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思潮争鸣 > 内容
红山文化人物造像分析(红山文化研究会论文)
来源:本站 作者:于建设 日期:2013/9/18 浏览量:7194次
字体:     

在近百年的红山文化考古实践中,伴随着大量考古现象的相继发现,丰富多彩的红山文化人物造像的出土,不断在学界引起轰动性影响。康德说过:人是目的。我们所有的人文学科的终点,都是以对人的认识为目标,以对人的认识为归宿的。重新梳理一下长期以来发现的红山文化中的人物造像,对于我们深化认识红山文化的特点与内涵会有重要作用的。

一、出土造像的基本现象

1、材料选择。造像的材料分别有玉雕造像、泥塑造像、石雕造像、陶塑造像。材料选择之全面是竭尽心力的。远古时代的各种相对坚固的材料都可能成为红山人造像的选择。从雕塑技术上看,有高浮雕、圆雕、泥塑、镶嵌,线刻、钻孔、打磨、抛光等手段,材料选择之多样,技术运用之全面是以前人物造像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2、出土地点。东山嘴孕妇像出土在祭坛上,牛河梁泥塑女神头像出土在神庙里,敖汉旗草帽山红沙岩人像出土在祭坛里,兴隆沟陶塑人像出土在房址中,牛河梁十六地点玉人像出土在中心大墓里。

玉人像并不是为了单独祭祀人像而放入墓中,而是为了陪葬墓主人才深埋在大墓之下的。这尊玉人像应该是死者生前随身佩带的雕像,也应该是墓主人的先祖、先王;同时应该说红山文化中的人物造像与“惟玉为葬”的现象相反,它们均不应该出土在墓葬中。他们是存放在特定场合或者是随身佩带的祭祀偶像。

3、人物造像的分布。目前发现的红山时期的具有写实特征的人物造像,集中在东经120度以东,北纬41度以南的地区。即老哈河以南和努鲁尔虎山东麓地区。这一分布特点暗示了红山时代晚期的宗教活动出现了更加注重对先祖求助的事实,同时也是红山人群的活动重心产生了向东南方向大幅度压缩的证据。

4、物造像的特点。笔者认为:有面部表情细节的四尊人物造像中,除牛河梁一地点出土的女神头像可以确定是女性外,其它三尊造像从直观感觉上应该判读为男性。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泥塑女神像面部平和、宁静,双目安祥地注视着前方。本世纪陆续发现的人物造像还有,草帽山红砂石人像、双目微合,面部宁静,雍荣自若,宛如盛唐佛陀;牛河梁十六地点出土的玉人像双手捧于胸前,规矩仰卧,敬畏地面对苍天,嘴巴仿佛在不停地诉求、祷告,夸张的耳朵在聆听着远方的神谕;兴隆沟出土的陶人像更是彰显了十足的个性,危襟端坐、双手交叉于腹部,双目圆睁、发髻齐整、气息贯通、呼号前方,仿佛对众人训戒禁忌,或者在向人间告知天意。这些造像的共同特征都是高颧骨、低鼻梁、鼻子比较扁平,眉弓较宽,上面部宽阔扁平,应该是典型的东北亚蒙古人种的特征。

5、人物造像比较。比起兴隆洼文化时期的人物造像,面目更加清晰,个性更加鲜明,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人物表情栩栩如生。比起稍晚的安徽凌家滩造像,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人物形态更加丰富多彩。除了上述四个较完整的造像外,还出土大量人像的残件,仅“女神庙”一个地点就可以分辨出六七个个体的残件,有真人三倍大的一尊、其余的相当真人的二倍大的和一倍大。草帽山也出土了四到五个石头造像个体的残件。

6、造像的写实性。在具像的基础上,有了生动的个性的特征。苏秉琦先生认为红山女神像是真实存在过的生命个体,本世纪发现的人物造像也应该是某个生命个体瞬间状态的真实写照。均应是真实存在过的威权人物的造像。它们的出现集中表达了人间神,即祖先神崇拜的远古事实。古史记载对祖和宗两种祭祀的对象都是血缘上的先祖。

7、人物造像的比较。从新石器晚期的人文地理观察,在华夏大地的几大文化区系中,红山分布区出现的人物造像最为密集,人物造像性格特点最为鲜明。出现了由抽象化向写实化和性格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与中原的仰韶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基本没有人物造像可以相比较,更彰显了红山文化鲜明的文化特色。(石家河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的比较)

二、人物造像的本质

1、这些人物造像具有偶像的本质,神像的本质,祭祀先祖、先王的本质。祭祀已经超出了自然神崇拜的范围。通过先祖、先王与至上神进行沟通。“这里的中国文化已经经历了原始时代发育的很长一个过程,灵魂的观念早已经出现,献祭媚悦神灵的行为已经成为文化――宗教中的重要形态。”1

2、天神是决定人们生死存亡、兴衰荣辱的至上神,也是人们祭祀活动的逻辑起点;“自然界是宗教的第一个对象。”2人类最初的宗教是人类对自身关系密切的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崇拜。人类对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崇拜总是要把神性赋于了它们,要以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具有神性为前提。这种神性的前题条件是自然神的人格化。即人对自然神灵是可以求助、可以沟通的。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力的依赖。人间与至上天神为代表的自然神的沟通,是以祖宗神为中介的。

3、其实,红山人繁富的祭祀与崇龙尚玉的习俗下面掩盖着一个十分简单的事实。那就是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红山文化分布区,一直处于半干旱地区,降水是带给人们幸福与灾难的决定性因素,人们的企盼与诉求无不与降水相关。这里无论采集业、渔猎业还是种植业、养殖业都与离不开靠天吃饭的基本事实,红山人生业条件的多样性与脆弱性,无不与降雨息息相关。直到今天这一地域的自然环境依然如此。

