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信息 > 内容
在文物中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来源:本站 作者:李树榕 日期:2023/5/2 浏览量:388次
字体:     



党的二十大对文化、文物事业提 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加 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 展示、传播,就是为提升中华文明影 响力、感召力作出内蒙古贡献。挖掘 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用好文 物,开展文物历史研究,是为了传播更 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 号和文化产品。 迄今,我国拥有博物馆(纪念 馆)约6183座;而每个博物馆几乎都 有自己的镇馆之宝,每个镇馆之宝都 牵系着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 史无前例的制作工艺、审美指向。内 蒙古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博综艺节目 《馆长,请亮宝》是一个具有雄厚文 化基础和广泛开拓空间的大型文博综 艺节目,是有力激发观众深入认识中 华文明、具有知识高度和思想深度的 节目,是一档请观众不断借助内容进 行联想和扩大认识中华文化的节目, 更是引导观众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自立、自信、自强 的节目。 从节目的构想不难发现,主创 团队体现出非常丰富的创新经验和文 化远见。一是,采取二加一的方式。 首先,从内蒙古本地博物馆选出一位 馆长和一件标志性文物,继而从主题 出发,有机推延出全中国范围内知名 度非常高的两位馆长和两件文物。他 们一旦亮出宝藏,就会使这一集节目 有点有面地加深观众的印象。如赤峰 博物馆的红山黄玉龙之于《精神图腾 中华龙》、鄂尔多斯青铜器之于《定 鼎华夏青铜器》、北重集团军事博物 馆的共和国第一高射炮之于《代 代相传革命魂》、内蒙古出土的居延 汉简之于《千载岁月字蹉跎》、钧窑 小宋自造香炉之于《名满天下中国 瓷》等等,都使观众在视听惊异和审 美惬意中,拓宽了文化眼界,增长了 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以小见大 的联想和深思,在感知身边文物的同 时,扩大了对中华文明根基的了解。 二是,主创团队将每一期节目设计为 四个环节,包括馆长初亮相”“馆 长请亮宝”“历史会说话”“文化传 中华。其中有问题、有悬念、有知 识性和思想性的解惑,有讲述、有歌 舞、有戏剧性的情景再现,有室内、 有室外、有艺术的想象,还有文物造 型与现代物品造型的比较等等,可以说,每个环节都亮点频出。当然,令 人记忆深刻且回味频频的,还是馆长出的具有优质文化资源品质的 在世界上堪称唯一第一的 文物。三是,通过历史会说话进 行历史典故再现,用戏剧、影视手段 将《大禹治水》《煮酒论英雄》等观 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对文物的精神内 涵进行深化和升华。这个环节,似乎 没有一处谈到文化自立”“文化自 信,却又处处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 化自立和自信。 我们说《馆长,请亮宝》是一 出重头文化大戏,首先在于她启发人 们认真系统地思考了一些司空见惯却 又不能通透阐释的问题,如文化是什 么,怎样理解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为 什么要文化自立、自信、自强,建立 文化自立和自信的必备条件又是什 么,等等。 在此基础上,文化自信就是坚 信自己坚守的价值观(价值标准)是 正确的,因其融合了中华文明、红色 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同 时,文化自立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 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目的。从我国浩 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精挑细选出来的 国宝,是对中华文明之根的再挖掘、 再透视、再发现和再宣示,是托起文 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根基。无根,无 以立;无立,无以信;无信,无以 强。 那么,以中华民族无比丰富厚 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对象,《馆长, 请亮宝》究竟能给予观众怎样的启 发、引导和鼓舞呢? 一般地说,优质的历史文化资 源大多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具有人无 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绝的独特 性和趣味性。二是具有令本文化 圈的广大人民群众骄傲并认真学习 的有效性和传承性。三是具有令 其他文化圈的人也能认同且能揭 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性和规 律性。 当用心收看了馆长们一轮又一 轮亮出的宝贝,便不禁认同,这确是 一档亮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节 目,对二十大提出的发展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 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取得 了有形、有感、有深度、有高度、有 落实的显著效果。

