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脉 > 内容
呼和浩特一座和气之城—— 呼和浩特城市“和”文化之二
来源:本站 作者:白乙拉 日期:2025/9/1 浏览量:27次
字体:     


呼和浩特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充盈着“和合”之气的城市。

“和合”指和睦同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孕育出的文化基因。和平、和谐、结合、融合,和合之美,美美与共。

呼和浩特多民族聚居,也是多种民俗、宗教的集中地。据《古丰识略》记载:“农祀龙神,牧祀马神,祈嗣者祀子孙圣母,驱瘟者祀瘟神,至百工技艺亦祀其创始人……”万历八年(1580年),呼和浩特建成第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大召,于是召庙林立,民间流传着“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的说法。呼和浩特也就被称作“召城”;由于喇嘛人数众多,用“数上的三千六,数不上的无其数”来形容。到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真大寺建成,至今已有332年的历史,至今已建成十多座清真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比利时人巴耆贤主教和中国人张玛弟亚神父来到呼和浩特传教。1924年,天主大教堂落成,清代光绪十三年(1887年)基督教传入归化城并开设基督教堂。清代雍正年间,关帝庙建立。先后有香火旺盛的七座关帝庙相继出现。蒙古族文庙、满族文庙、汉族文庙,有蒙古族文昌庙、满族文昌庙、汉族文昌庙,还有辽代白塔、十王庙、玉皇阁、三官庙、财神庙、城隍庙、观音庙、龙王庙、奶奶庙、药王庙、飞龙观、太清宫……林林总总,繁荣昌盛。各民族、各宗教和而不同,和谐共生,求同存异,善解能融,未产生过大矛盾,未红过脸,更没翻过脸。著名学者刘映元先生在《呼和浩特市回族来源与回民区形成初探》中针对旧城扎达盖河两岸“五教共和”的现象指出:“呼和浩特的回民区内,先建的回族清真大寺,继建的蒙古族太平召,次建的汉族归化厅城隍庙和北茶坊关帝庙,最后建的外国的天主庙耶稣教的北堂。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牛桥东西居住着三个民族的人民,扎达盖河岸并列着五种宗教,好几百年和平共处,没有发生一次冲突纠纷,这在全国其他地方很少看见,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体谅包容、和平共处,人心和善、人际和顺。忍让谦和,自然和合。人人和合则善,社会和合则安。呼和浩特的历史上氤氲着和平、和谐、和善、和睦的祥和气息。

呼和浩特文化中融合的色彩非常浓烈。《敕勒歌》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其壮阔之美、阳刚之美荡气回肠。此歌是用鲜卑语演唱,汉语翻译而来的,就是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就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边疆稳定的象征。呼和浩特的语言发展中,因各民族频繁交往,相互影响,也产生了众多的“通用语”,在汉语中,很早就有蒙古语借词,站、胡同、戈壁、那达慕、哈达、乌兰牧骑等。在一些专有名词和常用语中,也保留了许多满语词汇。如萨其玛、拉拉蛄、蛤蟆圪斗、罗索、哆嗦、下三烂、日哄、矫情、捣蛋、饥荒等等。回族的常用语言中,也有着各民族交往的痕迹。划拉、抹脱、叨拉、不理乎、仰尘、掸活、吓毛……各族百姓和平共处,互尊互学,贵和尚中,善解能容,一派和谐、和善、融洽的气氛,谁也离不开谁,自然和合,和衷共济,政通人和。

呼和浩特是大美大福的城市,“和”是万物得以生成之道。“禾”与“口”组成“和”字,当大家都吃饱,心情舒畅,畅所欲言时,一切都祥和,也就到了最美好的时代,国泰民安、生活愉快。呼和浩特有过小灾小难,时常也有小的不爽,但绝少有大的起伏。2024年,百年不遇的狂风大作,各地灾害频发,而我们有大青山遮蔽,平静安详。大灾大难绕城而过,大病疫情退避三舍,冷也冷不了几天,热也热不到哪儿去,和和缓缓、平平安安,没有大富,小富即安。每天还吃“硬”早点,有点小钱,有点小闲,富足安康。平和、温和、柔和、平静、安定、和悦、和熙。是谁也离不开谁的融合文化。中国品牌营销专家蓝爷用16个字精准介绍了呼和浩特特色。“不高不低,不冷不热,不远不近,不大不小。”从海拔、气温、离北京距离、人口规模等方面讲,呼和浩特绝佳。呼和浩特文化是由众多的民族共同创造的,新城区的满族文化,回民区的回族文化,赛罕区、玉泉区的蒙古族文化及各地区的区域文化。

呼和浩特的烧麦起源于山西,但进入呼和浩特后才将其发扬光大。大同的“凤临阁”砖雕木雕绝美天下,烧卖品相精美绝伦,但总是感觉有点小家碧玉,缺少了呼和浩特烧卖的醇美和大气。一两皮子,半斤肉,配上酽酽的“小叶搬砖”,如果再用张北地区的“牛舌头”夹着吃,就是标准的“蛤蟆含蛋”,是大快朵颐,大饱口福的享受。山西太原、大同有羊杂割,粉条似乎多了点,陕西榆林有羊杂,好像只看到土豆和豆腐,想找到羊肚、羊心、羊肠,要有点耐心。只有呼和浩特,大气。无论是旧城的牛油杂碎,还是四子王的羊肥肠杂碎,手把肉汤的蒙古味道,都是满满当当,货真价实,再配上呼和浩特独有的白焙子,那叫一个酣畅淋漓。烧卖、羊杂碎、白焙子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

呼和浩特文化是各民族文化融合与发展,是呼和浩特文化特点。“和”是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是祖国统一,边疆稳定;“和”是人间和美,世界大同;“和”是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和”是人际和谐,家庭和睦;“和”是和平安乐,吉祥如意。呼和浩特的和合之美,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本研究会为社会组织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