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蓝旗乌兰牧骑的演员在“元上都旅游文化节”上表演舞蹈(7月18日摄)。
正蓝旗乌兰牧骑的演员在“元上都旅游文化节”上演唱歌曲(7月18日摄)。
正蓝旗乌兰牧骑的老演员在“元上都旅游文化节”上表演节目(7月18日摄)。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冒着风雪赴该旗的冰雪那达慕表演(摄于2007年1月10日)。
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马鞍、弓箭、套马杆等都是乌兰牧骑演出的重要道具(10月12日摄)。
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在排练马头琴演奏节目(10月12日摄)。
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的一名队员在练习顶碗舞(10月12日摄)。
2010年2月13日除夕夜,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的演员深入苏尼特左旗边境地区的阿日戈壁陶木伊拉拉图嘎查为牧民群众演出。
195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苏尼特右旗,9名牧民拿着4件乐器,坐着两辆古老的勒勒车,54天里行程长达3000多公里,为基层牧民演出30多场,牧民把他们称为“乌兰牧骑”(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如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牧骑已经发展到68支,队员超过两千人。50多年来,乌兰牧骑从草原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与灵感,从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累计演出上万个文艺节目,创作出《顶碗舞》《牧民的喜悦》《彩虹》《鄂尔多斯婚礼》等一批艺术精品。
多年来,各级乌兰牧骑挖掘和整理了大量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将安代舞、长短调民歌等富有草原情调的民族歌舞、乌力格尔等民族曲艺形式以及马头琴、胡必思弹奏等吸收到自己创作的节目中,丰富了乌兰牧骑表演艺术,也使草原文化在乌兰牧骑的创作和演出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