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镇城在近代是绥远地区三大城市之一,“虽亚于归绥,然亦可与绥西之包头等量齐观”“向与归、包并称。为本省三大城市”。(绥远通志稿语)丰镇——内蒙古丰镇市所在地。位于古长城脚下,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南部晋冀蒙三省交界处。与乌兰察布市的兴和县、凉城县、卓资县和察哈尔右翼前旗比邻,与山西省阳高县、左云县、大同市接壤。
一、历史沿革
丰镇,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区域之一,是整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活动地带。据庙子沟、大坝沟人类遗址考古发现,早在远古的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距今约有5500多年的历史。虞舜时期,天下分十二州,在北方设置并州,丰镇位在并州。夏禹时期,设九州,丰镇属冀州。商朝沿用夏禹设置。周朝又将冀州更改为并州,并州北部置代国,丰镇属代国管辖。春秋时期,楼烦占领丰镇。战国时期,丰镇属赵国管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丰镇东部和北部属代郡,西部属雁门郡。
西汉时期,丰镇东部属代郡的且如县、高柳县管辖,西部属雁门郡的疆阴县管辖。东汉时期,丰镇由高柳、疆阴、马城三县管辖。三国时期至两晋,鲜卑族占据丰镇。隋
唐 时 期 , 丰 镇 北 部 为 突 厥 族 管辖,南部为隋唐的云内县管辖。宋辽时期,丰镇南部属辽政权的西京道大同府。金灭辽后,改西京道为西京路,丰镇属西京路管辖。元朝时期,改西京路为大同路,置五县,丰镇西部属宣宁县。明朝时期,丰镇大部属北元政权管辖。
公元1636年皇太极建立大清国,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丰镇地区开始进入历史性的规模开发期。
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在新平路边外高庙子设立丰川卫,在德胜路边外衙门口设立镇宁所,卫、所隶属大同府大朔理事通判管辖;乾隆十五年(1750年),撤销丰川卫、镇宁所,改设丰镇厅,厅署设在镇宁所(丰镇衙门口),设理事通判一员;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丰镇厅改设满洲蒙古旗缺;光绪八年(1882年),丰镇厅设丰宁押荒局,勘办丰镇、宁远两厅垦务押荒,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光绪十年(1884年),丰镇厅改属归绥道,蒙民理事同知改为抚民同知。
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丰镇废厅改县,设知事一人,隶归绥道观察使管辖,为一等县;民国三年(1914年),丰镇县改属察哈尔特别行政区管理;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丰镇复归绥远省管辖,县知事始称县长。
二、丰镇由来
丰镇的前身——衙门口村,是明朝政府与北元政权结束近二百年军事征战,“隆庆和议”的产物。
元朝进入北元之后,明朝政权为谋求一统,北元政权为再入主中原,双方在近二百年内持续不断进行征战。在那时,丰镇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有较大影响的规模战争不计其数。明王朝为了防止北元政权的南犯,除了设置九个边镇外,而且加固和修缮东起鸭绿江畔,西达甘肃嘉峪关的绵亘万里的边墙,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交通的隔绝,给草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衣用全无,毡裘不奈夏热,段布难得”,贫苦牧民也往往“无从得食”,遂使一些部落陷入了“日无一食,岁无二衣”的困境。特别是缺乏铁器。为了得到铁,在南下侵掠时,“始掠布帛,继则取刃器取釜,今乃接战夺甲,得车焚轮”。特别突出的困难是炊煮无锅。所以,“每次攻城陷堡,先行掳掠,以得锅为奇货”。明王朝以长城为界,对北元地区实行严格的经济封锁,完全割断长城两边的种种联系,使北边饱受战争之苦,饱尝封24锁之苦。南边民中也深受边禁之害。更为严重的是明王朝筑边、封禁非但没有遏制住北元的南下,反而招致对内地更频繁更大规模的攻掠。
