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脉 > 内容
呼和浩特(归化)建城年代重考
来源:本站 作者: 薄音湖 日期:2012/1/18 浏览量:6500次
字体:     

 

  塞外名城呼和浩特(旧称归化)为明代蒙古土默特领主俺答汗所建,是人所共知的史实。但其建成的确切年代和初建时的具体情况,至今仍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二十多年前胡锤达先生在《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建城年代初探》(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一九五九年创刊号)一文中,对此曾做过深入的研究,其建于明万历九年(一五八一)之说,已为广泛接受,为此一九八一年呼市举行了建城四百周年的庆祝活动。近几年有的同志对这个年代提出了商榷意见,主张建于万历三年(一五七五)(例如孙秀川《呼和浩特建成于万历三年》李漪云《呼和浩特建城命名年代考》,均载《内蒙古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三期)。但是主张万历三年说的同志所利用的史料,基本上不出胡先生所利用的史料范围,甚至偶有误用之例。因此彼此结论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对相同史料的理解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新史料的挖掘与利用,显然是必要的。胡先生在《初探》中已提出这个间题,他曾为未能得见对呼和浩特建城情况能够提供重要资料的郑洛和贾应元的专集而惋惜。最近笔者在外地图书馆无意中发现了郑洛的一篇《抚夷纪略》,其中确实有几则关于呼和浩特建城情况的史料。这些史料对问题的继续研究不无裨益,至少对其中一些不明之处可起澄清作用。因此对此作一介绍,并略附刍议,以供参考。

  《抚夷纪略》载于《名臣宁攘要编》中。要编共收入明代关于边事的著述三十种,《抚夷纪略》即其一、要编在清代为军机处奏准抽毁书目,海内已不易得见,现存刻本二,抄本一,然而均为残帙,《抚夷纪略》只存于其中一种刻本中。《抚夷纪略》的作者郑洛,《明史》卷222有传。明隆庆间为山西参政,曾辅佐总督王崇古促成俺答封贡,万历三年巡抚大同,七年总督宣、大、山西军务,长期与蒙古打交道,稔知边事。此文除序言外,记万历三年至十年郑洛与俺答汗等蒙古领主之间往来诸事凡三十六条,条前冠以标题。从郑洛所处的地位,以及其所记诸事多为他书不载的情况来看,《抚夷纪略》确实可以看作足补史传之缺而弥足珍贵的史料。

  《抚夷纪略》提供的建城情况史料以及所说明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万历九年俺答汗确有筑城之举,但并非新建归化城,而是扩建外城方二十里。

  《抚夷纪略·答虏王修城讨人夫》条:辛巳(万历九年)春二月,虏王议修罗城方二十里。群酋惧役重不能支,乃唆虏王,城工须汉人助始得完。王乃使屈儿克首领、海大首领、土骨赤、实留素等持王书。书云:顺义王海答顿首,顿首军门郑老大人,我通贡十年来,秋毫无犯,适迎佛归化城,欲于城外修罗城周围二十里,望人人助夫五千名,车五百辆,匠役三百名,各色颜料、钢铁、夫匠、食米一一给付,我与众刺麻僧、各头目说夸了口,乞毋阻羞我使到。余(郑洛)--一分析事体不便状,略具序事中(按此事郑洛在序言中简略提及)使不信,乃为书复王云:王便来,知新春人马平安,王甚纳福,修城是王好事,王所用该资助,但所计事甚不便,且如夫匠数千人,人众,为能皆守法,到王所或刁夺,或勾引,便惹事不可言,且许多人出塞,事休重,须奏朝廷,朝廷下大臣议云,顺义修城借夫若千数,沿边修城亦问王借夫若干数,王何以答应?颜料照节年规则陆续与,惟铁料久讲明,无再乞。书去,王无词.....(后俺答汗又)使恰台吉使使来,谓老王子讨夫讨铁不与,甚恼,太师看王面,略许其半,无伤和好。余答以王恼我,我更恼王,乃细示以利害回与恰……。

  这里,通过俺答汗本人之口,已经明白告诉我们,归化城在万历九年已然得名,而这一年大兴土木,并非新建归化城,而是护建罗城。罗城指城外之城,这一次要扩建方园二十里的归化外城,气魄可谓宏大,规模堪称空前。这样大的土程,在当时条件下,确需要明朝的鼎力相助,因此俺答汗向明朝提出了数千名工匠、数百车辆以及铁料的要求。这件大事在明廷中反映,就是胡先生已经引用过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在万历九年写给郑洛和贾应元的信,信中张居正对如何处理俺答筑城提出的“人夫、车辆、物料”的需求作了指示。郑洛给俺答汗回信的内容与此是一致的。  

  二、归化城的建成与赐名应在万历三年,当时已具备相当规模。

  万历三年俺答汗在建城,这可从《明神宗实录》、《全边略记》、《万历武功录》等许多史料中得到证明。特别是当时任宣大总督的方逢时所撰《大隐楼记·辕门记谈四》,其在万历三年说:“闻彼中(指俺答汗处)有筑城之举”,并且认为俺答汗役使大量人力筑城,必然招致怨恨,可知土建规模不会太小。

