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岱召村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大青山下。南望黄河,背依宝丰山,东有美岱沟,西有干沟,属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管辖,西距萨拉齐镇20公里。110国道和京藏高速公路就像两条巨幅的哈达,横呈于村庄面前。村后山势险峻,村内树木葱郁,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中央的美岱召,是土默川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前来旅游观光者,无不赞赏其精美而独特的城寺建筑,无不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所倾倒。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美岱召古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其极盛的明代算起,距今也有四百四十多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让人魂牵梦萦的神奇韵味,它从每一座古庙中溢出,从每一处遗址中流淌,从每一个传说中升华……走进美岱召村,就等于走进了一部历史。
美岱召村因美岱召而得名。美岱召创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四年。它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孙阿勒坦汗在漠南丰州滩上筑大板升城定居时所建的“大明金国”都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十月,明廷赐予佛像,并赐名“福化城”,成了城寺结合、政教合一、人佛共居的都城。到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福化城”改名为“灵觉寺”,清康熙年间,才改为“敕建寿灵寺”。而美岱召的得名,实因麦达力活佛在此坐床传道的缘故。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十四岁的四世达赖、阿勒坦汗曾孙虎督度,藏名云丹嘉措,应西藏僧界之请到西藏哲蚌寺坐床,蒙古地区便缺少宗教领袖,为此,西藏僧界特派麦达力活佛来蒙古掌教,因麦达力活佛曾在灵觉寺坐床并为弥勒佛主持开光仪式,人们俗称灵觉寺为麦达力召,传至今,改名美岱召。
明、清时代的美岱召,是漠南丰州滩土默特部蒙古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她的创建人阿勒坦汗及其第三位夫人、美丽聪慧的三娘子及其后人,以美岱召为中心,统治丰州滩及周边地区,东至杀虎口,西至青海,南至鄂尔多斯,北至达茂、武川。阿勒坦汗和三娘子的土默特部办了三件大事:第一件,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落。第二件,主张与明廷“互市”,提出向明朝通贡,与明廷和平共处,开放边贸。为此,阿勒坦汗被明廷封为“顺义王”。第三件,请三世活佛锁南嘉措来“灵觉寺”坐床,在蒙古发展传播了喇嘛教。
辛亥革命期间,美岱召村的各族人民也为国计民生作出了很大贡献,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如都格尔扎布,因勤奋好学,知书达礼,德才兼备,历任旗署笔贴式、骁骑校、佐领、参领等职,得以参与旗政。民国初年,被国民政府授予副都统职务,成为土默特十二参领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其第四子荣祥,学识渊博,文才出众,刚直不阿,曾参加过倒袁运动、抗日活动。投身革命后,做了大量革命工作,曾任土默特旗总管、旗长、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委员、内蒙古文史馆馆长等职。
抗战期间,美岱召曾是乌兰夫、王若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展改造的地方,是大青山萨县抗日游击队的发源地。
1929年6月,受党指派,乌兰夫从苏联途经外蒙古回内蒙古开展地下工作,与佛鼎、奎壁三人成立中共西蒙工作委员会的暂住地。当时正处于大革命失败之后的白色恐怖之中。因叛徒告密,中共绥远特别支部被破坏,特别支部领导下的党员及共产国际派回国的党员,均潜伏起来或单独开展活动。乌兰夫回到土默特旗后,不畏艰险深入土默川、包头、归绥一带秘密开展工作,主要是组织农民协会和培养干部。美岱召村的富仁(板头喇嘛)家及召庙就是乌兰夫革命活动的据点之一,发动会员开展了反“锅厘税”的斗争。
1931年秋,王若飞受中央委派出任西北特委书记,开展陕、甘、宁、晋、绥地区的农民解放斗争和少数民族的解放斗争。9月底,王若飞来到包头,住在包头复成元巷泰安客栈三号房间,很快与乌兰夫取得联系。乌兰夫向王若飞汇报了培养干部、发展组织、建立农会及开展反“锅厘税”斗争的情况,王若飞肯定了西蒙工委的工作成绩,部署了下一步工作。按照王若飞的指示,乌兰夫又深入到土默特旗美岱召等地的农村、山区,进一步发动群众,继续开展反“锅厘税”斗争,并根据王若飞的意见,写了一份《告土默特旗蒙民书》,号召蒙古人民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大汉族主义压迫,反对重税盘剥等,由地下党员和农会会员们在农村秘密散发。乌兰夫在活动期间,受到了富仁等村民的多方面保护。
