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风景揽胜 > 内容
敕勒川民俗文化馆让历史焕发光彩
来源:北方新报 作者:石晓雪 日期:2011/1/7 浏览量:5198次
字体:     
   很久不曾有过这样的触动了。从未想到,设立在一个旗县的民俗文化博物馆也可以这样沉稳大气,有声有色。



    古色古香的一座四合院,朱漆大门,厚重而不华丽,完全没有那种浓墨重彩的世俗气,大门两侧的一副楹联:科技发展引导人类进步,经济繁荣促进社会和谐”,笔力刚劲,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甫一进门,又看到了门楹上的一副对联:“祥云罩阴山物华天宝,瑞气凝敕勒人杰地灵”,对仗工整,意境切合,大气豪放的文化气息立即扑面而来。

    进入原始文化展厅后,忽然意识到敕勒川文化的悠久博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历史上的敕勒川并不仅仅限于土左旗,西起阿拉善,东至赤峰,整个阴山山脉下的狭长地带,都属于这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丰美之地。可以想见,在这样广袤的土地上会有多么深刻而又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了。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到震惊世界的红山文化的玉器,阿拉善鬼斧神工的奇石,上自史前的化石,下至成熟文明的生活用具,数十万年的历史纵横捭阖,就那么安安静静而又活生生地展示在了人们的眼前。在这里,拥挤的历史不给人留任何思考的空间,只是身不由己地被裹卷着前行,完全沉浸在远古的文明之中,听凭自己的灵魂穿越亿万年的时空,做一次上古文化之旅。

    依次是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的展品,同样让人欲罢不能的前行,雕弓马刀尽显古代游牧民族的英勇剽悍,不同时代的骑射鞍韂、花样繁多的火镰套装,则让人感受到了马背民族的智慧和精细。这是一个曾经驰骋在天地之间的英雄民族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记忆,置身展厅,恍惚回到了那段辉煌激昂的历史年代,耳边似乎还回荡着铁马金戈,万马奔腾之声……

    一次次历史场景的骤然变换,一件件精美展品的视觉冲击,历史的穿梭,时空的交替,文化与灵魂的撞击,我们只剩下了一声声的惊叹,完全忘却了置身何年……

    跟着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农耕文化展厅,时间已经到了近代,刚刚醒过神来,却又一次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文化气息的感染。本以为没有了过分浓缩的时间的沉重,可以略松一口气了,但是展厅里却已经不再做时间的文章,而是让人一下子跌进了近代农家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外厅是早期的生产工具,石磨、碌碡、犁、耧、耙、木制脱粒机等等农具一应俱全,令人不得不感叹我们祖辈的智慧与勤劳。内室则把农家真实的起居环境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看到炕上低头做针线活儿的农妇模型,几乎忍不住要和她对案而坐,闲话家常。

    时间依然在推进,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进入了现代展厅。这里的展品和陈设都有了现代的影子,近50年间的历史和文化复杂得难以说清,更不是用一室展品就能表述明白的,这个角度并不容易选择,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庞芜繁杂和琐碎中,难以自圆。然而文化馆找到了这个最佳的角度,单单选取了最能代表生活变迁的大件日常用品和最能代表人们思想变化的文字资料,就把那一段几日几夜也说不完的历史表达得简单明了。

    进入展厅,一排排不同年代的钟表、收音机和电视机,分门别类地述说着我们父辈生活环境的变化,不声不响地反映着科学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时钟依旧在滴答作响,更让人感觉到,那段历史似乎依然在我们身边静静流淌。书架上的书籍则记录了人们思想的变迁,从《毛主席语录》到现代的杂志,过度得流畅自然。从阶级斗争到科学发展再到和谐社会,一步一步记录了我们当代社会发展的历程,反映了时代变迁在人们观念中留下的印迹。如果说书籍是记录思想的最佳载体,那么,用这一载体来反应思想变革,就一定是最好的方式,这个角度,选择的足够好,足够有内涵。

    最后进入的是宗教文化展厅。成吉思汗的大军师耶律楚材曾经建议当时的元朝要采取“佛教治心,儒教治国”的方略。

    正厅里悬着“法门珍宝”匾额,令人肃然起敬。展厅里展示了佛教、道教的代表人物。宗教渗透在中国2000多年的思想文化中,所以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史,宗教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一个点。历史学家范文澜、大科学家钱学森等人都曾明确指出:宗教是文化。在这里,我们领略的是文化,反思的是历史。但是我更喜欢这种没有纷扰的氛围,即使在信息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样一个展厅也会令我们感到一份难得的宁静。

    在参观了那么多历史与文化对精神的冲击之后,头脑正兴奋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平息,有这样一个安静的角落让我们放下纷芜的念头,反观自身,这样的结束,无疑是最合适,最完满的。

    站在这个宁静的展厅里,我思考了很多。历史是人类的记忆,以史为鉴,可以观兴衰。世界各地,凡先进民族、先进国家,都建有各式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借以追溯自己祖先的文化。然而敕勒川民俗文化馆的创立,不是为了续一支香火,而是在历史的变迁中展示我们这个地区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刻内涵。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一个民族在历史大舞台上的显现和消失,起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血统,文化失去了,血统也就变得淡漠了。纵观西夏、回纥、契丹、鲜卑、匈奴、羯、氐、羌等从兴起到消失的整个历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历史往往通过文化这个载体完成它的传承与延续,永恒的是文化。流传到今天的敕勒川文化,正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携手共创人类文明的见证。

    一座琉璃瓦,高墙大院的敕勒川民俗文化馆,竟带给了我们如此多的惊喜和感叹,如此多的精神与思想的收获,真的没有想到。走出文化馆的时候,是前所未有的充实,更是轻松释然的感觉,就像享受了一顿文化大餐,由于主人选择的精而不杂、搭配合理,客人既能饱餐,又不会因过度进食而难以消化。在这样一所民俗文化馆里,儿童可以汲取智慧,老人可以沉思历史,智者可以明辨兴衰,学者则会考证学术,研讨文化。历史是有生命的,只要搭配得当,角度合理,就能与人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实现当代人与古代文明的对话,让历史焕发生命般绚丽的光彩。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