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脉 > 内容
康熙巡幸归化城
来源:本站 作者: 刘建禄 日期:2012/1/18 浏览量:7702次
字体:     

 

一片孤城古塞西,霜寒木落驻旌霓。

恩施域外心无倦,威慑荒遐化欲齐。

归戍健儿欣日暖,放闲战马就风嘶。

五原旧是烽烟地,亭障安恬静鼓鼙。

 

  这首题为《驻跸归化城》的七律,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月巡幸归化城(蒙语称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市旧城)所写。诗中描写了军驻塞西、阵容壮观的冬日场景,表达了“恩施域外”、“威慑荒遐”的治边思想,也抒发了消除烽烟、安定北疆的雄心豪情。

  从1696年初到1697年上半年,康熙曾连续三次率军亲征,指挥平定噶尔丹叛乱势力的战争,并巡视塞外。其中第二次亲征于1696年九月十九日离京,到十二月二十日返京,历时91天。此期间十月十二日至十一月六日,在归化城地区驻跸25日。康熙在这里一方面制定方略,剿抚并用,给噶尔丹残余势力以致命打击,在清初统一北疆的战争史上写下重要而关键的一页;一方面安抚蒙古各部,体察民情地理,部署军务民政,对呼和浩特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发展也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康熙这次巡幸归化城,尽管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总的来讲,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经理军务 特示抚柔

——康熙巡幸归化城的背景和目的

  到1696年,8岁继承帝位的康熙已即位35年。35年来,其文治武功均大有作为。康熙八年(1669年),智擒把持朝政的鳌拜集团,实现亲政;二十年(1681年),荡平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消除割剧;二十二年(1683年),降服奉明为正朔的郑氏力量,统一台湾;二十四年(1685年),打败气焰嚣张的沙俄入侵,收复雅克萨;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平等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定东北。但此时西北蒙古噶尔丹的分裂反叛活动愈演愈烈,成为康熙的心头大患。

  明末后金时期,蒙古分裂为三个互不统属的区域,即漠南蒙古(内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和漠西蒙古(厄鲁特蒙古,又译卫拉特、额鲁特)。清入关前,漠南蒙古各部相继归附,漠北、漠西蒙古对清王朝建立朝贡关系。漠北蒙古分为土谢图、车臣、札萨克三大汗部,以土谢图汗部为强;漠西蒙古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汗部,以准噶尔部为强。这些汗部又各自为政,混战不休。康熙初年,准格尔部势力又增。噶尔丹杀死侄子,篡夺汗位后,尽行霸据厄鲁特其他三部,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已控制天山南北、西起巴尔喀什湖、东到吐鲁番的广大地区。在沙俄的怂恿和支持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东占漠北三部,对康熙扬言“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掀起了一场分裂国家的战争。三部首领力不能支,率余部南逃漠南,康熙安置临时牧场,并发放归化城、张家口等地仓粮赈济。第二年春,噶尔丹由漠北南下,到达离北京仅700里的乌兰布通(今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京师震动,人心惊慌。康熙沉着冷静,调兵遣将,并决定御驾亲征(因病停驻河北隆化),取得乌兰布通大捷,噶尔丹率余部逃回厄鲁特。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北出塞外,在多伦淖尔(今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主持漠南漠北蒙古各部会盟大典,漠北蒙古正式归清。不久,三部各归故土。

  对噶尔丹在乌兰布通战败后清廷平叛战争的情况,现存呼和浩特市小召(崇福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敕建碑文(席力图召也有类似内容的碑文)中是这样概括的:时噶尔丹盟誓佛前,永不入犯,乃班师而还。后噶尔丹蔑弃誓言,复掠纳木查尔托音于克鲁伦之地。丙子,春,朕亲总六师,由中路进剿,至克鲁伦河,贼众望见军容,宵遁,适朕所期会西路官兵,遇于昭莫多,大败之,俘斩无算,丹木巴哈什哈等率众来归,噶尔丹跳身走。

