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素有“马背民族”之称。草原上的蒙古人从学会走路时就学会了骑马,蒙古人的孩子三四岁时就趴在父母的脊背上练习骑马,八九岁时就有了自己心爱的小马驹,从此和马一生相依相伴,形影不离。人们来到草原会惊奇地发现,牧民虽然身材魁梧,体格健壮,但走起路来都是罗圈腿,左右摇晃,这不是先天性的毛病,而是长时间骑马夹镫形成的身体特征。 蒙古马的体形较小,四肢强壮,抗寒冷,少疾病,虽然缺乏速度和爆发力,但吃苦耐劳,韧性持久,适合长途骑乘,特别是身体强健的走马,颇受牧人喜爱而且价格不菲。能有一匹称心如意的坐骑,再配上一副漂亮马鞍,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和财力。内蒙古较为著名的好马当属呼伦贝尔的三河马、锡林郭勒的乌珠穆沁马和伊克昭的乌审马。这三种马即便是粗放散养,同样体态优美,俊秀强健,特别适合在草原和沙漠地区骑乘。相传1 300多年前的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的墓葬昭陵中闻名遐迩的六骏之一“特勒骠”,就是当时称霸北方的突厥族首领敬献的乌珠穆沁马。 马是蒙古族的象征,也是蒙古人的骄傲。每当蒙古人跃马扬鞭、奔腾驰骋的时候,就感到山川在眼前流动,大地在周围旋转,一个个精神抖擞,豪情四射,斗志昂扬,一往无前。因为有了马,蒙古人才有了超人的速度和高度,不仅缩小了空间,也缩短了时间,他们骑在马上不但自由自在地游走于茫茫无际的草原,而且无拘无束地纵横在广阔无边的天地。因为有了马,当年雄心勃勃的成吉思汗和勇猛强悍的蒙古人傲然无惧,所向披靡,不仅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帝国,而且独霸称雄于半个世界。 据史料记载,当年成吉思汗远征欧洲,总共只有十几万的骑兵部队,但每一位蒙古骑兵都配备两到三匹优良的战马,而且每一匹战马都是经过特殊改良和处理的:一是骟马术。被骟的马不但体格强壮,而且温顺驯服,几万匹马聚在一起能够做到鸦雀无声,一声令下又如万箭齐发,排山倒海,势不可挡;二是通鼻术。将马的鼻中隔全部挖空,从而使马的呼吸更加通畅,增加了马的肺活量和耐久力,因而在长途奔跑和持久激战中,蒙古骑兵从不疲倦,攻无不克,所向披靡。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经不无感慨地说:“13世纪征服欧洲的不仅仅是来自东方的蒙古人,更重要的是他们依赖一种个头十分矮小,而且不知喘息的马。” 蒙古族的音乐、歌曲、舞蹈、绘画和诗篇中,无不充满了对马的由衷赞颂,特别是那悠悠长调和翩翩舞姿里无不流露出对马的深厚感情。据说在一次草原那达慕民歌比赛中,两位歌手以不重复歌词为规则,唱了一天一夜赞颂骏马的歌曲而难分胜负。英雄史诗《江格尔》中有多处赞美骏马的诗句至今仍在传诵。草原牧区至今传唱着《成吉思汗的两匹小青马》:
像两颗珍珠, 像两个流星, 那是成吉思汗的两匹小青马呀, 那是两朵金花。 长鬃似火苗, 头颅如月牙, 美鹿一样矫健的身体哟, 彩虹般的尾巴。……
蒙古人天性豪爽,热情奔放,历来有崇尚诗歌的传统和出口成章的本领,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间文学形式,即蒙古族祝赞词,蒙古语称为“仓”。祝赞词的内容十分广泛,题材丰富,句式完整,形象生动,经常采用比喻和夸张的形式,祝福和赞美特定的事物,其中不乏一些称颂马的经典名句,比如《骏马赞》:
它那飘飘欲舞的美丽长鬃, 好像闪闪发光的金伞随风旋转; 它那炯炯闪烁的两只眼睛, 好像一对金鱼在池塘中游玩; 它那宽阔无比的胸膛, 好像盛满甘露的宝壶一般; 它那精神抖擞的两只耳朵, 好像山顶上盛开的两朵莲花瓣; 它那震动大地的嘶鸣, 好像动听的海螺发出的呼喊; 它那宽敞通畅的鼻孔, 好像姑娘编织的盘肠一段; 它那潇洒飘逸的尾巴, 好像绚丽的彩绸一样灿烂; 它那硕大的四只圆蹄, 好像风驰电掣的车轮在飞旋; 它全身汇集了“八宝”的图案, 这神奇的骏马呀, 是我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伙伴。
蒙古好来宝是草原上最盛行的一种民间曲艺,它是由一个人手拉四胡单独演唱,祝福和赞颂人物、山河、骏马、草原或故乡,极力夸张想象,特别细腻传神,而赞美骏马的好来宝往往是牧人们最爱欣赏和聆听的:
步履尚未起程, 手中还未扬鞭; 双眼顾不上眨动, 心头来不及闪念。 你从天边弛来, 就像迅疾的响箭; 你从地极而来, 就像飞回的紫燕; 你从远途归来, 像那倏忽的流星; 你从山边跑来, 像那穿云的闪电。 金鹿飞奔的再快, 难步你的后尘; 黄羊奔跑的再远, 也难与你并肩。 清泉为你喷涌, 鲜花为你开遍; 歌手为你高唱, 琴师为你抚弦。 你这无与伦比的宝马神驹哟, 是我永不分离的忠诚伙伴!
蒙古人对马的尊崇还表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蒙古人从来不吃马肉,他们认为马是通人性的动物,是牧人的伙伴和朋友;蒙古人不论何时何地都禁止用鞭子抽打马头,他们认为马头是高贵之处,随意鞭打会带来厄运。在那达慕比赛中获胜的马匹,不仅备受宠爱,而且死后还要厚葬。 马头琴的传说更是体现出蒙古人对马的钟情与爱恋:相传很久以前,科尔沁草原有一个蒙古族小伙子名叫苏和,他有一匹心爱的小马驹,浑身一片雪白,皮毛像缎子一般光亮,体态如飞鹿一样优雅。小马驹在苏和的呵护下很快长成一匹漂亮的白马,而且充满灵性,通晓人情。在一次赛马大会上,苏和骑着白马夺得冠军,有权有势的诺彦王爷非常嫉妒,派人把白马夺走了。苏和失魂落魄地想念着白马,而白马也不吃不喝思念着主人。一天,诺彦王爷想在人们面前炫耀一番,就骑上了白马,白马的前蹄猛然腾空而起,把诺彦王爷摔了一个倒栽葱,然后挣脱缰绳,飞奔而去。诺彦王爷骑马紧紧追赶,射出了几支毒箭。白马中箭后挣扎着跑回苏和身边,死在了主人怀中。苏和失去心爱的白马痛苦万分,日夜守在白马身边不肯离去,一天夜里,他梦见白马向他欢快地跑来,对他说:“我亲爱的主人,你这样想念我,就用我的骨头、皮子和尾巴做一件乐器吧,那样我就能永远陪伴在你身边。”于是,苏和按照梦中白马的吩咐,用马的头骨做成琴箱,用马的腿骨做成琴杆,用马的肋骨做成琴弓,用马尾做成琴弦和弓毛,还雕刻了一个漂亮的马头安装在琴杆的顶端,制成了草原上的第一把马头琴。苏和演奏起马头琴,感觉到琴声时而深沉哀怨,时而悠扬悦耳,仿佛一边诉说着白马的冤屈,一边抚慰着苏和的心灵。从此,马头琴伴随苏和走遍了整个草原,那低沉婉转的曲调似乎讲述着苏和的不幸遭遇,那激情奔放的旋律更是表达了蒙古人的追求,深深打动了所有牧人们的心。
(作者系呼和浩特市党校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