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风情 > 内容
二人台牌子曲探究(下)
来源:本站 作者: 日期:2012/11/23 浏览量:6945次
字体:     

 


  三、二人台牌子曲与汉族民间音乐及部分宗教音乐

  在二人台牌子曲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曲牌是从汉族民歌、民间戏曲、民间说唱音乐、民间器乐曲及部分宗教音乐发展演变而来,约占二人台牌子曲总数的50%左右。如二人台牌子曲《一垛泥》即是从河北民歌《孟姜女》的旋律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此民歌通过叙述孟姜女丈夫万喜良被迫修长城,孟姜女一人在家孤苦凄凉,以后又千里寻夫送寒衣,哭倒了长城的故事,鞭挞了封建君主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该曲调由16小节组成,分为4个乐句,各句篇幅整齐。歌词内容以十二月为序,共有十三段(加闰月),歌词哀怨、悲愤,旋律委婉刚毅,带有较强烈的控诉情调。音乐形态为五声的单曲,形成“起承转合”,调式为F徵。“孟姜女调对戏曲、曲艺的音乐发展有较大影响,很多剧种都吸收它为曲牌”⑿。二人台正是吸收了这一民歌元素,以联缀的旋律发展手法发展成含有【慢板】【二流水板】【捏字板】三种板式的牌子曲,并易名为《一垛泥》,调式也有所改变,为F宫(谱略)。
  二人台牌子曲《绣荷包》是在云南扬琴说唱音乐《绣荷包》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云南扬琴说唱音乐《绣荷包》全曲由38小节组成,分为9个乐句。歌中表现某小姐正在闺房中打扮,忽然想起心上人临行时,对他的再三叮咛,即不要把自己忘掉的话。如谱例3:

  此曲是一老曲牌,系C羽调式,旋律古朴典雅,节奏较舒缓,润腔细腻柔婉,特别是乐曲的托腔部分给人以柔美之感。而二人台牌子曲《绣荷包》正是在此音乐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如谱例4:

  二人台牌子曲【绣荷包】也是C羽调式,已发展成60小节,由A、A1、B、B1 四个乐句组成,尾声重复B,句式结构较规整清晰。虽然旋律基本同谱例3,但明显有向器乐化过渡之倾向。同时,旋律风格也表现出柔美中带有粗犷豪放之音调特点,与二人台牌子曲整体音乐风格相统一。
  再如二人台牌子曲《狮子岭》,它是源自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区的道情音乐同名曲牌《狮子岭》。道情系曲艺的一个类别,在我国流传甚广,历史悠久。内蒙古的道情据查是从陕北、晋北等地传入,演变而成。这两支同名曲牌的原曲调皆由30小节组成,分为7个乐句,其调式皆为F徵,旋律除了最后两个乐句稍有些变化外,其他大致相同。如谱例5:

  还有二人台牌子曲《推碌碡》是移植了山西八大套中的一套同名曲牌《推碌碡》演化而成。山西八大套系鼓吹乐,是传统大型套曲,因有8首大型套曲而得名。八大套每套曲牌按固定顺序联缀演奏,通常为8~9首乐曲组成,以每套第一首曲牌的名称为该套曲的名称,如《推碌碡》即是。
  二人台牌子曲《爬山虎》则是源于山西洪洞金鼓乐中的《五虎爬山》。《五虎爬山》是在《五蝠捧寿》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二人台牌子曲《爬山虎》在此基础上,已发展成三首不同的器乐曲,与原曲调相比,已形成三种不同的变体。尤其是《爬山虎》之一与《爬山虎》之二、之三相比较,不仅是旋律上有很大不同,调式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编的《二人台牌子曲选集》,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此外,二人台牌子曲中的《千声佛》《观音寺》《西方赞》等曲牌,皆是由寺庙音乐中的同名曲牌发展演变而来,可以看出宗教音乐对于二人台牌子曲的影响。

  四、二人台牌子曲曲名的特点

  二人台牌子曲虽说只有90余首,但每一首曲牌都有鲜明的标题。这些曲牌名或提示着曲牌的来历,如《三百六十只黄羊》;或说明其音乐结构特点,如《八板》;或表明原曲的出处;如《千声佛》;或出自原歌词中的词句,如《森吉德玛》等,颇为多样。归纳起来,其命名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以乐曲的首句谱字(工尺谱)而命名,在我国,以此方法命名的民间器乐曲(特别是鼓吹乐)很多。而在二人台牌子曲中仅有一首即《四合四》,其开头两小节便是工尺谱的开头两音:
由此可见,在二人台艺人中,以工尺谱传承的民间乐手寥寥无几。
  (二)以人名 、地名 、动物名而命名,如《森吉德玛》《四公主》《喇嘛苏》《那布扎鲁》《崆峒山》《狮子岭》《上南坡》《三百六十只黄羊》《大青马》《银蹬海骝》等。此三类曲牌,在二人台牌子曲中虽然不多,但有些曲牌如人名和动物名的(包括以下自然物命名的)是内蒙古西部区独有的,弥足珍贵。
  (三)以自然物中的山川 、泥土、 泉水 、花卉而命名如《八音杭盖》《敏金杭盖》《巴音厂汉》《金盏盏花》《白花》《乌苓花》《井泉水》《一垛泥》等。
  (四)以乐曲的音乐结构特征而命名,如《八板》《六板》《倒八板》《一句半》《五梆子》等。
  (五)沿用古词(曲)牌名称,曲牌有《西江月》《虞美人》《柳青娘》《水龙吟》《万年欢》等。
  (六)沿用原戏曲民间器乐曲名称,曲牌有《柳摇金》《大救驾》《趟子》《大开门》《闹元宵》《将军令》《得胜令》《爬山虎》《十番》《出股子》等。
  (七)以劳作或在寺庙诵经而命名,曲牌有《推碌碡》《绣荷包》《千声佛》《观音寺》等。
  (八)以集曲中诸名称加以新的组合后而命名,曲牌有《左右妲己联奏》《双单头柳青娘联奏》等。
  (九)以乐曲的使用场合或演出形式而命名,曲牌有《帽子头》《衣档子》《正字牌子》《梳妆台》《花梆子》《三番子》《鬼拉腿》《喜相逢》等。
  以上九种命名方法,基本涵盖了二人台牌子曲名称全貌。但也有少数几首牌子曲名称如《相连串》《吕纯阳》《柳青响板》《背窗台》等,因材料不足,未能归类。笔者在此只能作一粗略梳理,抛砖引玉,期望更多的二人台音乐爱好者及专家学者作进一步分析,以有益于二人台音乐的深入研究。

结  语

  二人台牌子曲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西口路”音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原汉族移民音乐文化与鄂尔多斯高原文化和草原音乐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艺术结晶。它既能体现出内蒙古西部区黄河两岸这一特殊地域音乐文化现象的突出特点,又能表达出这一特殊地域蒙汉两族人民共同喜爱、共同拥有的音乐形式的审美特征。2007年6月,二人台牌子曲已被内蒙古自治区批准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序号为NMⅡ~15。要保护和传承好这一优秀丝竹乐种,就要深入挖掘、研究学习。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