据史料记载,嘉靖二十年(1541年)8月,北元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派遣使者到明朝,请求开放边境互市贸易,但遭到拒绝。面对明朝的傲慢,北元骑兵侵入山西北部和西部“回应”,将所到之处洗劫一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7月,俺答汗又派遣使者到明朝,再次请求开放边境互市贸易,这次,不但请求被拒绝,而且将使者以叛国罪处决。俺答汗非常愤怒,亲帅三万大军侵入山西,击溃了明朝守卫部队,并将太原城郊劫掠和焚烧。俺答汗在历察二百多年明蒙战事的成败得失后,深感蒙古军骑“纵能入寇,得不偿失”,急切希望与明廷通贡互市,改善北元之地的生产生活条件。俺答汗几乎“无岁不求贡市”,并保证“令边民垦田塞中,夷众牧马塞外,永不相犯”,而明廷则屡屡以“帝不许”拒绝,还“磔杀求贡使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又帅十余万骑兵侵入大同,杀明朝大同总兵张达、副总兵林椿,攻克关南(雁门关以南),然后转战于北京城下,围城抢掠,酿成“庚戌之变”。
其后二十年,统一漠南蒙古各部的俺答汗,连年不断向大同、宣府及周边地区进行掠边之役,明廷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蒙古军队东西岁扰,我远近戒防,士马疲于奔命,财力匮于征输,非计之得也……贡议不阻,而边事可无患矣”。最终于隆庆五年(1571年),明廷同意俺答汗请封罢战、请求入贡、开马市互取所需等议和条件,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意为结拜兄弟亲王),在大同关外得胜口开设马市,允准以俺答汗为首的蒙古诸部每年一次入贡良马五百匹,由朝廷给予马价,另加赏赐。
“隆庆和议”的具体实施,开启明蒙互市的历史大幕。而设在得胜口的马市贸易,属于官市,是明廷仅对蒙古上层薄来厚往的封赏贸易,并非广泛意义上的明蒙互市。所以,北元上至可汗下至底层民众,强烈要求扩大互市,实现更为广泛的物质交流。鉴于稳定边关情势,明廷每月设一次马易盐米的月市(民市),又于万历六年(1578年)开放“多设在各边土墩堡旁,或在边地划定”先数日一次后不限时日的小市。交易品种也放宽到马匹并土产杂物与粮食、茶叶、布匹、铧犁、铁锅等生产、生活资料。
位于德胜堡九里外的丰镇晾马台一带,依山环水,便成为长城两边民众“择水草处立市”的物货交易处。相对于得胜口的官市,“衙门口”这个民间贸易的地名便应运而生。并随着明蒙和平互市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衙门口马市在明蒙经济交流中的作用日趋彰显,吸引着草原25深处及长城两边区域的民众广泛参与,成为大同关外极具影响力的物货贸易集散中心。由隆庆至万历、至泰昌、至天启而崇祯,一直到清代几百年久盛不衰。商业贸易流通的发展、兴盛,催生了当地新的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单一的畜牧业经济结构,农业种植经济迅速发展,手工业、餐饮、住宿、建筑等相关行业日益活跃。而“晾马台”这个古老的地名符号,却在岁月的渐进中悄然消失。据史料记载,在明朝末年,由于连年灾荒,加上战乱不断,内地人逃亡口外“种田生理”。衙门口村商贸兴盛,地域宽阔,水草丰腴,便成了内地逃难人的首选落脚地。人口便逐步积聚。到清雍正初年(1723年),清政府招民垦种,又有大批内地人涌入。人口的增加,垦务的兴起,1735年,清政府在天镇县新平路长城外的高庙子设立丰川卫,在大同县得胜路长城外的衙门口设立镇宁所进行管理。清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清政府为了便于管理,撤销丰川卫、镇宁所,在衙门口村设立丰镇厅。至此,衙门口名称被丰镇取代。丰镇正式得名。
三、丰镇古城
