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风情 > 内容
走西口现象与固阳民俗的演变
来源:本站 作者:白永兴 日期:2013/8/30 浏览量:5265次
字体:     

 

  大凡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在一定外因条件的参与下,是可以改变的。除非这个地区像陶渊明笔下桃花源那样的地方。几代甚至几十代不与世外通人烟,才能不知山外是何年。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固阳这方土地上,由存在了几千年的游牧民俗、草原民俗演变为农耕民俗,与近代走西口现象习习相关。
  从历史的角度讲,在阴山之北,从秦汉起,甚至向前追溯到更远的朝代,由于气候和自然的原因,一直显现着游牧民俗,即使是一些个别朝代,当中原王朝特别强盛时,向北扩张的时间和地域也是极有限的。细检中国两千余年的历史,也只有西汉及盛唐时期的一些年段,有中原较多的人进入定居过“胡地”,但由于人数和逗留时间有限,过几年或十几年之后,也就随胡礼了。所以在民俗文化方面,一直没有改变了固阳一带草原民俗文化的主流地位。这里穿皮衣、食肉奶、饮烈酒、住毡包,铺羊粪取暖、骑烈马出行,是民众衣食住行方面的主要特点;摔跤、射箭、骑马围猎、唱长调是主要活动内容。祭敖包、信天神,甚至死后讲究天葬是民众的信仰。
  就是到清朝的中期,因为生存的原因,中原的一些农耕人通过各种关系或明或暗地来到固阳,但多数人还是以雁行的方式住公中、踅伙盘,或牧放牛羊,或租地耕种,春来冬去式的跑青式的谋生,并没有改变了草原上的主流文化。到清朝晚期的几年,朝政内忧外患加剧,晋陕北部民众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这里土地稀缺和“口外”地广人稀有着很大的反差。到1902年,朝廷从筹集军粮、防止内乱的主管内因出发,不得不颁布放垦令,但客观上拓展了民众的生存空间。因为有先前一批一批的探路者的拉引,在二三十年的时间内,大批的农耕者、工匠团、商业精英们进入固阳。比原来“桃花源人”多得多的中原人涌入固阳后,政府为了有效地管理大量“寄居民”,先是设“厅”,后设“设治局”,进行蒙汉分治,进而又设了县。外来人群作为文化的载体,在生存过程中,时时事事把老家的风俗习惯显露出来,体现于信仰方面,衣食住行方面,节庆、喜庆、婚丧嫁娶等等方面。作为信仰方面的硬件,村村出现了龙王庙,有的大村同时还建有老爷庙、奶奶庙、白雨庙等,敬龙王、穿布衣、做鞋袜,吃五谷杂粮、挖土窑、造简易房,出行多步行,过大年、办秧歌、过端午、过中秋,娶娉坐轿车、行土葬。因为村村外来者占了多数,二三十年的功夫,土著人的诸多习俗,被淹没,被同化。外来者百分之九十上的人来自西起准格尔,东至朔县这一狭长地域的十多个旗县。所以,民俗民风尽显晋陕北部的特点。从时间跨度讲,以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为最盛行。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民众中的喜悦心情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表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一时期固阳县民俗也最有个性。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至今,固阳民俗又经历了两次最明显的演替。一次是在七十年代初,促成演替的主要原因:一是文化大革命和阶级斗争。这场红色风暴席卷中华大地,把民俗中精华和糟粕一起卷入破旧之列,人人自危,生怕粘上封资修的东西,一时间,几乎所有的民俗活动都停止进行。另外是唯成分论,阻断了民间的正常往来,一些民俗活动在乡间村社很难集体开展。其二是三年困难时期,固阳又进入不少的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非晋陕人群,原滋原味的具有晋陕特点的民俗得以稀释。其三是到七十年代,当年走西口人相继过世,新生一代成了正儿八经的固阳人,他们对父辈在民俗中的寓意和做派似懂非懂,愿意用固阳人的习惯主宰生活。至此,四、五十年代具有晋陕特点的民俗基本被历史埋没,但真正的固阳地区的民俗,因为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还只是个雏形,民俗文化迎来了又一次的大演替。
  1980年以后,固阳凭借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又凭借固阳这方土地上各类资源丰富的优势,引来了八方的拼搏者、开拓者、淘金者,在十几年内,买卖巨商、矿老板、房地产开放商云集固阳。小小的北疆县城,有新疆烤肉的、兰州拉面的、温州买卖人、云贵卖茶女、京津大商号,各种行道,各种商品,各样喜好,应有尽有。加上通讯网络迅猛发展,坦途大道迅猛建成,交通、运输工具的迅速换代,地球变小了,地域之间的距离变短了,遥遥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大青山已不再是阻碍民俗交流的障碍了,“牛牛车慢慢游,三天三夜到包头”的民谣成为真正的历史。今天的固阳口音四南五北,生活习惯五花八门,除了自然气候有个性外,很难找到有自身个性的东西,固阳正在向大农业、大工业、大商业方面的民俗文化转变。
  总说固阳百年民俗文化的演替,首推走西口现象对其影响最大,因为它彻底淹没了曾经经历几千年的草原民俗的主流地位,草原文化只能作为个别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民俗文化的肌体中。相比之下,后两次的演替则是潜移默化的。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