  这段话讲的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秋,噶尔丹背叛自己“永不入犯”的誓言,再次东掠漠北,第二年春又沿克鲁伦河南下。康熙调集重兵分东、中、西三路迎战。二月,康熙亲率中路清军,经独石口(今河北省赤城县境内)出塞北,远至克鲁伦河,并在河边亲祭“克鲁伦河神”。祭文中称:顷因厄鲁特噶尔丹悖德逆天,俶扰边境,朕躬统大军,远出声讨,以期殄寇安民。……迅荡涤夫秽气,永澄清夫朔漠,异日垂诸史册,蔚有休光,惟神鉴焉。

  噶尔丹见康熙亲征,恐陷包围,被迫逃至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时,不料又被由驻归化城右卫将军费扬古率领、并由归化城出发提前赶至的西路清军拦截。血战结果,清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噶尔丹只带少数随从窜回厄鲁特。但噶尔丹毕竟未被消灭,残余势力仍存。因此,康熙决定第二次亲征。在上面所说康熙敕建碑文中开头明确写道:丙子,冬,朕以征厄鲁特噶尔丹,师次归化城。……是冬,朕复驻师鄂尔多斯,剿抚并用。

  但如果单从军事角度考虑,噶尔丹已远逃西北,又只剩残兵败将,康熙完全可以坐阵京城,指挥战事,况且上半年刚首次亲征三个月之久。实际上,康熙此次出巡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目的,就是进一步安抚怀柔蒙古诸部,体察民情,以期实现北部边疆的长治久安。他在出巡期间所写《河套西望》一诗,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战略思想:

往代存虚议,今为我外藩。

河环沙碛暖,境阔草滩繁。

错落延绥接,迷离朔漠吞。

时巡曾不到,特示抚柔思。

  诗名中的河套,是指大青山和狼山以南、贺兰山以东、长城以北、黄河“几”字湾两岸的广阔地区;诗中的延绥,是明代“九边”之一,位于陕北一带。康熙认为,过去的事情不必再提了,今天蒙古高原和内地已经统一,我以往出巡没有到过这个地方,这次特地来,表示对蒙古各部和当地民众安抚怀柔的深意。从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康熙政治上的远见和对北疆大好河山的热爱。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康熙不是亲身经历体验,也写不出河环沙暖、草繁漠吞这样气势宏大、意境开阔的诗句。

  

白塔耸光 晓霜气和

——康熙在白塔之前驻跸一日

    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准备后,1696年九月十九日,康熙在三位皇子随驾和众多文武大臣扈从下,亲统八旗禁卫二千余人,离开京城,先后经昌平、怀来、宣化、张家口,进入察哈尔部。再经该部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今乌兰察布市境内),于十月十二日立冬日到达土默特境,“驻跸于白塔之前”。康熙对白塔所在的古丰州城早有耳闻,上文提到的小召康熙敕建平叛碑文一开始写道:

  朕惟归化城为古丰州地,山环水互,夙称胜境。

  丰州城为辽代所建,遗址距今呼和浩特市区东40里,是辽西南地区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丰州城北为大青山,东为蛮汉山,西南和西面为坦荡平原,时称丰州滩。大黑河、小黑河从滩中流过,注入黄河。城内北部偏西建有“大明寺”,元代改名“宣教寺”。寺中北院建有白塔,用以存放众多“华严经卷”。白塔的正式名称为万部华严经塔。白塔总高55.5米,基座呈莲花状,周长56米,塔身高43米,八角七层,呈楼阁形,给人以雄伟庄严之感。晴日阳光照耀下,白塔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白塔耸光”,是古代呼和浩特“八景”之一。塔内周壁有许多金、元、明代的题记,除汉文外,还有蒙文、维吾尔文等。元末明初,丰州城及宣教寺均已被毁,而白塔劫难逃生,至今保存完好。