丰镇正式得名之前的衙门口村,已经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城镇了。丰镇厅设立的第三年(公元1753年),即清乾隆十五年,丰镇厅理事同知刘之馆率民修筑城垣。城墙周长757丈,东、西、南三面以土夯筑,高约丈余,宽约4尺。北面依北山走势以石砌墙,高约7尺,宽约4尺。在城的东、西、南三面各筑城门一座。之后,随着城内的商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猛增,丰镇在几十年内,城区进行了三次扩建,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城区周长已达十一华里,成为塞外的一个较大城市了。光绪三十四年,又重新修筑了城门,在旧有城门的基础上修筑了八座城门,即东西南各有一大门、一小门;还有西北门、西阁门。大南门为正门,石匾题“肇丰”二字。光绪十年(1884年),有大街16条,小街25条,巷子46条。民国四年(1915年)平绥铁路通车丰镇,丰镇火车站成为临时终点站。火车站周围又成为新的居民区。民国丰镇县政府在城西南处构筑了新的城门——中山门,丰镇人称“交通门”。丰镇面积为3.61平方公里。
(一)丰镇城人口的增加,城居的兴起,商贸的发展,是随着垦务的加剧而进行的。
清朝期间垦务分为三个阶段。从康熙四十九年至雍正十二年(公元1710年—1734年),清政府为了巩固边疆,开始移民实边。这是丰镇城土地开发初期。第二阶段是大规模开发。即从雍正十三年至光绪八年(公元1735年—1882年)。其中从乾隆四年到乾隆六十年,五十多年共垦地二万三千九百六十八顷三十亩。第三阶26段是光绪八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882年—1908年),设立丰宁押荒局,办理垦荒、勘丈、清赋等事宜。这个阶段共垦地一万零五百多顷。并对以前的垦地进行勘丈、清赋、颁发部照。所垦土地也以余荒、夹荒地为主。可以说,这个阶段除边远山地外均已开发。垦
务 的 发 展 、 大 片 土 地 被 开 垦 种植,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大批移民来丰镇认垦。到光绪十年(1861年)丰镇境内总户数21819户,总人口145830人,其中城区人口就达29970人。
(二)随着垦务的兴起,丰镇城垣的建成,大批山西忻州、崞县、定襄、蔚县、阳高、大同等地的云集于此,成为丰镇工商业的开拓者。而丰镇最早、最古老的商业字号是“万合隆”。早在丰镇得名前就开设了杂货店开始经营。所以丰镇民间说:先有万合隆,后有丰镇城。万合隆经营者是清一色的山西忻州人。他们的经营理念是针对不同层次的顾客经营商品。即所谓:上卖绸缎,下卖葱蒜。在丰镇几代经营者保持了近二百年的辉煌。直到日本侵略者占领丰镇后歇业解散。到清朝中期,丰镇城已成为商业贸易的重地。粮食、皮毛、牲畜、药材、布匹交易日益兴隆。钱、布、当、缸、油、碾、面等八大行业盛名塞外。据记载,到清末民初,各行各业手工业商户达八百多家,密布于街头巷尾,商号众多,市面繁荣。到民国四年九月(1915年9月),京绥铁路修至丰镇,更加促进了商贸的发展。丰镇可与京、津、张家口等地商人直接贸易,成为绥东地区粮食、皮毛、牲畜集散中心,人称“塞外旱码头”。清末民初,丰镇城的绒毛交易规模在绥远地区位居第三。丰镇绒毛收购,货源来自当地和后山地区的陶林、卓资、乌兰花、商都、后旗等地,经过加工的羊毛,大量销往天津,再转销国外。
民国年间,丰镇城内较大的粮店就有十几家,主要销售对象是津、京、唐内地商客。据《绥远通志稿》载:丰镇“输出外省者为数亦巨。计谷子年约三万余石,胡麻约万余石,菜籽一项,本地用途甚少,全数输出。小麦、豆类,平津粮商亦不时入境采买,每年输出亦多”。
此外,牲畜交易也是丰镇城商业的重要行业之一。马桥街牲畜交易市场不仅是绥东地区畜产品的集散地,还是绥东地区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绥东地区的凉城、陶林、兴和、集宁、卓资山等地的牲畜也都在这里出售。每年牲畜交易额在三十万银元以上。每年从事牲畜交易的“中间人”,称为“桥牙子”的就有三四百人。故此街名曰“马桥街”。
整个丰镇商业“物产销售出境者胡麻、菜籽、莜麦、骡马、猪羊,仰给四方者棉布、丝绸、茶叶、煤炭、食盐等。其它如钱庄贷金业、百货棉布业、饮食服27务业、杂货烟糖业、绒毛业、毛毡业、皮业、铁业、木业、翻砂业、银炉业、药材业、车马店等行业也都是风生水起”。到清末民初,丰镇有金字招牌的商号1400多家,密布于街头巷尾,市面十分繁荣。