1937年农历9月13日,日本鬼子用枪炮和刺刀攻占了萨拉齐镇,美岱召村变成了沦陷区。日本鬼子进村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甚至对泥塑神像也不放过,涌进美岱召庙内,从每一个佛像后背挖一个洞,把佛像腹中的经书、器物盗走,说是挖金子,喇嘛和村民敢怒不敢言。与此同时,土匪、日寇、汉奸、国民党地方团队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轮番蹂躏。一时间,狼烟四起,美丽富饶的土默川满目疮痍、血腥遍地。灾难深重的美岱召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各族人民盼到了救星,看见了光明。1938年9月,李井泉、姚喆等同志奉党中央毛主席之命,率领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七一五团挺进大青山,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心脏,与敌人展开殊死的战斗,燃起了大青山地区抗日的燎原烈火。为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李姚支队派骑兵支队敌工科长于源来到美岱召村,深入群众秘密开展抗日宣传动员工作,积极发展“抗日救国会”组织,王经雨、刘深源等同志就是他发展的第一批会员。不久,党组织又派王弼臣、刘启焕等同志来美岱召村与王经雨、刘深源接头,以揽长工为掩护从事秘密的抗日活动,美岱召村“抗日救国会”很快组织起来。1940年,美岱召村“抗日救国会”会员发展到40多人。
救国会组织严密,单线联系。任务是宣传抗日动员群众,策反伪军监视敌人,打入敌内提供情报,团结抗日壮大自己,筹集给养掩护同志,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部队的游击战争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救国会中的骨干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美岱召村建立了党的基层支部,张二秃担任美岱召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为了严惩日伪警察署派出的大批便衣特务,1939年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以美岱召村为中心,吸收救国会中的骨干分子杨泉、董平、董二圪洞、董兴华等五六个人成立了除奸游击小组,董二圪洞任组长。除奸小组成立后,伪警察署派来的特务只要单独行动,往往是有来无回。村北大青山的坟沟子就是处决奸细的刑场。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更有力地打击敌人,各村的游击小组按照党组织的决定,于1940年春以美岱召村为中心,正式成立了萨县抗日游击队。由王经雨任队长,杨思华任指导员,队员达到70多人,编为两个排五个班,大大加强了对敌斗争的力量。游击队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从以美岱召为中心的沿山区,一直扩大到民生渠一带,打了许多漂亮仗,使游击队在土默川上名声大震。1940年秋,游击队挺进大青山,在美岱召沟的黄土尖一带安营扎寨,开辟了大青山萨县抗日根据地。1941年夏,游击队正式改编为八路军绥察独立二支队二连,由王经雨任连长,杨思华任指导员。1942年春,又改编为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三团二连。从1940年萨县抗日游击队成立,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支队伍一直战斗在大青山地区,发挥了抗日主力军的作用,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长期残酷的对敌斗争中,美岱召村各族人民亲密无间,团结抗日,取得了巨大胜利,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在抗日战争期间,仅美岱召一个村,蒙汉烈士就有38名之多。
建置沿革——村名变迁
建置沿革
据考古发现,美岱召村境内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美岱召村新石器遗址共有两处。一处位于村西北1200米处的干沟口东侧大青山台地。台地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50米,南北宽60米,高出山脚地面60米。台地中部偏东有房基两间:一间东西7.5米,南北4.5米;一间东西4米,南北7米。均为错缝平砌,基宽40——60厘米。房间附近散落着一些饰以蓝纹的灰色和褐色夹砂陶片,文物工作者还采集到一些残断石器及石叶等。
另一处坐落在美岱召村东北美岱沟口西侧的大青山前台地上,面积约15000平方米,高出山脚地面80米。采集到的石器有钻垫、刮削器、石锤等。陶片俯拾皆是,多为泥质灰陶,也有夹砂红陶,多为素面,个别饰以蓝纹。器形有罐、钵等。
