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脉 > 内容
对三代名城丰州的礼赞
来源:本站 作者:马 冀 日期:2013/2/4 浏览量:8638次
字体:     

元刘秉忠《过丰州》赏析

山边弥弥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
出塞入塞动千里,去年今年经两秋。
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
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


  这首诗题为《过丰州》,作者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刘秉忠(1216—1274)。刘秉忠,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初名侃,字仲晦。17岁被召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后辞官隐居,削发为僧,法名“子聪”,号“藏春散人”。出家后,他云游四方,吟诗赋词,佳作颇多。1242年,高僧海云印简(1202一1257)奉召前往漠北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南)觐见忽必烈,路过大同,欣赏刘秉忠博才多学,邀其同行。忽必烈与刘秉忠交谈后,对他大为赏识,于是把刘秉忠留在幕府,参与军政大事,令其还俗,赐名秉忠。忽必烈即位后,国家典章制度,他都参与设计草定。拜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有《藏春集》。刘秉忠云游期间和来往漠北时,曾经数次路过丰州城,《过丰州》就是他对这座三朝名城的热情礼赞。
丰州城遗址位于今呼和浩特市东南白塔村,辽代建城,历经金、元,在长达四百五十年的时间里,长期繁荣昌盛,是当时的塞北名城。早在公元920年左右,党项诸部叛离契丹,辽太祖率部亲自征讨,由皇太子耶律倍率兵攻下天德军。天德军本是唐王朝的边防重镇,唐末被党项族占领。由于天德军城地处乌拉山后(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南的阿拉奔),不便于直接管领,辽朝便将天德军城和丰州城(今乌拉特前旗东土城)的人口强行东迁,在大青山南面另筑新城安置,命名为丰州天德军。丰州天德军是辽王朝西南边境的军事重镇,屯戍重兵以对付党项诸部,在丰州城内设置有西南面招讨司。
金、元两代沿袭称作丰州。金朝初年,曾沿称为丰州天德军,1149年(皇统九年)改天德军为天德总管府,并在这里设置了西南路招讨司,以天德尹兼任招讨使,主要任务是防御北方的蒙古族,并管领边境地带的各部族。
蒙、元初年,丰州曾属于汪古部管辖。1262年(中统三年)改属于西京路宣慰司。1282年(至元十九年)撤销西京路宣慰司,并入河东山西道宣慰司。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为大同路,将丰州划归大同路管领。元代末年,农民起义军关先生的部队北上,1359年(至正十九年)元将孛罗帖木儿与关先生大战于丰州城附近,在战乱中丰州城内的居民纷纷外逃,丰州城便沦为一座空城,明初逐渐废弃。遗址上只留一座白塔,即万部华严经塔,向后人叙说着当年的辉煌。
  诗的首句“山边弥弥水西流”,描写丰州城地理位置和城外的风光景色。郁郁葱葱的大青山下,大黑河水缓慢地向西流去,“弥弥”形容河水深而且满,流动缓慢的样子。“夹路离离禾黍稠”描写道路两旁的农田里长满丰收在望的小米、高粱,“离离”形容农作物枝叶茂盛,稠密得简直要遮断道路。可见当时丰州滩农业经济的发达。
  “出塞入塞动千里,去年今年经两秋”,叙述诗人的行程。刘秉忠由内地到漠北,再由漠北返内地,出入长城,动辄千里,每次都要经过丰州城,转眼已经两年了。当时丰州交通四通八达,往北顺木怜驿道,经净州、砂井府至和林;往东经西京至大都;往西沿黄河左畔的大道至中兴府;往西南可至胜州和云内州等地。
  “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描写丰州城中鳞次栉比的建筑物。晴朗的天空中,丰州城标志性建筑—白塔高高耸立,特别显眼;清晨登塔四处瞭望,全城楼宇、城墙尽收眼底。平明,天亮时分。“寺中塔”即前面所说的白塔。此塔建于辽代,当时塔前为一座大型佛寺,寺名失传;金、元时寺名为宣教寺。白塔为八角七层的楼阁式砖塔,塔刹不存,现高约45米。塔内有双重梯道,游人可从梯道攀登至顶层。塔内第一层周壁,嵌砌着金代石碑。碑文开列着修塔捐资人的住址、姓名、族别、官职等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金代丰州城的概貌。从碑文知道,当时丰州城有东街、东关、西关、东南坊、东北坊、西北坊和裴公裕巷、刘公进巷、康家巷、张德安巷等20余个巷。城内有大街相通,又有许多小巷通往大街;城内四寓各设一坊。从巷名推测,当时丰州有牛市、麻市、酪市、染市等市场。城的附近村落非常密集,有华严邑、蒲诨绰、砂河店、龄寿郎君、掴刺乙里堇村、乃刺庄、郎君庄等60个村庄。有的取名于村庄所在地的山水、地形、景物,有的取名于村中居民的姓氏,有些村名用的是少数民族语言,如掴刺乙里堇村、乃刺庄等。在这里居住的部族有:西通使族、河海族、瞎乙刺族、移室族、落篱族等十几个族。当时丰州除汉人外,还有完颜狎里保、时义鲜奴、王大摩诃、乞哥、蒲察宣武、掴刺忠武、侠辇娘子等属于女真族或契丹族的居民。由塔内金代石碑可以知道,金代的丰州城是一座各民族和睦共居的城市。解放后,在白塔修缮工程中发现了一张元朝初年的纸币,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纸币之一。金、元、明、清各代游人在塔内壁上的墨书题记甚多,时代最早的是金代,数量最多的是元代,文字最长的是明代;题记者既有汉人,又有各民族人士;题记使用汉文、契丹小字、西夏文、畏吾体蒙古文、八思巴字、藏文和古叙利亚文等多种民族文字,内容非常丰富,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不可多见的资料。丰州城白塔在金、元、明、清都负有盛名,历代文人有不少记述吟咏它的诗章。
  “车马喧阗尘不到”描绘丰州城的繁荣昌盛。这里早在辽代就是北方各族人民进行贸易的商埠,金代是一个著名的榷场。刘秉忠见到的丰州城更是热闹非常,各地商贾云集于此,车马如流,人声喧闹。据马可波罗记载,当时的丰州城通行着“六国语言”。1970年在城内遗址出土了精美的钧窑香炉和龙泉窑缠枝牡丹纹瓶,就是来自中原和南方的瓷器产品。此外,还出土过元代的典型器物玉壶春瓶。
  末句“吟鞭斜袅过丰州”,吟鞭即甩动马鞭,使其鸣叫;袅,摇曳的样子。描写诗人骑在马上,斜着身子左顾右盼,不时挥动马鞭,打个呼哨,催动马儿离开了丰州。从这些一连串的动作看,诗人的心情无疑是欢快的,也许还有些惊羡,惊羡塞外竟有如此繁华的城市。
  全诗不事雕琢,纯用白描,语言也极通俗,却能够活画出丰州城的繁荣景象。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善于取景:弥弥河水、离离禾黍、白塔高耸、楼宇层层、车水马龙、人声喧阗,再加上“吟鞭斜袅”的细节描写,更给前面的美好景物注入欢快的情感色彩,使全诗犹如一幅水墨画,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境界。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