丰镇商品贸易日益繁荣昌盛,成为塞外边陲货物集散中心,成为绥远地区与中原内地紧密相连的重要通道。在整个绥远地区经济发展中与归绥、包头三分天下,经济地位十分突出。然而,“七七”事变后,随着日寇的入侵,丰镇商业开始走向衰退。1937年9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丰镇城。日军进来的第一天就枪杀预顺源大布庄经理张补元,对老百姓特别是经商者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和不安。日寇占领丰镇八年,对工商户进行了极其野蛮的压榨和残酷的掠夺。通过“蒙疆银行”发行大量纸币,把镇内钱庄、贷金业全部挤垮;利用不正当手段,使当地当铺全部破产倒闭;实行经济封锁手段,对进出各种货物强制监管,八个城门仅开四个或三个,且由日伪军日夜盘查,对老百姓购买的商品抢劫没收,致使商号的营业日渐萧条。致使多半商号倒闭,幸存者也气息奄奄。日寇占领期间,丰镇基本上是商业无货源,手工业无原料,生活暗无天日。
(三)丰镇城区,自“隆庆和议”后开设马市和民间贸易逐渐成型,经过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等几次扩建,奠定了它的基本格局。每条街巷都是丰镇城兴起与发展的写照,记载着这座塞外古城的沧桑、历史印记和文化内涵,彰显着厚重的岁月留痕,表现着独特的文化现象。马桥街、复兴马店、羊圐圙是典型的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例如,复兴马店并不指车马大店,而是指进行马匹交易时,人们留宿的地方;“马桥”正是指城内交易牲畜的市场。而羊圐圙则是蒙汉结合的名称,羊是汉语,圐圙则是蒙古语,具有鲜明的蒙汉文化相融的特点。其著名的街巷是;
老 爷 庙 街 —— 清 乾 隆 七 年 ( 1 7 4 2年)镇宁所千总张祖述在饮马河西岸建龙王庙,第二年建关帝庙,之后建火神庙,组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建筑群。关帝庙即武庙,供奉的是关羽,民间称关羽“关老爷”,老爷庙街因此得名。关帝庙前是一广场,广场南端并三大戏台,可同时演出,互不影响。每年唱戏180多场,春夏秋都要演出。老爷庙街是最繁华的商贸中心,两厢店铺林立,人流涌动,集中了丰镇城较早的买卖字号。同时,这条街还是当时唯一的官道。进入厅署,必须通过厅署前高大的牌坊,而人们平时只能走牌坊大门两旁的旁门。
毛 店 巷 —— 位 于 当 时 丰 镇 城 西 北部,约占全城的三分之一,有街巷20多条。清末民初,丰镇绒毛业鼎盛时期,在绥远地区居第二、第三位。丰镇城绒毛收购都集中在城西北。毛店巷由此得名。
忻州巷——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忻州商人就到塞外经商。据民国二十四年一份统计,在丰镇城经商的忻州人达六千多人(不含家属),逐渐形成了忻州一条巷。忻州巷东西走向,西北面紧靠城隍庙街,东接老爷庙街,南邻金融一条街顺城街,居于商业闹市中心,虽长不足二百米,却有大小商号二十多家。主要从事布匹、杂货、粮食、皮毛等批发零售业务。全巷年获利较多,营业额高达数百万银元。充分反映了忻州人的聪明才智和精明的经商理念。
大西街——丰镇粮贸交易一条街。丰镇城逐步成为当时绥东地区的粮食集散中心。大批粮食在丰镇积存后,又不断地输入北京、天津、张家口、陕西、山西等地。全城年交易粮食多达三十八万多担。其中一半在大西街。
平安街——是北平至归绥铁路修至丰镇,丰镇火车站成为临时终点站之后形成的,并逐步取代了老爷庙街和顺城街繁华热闹的地位。
顺城街——顺城街是居民们依城墙修房盖屋自然形成的街巷,因此得名。《绥远通志稿》记载;“清光绪、宣统年间,丰镇的钱庄银号极盛,铺面多集中在顺城街”。至民国二十年间,仅在顺城街开设的独资和集股两种钱庄20余家,年营业额300万银元以上,基本上成了绥东的金融中心。此外,还有县立银行和源通等多家私人银行。各家银行的通汇地基本是归绥、集宁、包头、陕坝、北京、天津、兰州、西安、宁夏等地。顺城街除了它的金融地位外,还留下了革命的印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同盟会大同负责人在顺城街忻州巷开设了“书子房”即民间的通邮信件机构。实际上是革命党人在丰镇的秘密联络处。革命党人经常聚会于此,用送信之便,联络仁人志士,直到辛亥革命,小状元光复丰镇城。1948年,中共绥远省委省人民政府进驻丰镇城,中共绥远省委的办公地址就在顺城街原“蒙疆银行”
院内。
四、抗战时期的丰镇
(一)丰镇这块土地承载着古老文明的曙光,又穿越着近现代战斗的烽烟。早在辛亥革命期间,丰镇地区就爆发过许登弟聚众起义和“小状元”张占魁起义。“小状元”
