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地方学是研究地区历史文化、人文活动、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为对象的科际综合学问,是一个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关键词: 地方学、地域文化、理论框架、实践与思索
建立在北京联合大学的北京学研究所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建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带动了一个学科,建立在包头市的西口文化研究会创立了西口文化学,建立在锡林郭勒草原的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创立了上都文化学。中国地方学联席会已经成为地方学建设的一面旗帜。
地方学各个研究领域一般都应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视角,而地域文化研究应在地方学学科的思维框架和理论指导下进行,以增强其系统性、综合性和科学性。
近年来,地域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地方学建设初露端倪,值得下功夫认真探讨和推动。本世纪初,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北京学研究所、温州学研究会、三峡学研究会、西口文化研究会、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等以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为对象的学术单位相继成立,开启了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新篇章。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2005年正式成立,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发起,首批12个会员单位,至今有会员单位28个。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和北京学研究所先后担任轮值单位,每季出版一期《地方学研究信息》,每年有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召开。于此同时,还有徽学、晋学、上海学、齐鲁学、楚学等国内外许多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学术机构在不约而同地大力展开着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工作。近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实践,积累了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丰硕成果,现在该是对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整体梳理深化探讨的时候了。纲举目张——只有提纲挈领地打好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理论基础,才会有助于这项新的学科和学术领域的深入广阔的健康发展。
以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对上都文化和上都文化学的研究为例,2003年至今十多年的实践,对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也遇到了多方面的困扰;对梳理和深化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打牢这个领域的学术框架充满了向往和期待。下面就把我们还难以称得上完整的见解整理出来,希望与学术同仁交流研判。
地域文化研究的要素和我们的实践
一个特定的区域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彰显了这个地区的历史色彩和文化特性,以鲜明的区域特点标识着这一地方区别于其它地域的特殊属性,显示着独特的风采。它属于国家整体和民族整体的一部分,它的独特性显示了整体的丰富多彩和华丽辉煌。作为一个子科目,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
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兴起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和民族整体文化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上都文化和锡林郭勒文化研究为例,上都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在元王朝时期发展和繁荣的阶段成果,正是中华文化史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锡林郭勒文化作为中华大文化的区域组成部分,它的意义和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
元王朝是中华历史上的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含有特殊意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在它的百年都城——上都(滦京)有着集大成的体现,我们把它冠以“上都文化”,提出了上都文化和上都文化学的学术课题。在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十几年中,不断探寻和阐释这份历史文化的地位和意义,有效地丰富和确认了上都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对中华历史文化和世界历史文化的有意义的补充。上都文化彰显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深层交汇,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的广泛融和,游牧民族代表的草原文化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成分,多民族一统、多文明共荣,成就了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现象。在上都一带尤其具有巨大的历史影响和不容低估的穿透力与延续性。我们创办了“元上都文化”(http://www.shdwh.cn)网和《上都文化研究》学术报,注册了“上都文化”商标,出版了《上都文化研究》(蒙、汉)和《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等专著,上都文化一步步得到了学术界和多个领域的广泛关注并在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当地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上都文化作为一个学术课题的提出和渐行深入地阐释成为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申遗成功后,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取代的软实力,愈发彰显着深层次文化影响力的不同凡响。上都文化与其连带的锡林郭勒文化作为学科的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揭示,成为锡林郭勒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的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地区内外对上都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广泛、深刻、给力。