  辽金元时期,这里曾进行过农业开发。元初官员刘秉忠在其《过丰州诗》中有“山边弥弥水西流,夹岸离离禾黍稠”的描写。元末农田荒芜。明末,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将丰州滩改名土默川,鉴于明廷多次拒绝通贡互市、“以牛羊易粟豆”的要求,下决心开发土默川。他“悬书穹庐外”,广泛招纳边内汉民,允许他们建房定居,垦荒种地,到清入关前已“开云内、丰州地万顷,连村数百,耕田输粟”。

  当康熙了解到“归化城商贾丛集”,“田谷既收,价亦甚贱”、“马驼甚多,其价亦贱”时,当即下令:“俟到归化城,扈从人员,应支十日口粮,可折价给发,令彼自买”,“官员侍卫兵丁,有欲借粮贩买马驼者,奏阅借给。”这一史料说明,当时土默川农业和畜牧业还是比较发达的。而康熙的这一决定,既减少了调运粮食之苦,又促进了当地粮食和牲畜销售,还能节省出巡开支,可谓用心良苦,一举多得。康熙还在这里吟成《塞外初冬》一诗:

阴山南去雁行多,渺渺沙原六御过。

报是初冬新律改,依然霜晓气暄和。

  诗中“六御”同“六军”、“六师”一样,在古代都是指朝廷的军队。群雁南飞,晓霜满地,康熙率军经过这里,耳闻目睹了由于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后这里出现了“气暄和”的局面。从诗中可以清楚看出康熙的喜悦和满意之情。

加恩召庙 抚柔蒙古

——康熙在小召驻跸三日

  十月十三日,康熙由白塔起驾,前往归化城,于小召“寺前驻跸”。史载:“上自白塔往归化城,卤簿全设,副都统阿迪等,率官兵来迎。民间老少男妇,皆执香集路旁跪接”。奏称两土默特,过去赋役甚重,“圣祖尽行豁免,已六年矣。恩德高厚,每思一叩天颜,不意驾临荒野,愚氓得瞻天日”。民众中“进献驻马牛羊者不绝”,“鸡鸭鹅猪烹熟之后戴于首,再三求受”。

  这些记载中虽有不少夸张之处和奉承之词,但也能从中看到当时迎驾盛况,说明康熙当时减免土默特蒙古以往过重赋役的政策,还是得人心的。

  当时归化城的主要寺庙有大召、席力图召、小召等。大召兴建最早,由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建成,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召,因寺中供奉的释迦牟尼像由纯银铸成,又称“银佛寺”,万历皇帝赐名“弘慈寺”,清皇太极改名“无量寺”。席力图(锡埒图)召,由阿拉坦汗之子僧格都棱汗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成,蒙语意为“法坐”,因阿拉坦汗之孙、达赖四世云丹嘉措在这里举行坐床典礼而得名;小召由阿拉坦汗另一个孙子俄木布洪台吉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建成,蒙语称“巴嘎召”,意为小召。康熙选择在小召驻跸,是有其特殊考虑的。

  起初,归化城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大召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藏语,意为活佛)宗教地位最高。康熙在乌兰布通大战期间,为取得对平定噶尔丹叛乱战争宗教上的优势,曾委派伊拉古克三进行宗教宣传,但他却背叛清廷,投靠了噶尔丹。康熙查明事实后,开始重用来自茂明安部(与科尔沁部同出一祖)且忠于清廷的小召托音呼图克图二世。1691年多伦诺尔会盟期间,康熙给予托音二世与外蒙古哲布尊丹巴一世相同的礼遇。会盟后,托音二世奉康熙之命,赴漠南蒙古各部弘宣佛法,赴西藏联络班禅五世,并了解到西藏达赖五世已病逝,摄政王却“秘不发丧”的内部情况(席力图召喇嘛为赴藏副使),使清廷揭穿噶尔丹叛乱所持“奉达赖喇嘛之教”的谎言,宗教宣传上转为主动,托音二世因此深受康熙嘉许。1696年春,托音二世又随康熙出中路亲征噶尔丹,积极出谋划策,进行宗教宣传,为清军取胜起到特殊作用。康熙于十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在小召驻跸三日,参加了为他举行的“皇图永固、圣寿无疆”诵经法会,并与托音二世“商谈政务”,“日间亦带在身边”,可谓亲密无间。托音二世乘陪康熙到各主要召庙拈香礼佛之际,请示修缮归化城各召和兴建新召,康熙一一允许。