张占魁率领起义军攻占了丰镇城,推翻了清王朝在丰镇的统治。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绥远地区和晋西北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1915年,平绥铁路修至丰镇,这里产生了近代第一批产业工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5年中共丰镇特别支部成立,由三人组成,隶属张家口地委。丰镇特别支部组建“西北互助社分社”,以掩护开展党的工作。1922年,中国共产党劳动组合书记29部委派何孟雄在平绥铁路开展工作。7月27日日,平绥铁路车务工人举行大罢工。丰镇分会接到罢工电报后,立即停开全部客货列车,罢工历时三天,取得了胜利。1925年5月1日,平绥铁路成立总工会。丰镇分工会随即也举行了成立大会,选出了分工会执行委员会,设立了俱乐部、文化补习班和工人纠察队。各站、段随后也陆续组织了工会和工会小组。广大工人紧紧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秘密开展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称为赤色工会,与国民党的御用“黄色工会”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二)“九一八” 事变后东三省沦陷,全国抗日的浪潮日益高涨,丰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毅然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1932年1月,丰镇籍的共产党员胡一新受党组织派遣,返回家乡开辟工作。经过一段艰苦的工作,于1933年初在丰镇县官屯堡乡十五坡村组建了大阳丰反帝大同盟(大同、阳高、丰镇三个地区)。这是丰镇最早的抗日组织。随着大阳丰反帝大同盟声势日益扩大,奉上级指示,改为雁北反帝大同盟中心委员会,胡一新担任中心委员会主任。该组织不仅联络了丰镇县的抗日志士,也联合了整个雁北地区的抗日力量,开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局面。1937年7月,在北京读书的丰镇籍共产党员刘耀宗(化名白奇)、吴士杰(化名吴秉全)返回丰镇,组织了抗日救援会,宣传抗日,募捐物资,支援抗日前线。同年8月,刘耀宗又回到家乡元山子沈家库连村,动员其父亲将家中护院用的枪支弹药献出,组织了有五、六十人的抗日游击队,进行抗日。1937年秋,日军集中十万兵力大举进攻华北,实施快速推进战略,大片国土成为沦陷区。丰镇军民拿起武器,与日寇决一死战,誓死保卫丰镇城。1937年9月16日,日军炮火轰击丰镇城,并有飞机配合骑兵全力攻城。丰镇守军和城中民众与日军激战一昼夜,次日午后沦陷。日寇占领丰镇城后,全城搜捕抗日将士,将被俘的78名官兵在牛王庙前残暴地杀害。县城防司令张成义,壮丁训练团代理连长马进兴为国殉难。
(三)1938年8月,八路军第120师奉命东渡黄河,进入晋察冀地区开始全面抗战。八路军雁北支队和宋时轮支队分别创建了马头山抗日根据地和丰东抗日根据地。两块根据地都是大青山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丰东抗日根据地在丰镇东山一带,马头山根据地位于丰镇西部地区。中国共产党在这两个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中共丰东工作委员会,大丰左工委、丰集县委、大丰凉左县委、丰凉县委、丰兴县委、丰兴联合政府及所属地方政权组织;同时建立了大丰左武工队、丰兴县游击队、丰凉骑兵大队、丰凉步兵大队及各政权机构所属的县大队和区小队等抗日武30装。这些抗日武装配合八路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与日寇进行了殊死斗争。马头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为打开抗日斗争新局面,主动出击,创造战机打击日寇。1941年初,丰凉骑兵大队长鲁平率一个小组化妆潜入丰镇城,活捉商会会长,逼其筹集近万元蒙疆纸币,几十打电池和部分药品。这次行动不仅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而且大大补充了游击队的给养,振奋了斗志。丰东山高沟深,重峦叠嶂,日伪在此建立伪政权,构筑碉堡,修建据点,重点防范。同时,丰东土匪多如牛毛。日寇收买土匪武装,将他们改变成自卫团,更加猖獗地残害百姓,破坏抗日,专与八路军、游击队作对。