我们初步确定的“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学”的定义和概念是:
上都文化,指的是以元代上都为标识的历史文化。它凝聚了13、14世纪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和主流部分,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融会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弥足珍贵的阶段,是中华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都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兼收并储,融汇发展,和而不同,多元共荣。
上都文化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蒙古族文化高度发展,吸纳多种文化的有益成分,达到的历史性的高度。上都文化显著的游牧文化特点和开放性、多元性,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和后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上都城坐落在锡林郭勒草原。融会漠南农耕文明和漠北游牧文明,锡林郭勒草原是上都文化的发祥地。
上都文化承袭尊从自然生态、信仰长生天、崇拜英雄、顺应环境、维护永续发展的游牧文化理念,吸纳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有益部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彰显了十三世纪的中华文明。
锡林郭勒文化,是指指以锡林郭勒地方为标识的,沉淀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明和现代发展的诸多方面的区域文化。
锡林郭勒文化是锡林郭勒地区文明发展和历史沧桑的沉淀与结晶。从精神层面汇集了这个游牧草原几千年来各民族创建的辉煌。属于中华文化的一个支脉和有机组成部分。呈现着具有鲜明地区人文特点和文明发展成果的特性。涵盖所属地方的上都文明、阿巴嘎岩画、苏尼特石刻、锡林浩特石器、乌珠穆沁金斯太洞穴古人类遗址等古文明和近、现代发展的文明成果。
锡林郭勒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特点,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元代金莲川一带的发展和上都文明为锡林郭勒文化留下了中华主流文化的印记,而有别于一般的地方文化。
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国家申报清单彰显了锡林郭勒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在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诸多有游牧文明原生态显著特点的民俗、民族元素和蒙古长调、呼麦、蒙古摔跤、民族服饰等草原风情,使锡林郭勒文化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多年的探讨和不断深化,我们认为作为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的学术概念,首先在地域范围上必须有确定的指向,有个核心的区域。其二,必须有独特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性,是某种草根文化、乡土文化的发祥地,并且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和延续力。其三,这种文化形成一定的体系,有相对完整的一个学术理论框架和一定数量的研究人群。其四,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或当今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过或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
地域文化是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形成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地域文化研究就是专门考察和分析某一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经济形态、政治状况、文化教育、社会习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透过区域文化研究成果,寻找出中国文化在地方上的表现特征,从而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审视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脉络。
多年来,我们积极参与了中国地方学联席会的各方面活动,多次参加了各地组织的国际性的和多地区的学术研讨会,对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纵观地方学和地域文化发展的情势,可以看到以下几种情况。其一,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依托,快速发展具有较高实力的地区有着开拓地方学和地域文化研究的先机。比如,北京学、温州学、鄂尔多斯学等都有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其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基础和潜力。比如,上都学和上都文化。锡林郭勒草原上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但是大元帝国的京城——上都在锡林郭勒,百年帝都成就了上都文化,这成为上都学和上都文化研究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三,有传统的文化氛围和一支有学术功底的文化人。比如,徽学、晋学等。这三个条件有一条都会有地方学和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起,达到的条件越多,学术研究的发展就会越快越好。一些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实力较强的地区如果缺乏历史文化的渊源,又没有特殊的筹划和关注,也难以有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起。深厚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传统是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基础,对地方学和地域文化的明智的认知与高度的重视是后发的条件。但愿我们的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更快地走出初始阶段,有条件的地方和个人都积极开启这项工作,有条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设立相关部门,使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和辉煌。
地方学建设的框架和我们的思考