  康熙离开小召前,赏赐了大量御用物品。康熙敕建平叛碑文中这样写道:朕“于寺前驻跸,见其殿宇弘丽,法相庄严,命悬设宝幡,并以朕所御甲胄,弓、矢、櫜鞬留置寺中”。

  实际上,康熙留给小召的御用物品,还有战袍、锦靴、腰刀、撒袋、鞍、辔等,以及虎皮座一、豹皮座二、金钱绣龙坐褥一、金线靠背一、金钱绣枕二。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小召内将这些物品陈列展出,这天称为“小召晾甲日”。

在小召驻跸期间,康熙还到历时两年刚刚修葺一新的席力图召参加诵经法会,并观看了傩舞(佛教迎神舞蹈)。应席力图四世所请,康熙赐此召汉名“延寿寺”,并赐席力图召《唐古特经》一部,《药王经》一部,还有珊瑚念珠、红珠宝石等物。康熙离开小召后,还在行宫中赐宴蒙古族上层贵族。他在《赐宴诸蒙古》一诗中写道:

羽林列队宴行宫,内外绥怀一体中。

霜仗辉煌明塞月,晴斿宛转卷边风。

人沾挏酒群情洽,乐和羌笳率舞同。

卉服绒裘无老幼,欢然尽识化钧公。

  亲军列队,仪仗辉煌,旌旗风卷,可见场面之隆重;开怀畅饮,乐舞相伴,老幼互敬,可见宴会之欢乐。阅读此诗,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康熙这次来归化城前,曾两度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南巡江浙,期间多次微服私访。康熙在归化城内,很可能还进行过微服私访,这从康熙巡幸归化城后,流传至今的一些传说可以推断出。其中有名的有两个:

  一是传说康熙骑马到达大召之南,马蹄踏地,有泉涌出,水清而甘,四时不竭,民众建神祠于其上,上盖巨石作井眼,名为“御泉井”,被誉为“九边第一泉”,后来写成玉泉井,成为今天呼市玉泉区名称的由来。

  二是传说康熙私访大召前戏楼兼酒楼的“得月楼”,就餐后所带银两不足,受到店主敲诈,堂倌儿刘三挺身解围,提出愿用自己一年工钱替客人付款。

  康熙回京后感念刘三其德,召至京城,封官四品。以这一传说为内容的古画《月明楼》,再现了清初归化城大酒楼戏馆内风貌,110个人物刻画生动,被誉为塞外《清明上河图》,至今仍存在大召之内。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廷正式委任托音二世为归化城札萨克达喇嘛,并特批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十旗也为托音二世的化缘地。在清廷和僧俗信众支持下,他修葺了大召、扩建了小召和席力图召。康熙将大召改为“帝庙”,殿内设金铸“皇帝万岁”牌位,殿顶铺黄琉璃瓦,召内不再驻活佛,并赐小召汉名为“崇福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分别在小召、席力图召敕建御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上建六角碑亭护碑,以纪念平定噶尔丹的胜利,并对两寺平叛中的功绩予以表彰。从另一个角度讲,平叛纪念碑立在归化城,也说明归化城在平叛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清廷的大力倡导与支持,归化城喇嘛和信教人数日益增多,各大召庙又庙仓充盈,便纷纷兴建属庙。保存至今的五塔寺是小召属庙之一,位于今达茂旗的希日穆仁召(普会寺)是席力图召属庙之一。