据史料记载,从殷商到战国前,在村境内先后有土方、鬼方、猃狁、戎狄、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活动。
战国时,赵武灵王“逐胡开疆”,“攘地至阴山”,村境属于赵国云中、九原地;秦统一六国后,建置云中郡,村境属于云中郡地;西汉时属云中郡的咸阳、犊和二县;三国时,曹操把云中、九原等地居民迁于并州,鲜卑等随后占据,魏太武帝时,徒有10万敕勒人驻牧于漠南千里之地,名其地为敕勒川,村境恰在敕勒川上;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村境属东魏辖地,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村境是北齐辖区。隋时属油云县、金河县;唐属榆林郡金河县;辽时属东胜州,后属丰州天德军振武县;金时先属裕民县,后改富民县。元代属大同路丰州境。
在以上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美岱召村境内居民居住情形及规模如何,因史书无载,故不得而知。
到明正德五年(1510年),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建6万户,分封其子统治。其中3万户之一的土默特部万户驻牧丰州滩,后更名为土默川。在16世纪60年代中期,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孙阿勒坦汗在大青山脚下主持修建了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寺庙,先后称灵照寺、灵觉寺、寿灵寺等,即今美岱召。
有学者认为,从此以后,阿勒坦汗统一了土默特部落,建立了“大明金国”。美岱召成为其都城——土默特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而萨拉齐(蒙语意思为“务奶食者”,当地人称“圐圙”)实际上是为美岱召的阿勒坦汗家族提供奶食、肉食的地方。
阿勒坦汗去世后,其夫人三娘子统领土默特部长达四十多年,曾一度使美岱召地区成为土默特“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的首善之区。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四世达赖派麦达里活佛到蒙古地区主持教务。在灵觉寺坐床传教,把黄教从内蒙古西部扩展到内蒙古东部和外蒙古。因麦达里传教远近闻名,人们便把灵觉寺更名为麦达里召,村名麦达召村。清朝初期,西土默特部改编为二旗,分左右翼,麦达召村属土默特右翼六个甲浪中的第五甲浪管辖。
清朝乾隆初年,麦达召村属萨拉齐协力通判管辖,乾隆25年(1760年),裁善岱协理通判,并入萨拉齐,改为萨拉齐理事厅,厅辖四乡,村境属萨拉齐厅东乡管辖。麦达召村是当时厅属较大的行政村,管辖大脑包、河子、康卜子等几个自然村。村设会首一人,推举村中殷实富户、处事公正之人作为固定会首,一年一度轮流担任,负责办理村务并代催田赋。此外,另推举甲头一人,负责调解村中纠纷争斗及供应徭役等事,甲头任职无定期。
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萨拉齐改为抚民同知厅,编户分为四乡,共202村,麦达召村属于萨拉齐厅四乡之第一乡管辖,村仍设会首。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萨拉齐厅设八乡十四镇,麦达召村在东乡辖境,而在麦达召村设麦达召镇,时有居民三百余家,大小铺户十余家。
民国元年(1912年),清帝退位。萨拉齐废厅治设县治,全县划分为5个区。民国二年春,原地域又改划为6个区。麦达召村属于第四区管辖,区政府设在苏卜盖村,区设区董,村会首改为社长。
民国二年,袁世凯诏封麦达召喇嘛成为该地区宗教领袖人物,实际掌管着麦达召村的政权。当时的苏卜盖村(古丰寺)、沙图沟村(风灵寺)、东老藏营村(青山寺)、麦达召村(西大社),都以寺为社,在寺庙中行使村政,其他小村设立村公所。
民国十二年(1923年),各村取消甲头。
民国十九年(1930年),区董改为区长,改社长为村正,麦达召村仍属第四区管辖。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编村为乡镇,改村正为乡镇长,新设麦达召乡,管辖周围的大脑包、高家脑包、河子、南大社、沙图沟、麦达桥等村。乡公所设于主村麦达召村,村下设闾,闾下设邻。当时的麦达召乡设17个闾、85个邻。
麦达召村设村长、村副、会计等职。村长与过去的保长同一个人,村副相当于旧时的甲头。当时有人编过串话“甲头改村镇,捣鬼不用问”,实际是对当时政体的最好诠释,因为在突出村长地位的同时,保长、甲长并未废用。麦达召村仍有保公所、四大社等旧制所存在,麦达召村的蒙古族居民与周围村子的蒙古族人另设有蒙古大社。沿用蒙汉分治式管理制度。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绥远省政府组织成立“乡建会”,培训乡村指导员。次年废区长制,村设自治指导员,萨拉齐人白星桥受训结业被委派到麦达召村担任乡村指导员。乡村指导员直接抓乡村的枪杆子、笔杆子、锄杆子。分别负责培训壮丁、儿童团、教育和农业生产。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6日,日本侵略军占领萨拉齐县后,成立了伪县公署,废除民国纪年,改为成吉思汗纪年。还成立了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伪萨拉齐县划归伪巴彦塔拉盟管理。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日伪政府开始对萨拉齐县乡村伪政权进行重新组建,废村制,全县编为十六乡,麦达召村被划为四区协助乡。乡公所驻地在苏卜盖村,后迁往何家圐圙村。后又废区政府,设置第四警察署,警察署所在地为何家圐圙等三个大乡。伪警察署收编曾当过土匪的班头儿菅保四等组建自卫团,麦达召村也随之组建,俗称民团。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2月,伪萨拉齐县公署把原来的22个乡合并为9个大乡,麦达召乡为九乡之一。
