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风情 > 内容
浅谈河套顺口溜与河套串串话
来源:本站 作者:高 银 日期:2023/9/23 浏览量:1732次
字体:     

河套顺口溜是河套地区民间文学的 一种,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口头形式 在敕勒川大地被广泛流传,它包括网络 流行语、口头禅。民间叫民谣、歌谣, 曲艺界称数来宝、快板、绕口令,老百 姓叫顺口溜。 河套顺口溜是河套地区人民群众集 体和个人自发创作出来的,老百姓一不 小心就把心里的话顺嘴溜出来了,供人 们随口演唱或吟诵的语言形式。其特点 是通俗、押韵、幽默、精辟、短小、风 趣,易于记诵,抒情言志,褒贬时风。 河套顺口溜来于民间,流于民间,谁是 作者搞不清楚,可以说是万人如海一 身藏,也可以说是集体的智慧,口耳 相传。 河套顺口溜是植根于老百姓心中的 极具生命力的艺术,是原生态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既是文学类又是曲艺类,数 来宝、莲花落等也属于顺口溜。顺口溜 文体形式类似于打油诗,更像是民谣, 又有串串话的模型,其大多是人民群众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即兴发挥创作,易 于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在有学问的人 眼里,它就似古代的下里巴人,其 名不见经传,也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因 其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语句押韵,朗 朗上口,风趣幽默,引人发笑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 中,它可是真正的阳春白雪。 顺口溜具有两大功能:交际与交住 的表达功能及情感表达功能。特别是在 河套地区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百姓胸 臆的褒贬,可通过顺口溜传播出去。顺 口溜可以看作是河套地区社会各阶层中 生动的概括、写照与缩影。顺口溜顾名 思义是随意顺口”“出来的,这 耳听进去,那耳冒出来,来无影、去无 踪,无法阻挡,防不胜防。顺口溜是群 众的呼声,寓意提示、调侃、相劝,鞭 挞之事。顺口溜有精华的、有糟粕的, 有低俗的、也有不堪入耳的,也不乏以 偏概全的内容。顺口溜在古今盛宴上难 见其身影,却实实在在地铭刻在普通老 百姓的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河套顺口溜是敕勒川地区方言之 一,是一种纯朴的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也是河套 文化的一部分。曾经的不登大雅之堂的 民俗文化——河套顺口溜,通过河套人 的共同努力,如今已经成为艺苑奇葩绚 烂多彩,2022510日,河套顺口溜入 选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项目名单,她是河套人的福音,更是 河套人的自豪。

一、顺口溜与打油诗。 有人把顺口溜称为打油诗。打 油诗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里,都是百姓 和官员喜爱的一种诗歌,也曾有过辉煌 的时刻。所谓打油诗,就是顺口溜 式的诗。它是诗的一种,称俚俗诗,非 主流诗,有悠久的历史,历代领导者与 名人也都喜欢常写一些打油诗,使打油 诗也走上了大雅之堂。 打油诗的由来:传说诗坛无名小 卒,张打油与好友胡铰二人在望江亭上 饮酒,忽见外面大雪纷飞,一眼望去白 茫茫一片。张打油触景生情,即兴创作 《咏雪》诗一首:江上一笼统,井上 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胡铰听罢大笑道:张兄的《咏雪》诗 作,独树一帜,是一种雪诗之谜。他 即也作诗一首:漫天坠,扑地飞,白 占许多好田地,冻杀黎民都是你,什么 祥瑞不祥瑞。二人一唱一和,诗里不 见个雪字,却句句扣的是雪,这首与名 家名篇比,实属非主流诗,是根 基,是内涵,是色彩。诗歌本来 属于文人圈子的高雅艺术,但自从出现 了打油诗,诗歌的姿态便放低了, 那些学识不高,甚至不通文墨的人也都 敢堂而皇之地吟上几句诗了。 打油诗不仅老百姓喜欢,李白与 杜甫等诗界大家之间也常用打油诗相互 赞赏与规劝,在诗中拙中见巧,俗中藏 雅,亦庄亦谐,相趣横生。李白的《戏 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 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 文化视野 敕勒川文化 WENHUASHIYE 59 诗苦。《戏赠杜甫》这首诗,是朋友间 的游戏文字,可能没什么文学价值,但 朋友之间会心一笑,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顺口溜与串话。 串话又叫串串话、葡萄话、顺口 溜、烂席片,是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地区 的一种民间艺术。 巴盟话中也有一些独具特色的民 间俗语,人称串串话串串话类似谚语、顺口溜,一般以对句形式出 现,多为对偶、排比句。节奏感强,句 式整齐,韵脚鲜明。串串话的内容 贴近劳动人民生活,大多是人们就地取 材随口编纂,在巴彦淖尔乃至内蒙古西 部区广泛流传,生动活泼,趣味十足。 顺口溜讲究押韵,节奏对称,简捷明 快。句子可长可短,由两句或两句以上 的分句组成,或字数整齐,或字数长短 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 串话内容丰富,率真通俗,诙谐 幽默,合辙上口,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和乡土气息,极受人民群众欢迎。正是 有这样的特点,河套方言串话被广泛应 用于群众性的表演活动,包括高跷、秧 歌等社火中,当然也被西路河套二人台 所吸收,成为西路河套二人台艺术的重 要构成元素,西路河套二人台的许多道 白,都是用串话编成的。如,感情深, 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崩颅头,缝 缝眼,你妈看你不黑眼;白天闲游走四 方,黑夜熬油补裤裆。 许多串串话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强调经 验的重要性,东西是掏钱买的,不是 刮风逮的提倡生活节俭、珍惜金钱。 巴盟串串话虽然形式简单、内容俚俗, 其中的道理却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串话有的古老,有的在当代流传, 随时过境迁有的已经消失,但不论如 何,都极具有时代性特征。它们的共性 点是反映传统的或现实的民心民意,有 着鲜明群众特性。如:丑是家中宝,可 惜惹烦恼;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二八小小过大年,又吃好的又挣钱;二 亩地一条牛,老婆娃娃热炕头。 敕勒川文化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 融合的文化。多民族在生产与生活中形 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这些地域性特色 文化通过最浅显、最直接的语言表现出 来。短短的一两句话,既顺口押韵,又 通俗易懂,其中不乏精彩的总结、丰厚 的经验和深刻的道理。所以,谚语、串 话、顺口溜并不是农民随口一句能流传 下来的,而是经过数千年传承、融汇与 发展总结而成的真理。这些串话、顺口 溜不仅是河套文化的瑰宝,还是敕勒川 文化民族团结特征的体现,还是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形成源流的表现之一。

(作者系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会员,五原县宣传部工作人员)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