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化城”本来与呼和浩特即明朝赐名“归化城”的这座城市是各在一地,互不相干的,我们记录呼和浩特市的历史沿革,按其范围来说,是不应该涉及市区以外的“福化城”的,但是许多谈明朝历史的学者们,却往往把“明”廷封俺答为顺义王和赐城名为“归化”这两件事,连在一处去讲。这就很容易使听讲的人发生以下两种错误:一种是根本不知道有个“福化城”,认为俺答受封以后所建的城市就是“归化城”;另一种是虽然知道有一个“福化城”,但在史籍记载里仅昙花一现,认为也许是“归化城”的前身。这些错误的形成是和明、清两代的若干史籍叙述混乱有关。例如《明纪》卷三十八隆庆五年(公元1571)己卯,封俺答为顺义王,名所居城曰“归化”。其实,封王时并没有城。只是史家把数年以后的事情连类写在一处罢了。又例如《蒙古源流》卷七岁次戊寅(万历六年、公元1578)……许于“归化城”将生灵依庇昭,释迦牟尼佛像用宝石金银装严。其实,万历六年也没有“归化城”,但是已经有了“福化城”。这是由于记录的人事后追述,仅知有“归化”而不知有“福化”的缘故。总之,无论是连类串写或者是事后追述,它们给后人造成的错误印象是一样的。只有谷应泰所纂《明史纪事本末》对于“福化”、 “归化”两城的建立和赐名年代,分别记录,使读者一览而知其各是一城,不相混淆。现在我把它的原文摘引如下:
万历三年(公元1575)十月,俺答乞佛像蟒缎,且城市成,求赐名。赐城名“福化”,量给其请。
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三娘子名哈屯,别筑城居,朝廷赐名“归化”,十五年,封为忠顺夫人。
从这两节记录里,任何人都能看出,“福化城”是俺答自己修建的城市,而“归化城”则是三娘子别筑居住的城市。而且筑城年代,前后相差十一年,怎么能混为一谈呢!俺答受明封为顺义王后四年,才修建了“福化城”。又经历十一年,三娘子才修建了“归化城”。又怎么能把最后一城和封王连写在一起呢?这都证明撰辑《明史》的学者们对于塞外的事迹是相当茫昧的。(其他地名、人名搞错的记录很多,不在本文范围以内,故不赘述)。
我们现在既知道“福化城”不是“归化城”,那么“福化城”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据我们研究的结果,认为今萨拉齐县东四十里美岱召村的“寿灵寺”大院,就是万历三年俺答自修并请赐名的“福化城”,这个肯定的说法,也可以说是我们研究的创获。这在古书记载和前辈传说中都是找不到的。《明史》虽有俺答驻牧“丰州滩”的记录,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所谓的“驻牧”,是指他的直属部众即《蒙古源流》所谓“十二土默特”的牧民而言,并不是指他个人说的。至于他本人究竟住在什么地方,各种史籍都没有明显指出来,因为俺答一生都从事战争,他的驻处,属于国家机密。所以明朝的士大夫是不可能精确无疑地指明他的落脚处的。总观明朝许多著录,只有一句话值得我们特别注意。那就是《明史·鞑靼传》里说“俺答常远处青山”这句话,按阴山山脉从乌拉山东界昆笃伦沟,往东直至与漫汗山相连处,东西横亘五百里,都叫作“大青山”。那么,俺答所常处,究竟是大青山的哪一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什么地方有俺答的遗迹来作研究了。
考“寿灵寺”俗称美岱尔召,在召院周围住的人家,就以召名为村名:召在明朝本名“灵觉寺”,横匾用汉字书写,在匾的正上方刻有顺义王印模,到清朝康熙年间,才改名为“敕建寿灵寺”,以立型小匾悬在经堂前檐下,而旧匾则不知于何年遗往察哈尔镶蓝旗境“岱海滩”一座喇嘛庙的楼上,闲搁起来,古迹零落,实在可怜。“寿灵寺”的大院围墙,周约二里,高可一丈五尺,墙夹心用黄土夯筑,内外表层全用虎皮石砌墙法筑成。据老辈传说,早年墙上可以行车(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和五月十五日弥勒佛出巡所乘的车);后因石皮坍陷,黄土流失,渐修渐狭。