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趣闻佚事 > 内容
关于高欢和《敕勒歌》的几个问题
来源:本站 作者:张福勋 日期:2013/2/4 浏览量:6834次
字体:     

 

  

  一、北齐第一代皇帝神武皇帝高欢确为包头市固阳县人

  南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其第一卷有关于《敕勒歌》的记载。其内容,主要是辩驳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文集中有关《敕勒歌》的说法。
黄氏在《书韦深道诸帖》中说:胡儿斛律光为斛律金之子。斛律金“以重兵困敕勒川”,召斛律光“作歌以排闷”。
  洪迈引《古乐府》之《敕勒歌》,以为是(北)齐高欢(时任东魏丞相)攻玉壁(史书又写玉璧,在陕西省稷山县南。北魏东道行台—由军事关系设的中央机关—王思政筑,因自镇之。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而败,恚愤疾发,使斛律金(时任肆州即今山西忻县一带的刺史。跟随高欢攻城)唱《敕勒》,高欢自和之云云。
  洪迈认为, 黄庭坚征用史事有误:不是斛律金兵困敕勒川,而是高欢攻玉壁失败;第二,也不是斛律金让其子斛律光唱《敕勒》歌,而是高欢让斛律金唱《敕勒》歌的。
  笔者查阅了清朝光绪癸卯年即公元1903年由五州同文(书)局石刻线装本的《北齐书》(隋朝李百药撰著),又参阅了北宋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以及南宋袁枢编纂的《通鉴纪事本末》等史籍,将这段史事辨证如下:
  《北齐书?帝纪》以两卷(第一、第二)篇幅记高祖神武皇帝(按,高欢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五年,即公元543年,崩于晋阳,时年52岁。追崇为献武帝,庙号太祖;后又改谥神武皇帝,庙号高祖)高欢事。
  高欢曾祖父高湖仕魏为右将军,生四子,第三子高谧仕魏至侍御史,因犯法被徙居怀朔镇(按,即今包头市固阳县怀朔镇。笔者曾去做过实地考察,旧时城池圐圙遗址尚存),谧生树(按,即高欢父)。欢父“性通率,不事家业。”其居南数有赤光紫气之异,邻人以为怪,劝其徙居以避之。树曰:“安知非吉?居之自若”。后生高欢,欢母韩氏死,遂养于其姊家。高欢一生征战,屡建奇功,曾为东魏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后灭东魏称帝,为北齐。
  高欢从其曾祖父算起,累四代皆居怀朔,而且其父很看重这块地方的“吉”气,后来果真从这块风水宝地上产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深沉有大度”的皇帝。虽然其四世以前的祖籍为渤海蓚(蓚同蓨,同蓧,读作tiáo。古地名,在今河北省景县一带)人,然而论其出生及成长以及上推四世而论断,可以说,高欢确确实实就是包头市固阳县怀朔镇人。

  二、高欢其人

  史书记载,高欢其人,“长头高颧,齿白如玉”,“目有精光”,确系“长有人杰表”。
  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鲜卑族,是为东胡的一支。汉初居于辽东,后汉时移于匈奴故地。晋初分为数个部落,其中以慕容、拓跋二氏为最著。拓跋氏后建国号魏,是为北朝,后又分为西魏、东魏。隋、唐以后,逐渐与中原民族融合。高欢虽为汉人,但因长期生活于鲜卑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使其习俗多同于鲜卑。
  高欢不仅长相雄伟,而且“深沉有大度,轻财重士,为豪杰所宗”。40岁的时候,以为魏都洛阳久经丧乱,王气衰尽,而朝廷又“惧乱不治”,于是与众豪杰共谋大业,“乃有澄清天下之志”。其性格“深密高岸,终日俨然,人不能测”。都督中外诸军事“独运怀抱”,“法令严肃”,“机权之际,变化若神”。人不仅有大志向,也有大能力,大气魄。很深沉,很有计谋。四方征战,临敌制胜,颇得官兵信任。又“知人好士,全护勋旧”。“擢人授任,在于得才”。权力在手,却“不尚绮靡”、“雅尚俭素”,他的刀剑鞍勒,绝无金玉之饰。又“居家如官,任恕爱士”,所以“遐迩归心,皆思效力”。在打仗失利之后,还能主动上表,请求解除自己的职务,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
  高欢死的时候,正好碰上日蚀。他说:“日蚀其为我耶?死亦何恨!”以为死生与宇宙的日(月)蚀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完全不必为之悲哀,很有些科学的头脑。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五年正月朔(初一),崩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南),八月葬于邺(河南安阳)西北之章水之西。
其一生征战,功勋卓著。又建立北齐,发展经济,巩固边防,称雄于一方。