  完全可以说,康熙巡幸归化城后,直接促进了归化城召庙的兴建和发展,使得归化城又有“召城”之称。

  静思筹略 相机剿抚 

  ——康熙在八旗军营驻跸七日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月十六日,康熙转入八旗军营驻跸,以便集中精力处理军务大事。他在《塞外寒夜书怀》一诗中写道:   

帐殿深沉夜未眠,静思筹略听羌弦。   

金瓯更辟千千里,瀚海无波万万年。   

露冷宵寒凝翠幕,塞高风定歇征鞯。   

旁人莫道行兵远,自古单于首到边。   

  天气冷寒,帐殿深沉,康熙子夜未眠,静思筹略,以期实现“金瓯更辟、瀚海无波”的宏大目标,他认为古代单于就在这里活动,他率兵来此不算道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康熙勤于政事、勇于挑战、不畏艰辛的为政作风。 

  康熙在归化城乃至在鄂尔多斯期间,运筹帷幄,对如何消灭噶尔丹残余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排部署。 

  一是组织强大军力包围噶尔丹残部。十月二十日,康熙在归化城召开文武大臣会议,研判军情,部署军务,命令西安、肃州、大同等地八旗劲旅前往噶尔丹可能逃往之处――哈密一带包围进剿。 

  二是开出优厚条件,对噶尔丹及其官兵予以招抚,并争取在归化城迎降噶尔丹。十月二十一日,康熙在归化城御营敕谕噶尔丹:“尔等妻子马畜诸物,俱已散亡,衣食已尽,势迫无归。况时渐严寒,朕不忍尔属下厄鲁特妻子相失、穷困冻饿而死,特遣谕招抚。……尔等可速领余众,抒诚归顺,朕必令尔等家富身荣,各遂生养。” 

  这一敕谕派人送达后,虽然噶尔丹执迷不悟,拒不归降,但其不少部众前来投诚归服,极少数顽固分子也斗志受创,军心不振。   

  三是对归降和俘获的噶尔丹部众进行妥善安置。康熙下令:“收养来降之厄鲁特,完聚其夫妻。离散者以价赎之,令其完聚”,并视情况分别加恩。对昭莫多之战“生擒男妇三千许,皆赐银赎出,使其父子夫妇兄弟完聚”,并发给他们食物和御寒衣物。   

  这一政策实行的结果,“蒙古王等以下皆喜悦称善”,噶尔丹余部更是“降者不绝”。   

  康熙在晚间闲暇时,也会出来散心,欣赏塞外夜色。他在《归化城夜月》一诗中,描写了这里皎洁的月光、腺胧的远山、沉静而开阔的原野:   

此际殊方月,关山远近看。   

清辉临玉帐,皎色耀金盘。   

烟野照逾阔,霜空夜未寒。   

坐消行漏永,沙塞绝风湍。   

  十月二十三日,归化城土默特官员为欢送康熙和出巡大军,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那达慕”,康熙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蒙古摔跤和射箭等比赛。   

  康熙此次巡幸,对归化城地区位置和军事地位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离开归化城前,他令抚远大将军、在平定噶尔丹战争中功勋卓著并晋升为一等公的费扬古继续留驻归化城,并谕旨:“归化城当留一大臣,受厄鲁特人,完其夫妇,给以衣食。”以后归化城一直派有朝廷重臣。乾隆四年(1739年),在归化城东北5里处新建的绥远城竣工,归化城将军和八旗兵移驻新城。绥远城将军不仅统率驻防清军,而且是节制土默特两旗、乌兰察布、伊克昭盟地区的军事长官。遇有战事,还享有调动宣化、大同二镇总兵、节制沿边道厅等权力。  

  历史发展到今天,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其中心城区,就是由归化、绥远两城向四周扩散而成的。   