日伪统治时期,为了强化统治,实行保甲制度。规定县以下农村以10户为1牌,以一个自然村为1甲,一个大村为1保。保设保长、保副,甲设甲长,牌设牌长。保甲制有保甲连坐规约,一人犯罪,十家连坐。麦达召村属麦达召大乡管辖;麦达召大乡归第四警察署;第四警察署归萨拉齐县老署;萨拉齐县老署归包头警务处管。
抗战期间,八路军大青山游击队在美岱召沟黄土尖建立了萨拉齐县民主抗日政府,王经雨担任过县长,县政府设在四区区政府,首任区长段生华。麦达召村时归抗日政权第四区管辖。当时的国民党萨拉齐县政权实质上名存实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恢复了土默特特别旗和萨拉齐县原建制及保、甲制度。下辖的四区区政府设在苏卜盖村,麦达召村设立保公所,归四区管辖。曾在日伪时期担任保长的安瀛任保长。不久,大青山老游击队员陈顺(沙图沟村人)在参加完毕克气阻击战后,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根据地麦达召村开展工作,组建了解放阵线,成立革命政权,组建民兵组织。经村民推举,刘豹、戴四任村长、副村长,将安瀛等旧政权的掌权人员赶下台,民兵也从旧民团手中夺回枪支。村革命政权在贺龙第一次率部解放包头的日子里,筹集军饷,积极支前。在贺龙的部队和绥蒙军区攻包头未果实施战略转移驻扎萨拉齐的日子里,王经雨等组织成立了十苏木委员会,主任由晋福(麦达召村人)担任。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民党顽固军反攻倒算,重新占领了萨拉齐,萨拉齐县政府设立麦达召、苏卜罗盖、高泉营等大乡,归萨拉齐县四区管辖。麦达召大乡管理周围包括协力气、沙图沟、何家圐圙、麦达桥等十几个村子,麦达召村属麦达召乡公所管辖,安瀛再次上台。
这一时期,保甲制度在麦达召村较为完备,保长和甲长之间又设户籍保长。
从中华民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时间里,美岱召村先后担任过保长、村长的有刘敦厚、董子华、刘温、赵生财、张红星、牛二巴、奥德发、安瀛、董天宽、康三林森、康天河、康福义、连祥;担任过户籍保长、甲长的有董三毛仁、刘威顺、存丑子、刘挨元、奥好仁等。
1949年9月19日,萨拉齐县和土默特旗随绥远省和平解放。萨拉齐县进驻生产团,麦达召村冬季的公粮交售任务由上级委派的生产组织按期完成。1950年3月,萨拉齐县人民政府成立,生产工作团改为政府。麦达召村属第四区管辖,区政府设在苏波罗盖村,陈顺任区委书记,郭志宏任区长,宫秉钧任副区长,张顺顺(沙图沟村人)任武装部长。境内蒙古族居民属土默特旗第六区管辖,区政府设在萨拉齐。
紧接着,全县开展了废保建政及减租减息运动,废除了百年来的保甲制度,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麦达召村成立了行政村和农民协会,设村长一名,副村长、会计若干名。这时大脑包、高家脑包、康卜子、河子等四个自然村从麦达召村析出,划归大脑包行政村。
期间,土改工作组进驻麦达召村,村里选出了二三十名农会委员,经过一冬一春的运动,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分给了贫苦农民;划清了阶级阵线,顺利完成了土改。在土改过程中,其中晋福(晋梅五)被划成了地主成份。
1952年,区政府在各村建立了“乡村党支部”。
1953年,全村成立蒙汉互助组等十多个。
1953年5月,萨拉齐县改村划乡,成立麦达召乡政府。麦达召村接受乡政府基层政权的指导。麦达召乡成为萨拉齐县88个乡(俗称小乡)社等自然村。乡政府组建党支部,村级党组织建有党小组。乡政府设乡长、秘书、民政助理员、治保主任、民兵队长等职。
1956年,拆小乡合大乡、麦达召乡辖沙图沟、河子、大脑包、康卜子、麦达桥、沟门社、马场、温家、吕家、樊家等自然村。乡党委书记张三娃,委员王官厚、董茂盛、董羊换、张贵龙、张金龙、王富;乡长董璒。秘书董玉厚,民兵队长王官厚。
1954年,区政府改大乡,行政村改小乡。成立蒙汉互助组。冬季建社,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麦达召村成立了三个初级社:新山社、新民社、新荣社。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入了社,开始建立党小组、团支部组织。冬季,乡村干部集中在平地泉地区行政公署学习受训。
1954年10月,萨拉齐县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麦达召”地名改为“美岱召”。
1956年至1957年,成立高级社,所有农户入了社。美岱召村和美岱桥村合并为一个高级社,社名叫新美社。下设美岱召管理区(辖10个生产队)和美岱桥管理区(辖8个生产队)。