在五十年前,只南墙顶还够一丈多宽,其余三面仅能容两人平步并行而已,正南一门,与一般城门相同,在门台上有高楼二层,四隅都有角楼,其规制完全是一个古代的坚固堡寨,和普通召庙大异其趣,在大院内,除天王殿,经堂大雄宝殿及白马天神庙,乃春庙、万佛殿等建筑外,还有几处建筑是比较特殊的。第一,在大雄宝殿后,经过白马天神庙和东西配殿,再往北就有一座宫殿式的三层高楼,矗立在正方形的一个高台上,这比呼和浩特各召庙里最后一进所谓九间楼,要高大伟丽的多。乡老俗传,说这是萧太后的梳妆楼。这种俗传,当然不足信,可是我们必须从另一角度上研究这种传说。第二,在三层高楼后,还有一处宅院,俗称楼院,又叫“公爷府”,这是正中最后一进,仿佛北京三大殿背后的宫院,顺义王在清初失去王爵,降为国公,始终在这座大寺院里,保有他们子孙相传的府邸,不是无来历的。第三,在大院的东偏广场上,有一座孤立的殿宇,俗称“太后庙”。平时关闭,仅每年春节后开放半个月,庙内无雕像,只有一座檀香木塔,高约八九尺,雕刻颇精。老辈说,此塔原以七宝装饰,后被宵人盗窃,看剥落处的镶嵌痕迹,其说似属可信,五十年前,庙的四壁悬挂锦裱绫绢画帧八幅,每幅宽约二尺,长近一尺,都是画着一位年老的蒙古夫人在不同的布景中盛服行乐。或坐大帐里,或居高殿上,受各部落酋长贵族们的献礼朝贺,这些行乐图著者幼年曾亲眼见过。辛亥后,被一外国僧人贿通管事喇嘛盗走,今已无从查考。第四,在寺的大院北墙外,紧靠“大青山”南麓,有顺义王家的祖坟,清代,村中人民称它为“公爷家坟”。每座坟虽大小不等,而形式却一样。都是砖做一个须弥形基座,上用石灰做成圆锥塔式坟顶,涂以红泥,这是一种宗教葬身塔的葬法。前清末叶有一座坟发生了破洞,人们从里边掏出许多二三寸的小泥塔,其底部都粘有小米数粒。这种情形与《蒙古源流》所述“阿勒坦汗”(俺答汗)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死后,第三世达赖喇嘛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来“十二土默特”地方,谴责大众将阿勒坦汗之骨殖埋葬,谓之日“似此无价之宝,尔等为何弃掷于地,遂取出焚化,乃显示神奇,捡获舍利子无数,大众称异焉”的宗教火葬说法,是完全符合的,这些塔形坟里所藏都是俺答及其后裔的骨灰。而许多二三寸小塔,也正是用骨灰和泥所捏成。
根据上述这些遗迹,我们有理由断定,“寿灵寺”的堡寨式大院,就是俺答于万历三年建成并请赐名的“福化城”,我们推测当俺答把这座堡寨作为府邸的时候,各个供佛的殿堂,也同时建立起来。《明史·鞑靼传》说:“俺答老佞佛”。可以设想他把佛堂和居邸都安排在一个城堡里边,是很合情理的,就是近世许多封建王府里也还能看到这种人佛同居的现象,可见蒙古王公贵族的佞佛风气,由来已久。在寿灵寺的大院里,除上所述的那些建筑外,靠西墙有一处宅院为“活佛府”,靠东墙有一处宅院为“台吉府”。这就更清楚地看出俺答为顺义王时,住在最后一层楼院,其所尊敬的活佛居右,其长子黄台吉居左,而楼院门前方形高台上的三层大楼,则是他受朝贺的正殿:这显然是一个小朝廷的规模。这和《明史》所述赵全诸人奉俺答为帝的说法,也是符合的。至于“太后庙”内的檀香木宝塔,我们认为那正是忠顺夫人三娘子的葬处,把俺答亲自修建的这座小小“福化城”改正为纯粹的佛庙“灵觉寺”,估计也正是三娘子老死的那一年。案:寺的山门正上方镶着一块刻石镜有如下几句:“元后敕封顺义王俺答呵嫡孙钦升龙虎将军,大成台吉妻七庆大义好五兰妣吉誓愿虔诚。敬敕三宝选择吉地宝丰山起盖灵觉寺泰和门不满一月工城圆备神力助造非人所为也。”石刻铭言四句:
皇图巩固帝道成宁
万民乐业四海澄清
大明金国丙午年戊戌月己巳日庚午时建木作温伸石匠郭江
我们考证丙午是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森格都棱汗就是《明史》所谓扯力克。他是黄台吉的儿子,俺答的孙子。他们祖孙三世都与三娘子相配,这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然而造成这种稀奇事迹的根源,都是与明廷的政治阴谋分不开的,三娘子是鄂尔多斯乌审部人,本来是俺答另一孙子把汉纳吉已订未婚之妻,俺答于隆庆四年把她收为爱妾,就引起把汉纳吉负气投降明朝的风波。其后俺答与明朝讲和,将把汉纳吉接回来,俺答封他为大成台吉,另配美妻,封为大成妣吉,从此祖孙争艳的家丑,就算告一段落,到俺答死,其子黄台吉袭封顺义王时,《明史纪事本末》有如下一段记载:
