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察小召和席力图召时,看到院内各有两座碑亭,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因此召庙考察刚结束,我又专程对两寺石碑进行了调查。
1690年6月,我国厄鲁特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沙俄的怂恿和支持下,掀起了一场反对清朝中央政府的大规模武装叛乱。康熙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于1690年至1697年间,曾三次出征,亲临前线平叛。当时,呼和浩特处于平叛的前哨阵地。清朝政府在呼和浩特东南的右卫(山西右玉)屯兵积粮,而以呼和浩特城作为重要的军事据点,并设将军坐镇。因此这里有不少与平叛有关的文物。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小召托音二世跟随康熙第二次征讨噶尔丹,为康熙出谋献计,对清军的胜利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一年冬天,康熙凯旋途经呼和浩特时,就住在托音二世坐床的小召,并将甲胄、弓矢、腰刀等随身之物留在召中,作为纪念。这些文物,有的今天还收藏在内蒙古博物馆内。在平定噶尔丹叛乱以后,公元1702年(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又在小召、席力图召两寺内,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立碑,以纪念平叛的胜利和表彰两寺爱国喇嘛的功绩。
两寺的碑文基本相同,它们简要地记载了清政府几次征讨和平定噶尔丹叛乱的经过。碑文指出,1690年康熙亲率大军在乌兰布通击溃准噶尔叛军后,“噶尔丹盟誓佛前,永不入犯”。但为时不久,“噶尔丹蔑弃前言”,在沙俄的支持下,于1695年又带领三万骑兵沿克鲁伦河而下,进踞巴颜乌兰,直向土拉洞进犯。次年,康熙组织了第二次平叛军事行动,分东、中、西三路出击,在昭莫多大败叛军,给叛军以毁灭性的打击。这次噶尔丹逃脱了。他仍企图继续顽抗,但1697年,清政府彻底平息了他的叛乱。
在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战斗中,驻在呼和浩特的安北将军费扬古是康熙的得力助手。费扬古是满族人,早年在平定吴三桂叛乱的战役中立有战功。1690年他参加了乌兰布通之战。1694年康熙任命他为安北将军,驻于“归化城”,“凡内外满汉官兵及各蒙古部落,咸属调遣。”1696年的昭莫多之战中,他以抚远大将军任西路军的统帅,率领所属部队,攀登巍峨陡峭的阴山山脉,穿过浩瀚的沙漠和广阔无垠的蒙古草原,在土拉河之北的昭莫多地区与噶尔丹的叛军一万多人相遇。经过六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消灭了叛军的主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现在呼和浩特旧城还有费扬古生祠一座,祠内塑有费扬古泥塑一躯。祠前立有“费公生祠碑”及匾额。碑文说他出镇“归化”城后,当地“鸡犬不惊,贸易交错。兵无匮饷之怨,民鲜输挽之苦”。祠内挂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和道光四年(1824年)各商号献的木匾,上题“德被商民”和“公侯干城”。后人对他的遗像题诗说:“勒石全军胜,屯田上策奇”。这些对于封建统治者当然是溢美阿谀之词,是不足为训的,但费扬古在平定叛乱、统一祖国的事业中做出的贡献,确实还应当给予历史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