到1957年,几百年来蒙汉分治的局面随着萨拉齐县并入土默特旗而告结束,蒙汉各族人民在旗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享有共同的政治、经济权利和稳定的生存环境。
1958年11月,成立了东风人民公社,公社驻地设在苏波罗盖村。辖美岱召乡、东老藏营乡、毛岱乡、八犋牛营乡。美岱召村叫美岱召管理区,共分6个生产小队:召东分为3个生产队(包括南大社),召后1个生产队,召西2个生产队。
1961年,东风人民公社更名为美岱召人民公社。美岱召村成立了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下辖10个生产队,以大队为核算单位。1968年,改称美岱召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1976年初,10个生产小队又合并为6个生产队。即:原一、二队合并为新一队,原二、三队合并为新二队,原五、六队合并为新三队,原七、八队排成新四队、新五队,原九、十队合并为新六队。
1984年,人民公社建制改为乡镇建制,成立美岱召乡,1986年又改建为美岱召镇,美岱召行政村系乡镇管辖下的一个村民委员会,行政村包括主村和南大社、沟门社两个自然村落。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原一生产队为第一村民小组,原二生产队为第二村民小组,原三队分成第三村民小组和第十村民小组(南大社),原四队为第四村民小组,原五队分为第五村民小组和第九村民小组,原六队分为第六、七、八村民小组,一直到2008年底,村行政管理形式未发生变化。
村名变迁
美岱召村的名称,与美岱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北元时期,阿勒坦汗自嘉靖十一年(1532年)率土默特部迁徙驻牧丰州滩后,收留白莲教首丘富、赵全、李自馨等汉人工匠、在土默川上大建房屋和城堡,当地蒙古民众称之为“板升”。《明史·鞑靼传》载:“嘉靖三十三年(1554),时富等在敌,召集亡命,居丰州,筑城自卫,构宫殿,垦水田,号曰板升。”
又据《万历武功录》载: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赵)全与李自馨、张彦文、刘天麒僭称俺答为帝,驱我汉人修大板升城,创起长朝殿九重,期五月既望日上梁,焚楮赞呼万岁,如汉天子礼。会天怒,大风从西南起,梁折,击主谋宋银儿等八人。俺答弗敢居。”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全与自馨、彦文、天麒等遣汉人采大木十围以上,复起朝殿及寝殿凡七重,东南仓房凡三重,城上起滴水楼五重,令画工绘龙凤五彩,艳甚。”至此,大板升城基本建成。这是赵全等人为阿勒坦汗在土默川原野上建的第一座土堡城。
据专家考证,大板升城即现在的美岱召,当时或许就是以大板升指称美岱召村一带的汉人聚居区的。
到万历三年(1573年),阿勒坦汗将大板升城改建为“政教合一”的城寺。《明史纪事本末》载:“万历三年十月,俺答乞佛像蟒缎,且城寺成,求赐名。赐城名福化,量给其请。”于是大板升城又改称明朝廷赐名的福化城了。
之后,四世达赖云丹嘉措入藏,派“大慈麦达里·呼图克图”到蒙古地区掌教,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五兰妣吉在明朝廷赐名为灵觉寺的福化城起盖泰和门,并在大雄宝殿塑弥勒银佛像,请麦达里活佛举行了开光仪式。此后,麦达里活佛在灵觉寺掌教达20年之久,直到明天启七年(1627年)方离开而前往东土默特。自麦达里活佛在灵觉寺坐床宣扬佛法后,人们不再称其为大板升或福化城、灵觉寺,而代之以称麦达里召或美岱儿召,麦达里或美岱儿召均为麦达里之谐音,而召是藏语,本来是佛的意思,土默特地区转指喇嘛教庙宇。清代的历史书上,美岱召又称为麦达里庙或麦大力庙。因为音无定字,所以明清以来,美岱召村的名称经历了如下几个时期。
(一)混用期 从清代到中华民国,有关美岱召村名,无论是在地契、石碑还是铁钟上,都没有一个确定的名称,有美岱、买道尔、麦达召、美岱召等若干不同写法。
(二)选用期
民国十二年(1923年),绥包铁路通车后,美岱召村南5里之遥设立火车站,站名由官方定为麦达召。全国铁路线排列在皇历上后,麦达召便闻名全国。当时北京街上说书的也把“麦达召、金銮殿……”等唱词编入他们的书段中。
美国亨利·塞鲁斯在《绥远麦达召喇嘛庙1606年汉文铭刻释》中记载:“在归绥和包头铁路之间,距归绥100里、离包头140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和铁路车站,叫美岱召或麦达召,或麦达儿。这个村子,靠近迈达召喇嘛寺,即蒙古人所建弥勒寺,村名就源于这座喇嘛寺名。很多地图和史书上都提到了这个美岱召村。在《绥乘》第一卷第十章地图上,该村叫麦达召,在同一张地图上,离该村东部不远处我们发现了一条河叫麦达里河。迈岱和麦达里,应当只不过是蒙文弥勒或麦达里的不同译法罢了。”另据民国《萨拉齐县志》载:“麦达召,麦达勒召,汉译弥勒尊佛法文召。”
民国十二年后,萨拉齐县设立麦达召乡,村名沿用旧称,叫麦达召村。1954年,再次设立麦达召乡。1954年10月12日至16日,萨拉齐县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容易产生误解的“麦达召”地名改为“美岱召”,此后,美岱召村名一直沿用,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在口语中,村民还是称呼本村为买岱儿。