地方学和地域文化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地古来已久的地方志,留下了多方面的大量地区地理和人文状况的文献。但一般都是某区某地一项或几项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居多,冠之以“学”的系统综合研究尚欠明确。起初大多关注某一地方或区域的学术思想沿革史。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地方学和地域文化的研究机构不断涌现,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提出的新要求。地域文化的挖掘,实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贡献,体现了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软实力的重大作用。许多地区的地方学研究虽然有着不同的渊源,起步也不尽一致。但早先的研究多属非系统的,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关研究表明,国外正式提出地方学的学科也只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对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的学术界定还在不断的探讨和完善之中。对相关概念我们愿意作以下的表述:
地方学是研究地区历史文化、人文活动、生态环境为对象的科际综合学问,是一个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地方学各个研究领域一般都应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视角,而地域文化研究应在地方学学科的思维框架和理论指导下进行,以增强其系统性、综合性和科学性。
地域文化表现为地域性的文化现象,是通过特定地域的人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创造的。地域文化是对特定地域空间内的生态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诸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学问。
地域文化是地方学建设的重要部分。地方学视野下的地域文化研究与一般的文化专题研究不同,它的显著特点是既关注当下地域文化的形态,也关注地域文化传统,重视地域文化性格和地域文化精神的研究。
我们认为地方学是一项研究特定地域总体属性的综合学问,通观这一地方的历史与文化的根脉,也关注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独具的特性和总体趋势。地域文化是地方学的经脉和血液,地方学的各项研究方块都本从地域文化的视觉角度来审视和探讨;而地域文化研究要在地方学总体框架下立论和探究,以使这项文化研究规范在地方学的范畴。这样把握和辨析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关联应该是清晰的,有益于地方学学科大厦在地域文化研究的色彩下搭建,也有益于地域文化研究凸显一个方域的特质和属性。二者相互制约和指引,以使这门学科更好地体现其独特性、鲜明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唯一性。
地域文化研究与地方学建设是近十年来社科人文领域一件突出的大事。有研究表明,十年以前几乎难以见到地方学与地域文化为专题的学术论著,近十年来这方面的课题不断见诸于学术报刊,数量和质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北京学文化学者张宝秀、包书月的统计,1979年至2011年10月以地方学为题目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章总共8篇,其中2003年以后的6篇。以地域文化为题发表的文章1979年至2003年总共有536篇,其中2003年前75篇,而2003年至2011年10月发表文章461篇,后八年发表文章数量是之前22年的6倍多。地方学与地域文化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
在国外,地方学被称为“地区学”,它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奠基者是美国学者马纳斯·查特杰,1963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的管理与地区学》一书。在该书中,地方学被认为是“研究人与物资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形态,以及适应物资环境的方式和能力的学科。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空间或地区,即从政治、社会化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地区的结构、职能和活动,并从中找出变化的规律,以不断地推动一个地区的社会化经济的发展。”“把地区(空间)作为一个固定的范围进行具体研究,以探索地区演变的过程,并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地区学兴起之后,国外的许多大学都设立了地区学专业和地区学研究所,并招收研究生。韩国首尔大学设立首尔学研究所。韩国的地方学研究成为研究各个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学问。
把地区作为特定的范畴进行综合研究,作为一个学术体系,探索地区特有的属性和衍变的过程,预测和推动地区的良性发展。地方学框架下的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地理风情都应该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切入,展示地区独特的属性和风采。国内外的地方学和地域文化研究,凸显了这门新兴学科的重大意义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地方对于一个更大的整体,它只是一部分,它的特殊性的奇异光彩,正是大整体辉煌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每个地区都在独自焕发着特有的活力,地方学和地域文化研究正为这种各具特点的发展提供文化的营养和历史的动力。所以,即使地方学有着诸多的研究领域,但无不显现了历史和文化的印记。毋庸置疑,北京学作为地方学首衢地位和首都学引人注目,鄂尔多斯学紧随鄂尔多斯现象和成吉思汗研究名声鹊起,上都文化学也伴随上都遗址获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张名气,中国地方学联席会作为跨地区的全国性地方学研究机构正成为地方学研究的一面旗帜。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北京学研究所作为中国地方学联席会的轮值方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建立在北京联合大学的北京学研究所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各地的高等学府把地方学做一个学科开展深入持久的研究,应该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建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带动了一个学科,建立在包头市的西口文化研究会也创立了西口文化学,都是有深远意义的尝试,值得认真总结和探讨,以求提升到学术框架的层面,并不断得到推广和发扬。
古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地方学建设和地域文化研究正走在拓展和扎根的征途,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学术框架体系正在构建和完善之中,正需要学术同仁们,齐心努力,以图再上一层楼!
参阅书目:张宝秀 包书月《对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北京学为例》;林少川 吴镇国《地方学研究新探索——以泉州学已经为例》;张有智 仝建平《地方学研究之我见》;潘杰《地方学的定位及其社会历史功能》等
2013、7、11
作者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