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 内容
传承和弘扬敕勒川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日期:2024/8/12 浏览量:147次
字体:     


——敕勒川博物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2011年10月28日,敕勒川博物馆新馆正式建成运行,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座以区域性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1.8万平方米。馆名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亲笔题写,是内蒙古博物院的分院,国家三级博物馆,4A旅游景区。2022年荣获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23年11月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统战部、自治区民委命名为第九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博物馆设有永恒的记忆——敕勒川历史文化展厅、北疆风云——敕勒川革命历史展厅、魅力敕勒川——民俗文化展厅3个基本陈列和崇廉尚德 共筑和谐——土右旗廉洁文化馆、岁月之痕——敕勒川地区家景变迁展,多方位呈现敕勒川文化繁衍和发展概貌。

敕勒川博物馆各个展厅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展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讲好敕勒川故事,讲好各民族古往今来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近年来,敕勒川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载体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永恒的记忆——敕勒川历史文化展》以时间顺序为轴线,全方位展示了从远古到民国时期,北方民族在敕勒川上繁衍生息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展示了北方少数民族对缔造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这一形态的贡献,彰显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的多彩魅力,揭示了“交流与融合”的主题思想。《北疆风云——敕勒川革命历史展》主要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敕勒川上的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反抗压迫,反抗剥削,抵御外辱,相继进行了大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迎来了胜利。《魅力敕勒川——民俗文化展》展示了敕勒川地区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民俗活动,提炼了敕勒川民俗文化的精华,让观众在似曾相识和充满新奇的观赏中,更多地了解敕勒川悠远的节庆礼仪、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风俗,铭记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守望相助,相沿交融,传承演进,坚守着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

敕勒川博物馆开馆后,始终坚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博物馆作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载体,不断深化守望相助理念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教育。坚持服务群众,贴近群众,真正实现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观众,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强化组织领导,压紧压实创建责任

按照旗委、旗政府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求,成立了以馆长为组长,副馆长为副组长,各部室主任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动员会,定期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结合文博工作实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先后投资30余万元制作景观小品、宣传栏、展板展架、标识标牌等营造创建氛围。利用博物馆内部期刊和微信平台,挖掘敕勒川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强化馆内干部职工、讲解员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馆长赵俊峰的《文物菁华折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脉络——先秦时期敕勒川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文物菁华折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脉络——先秦时期敕勒川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二)》等多篇文章先后发表在《敕勒川文化》及内蒙古民委、包头统一战线工众号发表,同时专门为包头市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编写了关于民族团结的课程。

 

二、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创建工作效率

社会教育室重新梳理讲解词,坚持从政治的高度、历史的深度、现实的维度来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意义,注重社会教育活动策划和实施过程,深刻认识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讲解,引领广大观众了解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开展主题学习,组织全馆干部职工参与民族理论政策讲堂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阵地功能,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辟专栏和解答咨询等形式,对本单位人员及参观游客进行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利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布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故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信息,提高民众参与度。以“流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为载体,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教育、民族常识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以胡服骑射、昭君和亲、隆庆和议和西口文化等历史故事为典型,不断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入脑入心地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理念。

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以史为鉴、服务社会的作用,博物馆不断创新陈列展览方式,定期更换临时展览,丰富展陈内容,增强吸引力,扩大敕勒川文化的影响力。先后举办全国性文化精品书画艺术展、服饰、瓷器玉器展等70多期次,与北京、河北、江苏、山东等多家博物馆结为馆际交流友好单位。我们不仅“引进来”,还主动“走出去”,将馆藏的80余幅由全国名家书写的《敕勒歌》书画作品,到安徽、云南、湖北、贵州等地的博物馆展出,让全国人民都了解到,1600年前诞生的《敕勒歌》,敕勒人唱过,鲜卑人唱过,中原人也唱过,最后成为中华民族久久传唱的同一首歌,成为一首民族团结之歌。

 

三、弘扬红色文化,铸牢民族团结之基

作为土右旗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基地,敕勒川博物馆以追寻红色记忆为展线,通过讲述“齐心协力建包钢”、 李大钊与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三千孤儿入内蒙”等重要历史事件,引领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流动博物馆——革命的母亲(王老太太)形式进行现场宣讲,厚植爱国情怀,发扬红色传统;以《岁月之痕——敕勒川地区家景变迁展》主题展览折射出七十多年来,各族人民的生活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雄伟历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北疆风云——敕勒川革命历史展厅”回顾党的革命历史,汲取坚实的力量和顽强的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以6人红色宣讲团,深入机关、学校、社区、乡村,延伸覆盖各领域,利用现代化声光电等新媒体传播表现手段让观众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设身处地感受伟大祖国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了解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

 

四、增强文化认同,坚决筑牢团结之魂

近年来,敕勒川博物馆还有针对性地引进有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展览,让观众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民族团结教育。2022年6月,引进的《“我”从远古走来——周口店遗址文物展》,让观众了解到70万年前,周口店遗址与敕勒川地区的大窑遗址遥相呼应,是人类起源多元化的有力证据。引进的《镜涵春秋——晋祠博物馆馆藏铜镜展》,让观众了解到与《敕勒歌》相关的重要人物——高欢,在敕勒川和山西太原都留下了他叱咤风云的身影,也了解了几百年来,西口文化与草原文化不断交融的魅力。

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敕勒川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包头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包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包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下一步,敕勒川博物馆将坚持从本地区、本馆实际出发,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敕勒川文化,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性任务,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以时代精神赓续优秀传统,组织主题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方法,有形、有感、有效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把敕勒川博物馆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