造形独特 古迹留香
美岱召创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四百四十多年,它同时也是阿勒坦汗家族的家庙,是阿勒坦汗及其后人遗留下来的唯一历史遗存。1996年11月,该庙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三A级旅游景点。
美岱召占地6.25万平方米,由城墙和寺庙建筑群组成,是著名的明代城堡寺庙建筑,造型独特。城堡内现存明代古庙近300间,四百多年古松、古柏四株,新植松柏1000多株,庙树辉映,风景幽雅,是度假旅游的绝好场所。
美岱召历史上有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维修,虽历经400多年风雨,却破损较少,建筑物有大照壁、古城墙、泰和门城楼、四角楼、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白马天神庙、东西配殿、玻璃殿、乃春庙、佛爷府、八角庙、西万佛殿、太后庙、达赖庙等。城墙外有东万佛殿、宝丰山上有宝丰白塔。在这些古庙内,佛像众多,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姿态万千。壁上彩绘保存完好,色彩瑰丽,内容丰富,让人目不暇接,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是一个融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宝库,积淀着美岱召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底蕴,向世人展示出她昔日的强大和辉煌。但它也经历过许多挫折与磨难。1966年8月26日,美岱召在一片“造反有理”的声浪中遭受一场浩劫。包头市第一中学的红卫兵带领着何家圐圙村、河子村和美岱召村的部分头脑热得发昏的村民,将召庙内所有的佛像、法事用具、陈设砸得粉碎,庙内珍藏的大量经卷烧了一周之久才烟消火灭。除大部分壁画保存完好外,大照壁、东万佛殿、泰和门城楼、四大天王殿、白马天神庙等被拆毁,大批文物被运往外地,部分文物被盗走而流失于民间。
1983年,由包头市和自治区政府出资重修了美岱召,使她以今日之貌重见世人。
走进美岱召村,一座雄伟的城堡就会展现在你的面前:周长将近800米,中间夯土,内外包砌石块的城墙高约5米,顶上筑有垛口,四角建有角楼,拱形的城门上方筑有一座三檐两层歇山式城楼。“泰和门”门匾“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高悬正中,神秘而苍劲。
开启厚重的木门,迈步走入城中,就可看到沿中轴线筑有宏伟的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和玻璃大殿等主体宫殿,两侧是许多大小不一的副殿,俨然一个皇城的格局。
大雄宝殿是该召的主体建筑,入门是面阔3间重檐两层楼,高大宽阔,南厅经堂和北厅佛殿三者勾连一体。三个殿顶均为歇山式建筑,重檐飞阁,十分壮观。传说殿内有三件镇寺之宝,叫避水珠、避火珠、避尘珠,可谁也没有见过,但该寺确未发生过火灾水患,多少人进殿也绝无一丝尘土,令人稀奇。大殿门外一左一右两株巨大的古松苍翠欲滴,轻风拂过,涛声阵阵,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大雄宝殿背后的玻璃殿俗称三层楼,雄伟高大,矗立在一个正方形的高台上,此殿建于明代,为歇山式三层楼阁全汉式殿堂,顶上覆以绿色和黄色玻璃瓦,珠光宝气,雍容华贵。传说这里曾是顺义王阿勒坦汗及其子孙的府邸。游人观此,可以想见昔日“大明金国”极盛时期的辉煌。
位于大雄宝殿东侧偏北的地方,有座孤立的殿宇,俗称太后庙,它是一座明代重檐歇山式有围廊的灵堂建筑,有门无窗,殿内无塑像,正中一座高约3米的檀香木塔,雕刻精细。此塔原以七宝装饰,后被人盗走。塔内存有三娘子的骨灰,曾用过的木梳、镀银铜盒、钻石耳坠、念珠、腰刀、靴帽、盔甲、珍珠等物。据史家考证,忠顺夫人三娘子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迁居今呼和浩特建“归化城”,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病逝于“归化城”,叶落归根,其骨灰葬于“太后庙”中,是美岱召最重要的历史遗物之一。细观太后庙中的壁画,我们仿佛看到了忠顺夫人三娘子的音容笑貌,深深为她四十多年参政的不朽业绩所感动。
从太后庙向北行30多米,便到了城东北隅一处独立的小院,人称达赖庙。其主房为硬歇山式二层小楼,东西各连有耳房两间,传为三世达赖锁南嘉措来此坐床时的居所,之后则是麦达力活佛生活、念经的地方。东耳房曾是乌兰夫同志早期革命时居住的地方。
大雄宝殿西侧南首,是一座二层藏式建筑,人称乃春庙,外房顶正面饰有法轮、对头卧羊,金光四射,传说为麦达力活佛居所,密宗要地,平日关闭,很少开启,是该召内仅存的一座白色藏式殿宇。
古村新貌 再创辉煌