一、独特性与趣味性。 对未知的领域感兴趣,是人的 天性,尤其是对世界上唯一的事物。汉字,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写 意方块字,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性, 形状独特、书写独特、内涵独特、历 史意义独特。在《千年岁月字蹉跎》 里,观众会再一次强化这样的认知。 当节目首先推出我国最早的文 字甲骨文时,故事很神奇,知识 很有趣,既有甲骨文如何被发现的实 况,也解读了它的历史功能。之后扩 展出的内蒙古居延汉简和甘肃的敦煌遗书,便充分证明,在不同 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用符号记录事 物记载思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 之路。继而,通过文化解读官与文博 观察团的互动,探究了古代占卜术的 意义,也展现出居延海与敦煌的特殊 地理位置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现 实意义。 这一期节目,不仅引导观众坚 信,在四大文明里,只有中华文明没 有断裂的重要因素就是文字得以传 承,还会让观众联想到祖先造字的初心,以及文字与文化自立的息 息相关。如,繁体的,是左右 结构,左侧代表日月星三光和给予人 类生存保障的神秘力量,右侧表达人 类用贡品敬奉这种力量的行为。因 而,对给予我们生存保障的大自然要 心存感恩和敬畏,是祖先通过文字为 中华大地成为礼仪之邦,奠定的坚实 基础。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则是站在时代的高 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 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显示:做人诚信,社会才能文明; 经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从教, 身教言教;从医,医者仁心,无不 得益于祖先创造的(发音De, 与德、悳、徳意义相同)字,无论 真、草、隶、篆的书体如何演变,居 于上方的象征别人眼睛的和居 于下面象征自己良知的都没有 变化,意指一个人(的行为)须外 得于人、内得于心才是有道德修养 的。而品德、美德、公德,均体现出 汉字独特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有效性与传承性。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神 异动物。当《精神图腾中华龙》这一 集介绍了在内蒙古赤峰市境内出土的 约6000多年前的玉雕红山黄玉龙之后,河南博物馆馆长便把从自己馆 藏的17万件文物中精选出的《四神云 气图》呈现在了观众眼前。且不说这 是目前不多见的西汉时期墓葬顶部的 壁画,就其17平方米的面积能够完好 揭取下来,便令观众对文物工作者的 精心和精巧产生了浓郁的敬佩之情。而这幅壁画与红山玉龙相比,不仅造 型更为复杂,元素更为多样,而且在 色彩线条的宏大构图中,洋溢着一个 民族精神图腾的气吞山河的威 风,以及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的骄傲和豪迈。 图腾,拉丁文Totem,指一个氏 族因崇拜而产生的精神标志,有祖先 崇拜、生殖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 拜、巫师与酋长崇拜等等。虽然其他 国家也有龟鱼连体、狐羚连体的动物 崇拜,意在表达对长寿、聪明和灵活 的钦羡,但如2000多年前出现的《四 神云气图》,能集中如此之多的元素 而昂首腾飞的巨龙,是格外罕见的。 龙,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 有效性和传承性,在于汇聚了中华大 地上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对象和精神 力量,也在于将民族发展前景凝聚在 了一个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 鳖的独特形象上。不是吗,龙,眼睛似兔,鳞似鱼;犄角似鹿,头 似驼;爪似雄鹰,掌似虎;耳朵似 牛,脖似蛇。其中既有猎民、农民 的生产生活对象,也有牧民、渔民的 生产生活对象。因为上古时期,人类 认为,只要模仿了动物的形象,就拥 有了战胜并获取它们的力量。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古 代,就是凭借多种生产方式得以存 活和发展的。先人用一个符号中 华龙,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 存方式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中华民 族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见证和文化之 根。 三、深刻性与规律性。 只有能够揭示出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即社会发展规律,才是深刻的。 英文的China,是指中国,也是 指瓷器。为什么?在《名满天下中 国瓷》一集里,主创人员以无以辩 驳的事实告诉我们,国家之间、民 族之间,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的需要而相互交往、交流、交融, 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馆长,请亮宝》中,能够 引导观众思考社会规律、又令人难 以忘怀的故事亮点有很多,再如, 《代代相传革命魂》里朱德同志的 一封信、贺龙同志用过的一套瓷 器、张光年(光未然)同志的诗词 手稿,等等。 怎样选择自己的政治道路是20 世纪20年代检验一个政治家能否真 正为国为民的试金石。史实告 诉我们,在加入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队伍之前,朱德作为滇军的旅长,贺龙作为湘军的军长,都拥有非常殷 实的物质生活和很高的社会地位。成 为共产党人之后,为了中国广大穷苦 人过上好日子,他们肩负起解救劳苦 大众的历史重任,舍小家为大家,在 枪林弹雨中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于是,江西博物馆呈现出来的朱 老总真迹的那封信,其实就是一个大 借条。为了给灾荒年里生存难以为继 的老母亲提供一些帮助,他写下了那 封借款信。信中写道,参加无产 阶级革命十八年,没有一点儿私 人积蓄,不仅要向老朋友借银元,还 特意说明:恐怕是难以偿还的。 至此,观众不禁感慨:一个曾经 衣食无忧的人,为什么要重新进行政 治选择?即使再苦再难,为什么矢志 不移、不离不弃?社会发展规律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万众归心揭 示的就是毋庸置疑的社会必然趋势。 从为劳苦大众求解放,到一心为人民 服务,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初心、中国 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初心,就深深地蕴 含在了朱老总这封属于隐私的信 件中。馆长出这封信,一字千 钧地揭示出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性。 综上所述,中国的文物承载着中 华民族的文明,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 的独特标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道路上的助推力。敕勒川文化以中华 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共同发 展为根础,开展文化研究是为了把促 进民族团结、地区繁荣的立会宗旨不 断落到实际。

(作者系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理事。)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