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取错了名的东胜厅 |
|
来源:北方新报 作者:杨·道尔吉 日期:2011/3/18 浏览量:5428次 |
|
字体: |
|
1907年还是大清朝时代,光绪33年。阴历二月,虽有些春意,却仍然是寒风料峭。从京城经杀虎口西行出口外,走南驿道进入鄂尔多斯。理藩院的一位员外部(副司长)在山西碛口通判等诸位官员的陪同下,浩浩荡荡来到了蒙古郡王旗(鄂尔多斯左翼中旗)的北部罕台庙附近。他们要在这里选定一个地方,设立管理走西口汉民事务的理事通判厅。取什么名字呢?这些官员转悠来转悠去,在板素壕(羊场壕)附近发现了一处残断的土墙。这位理藩院长官略通一些史事,“误以此(土墙)即前明东胜卫也”,就把这个理事通判厅取名为“东胜厅”,呈报给朝廷定夺。 一个多月后,朝廷一句“钦此”就批准了这个建议。东胜厅设立,由山西碛口通判黄廷辅移驻,管理蒙古郡王旗、札萨克旗垦地内的汉民事务。此五、六年前,清朝曾派出一位垦务大臣贻谷在乌、伊两盟全面推行放垦。1903年(光绪29年),郡王旗报垦土地逾200平方公里。第二年,又由札萨克旗报垦所谓“万寿地”、“报效地”约200平方公里。这样,乌兰木伦河两岸的走西口农民渐渐多了起来。1906年(光绪32年),由山西巡抚和陕西巡抚具名上奏,请求在郡王旗内设置移民厅。这样,就有了上面的厅治选址一事。 这个误取的“东胜”生命力很强。1912年(民国元年),东胜厅改为东胜县,隶属于山西归绥道观察使;1914年晋绥分治,东胜县改隶绥远特别行政区。1949年12月,东胜县由原绥远省政府直属划归伊克昭盟人民自治政务委员会领导,成为人民政府。1984年1月1日,东胜县改为东胜市;2001年9月28日,地级鄂尔多斯市成立,东胜市改为东胜区,为鄂尔多斯市迄今唯一的建城区。 东胜在黄河岸边 那么,所谓“前明的东胜卫故城”在哪里呢?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这座被文物部门定名为“东胜卫故城”的古城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内蒙古境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址。现在被一家制酒企业保护性地使用着,走进古城墙内,迎面而来是浓郁的酒香。 明朝初年,为了加强对故元势力的防御,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北部边疆实行“高筑墙,广设卫”政策,先后建起过329座卫城,东胜卫是其中之一。 明初“东胜卫”是如何定名的呢?因为辽、金、元三朝都在这里设置过“东胜州”。这与唐代“胜州”有关。在今天的托克托县城黄河西岸,准格尔旗境内,仍可见城墩倚立,瓦砾遍地,那里便是唐朝时设的胜州城,今天叫“十二连城”。公元916年,契丹军攻破振武军,将胜州的百姓迁到河东,设立了“东胜州”。“东胜”之名始于此。 明朝的东胜卫于洪武年间建置,永乐初年就将城中军户迁退回宣大。正统初年恢复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废弃。明朝对东胜卫故城的使用前后不过30余年。 托克托驻进了明城 卫所一撤,军户也都离开了,留下了荒芜的城垣和城外萎萎的野草。15世纪中叶,蒙古各部开始出入阴山前平原,所谓“出入”就是“冬来春去”,形成了冬天到丰州滩、河套等地休养避冬,春天则向北迁徙、分散游牧的格局。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蒙古土默特万户驻牧在大青山前后。16世纪中叶,东胜卫的城墙里就驻进了一位将军,他的名字叫“托克托”。 托克托是一个蒙古名字,托克托是阿勒坦汗的义子,所以也被称为“恰台吉”。根据明朝知情人王士琦先生的记录,说“恰,与首领同”;而“首领”则是“各台吉门下主本部落大小事情断事好人”(参见王士琦《三云筹俎考》)。托克托是阿勒坦汗麾下最为倚重的近臣。 1570年(明隆庆四年),阿勒坦汗的爱孙把汉那吉出逃大同,阿勒坦汗向明朝方面请求遣还;明朝趁机提出拿一位危险的叛民赵全来做交换。赵全当时是阿勒坦汗的“板升功臣”,有自己的“板升护兵”。当阿勒坦汗下定决心献上赵全时,也曾顾虑如何能够顺利地逮捕赵全等人。这项艰臣的任务再一次落在托克托恰台吉的身上。托克托将军不辱使命,完成了逮捕赵全的任务。隆庆五年,明朝赐封阿勒坦汗为“顺义王”,托克托也被授予“百户”之职,后来又升为“千户”,正四品指挥佥事。关于托克托的更多信息,明朝人王士琦还告诉我们:“恰台吉授指挥佥事,系俺答(即阿勒坦汗)义子,在山西偏关边外二百余里妥妥城住牧。大同得胜、山西水营两处互市。其所生子孙既非虏王正族,又不称台吉之名,是以不纪。”(《三云筹俎考》卷二。) 此后托克托就重点协助阿勒坦汗办理通贡互市事宜。在山西偏关水泉营子市口,经常可以看到托克托的身影。由于托克托在阿勒坦汗执政期间的卓越贡献。使他在阿勒坦汗死后仍然有很强的势力。1584年发生在土默特内部的“大板升之战”,托克托就是参战的主要一方。 托城可以登高一望 东胜卫故城慢慢地成了“托克托城”,或简为“托托城”。站在城楼上可以望见两条河,一条是黄河,从西北流向东南;一条是大黑河,由北向南注入到黄河。两河相汇处靠北是一片肥沃的黑土地。黑土地上有板升之民耕作的痕迹。那里被称为“哈拉板升”,意为“黑色的民居”。 清朝初年在治国法令中规定了蒙地封禁政策,即禁止内地汉族人进入蒙地垦荒;但是在施政实践中则采取主动开放或被动接纳内地人民入蒙垦荒的策略。特别是康熙30年以后,清朝连续用兵准噶尔部噶尔丹,为了就地解决粮草供应等军需问题,采取了在蒙古地区“募民田作”等应急措施。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托克托城附近的走西口人越来越多,到1736年就设立了托克托协理通判厅,1760年又改为托克托理事厅,管理在这一带的汉族移民事务。注意,托克托理事厅要比取错了名的东胜理事厅早将近150年。 托克托城附近是蒙古土默特旗左翼五甲地和右翼三甲、四甲地,居住着许多蒙古族百姓。他们和移居于此的走西口汉族人一起耕作,一起在板升民居内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一种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无论是蒙古族还是汉族,这里的人们都知道那座巍峨的托克托城内曾居经住过一位托克托王,是蒙古人。他们演绎了许多关于托王的故事,甚至还找到了托王的墓,以表示对他的怀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