1949年10月,伴随着北京天安门前庄严隆重的开国大典的礼炮声,美岱召村这个饱经风霜和革命洗礼的古山村也获得了新生。具有革命优良传统的美岱召村蒙、汉各族人民团结得更加紧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人翁精神,满腔热情地投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建国六十多年来,美岱召村人发扬革命传统,一步一个脚印,奋力改变过去“一穷二白”的面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50年,美岱召村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展开了剿匪、肃特、减租、反霸斗争,清理旧社会留给她的“垃圾”,减轻人民负担,为建设新社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同时,村里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1年,土地改革运动在美岱召村轰轰烈烈展开了,广大贫苦农民被发动起来组成农会,划清了阶级成分,没收了地主的五大财产,分给了广大贫苦农民。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势力在农村的经济基础,广大贫苦的蒙汉人民真正做了新社会的主人。
1953年初,美岱召村农民响应党的号召,分别组成多个生产互助小组,同年秋天,又由互助组合并成立了三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1955年,在合作社的高潮中,美岱召村的三个初级社和美岱桥村初级社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名新美社。同年,美岱召村成立了“青年突击队”,由青年喇嘛云德福任队长,大力开展科学种田活动,当年小麦、谷子亩产800斤以上,受到团中央的表彰嘉奖。
1958年,党中央召开了八届二中全会,制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美岱召人民公社成立,美岱召村人民响应党的号召,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跃进中,努力生产,支援国家建设。这一年,庄稼长得特别好。7月份,该地区连降大雨,美岱沟暴发特大洪水,第一场1200立方米/秒,第二场1800立方米/秒,冲毁民房50多间,灌毁庄稼400多亩。美岱召村人没被天灾吓倒,在领头人董茂盛的带领下,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动员全体村民引洪淤地,变洪害为水利,增强土地肥力。为鼓舞士气,1959年“五四青年节”之际,全村举办了第一届农民运动会。
1961年,正是全国三年困难时期。美岱召村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组织能工巧匠,自筹资金,在美岱沟口处建设水碾1座,水磨3座,以水力资源为动力,为村民加工粮食,建成了第一个环保型粮食加工厂。同年,村里还试用水力发电,以解决农户的照明问题,但由于技术、设备等原因,没能持续发展。
1962年,美岱召村引进烤烟种植新技术,大力发展烤烟生产,并把自产的烤烟运到包头市卷烟厂加工成香烟出售。很快,美岱召村就成了一个香烟市场,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为时不久,便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给割掉了。
从1962年到1964年,大队党支部一班人在带头人董茂盛的带领下,组织发动群众打地堰、开渠道,向洪水要地,利用美岱沟的洪水淤澄(1958年被洪水冲坏的耕地500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美岱召地区的农业学大赛运动是从1964年开始的。在农业学大赛运动中,当时的美岱召大队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种田大竞赛。大队组织能工巧匠成立了农机具革新小组,大胆改革了老式播种耧等农业机具,又请来内蒙农牧学院的老师、教授讲授科学种田知识,农业生产有了很大提高。1970年,全大队粮食亩产400多斤,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水平。1972年,全大队粮食亩产达到510斤,又跨过了“黄河”。1974年,粮食亩产平均达到903斤,胜利过“长江”。1975年,粮食亩产达到1000斤,一鼓作气闯过了千斤大关。仅1974年,全大队就向国家交售粮食高达379万斤,老区人民为国家作出了新贡献,受到了各级政府的表彰。在此期间,美岱召村的其他各项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首先,美岱召大队组建了林业队,利用美岱召优越的小气候条件大力发展果树生产,十多年来发展杏、李、苹果、葡萄等10多万珠,品种达到150多个,现在,美岱召村家家户户都有果园,从春到秋,时时瓜果飘香。1964年“四清”运动刚开始,掀起第一次植树造林热潮,全大队植树造林近5万株。1970年整建党运动中,掀起第二次植树高潮,全村四边植树造林2万株,使美岱召村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极大地改变了生态环境。美岱召大队从1969年开始上电,把代表着人类文明和先进生产力的电力能源引入本村,解决了群众的照明、粮食加工、提水灌溉等问题。经过几次大的整改,现在美岱召村拥有高压线路12.5千米,低压线路20千米,电力变压器10台,电力总容量达到725千伏安,成了美岱召镇第一用电大户。在农业学大赛运动中,美岱召村还大力发展水利事业。近十多年时间里,全村打大口井10眼,机电井18眼,修大小渠道30多公里,有效地解决了全村5000多亩耕地的灌溉用水问题,做到了旱涝保丰收。