  城大致在是年十月完工。《明神宗实录》万厉三年十月丙子条载:顷义主俺答·····盖城寺乞赐城名·····赐城名归化。”《万历武功录》、《国榷》等也如此记载。《抚夷纪略》中的两条可做是年建成的佐证。《答虏王乞铁》条:乙亥(万厉三年)六月,虏使使乞钢铁及铁所为器。余答以铁有禁,不出边,拒不与。乞再四,王复使土骨赤来援同事者例,且出不逊语。余剖示不肯从……自是余云中历四年虏不复乞钢铁矣。

  正如万历九年扩建归化城一样,俺答汗大兴建筑,必向明朝索取,难以自产的铁或铁制材料。因此这里俺答汗“乞钢铁及铁所为器”,正是为了筑城,也就是上述方逢时所说的“筑城之举”。而自万历三年至七年的四年间,俺答汗既“不复乞钢铁”应当他在这段期间内未曾兴建土木,而在以主要精力迎请西藏活佛《答虏王求新城开市及不治通事罪》条:(丙子,万历四年)十二月,俺答差夷使赉顺义书云:顺义王俺答顿首,顿首郑老大人,我为款贡大事筑城,意在久远,圣上赐我城名,给我字扁,须是每春秋二季军民出边,在我城内文易给粮食,望乞早行题请(郑洛答)买卖原有市口,是两家交界,甚便,若说往你新城,不但路途远,军民不肯轻出,且华夷自有定限,朝廷设有大法,此不敢从。

  我以为这里的“赐我城名,给我字扁”是追述了前一年即万历三年的事情。虽然没有写明新城字扁上所题何字,但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万历九年归化城已然得名,那么这里所题之字显然就是《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年明帝所赐的城名“归化”。新建成的归化城内可容纳明朝军民与蒙古民众进行贸易,它的规模确实可观。有的同志提到,和田清《东亚史研究·蒙古篇》卷首所附顺义土俺答万历八年七月贡马表图中,画有一城,北靠大青山,南临平川,城内颇多建筑,规模宏丽,它就应该是建成于万历三年的归化城,是可以赞同的。

  当然,归化城的始建之年,还应依照蒙文抄本了《俺答汗传》的记载,上溯到隆庆六年(一五七二)。《俺答汗传》明确记载:在隆庆六年,俺答汗模仿失去的大都,在大青山之南,黄河之滨始建呼和浩特。这一年正值俺答封贡的第二年,社会的安定,使他有可能着手兴建这座名城,而这样一座宏大的城市,需要花费从隆庆六年到万历三年的四年时间来营造,也是合乎情理的。

呼和浩特即归化城的修建情况已如上述。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如果说归化城在隆庆六年始建时只具雏形,万历三年初建成时虽具规模但还不很宏丽的话,那么万历九年扩建外城之后,这座名城才真正具备了屹立塞外的雄姿。因此胡先生把呼和浩特的诞生确定在万历九年即一五八一年,无论从事实上还是情理上,仍然是可以接受的。

  在归化城之外应该还有一座福化城我很赞成胡先生在《初探》中所分析的:今土默特右旗萨拉齐东的美岱召颇类一位王者的离宫别馆,它很可能就是俺答所建的福化城。但是其建成与得名的时间还需研究。对此《抚夷纪略》中有两条史料可作提示。

《虏王西牧申明约法》条:(丁丑年即万历五年四月,俺答汗赴青海迎佛前,给郑洛写信要求)我留下修城盖寺的人所用颜料诸物,望乞讨与。

  《答虏王请出边阅城》条:(庚辰,万历八年)四月,王使使来,书称:城已修完,是老大人之力,烦差一好阴阳来与我择吉进城,我具筵宴请老大人光临。余答以城完,王好进城住,阴阳我选好者去,王请我是王敬,但我朝廷大臣,总督地方,无出边理,王如实敬我,我新任(按指新任总督),尔亲来阳和见我,有筵席花段犒赏你。书去,王无词。

  将这两条联系起来看,可知俺答汗在万历五年曾筹划盖一座新城,而此城在他从青海回来不久的万历八年春已经竣工。此城在修建过程中没有像营造和扩建归化城那种兴师动众的声势,而且城完之后俺答汗要择吉日进城居住,可以推测此城规模应该很小,仅供淹答汗之川。所以把这座城看作颇类离宫别馆的福化城,或无大谬。所遗的问题是福化一名何时取得。如果肯定它建成于万历八年,必然不会如《全边略记》所记是在三年得名。是否《全边略记》的记载前后颠倒了呢?(《全边略记》说万历三年赐俺答城名“福化”,万历九年末或十年初赐三娘子城名“归化”。)即万历三年明朝听赐的城名并非“福化”而是“归化”,而在万厉九年俺答汗死后,明朝派人致祭时(时在十年春)“赐兰娘子城曰归化”一事,实际上是俺答所遗旧居归爱妾三娘子,因而称为三娘子城,而明朝为之所赐之名并非“归化”而实为“福化”。这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间题。

  总之,按照上述史料所示,俺答汗在封贡后的确建了两座城,如果我们把它们看作一个是归化,一个是福化,那么史料中明帝既赐俺答城名“归化”,又赐“福化”这个混淆不清的问题,或可得以解决。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历史系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导)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