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店的少掌柜,如今已年过古稀在得知天元公粮店“少掌柜”就居住在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东街这一消息后,笔者便在五塔寺东街的巷子里不断穿行,几经寻找,最终在华众小区“少掌柜”的家中见到了已是古稀之年的成庚龙。
成庚龙是解放时期天元公粮店的掌柜子成子和的长子,在老人的讲述中,我们重新拾起那些天元公粮店的记忆碎片。“我和老伴儿都是原第四毛纺厂的职工,现在都已退休,作为普通工人,当年含辛茹苦培养出的两个大学生儿子也都成家立业。”成庚龙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今老人可谓是儿孙满堂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这样一位普通的老人为何会被人们称之为“少掌柜”,而他又和天元公粮店有着怎样的关系。
“解放后公私合营,天元公粮店也逐渐停业关门,而我的父亲成子和正是天元公粮店停业关门前的最后一任掌柜(经理)。”提及父亲成庚龙感慨地说:“我的老家在山西忻州一个很小的山村。父亲16岁那年经人介绍来到归化城(现呼和浩特市),直接到了天元公粮店当起了学徒,父亲名叫成文、字成子和、乳名叫成金龙,所以在通顺街一带如果说起这三个名字,在当时也是十分响亮的。父亲憨厚,较有文化,在几次和对账目时,他不但能第一个合出,并且准确无误。从小伙计做起的他,很快得到了当时掌柜的器重,后来便由先生提拔做了掌柜。解放后,父亲被兰培茂指定为天元公粮店的经理。1957年,49岁的父亲因吸食毒品英年早逝。”
就在成子和去世的第二年,18岁的成庚龙便离开了天元公粮店,并在原第四毛纺厂工作直到退休。
当年生意兴隆,后被兰家收购天元公粮店成立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坐落在通顺东街,而在当年的通顺街也只有这一家粮店,因为买卖公平、待人和善,所以生意非常兴隆。天元公粮店是由众人积股开设的。据成庚龙回忆,当时的归化城在西五十家街、南茶火、通顺西街等地有这七、八家粮店,都享有盛名。自民国18年(1929年)灾荒后,风调雨顺连年大丰收,就在粮食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天元公粮店建成。据老人估算,天元公粮店应当是在1935年左右开设,这家粮店是一个新型的粮店,当时兰家在归化城非常出名,由于他们的参股,天元公粮店继承了兰家的经营方式,薄利多收,最终天元公粮店成为了众多家粮店中的佼佼者。1946年,天元公粮店的所有股份都被兰家收购,最终整个粮店都成了兰家所经营的。
“天元公粮店开张初期有五六个股东,而入每一股都是以小麦为单位,一百担小麦为一股,将这些股份集中到一起对天元公粮店来说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之后,随着兰家的参股,致使天元公粮店越来越雄厚再加上经营方式比较先进,在解放初期,在当地的粮店中也算的上一二等粮店了。”成庚龙说:“当时人们称卖粮为挑粮,而在归化城周边旗县的老乡,很多都来天元公粮店挑粮。这些人来了一般当天基本都回不去,所以天元公粮店伙房内的大炕,就是提供给这些前来挑粮又无法当天返程的人暂住的。”据成庚龙回忆,天元公粮店共有粮仓176间,米面粮油样样都有。“过去天元公粮店盛放粮食的口袋是专用的,它是用驴、马、牛的毛等编制而成,并在上面用油漆印上天元公的字号。天元公粮店主要以收小麦、莜麦和油为主,当时的粮仓多为土坯房,所以有很多的鼠洞,由于粮食充足,我就曾在里面见到过一尺多长的老鼠。”对这样的历史细节,成庚龙记得清清楚楚。
自8岁从老家山西来到归化城后,成庚龙可以说是在天元公粮店的大院内居住、玩耍成长起来的,提及天元公粮店,老人至今记忆犹新,“过去在通顺东街路南有一个大门,大门上有一个黑底金字的木质牌匾,并用仿宋体在上面写着‘天元公粮店’几个大字,相当醒目。进入大门后是一间大院,院子是用黄土和沙子搅拌后铺成的,相当平坦。从路南进入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正厅,共十间房,前后堂各分为五间。”成庚龙说:“进入前堂的台阶是汉白玉台阶,上去后正庭供奉着财神爷和关羽像,这不但象征着要发财还要讲忠义、讲信誉、讲人情。在向里走就是账房先生柜,柜台一米多高,并在底下垫有一层木板,方便人们记账,而里面就是掌柜休息的地方,十分讲究。”据成庚龙介绍,天元公粮店原址在大昭寺向西的通顺街东街,门牌号为69号。经过整顿,通顺东街路南的门牌号为双号,路北则为单号,因此天元公粮店的门牌号成了今日的66号。1980年后,这里变迁为内蒙古商贸民族工艺厂。如今,那个曾赫赫有名的天元公粮店已经消失在人们视野中,只留下了一段青城历史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