同时还组织群众发展畜牧业,全村发展奶牛30多头,骡马200多匹,耕牛200多头,羊5000多只猪,1万多头,是群众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由于畜多肥多,进一步促进了粮食的大丰收。学大赛改变了美岱召村的落后面貌,取得了丰硕成果。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美岱召村,古老的山村迎来了又一个经济发展的春天。这一年,美岱召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原来集体经营的耕地承包到户。废除了一切“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清规戒律,放开农民发展经济的手脚,解放了农民发家致富的思想,美岱召村再次繁荣起来。
首先,美岱召村民发挥有种植中草药材经验的长处,大幅度调整了农作物种植结构,改变过去“高梁挂帅,玉茭子撑腰”的做法,大面积改种党参、黄芪、甘草等中草药,每亩地的经济收入一下子提高了七至十倍。美岱召村产的大量中药材不断销往药都安国、河南、河北、广东、广西、福建、安徽等地。与此同时,一支中药材经销队伍也迅速成长起来,他们走南闯北购销药材,经销队伍也迅速成长起来,他们走南闯北购销药材,既解决了群众卖中药材难问题,也富了自己,靠中药材,美岱召村人真正富了起来。
美岱召村人的药材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不仅收购、销售本村所产中药材,还大量收购周边地区及固阳、武川、巴彦淖尔等地和山西、河北、陕西、甘肃、东北所产中药材,品种也扩大到苍耳子、白蒺藜、杏仁、菟丝子、车前子、防风等多种,行销到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美岱召村成了我国北方的一个中药材集散地。
随着生意的兴盛,药材经营者积累了丰厚的资金。于是,具有经商头脑的一部分人开始从全国各大制药厂购回大量西药和中成药,在包头、呼市、临河、鄂尔多斯、乌海、满州里、二连等地及东北、北京等外省市开起了大药店,办起了医疗公司,药贩子变成了药老板,从美岱召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商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1985年,有部分农户从外地引进温室栽培蔬菜技术,利用保护地进行反季生产,每亩地收入达1万元,经济收入十分可观。于是广大农户纷纷效法,三年内全村建起温室100多座,生产品种有黄瓜、芹菜、韭菜、西红柿、青椒、香菜等。呼、包两市的菜贩子闻风而至,110国道86公里处形成了一个反季节蔬菜的公路市场,寒冬腊月,每天上午八至十点,蔬菜市场人来车往,有买有卖,十分红火。
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伊利、蒙牛两大奶业集团来土右旗发展奶源基地,美岱召村迅速发展奶牛180多头。村里建起奶站一座,每日收购鲜奶,一头奶牛一年创造产值1万多元,又让一部分农户富了起来。现在美岱召信用社每年的存款额达到2个亿,比周边一个乡的存款还要多!
美岱召经济的增长,促进了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村建砖瓦结构新房数百间;农用三轮车、四轮车随处可见;1997年自办了有线电视网,广播电视实现了户户通;1993年又自办了人畜饮水工程,庄户人也用上了自来水;同年,程控电话接入美岱召,发展电话用户700多户,加上近年来的手机用户1000多户,全村步入了信息时代。
经济的增长也带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现在美岱召村拥有小学校1所,中学1所。从美岱召小学、中学毕业的学生遍布天下。
美岱召村还成立了村剧团,逢年过节为村民演出大型晋剧。农闲时还外出表演,深受群众欢迎。
村委会还先后举办了四次农民运动会,三次农民赛诗会和两次全村文艺汇演。每年元宵佳节,组织村民扭秧歌、舞狮子、跑旱船、耍花车、转九曲,举办观灯会和焰火晚会,活跃了全村的体育活动和文艺生活。
特别是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的大型美岱召庙会活动,更加五彩缤纷、引人入胜。庙会从五月十日开始至五月十六日,历时七天。会上有宗教舞跳鬼、大型文艺团体演出等活动。周边各地客商蜂拥而至,远近村民前来赶会,召庙门前至呼包公路店铺林立、商贾如云,赶会的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往来民众有两至三万之众,把美岱召村挤得水泄不通,一派繁荣盛世景象。
美岱召村有过辉煌的过去,也有繁荣的现在。展望明天,全村人民信心百倍,决心乘全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春风,大力挖掘美岱召村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利用美岱召水库、九峰山等现有旅游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着力打造高品位旅游品牌,建设旅游大村。美岱召明天会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