妻述律平称制。927年耶律德光在述律氏的支持下即位。太子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此后契丹皇族一再发生争夺帝位的战争。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辽与北宋长期争夺中原地区。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崩,年仅12岁的辽圣宗继位,尊母亲萧绰为皇太后,摄政。时萧绰30岁。萧绰摄政27年,执政期间,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国百姓富裕,国势强盛。统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无奈亲至澶州 (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锋。辽恐腹背受敌,提出约和。辽与宋朝遂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夏结好,从而形成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此后两国各守旧界,不再有大的战事。1009年圣宗亲政后,基本上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政策。又实行科举,选拔人才,编修佛经。同时四方征战,扩大疆域。
  到兴宗、道宗时期,皇室内部政变频繁,各族人民反抗起义连绵不断,辽王朝日见衰败。这时,原来臣属于辽的女真部强大起来,1114年(天庆四年)春,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辽朝内部也发生叛乱。天祚帝的军队连连战败。1125年(保大五年)二月,天祚帝在应州被俘,辽为金所灭。契丹与辽立国共210年。
  在辽朝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200余人向北进入漠北地区。后又向西发展,征服了今天中亚的广大地区。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建立西辽政权(即黑契丹,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公元1211年被乃蛮部王子屈出律篡夺政权。1218年成吉思汗的大将哲别攻破西辽,西辽遂亡于蒙古帝国。
  畜牧业是契丹人的传统产业,因其不但关系民生,而且关系兵力强弱和国防的巩固,故契丹统治者建国后在积极引进汉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亦未放松对畜牧业的管理。辽朝管理畜牧生产有公养、私养两种。公养即所谓“群牧”,设有西路群牧使司、漠南马群司、漠北滑水马群司、牛群司等,下设太保、侍中、敞史等官员管理群牧生产;私养即契丹部民的家庭畜养。当然,契丹也大量掠夺邻近民族的牲畜,或向被征服的属部、属国征收贡品。故其畜牧业规模相当可观。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共同占据了主导地位。畜牧业生产的重心在北部,农业生产的重心在南部,处于中间的奚族故地则为半农半牧区。燕云十六州和辽东、渤海国地区是辽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
  辽代统治者留恋游牧的生活方式,皇帝每年夏天到草原地区居住、办公,称为“捺钵”(契丹语“行宫”的音译)制度。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使契丹人保持游牧生活,汉人从事农耕,形成契丹特有的农牧混合经济和双轨官制。
  辽的建立,使中国北方得到统一,使广大的北方地区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北方各族的融合。辽王朝建有五个京城,其中,上京临潢府和中京大定府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境内。临潢府遗址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经过千年的风雪沧桑,经过塞北大漠风沙的剥蚀和湮埋,如今我们只能在残留的城墙和依稀可辨的宫殿遗址里寻找当年的宏伟与辉煌。中京大定府遗址位于赤峰市宁城县大明城,是辽朝鼎盛时期的标志,从这座城的建造上你可以看出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完美结合,其布局仿宋代汴城布局,里外三重,城内坐落着著名的大明塔。
  辽代古塔作为契丹文化的代表,突出地反映了契丹文化对汉传佛教的吸收,以及当时建筑、绘画等艺术的高度发达。中京大明塔的雄伟和壮观可称为辽代古塔之冠,体积之庞大,在中国现存古塔中亦首屈一指。它造型气势磅礴,底层立面雕有佛像,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显示了契丹民族高超的建筑和雕塑水平。
  现在耸立在呼和浩特东郊的白塔,也是一个当时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辽朝在丰州(今呼和浩特白塔村)设立西南路招讨司,并建造“万部华严经塔”,即白塔。塔身遍涂白灰,矗立在当日繁华的丰州城内,形成“白塔耸光”的美妙景色。塔内至今保留着当年游客用汉文、契丹文、阿拉伯文等书写的题记。直到清代,诗人王嘉谟还作有《白塔耸光》诗:“宝塔庄严接巨灵,尽梯独上览空冥。九重阊阖才寻尺,万里河山列画屏。极目都疑天有柱,举头常见月穿棂。凌风我欲飘然去,闻说仙人讲道经。”生动描绘了白塔的庄严、危耸与诗人的敬仰之情。白塔给当时的丰州城增添了一份都市的繁华与活力,旅行家马可?波罗也在游记中对丰州城的繁荣大加赞叹。辽代古塔众多,除大明塔与白塔之外,上京南北塔、河北应县木塔等都显示了辽代的建筑工艺和艺术魅力。
  契丹皇族生前叱咤风云,死后亦不寂寞。内蒙古有三处辽代皇陵,都处于林木繁茂、地势险峻、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的山林地区,集天地之灵气,显帝王之尊严。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葬于祖陵,圣宗、兴宗和道宗葬于庆陵,太宗和穆宗葬于怀陵。陵墓无论是构造还是内部的装饰摆设都显示了帝王的奢华与尊贵,也显示了契丹独特的习俗与文化。尤其是庆陵各墓室和通道上的壁画,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品,其描绘的自然景色和皇族生活以及墓中所藏颂扬帝后功绩的“哀册”,都是后人宝贵的研究资料。“哀册”的出土也证明了契丹文字的存在,至今,契丹语言和文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
  契丹民族不仅创造了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王朝,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和独一无二的艺术。辽三彩工艺精湛,堪称陶瓷艺术中的精品,其中,仿皮囊式鸡冠壶造型精美,是辽代瓷器中的瑰宝。除皇族墓外,契丹贵族墓也有丰富而精美的文物出土,如赤峰市奈曼旗陈国公主驸马墓。以及1981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豪欠营辽代墓葬群中的第六号墓出土的一具女尸,为中外学术界所瞩目,无论是研究契丹葬俗还是在医学研究领域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契丹人参考汉字创造了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他们的诗词、绘画、医药等都有很高水平。
  辽朝灭亡后,大部分契丹人与汉族融合在一起。一部分投靠了蒙古,并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扩散到了全国各地。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伊斯兰化。据说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曾经进行过一项研究,他们提取了契丹人墓葬中的人体DNA,与云南保山地区“本人”、内蒙古达斡尔、鄂温克、蒙古和汉族等人群的DNA进行对比。经过一系列研究,得出结论:达斡尔族与契丹人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后裔。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