青冢拥黛  四野平旷

    ——康熙驻跸河津村南   

  十月二十四日,康熙离开归化城,向西南行,途中参观了昭君墓,当日“驻跸于河津村之南”(今土默特左旗白庙子乡境内)。   

  昭君墓位于归化城南18里,大黑河南岸。公元前33年(西汉元帝竟宁元年),宫女王昭君自愿出塞,嫁给已归顺汉朝的匈奴呼韩邪单于。此次和亲后,汉匈之间数十年没有战争,民众安居乐业。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王昭君,由人工夯筑成这一昭君墓。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部面积15亩,因兀立于平畴之中,更显巍峨壮观。更令人称奇的是,每逢“深秋九月,塞外草衰”时,唯墓体四周芳草萋萋,嫩黄黛绿,故昭君墓又称“青冢”。“青冢拥黛”,是归化城“八景”之一。清初的昭君墓,墓前甬道两侧立有石虎、石马、石狮和石幢,一条弯曲小路通往墓顶。墓顶上有一小亭,上覆绿色琉璃瓦,亭内供有佛画及绸布、豆麦等物。   

  康熙游览昭君墓之后,浮想联翩。写下《昭君墓并序》。序中指出:“昔有不得志于功名,或身遭迁谪,往往托昭君怨而为诗,以写其抑郁”,这说明康熙是反对昭君怨一类说法的,认为持这类说法的人是借题发泄自己的失意。在《昭君墓》诗中,康熙表达了自己“慎修思永”、“开诚布化”的治边理念。全诗八句,其中四句为:   

目睹当年冢,心怀四海图。

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

漠漠龙沙际,寥寥雁塞隅。   

偶吟因有触,意独与人殊。   

  不知是否与这次游览昭君墓有关,第二年,他将自己心爱的1 8岁六女儿和硕恪靖公主,赐嫁给漠北蒙古土谢图汗部察珲多尔济汗的孙子——当时在清水河一带借牧的敦多布多尔济。由于漠北尚不稳定,康熙同意并将额附由郡王晋爵为亲王。考虑到战事未结,局势未稳,后康熙赐公主住归化城,在城北5里处修造府第。公主府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建成后,康熙还专门题写“静宜堂”、“肃娴礼范”二匾,分别悬挂于府中过厅和公主寝室。后敦多布多尔济回漠北继承汗位,始终“潜心内附”,忠于清廷。公主则长住归化城府中,并往返于漠南漠北。公主府在城东占地1.7万亩,修涌丰渠,引大黑河水灌溉,促进了归化城地区灌区开发。整个清代,公主府一直由土谢图汗部管辖,归化城地方官员对公主府事务无权过问。恪靖公主下嫁,对密切清廷与蒙古关系,加强内地与蒙古地区各方面交流,促进民族和睦,都起了积极作用。  

  康熙离开昭君墓后,继续向西南前行,沿途的自然风光和村落农田,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给皇太子的谕旨中描述道:自归化城西南行,地皆宽坦,新设御屯,耕之不尽。塞外诸地,未有如归化城之一望平旷,草茂水佳。当晚,康熙经河津村渡过大黑河,在村南驻跸。河津村地处大小黑河交汇处,明末始有居民定居,并很快形成村落,因地处大黑河渡口而得名。   

康熙巡视土默川平原后,随着平定噶尔丹战事的结束、噶尔丹族侄部落在归化城地区的安置和归化城驻军的增加,刺激了对粮食的需求。因此,清廷放宽了对土默川移民开田的限制,户部每年发印票数百张,准汉民持票来此耕种。这样,原来邻省“雁行”的农民(意为春来秋归)开始定居下来。以后,内地的汉、回等族农民、工匠、商人迁移来的也日益增多。雍正、乾隆年间,在土默特左右两翼境内先后设归化、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五厅(清末从归化厅析武川厅),实行“蒙汉分治”。此外,还设有专管八旗官兵粮饷筹发的绥远粮饷厅。   

