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风情 > 内容
消失的农村匠人——木匠
来源:本站 作者:韩国栋 日期:2025/9/1 浏览量:45次
字体:     



扯大锯,拉大锯,姥姥门上唱大戏。板闺女,叫女婿,没脸的外甥子也要去。姥姥说,不让去,外甥说,就要去……

一首熟悉的童谣,把我们带回到一个童年的时代。

那时候,村里的木匠很多,谁家盖房子、打家具,都要请木匠来干活儿。

每当人们看到一排排插扉房时,都要赞叹木匠精美绝伦的手艺。回想起2014年,我所住的小镇上,一座寺庙的古建筑因电路起火后,烧毁了两间仿古式建筑,一个木匠师傅不到两个月,就把这两间损毁的仿古式建筑恢复了。而且是五檩四椽、雕梁画栋,与原来一模一样。这名木匠在民间手艺人中不能不说是技压群伦。

说起木匠,可谓历史悠久。据《汉书》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敕勒等族,就有木匠能造车,而且技术已经很高,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很适应在草原上远行。辽代,北方游牧民族造车技术已相当发达,勒勒车已广泛用于游牧生活中。

为了方便游牧生活,根据需要,古人们还根据不同的用途,把装衣服的车称为“箱子车”,装佛像、佛灯、经卷及贵重的车称为“佛爷车”,专门拉水的车称为“水车”,放引火柴和牛粪的车称为篷车。篷车装饰得比较豪华,除了日常使用,人们可以在篷车里睡觉,也可以作为娶亲的婚车。而在造车过程中,是离不开木匠的,都需要木匠的剖木、锯材、刨凿、钻、雕刻、磨光、漆饰或蜡饰等。

历史进入明清时期,是北方木匠的发展时期,游牧民族除了建造勒勒车外,开始大兴土木建筑召庙,一大批能工巧匠应运而生,这些匠人建造出宏伟的庙宇、豪华的官衙,特别是那些巧夺天工的木刻,都是木匠精湛艺术所为。比如美岱召泰和门上有一处石刻,上面记载着泰和门修建的时间、人物及意义外,在结尾处把石匠郭江、木作温伸的名字也刻于石头匾额上,可见木匠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进入乾隆时期,由于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土默川的牧民开始建造房屋,这一时期,家具的发展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于是,以手工劳作的木匠一代代传承了下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工匠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有丰富经验和高超的技能工匠不断出现。

木匠这一职业流传了多少个世纪,已难以准确统计。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最吃香的手艺人要数木匠,大到盖房,小到做家具、门窗都要用木匠。经过他们的劳动,把一根根圆木做成各种各样的工具,很让人羡慕。

记得我儿时,农村人娶媳妇盖房,首先就是买好木料,由木匠找一块平坦的地方,先将椽檩去皮、推平,然后在上面用墨斗子拉好线,再根据尺寸来下料。

盖房的第一道工序是垒地基。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困难,很少有钢筋水泥,大部分农民将石头干垒到四十多公分,用水泥灌浆后,做四个砖头柱子,即民间所说的“四角落地”就是好房子了。然后开始垒墙,垒墙一般用土坯垒,墙垒到一定高度时,便开始上梁。

那时的农村,盖房上梁可是件喜庆事,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后,正当午时,木匠陆续把地面上合套好的架子安好,接着把大梁一根根吊起,架在垒好的墙壁上,与面上的架子组合后,上梁即完毕。

中午,东家用“油炸糕”招待。饭毕,木匠们把一根根椽子用钉子钉好,即所谓的“灌椽”。当时的民居都时兴“一出水”的房子,“一出水”房子不同于人字架,只是一面出水。“灌椽”完毕后开始压苫,压苫是先把芦苇编成的席子铺好,再垫上厚厚的莜麦秸,一大堆泥土和完后,亲戚、邻居都来帮忙,便开始往上搭泥。搭泥是个苦差事,第一班人马从地上搭,第二班人马从中间架子上搭,第三班人马在房顶上传。泥上房后,泥匠师傅将泥抹平后,压苫完毕。那时人们普遍生活困难,房上很少放瓦,据说好的泥匠压完苫后几年内屋顶不会漏水。

压完苫后,照例要吃“油炸糕”。接下来泥匠师傅们垒好窗台、码头,木匠们又忙乎开了。那时没有铝合金钢窗,窗户全部用木头做,这时候的木匠派上了用场,经过剖木、锯材、刨凿、钻、雕刻,一扇扇窗户就做好了。在困难的年代,木匠的生活待遇很高,一天四顿饭,早晨手揪面片,中午馒头或莜面,下午再加一顿贴晌,即“背锅子烙饼”,晚上面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已是非常高的生活标准。

房子建好后,农民们选上好一点的榆木,开始做家具。那个年代,所谓的家具也是一个“红躺柜”,即大红柜。木匠将木料用手工锯子解开后,经过凿子开铆,然后组合成一支“红躺柜”后,便完成了他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土默川木匠很多,每个生产队都有。他们除了盖房起屋,兼营架子车、犁杖、风车、木斗、房梁、门窗、桌椅、板凳,以及日用的风箱、锅盖、木锹、木桶、木栅栏等,当然也经常做棺材,这些生活用品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

我记得我们队里有个张姓木匠,他的师傅姓胡,据村里的耆老们回忆,村里有一个仿古式戏台就是胡师傅给盖的,张木匠出徒后继承了师傅的手艺,除了能做各种生活用品外,还能为村里的剧团做各种布景。当时剧团排演革命样板戏,演员用的长短枪,就是他做的。那些长短木枪背在演员身上可以以假乱真。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他带出了儿子、小舅子,但到了孙子辈后,再没有一个将这门手艺传承下来。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坯房已成为历史,代之而出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塑钢门窗,拖拉机、汽车代替了架子车,机械化农业代替了犁杖、风车,家具也是商店里现成的。煤气灶代替了风箱,桌椅板凳都是现成的,代替了木料加工,那些操着传统手艺,制作传统物件的木匠也成为一个记忆,成为人们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怀念。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本研究会为社会组织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