“俺答死,黄台吉将收三娘子,三娘子嫌其老病,将别属:‘明’督臣郑洛,计曰,‘若三娘子别属,我封此黄台吉何用?’乃命人说三娘子,日,‘汝归王,天朝以夫人封汝,不归,一妇耳,’于是三娘子逼于利害,乃归之。”
这是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的事情,证明三娘子与黄台吉相配,并非出于她自己心愿,而是逼于利害,不得已而为之的,就在这一年把汉纳吉死,黄台吉的儿子扯力克又收大成妣吉为妻,到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二月,顺义王黄台吉死,子扯力克应当袭封,在这以前,三娘子与俺答、黄台吉两代都同居在顺义王府所在的“福化城”,因为随夫同居,是名正言顺,及至扯力克不久就要袭封为王,而其已有大成妣吉为妻,眼看就要人居“福化城”的王府,试想三娘子处于这种情势下,怎能继续留在“福化城”呢?这就是她离开“福化城”迁到俺答的旧兵营,把它整修为“呼和浩特”的动机。这是万历十四年二月以后至十月以前的情况,明朝把她所修的城赐名“归化”,也带有一种安慰她的意思,我们再看《明史纪事本末》关于扯力克与三娘子配婚的记载:
“黄台吉死,扯力克当嗣。督臣郑洛复谕扯力克日,‘娘子三世归顺,汝能与娘子聚,则封。不函聚,封别有属也,’扯力克尽逐诸妾,乃以十月入三娘子帐中合婚。十五年,封扯力克为顺义王,三娘子为忠顺夫人。”从此以后,扯力克自称森格都棱汗,陪三娘子住呼和浩特而使大成比吉留住“福化城”王府,到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三娘子死,归葬“福化城”,建立“太后庙”扩修佛宇,改称“灵觉寺”作为王族的家庙,这是森格都棱汗与大成妣吉共同改建的,所以联名石刻以示将来,而部落的政治军事中心,便固定在三娘子所选择的“呼和浩特”了。这从后来城市的发展情况可以得到证明。
三娘子的年纪,大致与俺答诸孙差不多,我们估计她于隆庆四年(公元1570)配俺答时在二十岁左右。到万历十五年(公元1582)俺答死时,她已三十二岁。到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福化城”改修为“灵觉寺”时,她的年纪就有五十六岁了。如果她不是死于这一年,大成妣吉是不可能与森格都棱汗联名并列书写刻石的。因此,我们肯定“福化城”改寺和修建“太后庙”,都是由于三娘子在万历三十四年老死才完成的。改寺以后,“福化城”这个名称就从群众的记忆中消失了。至于三娘子死后,被称为“太后”还是根据她原为俺答的宠妾,又曾受过明朝的封号,当时俺答祖孙虽自称“金国”,但对于明朝还很尊崇。所以建寺刻石,仍把“大明”二字列在“金国”上头,而给三娘子另立一个塔庙,也有向明廷讨好的意味。又因俺答有嫡配伊克哈屯同葬,子孙们只好给这位受明封的忠顺夫人三娘子,用更隆重的典礼别立兆域。这些情节都值得我们细致研究,据《明纪》万历三十五年,“扯力克死”,是改寺的次年森格都棱汗也去世了,这就更证明我们前面所假定,三娘子的年纪与俺答诸孙相仿佛的话不是错的。
在“寿灵寺”大院后,顺义王坟茔所靠的一座山,是“大青山”东西五百里中最雄伟高大的一处峰峦。村中人称它为“大山尖”,而能谈掌故的父老则称它为“宝丰山”。森格都棱汗的名号,如译作汉语,正与“宝丰”二字相同,可见扯力克虽和三娘子同居呼和浩特,而可汗的称号,还是用他祖、父所居“福化城”后的大山来标榜的。《明史》所说俺答远处“青山”,也是正指这个地方。
现在“寿灵寺”残破得很厉害,如果从它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来衡量,把它修葺整理一下,还是很必要的。 (摘自《呼和浩特市沿革纪要》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