4、降雨的前提条件是阴云与雷声,于是红山人创造了大型通神玉器――勾云玉佩和猪首形玉龙。勾云型玉佩象征着带来甘霖雨露的祥云,神龙则是驾云而至的降雨前兆,也一种发出隆隆声响的神兽。因此,有的学者认为“龙者隆也”的说法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5、说文解字释神:“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从申。”神是指,神灵可降于人间,附于人体,享用人间供奉的祭器,为人间带来嘉福。

先祖、先王是时王、时圣沟通天神的基本中介,是人们求助天神的现实道路。逝去的祖宗并未走远,他们进入天庭,宾于上帝之侧,会更加便捷地代为人间言事,表达后人的诉求。后人以“事死如事生”的虔诚理想为他们隆重归葬,不断敬献祭品,恭慎地造像朝拜,使他们的灵魂有所皈依,先祖、先王就会护佑着后人的平安。尽管祭祀死者的目的是为了护佑生者,然而祭祀死者要超过对生者的重视,可能是红山社会的事实。

6、由此,我们回望红山先民,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建立起旷世奇观的墓葬,陪葬了那样多的通神玉器,我们更不难理解郭大顺先生指出的:积石冢里埋葬的是红山人近祖,而庙中供奉的是红山人远祖的判断。诸多的人物造像,个个活灵活现地保持着后人对逝者的鲜活记忆,也极有可能是厚葬祭祀与造像祭祀同时进行的两种祭祀形式。

7、人神互动,生死相通,近冢远庙、敬天法祖构成了红山文化的基本特征。这种祭祀先祖、先王为主要表达形式的文化中,祭祀的秩序是严谨的,理念是统一的。正如古史所记载的那样: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施法于民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之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岭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3

红山文化中的人物造像,可以使我们从中见到通神巫师、救世英雄、圣王领袖非凡功业的端倪。中国的神灵传统,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族群的英雄崇拜。“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4祖先神是与世间人事相联系威权人物,而不是脱离了世俗生活、高高在上的创世者或终极审判者。他们是能够沟通人间与上帝的大巫。中国的原始神灵并不是摆脱世俗生活的造物主,而是人间的英雄楷模;是亲族群体的创始人;是族群在严酷生存条件下,导引人们前行的大智、大圣。

三、红山的文化与东方文明起源

1、陈梦家谈到商代的祭祀时指出:“殷人的上帝或帝,是掌管自然天象的主宰,有一个日月风雨为其臣工使者的帝庭。上帝之令风雨、降福祸是以天象示其恩威,而天象中风雨之调顺实为农业生产之条件,所以殷人的上帝虽然也保佑战争,而其主要的实质是保佑农业生产的神。先公先王可上宾于天,上帝对于时王可降祸福,示诺否,但上帝与人王并无血缘关系。人王通过先公先王和其他诸神而向上帝求雨祈年,或祷告战争的胜利。”5根据罗振玉对甲骨卜辞的统计,殷人的主要祭祀对象是祖先神灵。在至上天神和人间祖神的体系中,祖先神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    

2、张光直认为:在商人的世界里,神的世界与祖先的世界之间的差别,几乎到了微不足道的程度。祖先生为人或者半神半人,死为神,无论是生是死,祖先神,特别是是氏族首领的祖先神,都在保护着本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生存和延续。人与神,人世与神界;人的事功与神的业绩常常直接相连,休戚与共、浑然一体。

3、殷人把他们的先公、先王神灵化,并公认他们的亡灵可以抵达帝庭,卜辞中诸多内容记载了先王宾天的往事。可见商代的祖先崇拜的传统有着自己独立的文化源头。这个源头在红山时代就初具规模。形成了商代文化的根本特色,也只有红山文化的文化内涵与殷商的文化传统紧密契合。红山文化与商代传统有着一以贯之的血脉联系。由此李伟新先生说:“红山文化在整个中国文明起源中具有开创之功。”红山文化区“成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核心地区之一。”6

4、红山文化及之前文化的经济形态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生产、生活工具依然是石器、陶器、骨器、木器、蚌器等。红山文化较之前代文化最大的变化在于它的祭祀活动发生了质的飞跃。反映了它的意识形态发生了重大变革。张光直先生认为:经过巫术进行天地人神的沟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通过手段独占是是中国古代阶级社会的一个主要现象;促成阶级社会中沟通手段独占的是政治因素,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即技术的变化,则是次要的。7

结语

1、红山文化是典型的神本社会。这个社会是以神灵为中心整合社会资源、配置社会力量、统一社会精神、创造社会财富的机制。

2、在繁富的神灵系统中,祖先神是人间沟通至上神的主要中介。造像祭祀先祖、先王是求助先祖、先王的重要形式。

3、造像祭祀在红山诸文化中首开先河,从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有着一脉传承的传统。红山文化的造像祭祀达到了各种史前文化前所未有的高度。

4、高大的墓葬积石冢与坛庙中的神像是对祖先神祭祀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形式。造像是对先祖形象的真实临摹。

5、敬天法祖、人神互通,是红山文化中的核心理念。这个理念与殷商传统有着一以贯之的血脉联系。

6、红山文化是东方文明的起源方式和发展道路的重要代表之一。由巫而王,由祀而礼就是这条发展道路的概括。巫的出现为王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祀的繁荣为礼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