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包头杂货铺大都是由雁门关南的忻县、定襄人把持,他们经营的是“上至布匹杂货,下至铁柳圪榄棍棒”,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形成了早期在包头商界很有影响的忻定帮。在将近三百年的西口移民文化中,忻县、定襄人又是走西口队伍中的主要成员。他们背井离乡,一代一代走出口里,来到口外,在包头地区苦心经营、仔细盘算,把买卖做好、做强,形成了包头有名的六大老杂货铺,创造出了西口商业文化中另一奇葩。
一、 如月号与梁如月
如月号在过去是老包头人们家喻户晓的老字号,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嘉庆九年(1804年),包头财神庙建庙碑记中众多布施商号中亦有如月号,现存民国商会档案中同业公会调查表,记载如月号是乾隆年间开业的,按此推算如月号到1949年歇业在包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如月号坐落于后街34号(现包头市东河区民生街)、早年山西定襄人梁如月走西口来到包头凭着打造铁器的好手艺,颇受蒙汉人民的欢迎。蒙民多以山羊皮、羔子皮、狐皮、鹿茸等换取他们所需的铁制品,梁如月回乡时在口内出售换下的兽皮,这样一来获利颇丰。几年后改成杂货铺,出售日用百货,还购来紫檀轿杆的花轿,开设如月鼓杠房,租赁花轿鼓杠。
民国时期如月号的经理李培密,山西定襄人,担任过忻定社的会首。杂货铺主要经营的是日用百货,人们都愿意买如月号的东西,买卖十分兴隆,成为包头最大的杂货店。忻县人连展恒任经理时,抗战开始,如月号杂货铺生意衰落。
二、天合永巷与天合永
包头东河区财神庙街,有条南北方向的小巷叫天合永,儿时每每路过都要看看巷口的路牌,觉得奇怪为啥叫个天合永,后来才知道是一家杂货铺。三十多年前父亲说起过财神庙街草市街的杂货铺大都是忻州定襄班子。
天合永是道光年间的老买卖字号,经理赵护国,忻县淤泥村人,该店经营的物品都是由山西各州府县贩运,包头本地大都是晋省移民,所以走西口的山西人,来到包头并未觉得衣食住行和口里有多大区别,到天合永购买生活用品就如在口里,所以天合永买卖兴隆,在包头经营的时间也比较长,在财神庙街路北有三间铺面带小院,坐落天合永巷口路西,巷子因商号得名。
三、南恒盛源与北恒盛源
草市街路西84号有一家叫恒盛源的字号,东前街路南81号也有一家叫恒盛源的买卖,其实是一家的买卖,是定襄班子。清代宣统三年一月,山西太原府寿阳县东河村人常佩文、定襄县的阎敬修垫资,由定襄人梁明德领了资本并任经理,在包头草市街开设杂货铺,因该号讲信誉,童叟无欺,又开设了一家分号,老包头人称其为恒盛源南柜、恒盛源北柜。民国贺昱功任经理,他曾出任过包头商会理事。恒盛源南北西柜买卖兴隆与包头市民及各行业都有业务往来,在包头当地很有名望,有店员22名。
四、永顺恒杂货铺
永顺恒杂货铺是归化城(呼和浩特市)永顺合来包头投资开设的,坐落在包头财神庙街22号。财东是山西忻州东时延村杨姓,领资本的是赵护国,是忻州淤泥村人。他原本是天合永的成员,天合永歇业后,财东聘请赵护国担任永顺恒杂货铺经理,赵护国生意做得很有起色,店伙有五十余人。在该号任过经理的有忻州新路村连龙山、连德厚,末任经理赵恒年忻州解村人。由于生意兴隆,看到相与代州帮的草地买卖很赚钱,也在乌兰脑包开设永义恒,用杂货换取皮毛。民国二十年办柜事,东伙协商将永义恒撤庄。
五、源顺泰
清同治年间源顺泰开业,也是一家杂货业,旧址位于包头东河区胜利路义盛山货庄。主要经营糖业烟酒、砖茶布匹,掌柜子郝连成,老家是忻县董村的。这家杂货铺在包头的知名度也颇深,但店员生活水平不高,每天糜米捞饭烩番瓜,只在初一、十五及年节改善生活。
以上介绍了五家在包头经营杂货铺的忻定班子,其实其他杂货铺还有好多家,如民生街信和源也是一家有名的杂货铺,它一边经营杂货一边自编柳笆出售。忻州、定襄人远离故土出走口外,历经二百多年,或农或商,艰辛创业诚信待人,成为包头三大帮之一。岁月如梭历经几代,忻定班子在包头经营杂货铺的翔实历史原貌,已无法从现存的史料及老者口碑中全面地反映出来,只能浮光掠影地来介绍一下,当年走口外来包头住杂货铺的店员已寥寥无几,健在的也是只知一二,很难一窥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