  三、关于《敕勒歌》

  1.作品演唱时,气氛很悲壮

高欢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四年(按,即南朝梁武帝萧衍大同八年,公元542年,)西征,九月围军事重镇玉壁。当时西魏晋州刺史韦孝宽守玉壁城。将近两个月,城攻不下来。士卒战及病死者七万人。是时又有灾星落入军营中,众驴并鸣,士皆惊惧。而神武的坐骑又失蹄将高欢摔下马,西魏造出舆论说神武中弩。同时军中讹言韦孝宽以弩已将高欢射杀,军心浮动。神武闻之,“乃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歌,“神武自和之,衷感流涕”,以悲壮之歌激励将士的悲壮之气。
斛律金,字阿六敦,朔州(今山西朔县一带)敕勒部人。敕勒部,其先为匈奴。北魏时亦称高车部。又称铁勒,唐称回纥,宋称回鹘,元称畏吾儿。是今维吾尔的主要族源。这个部落主要活动于漠南阴山一带。斛律金“性敦直,善骑射”,尤擅带兵打仗。从高欢举义,又随军各地征讨,是为北齐之元勋。其长子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号“落雕都督”,从其父西征玉壁城。

  2.是斛律金以汉语唱,而非斛律光唱

  宋朝黄庭坚在其《书韦深道诸帖》中说:“斛律明月,胡儿也,不以文章显,老胡(按,指其父斛律金)以重兵困敕勒川,召明月作歌以排闷”。
南宋洪迈(号容斋)在其《容斋随笔》卷一中引《古乐府》以辩之,说《敕勒歌》是高欢攻玉壁失败,“恚愤疾发,使斛律金唱《敕勒》”,并认为,这首敕勒部的民歌,“本鲜卑语”,而斛律金是以汉语唱的。
洪迈的这个说法,笔者认为大概来自于沈健的《乐府广题》:北齐神武(高欢)攻(北)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
  宋人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将这首歌收入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四,认为是敕勒部的一首民歌,并认为“其歌本鲜卑语,(斛律金唱时)易为齐语,故其句长短不齐”。
  “齐语”亦属汉语。“易(按,即译)为齐语”者,既可能是斛律金唱之前已经有人翻译为汉语,他用汉语演唱;也可能是斛律金本人在演唱时将其译作了汉语,因为其汉语和鲜卑语(按,鲜卑语属蒙古语族)皆通。总之,是经过汉语演唱,流播开来。

  3.对《敕勒歌》的评价

  黄庭坚《题阳关图》诗云:“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可知《敕勒歌》之流播时间长、地域广、受众人多。黄庭坚并评价说:“语奇壮”。这“奇壮”不仅是歌辞曲调之风格,也是地域与民风之特色。
  南宋王灼在其专门考证乐曲的词论著作《碧鸡漫志》中,认为斛律金“虽不知书”,然而“能发自然之妙如此”,将《敕勒歌》与当时南北朝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比较,认为《敕勒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当时南北朝的最著名诗人,如徐陵、庾信等,都不能相比的,并以为“西汉而后,独《敕勒歌》近古”。简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的巅峰之作。
  明代大诗论家胡应麟在其诗论名著《诗薮》中,同样给予《敕勒歌》崇高评价,认为斛律金虽为武人,自不知书,然而“此歌成于信口”,“以无意发之,所以浑朴苍茫”,以臻极妙。绝不类于当时文人的做作、雕琢,“雕绘满眼”,是那个时代绮靡文风的反叛者,代表了诗歌主流的前进方向。
  文学史家们也极推崇。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评为“游牧民族的一幅行乐图”,是“少数民族所遗留给我们的最好的诗歌”。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认为这是在“北方独有的伟大的自然背景下,才能产生的富有地方色彩的诗歌”。中肯。

  4.是“阴山”,不是“阳山”

  洪迈在引用《古乐府》时,不够严谨,将“阴山下”引为“阳山下”。按,“阳山”,虽然秦、汉时也称阴山最西的一段为阳山,即巴彦淖尔市境内之狼山,如《史记?蒙恬传》:“渡河,据阳山”,意为渡过了黄河,占据了位于黄河之北(河“北”为“阳”)的“阳山”。然而在南北朝时期,已经统称为“阴山”,而“阳山”却在广东省境内。真是南辕北辙了。
  《敕勒歌》既为敕勒部之民歌,而敕勒部又主要活动于漠南阴山一带地域,又歌唱者也为敕勒人,歌词内容也是北方景象,绝不可能指向中国最南端的广东。显为“笔误”?另,有人说《敕勒歌》的作者即为后来迁徙至新疆的维吾尔族,应该是写新疆的景象。这也不可能。一是因为敕勒部西迁至新疆是魏晋南北朝以后的事;二是因为新疆没有阴山。所以更准确地说,《敕勒歌》所歌咏的主要是内蒙古包头地区在那时的一种雄浑粗犷的壮阔景象。这个名人和名作的地域权,是其他地区永远争抢不去的。

                 (作者系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