  这些措施,促进了土默川地区农业的开发和城镇经济的发展,也奠定了今天呼和浩特市区和周边旗县行政区划的格局。

训练军队冰渡黄河   

——康熙驻跸脱脱城湖滩河朔   

  康熙离开河津村之后,率军前往脱脱城。有趣的是,途中也留下一个同玉(御)泉井类似的传说。讲的是康熙率军前行,口渴难忍,御马蹄创出一井,井水溢满,称“满水井”。村遂以井名。满水井村至今仍存(在托县东北部)。康熙到脱脱城后,驻跸湖滩河朔(今托克托县中滩乡境内)。   

  脱脱城位于大黑河与黄河汇合处北3公里,湖滩河朔则是黄河渡口处。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水上交通的重要岸口,上溯至宁夏、甘肃,下通到山西、陕西。如果说当时归化城只是建城百余年的年轻城池,脱脱城则为建城史达2000多年的古老城池。公元前308年,赵武灵王在这里始置云中郡,秦云中郡为全国36郡之一。唐设云中都护府,辽、金、元置东胜州、云内州。明朝初年,这里为明辖境,明洪武年间兴建东胜卫城,南北长2400米,东西宽1900米,规模庞大。明嘉靖年间这里及河套地区为蒙古阿拉坦汗所有,与明以长城为界。阿拉坦汗的义子脱脱台吉在此处游牧,东胜卫城始称脱脱城。待归化城1575年建成后,脱脱城地位渐衰,清初这里成为粮食仓贮基地。康熙在《脱脱城》一诗中写道:   

土墉四边筑何坚,地压长河尚屹然。   

国计思清荒服外,早将粮粟实穷边。   

  康熙对脱脱城池的坚固给予称赞的同时,也表达了他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   

  当时天气严寒,黄河正处在凌汛期,康熙及其大队人马渡过黄河到鄂尔多斯并非易事。  所以康熙一面命清军进行训练,一面在寻找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准备渡过黄河。他亲自到黄  河岸边察看,水中行舟后写诗道:   

黄凌何汹汹,寒至始流凌。   

解缆风犹紧,移舟浪不兴。   

威行宜气肃,恩布觉阳升。   

化理应多洽,嚣氛顷刻澄。   

  同以上的诗一样,这首诗同样是借景抒怀。既形象地描写了黄河流凌时的汹涌壮观和  渡河将要面临的重重困难,又抒发了他恩威并用、重视“化理”的一贯理念。   

  十月二十九日,鄂尔多斯诸旗王公贝勒等渡河迎接康熙,康熙与他们“乘其马布小围”  进行打猎,以示—体。十一月初六日,沿湖滩河朔上行18里,冰厚盈尺甚坚,冰路上垫上黄土,康熙率军冰渡黄河,进入鄂尔多斯。康熙在其《冰渡》一诗中描写了这一场面:   

云深卓万骑,风动响千旗。   

半夜河冰合,安然过六师。   

  康熙在鄂尔多斯出巡22天后,十一月二十七日抵黄河西界,十二月三日在湖滩河朔复渡黄河,之后沿杀虎口、右卫城、左卫城(今山西省右玉县、左云县)、大同宣化、怀来、昌平,于十二月二十日返京还宫。   

  康熙此次出巡塞外,亲于前敌指挥,对噶尔丹残余势力在军事上予以围剿威慑,在政治上加紧分化瓦解,在思想上进行怀柔布化,从而使噶尔丹进一步陷入众叛亲离、苟延残喘的困境。第二年春,康熙鉴于“厄鲁特人络绎归命,而噶尔丹仍未向顺”的情况,第三次亲征进至宁夏。闰三月,噶尔丹走投无路,服毒自尽,子女就获,余党悉平。四月,康熙班师回朝,途中作《凯旋言怀》诗:   

六载不止息,三度勤征轮。   

边坼自此静,亭堠无烟尘。   

  噶尔丹叛乱彻底平定后,辽阔的蒙古高原和天山南北,出现了和平宁静的局面。归化城作为“漠南商埠”、军事重镇和文化、宗教中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作者系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