1939年初,警备六团派冀文广带领工作团进入东山发动群众,很快打开局面,建立起抗日游击根据地。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和战斗,镇压了罪大恶极的汉奸恶霸,基本上消灭了小股土匪,土匪自卫团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欺压百姓了。马头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和丰东抗日游击根据地胜利的打开了局面,且日益巩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越来越亲近八路军游击队。在人民群众的保护下,一次次总是化险为夷。1940年6月,中共丰兴县委、县政府和游击队在一个老乡家商讨建立两面政权的事,晚上就住在老乡家。夜里正准备休息,房东的哥哥跑来报信说官匪自卫团的骑兵一百多人进村了。冲出去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情况万分危急。房东老乡和敌人周旋,在匪徒休息后,把县委的三四个同志从暗洞送出院子,从小巷出了村,躲过了一劫。抗日游击根据地十分注重在抗战中团结各阶层的爱国力量,组织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丰镇东山一带包括长城一线,日伪军设有七个据点。镇川口据点五六十人,全是骑兵,武器装备好。在我党的工作下,民团团长吕道德、副团长张子英,坚决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将日寇的据点变成了抗日游击队的据点。八路军游击队的伤病员常常隐蔽在这个据点养伤,抗日游击队征集到的粮食、布匹、钱物大部分存放在这里。还配合八路军游击队剿匪,打击顽固势力。直到被日寇发现,施以酷刑,但他们坚贞不屈,直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抗日斗争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5年初,抗日形势发生根本变化。中共中央批准将中共塞北区工委改组成中共绥蒙区委员会。7月,绥蒙区政府、绥蒙军区成立。这是为迎接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作准备。晋绥解放区于1945年8月11日从南北两线同时反攻。各地游击队、武工队全力配合正规军作战。8月23日,丰镇日伪军投降,全县解放。侯作贵、许振湖带领隶属晋绥的中共丰凉县委、县政府和单振英、王梦樵率领的隶属晋察冀的中共丰兴31县委、县政府两套人马同时进入丰镇城,筹备组建中共丰镇县委、县政府,共同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五、三年拉锯战中的丰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3日,八路军晋绥部队和晋察冀部队从东西两路进入丰镇。两支人马进驻丰镇后立即奉命组成中共丰镇县委、县政府,并发出布告。8月26日,国民党傅作义部3000余人攻占丰镇。中共晋绥军区和晋察冀部队腹背受敌,众寡悬殊,奉命撤退驰援归绥。丰镇县委、政府随军撤出丰镇,重上马头山,开展游击战争。1945年10月14日,聂荣臻、罗瑞卿等率晋察冀部队消灭了驻守在隆盛庄的国民党一个团。19日、20日连续作战,21日攻占丰镇城。同时贺龙率部与凉城、卓资山的敌军作战后,在丰镇再次与聂荣臻部汇合。中共绥蒙区党委、区政府、绥蒙军分区司令部等领导机关同时进驻丰镇。1946年1月,国民党王英部队进犯丰镇城,并于当日占据。驻丰镇城党政机关撤出丰镇城。晋察冀纵队三旅击败王英部后,驻丰镇党政机关回驻丰镇城。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公开发动内战。9月,傅作义部倾巢东犯,向八路军控制的解放区大举进攻,集宁战役失利,丰镇随之失守。丰镇县委、县政府又撤回到马头山游击区,中共绥蒙区委、区政府撤到雁北地区。国民党傅作义部攻占丰镇后,随即任命了国民党政府丰镇县县长。城里成立了保安团,乡村各保甲也都成立自卫队。到处修碉堡,建据点。在土改中被分掉土地的地主、富农死灰复燃,组织了还乡团、黑杀队,对贫苦农民进行疯狂的反攻倒算,残害农会干部。国民党傅作义部的骑兵四师也烧杀抢掠,国民党的飞机在天上轰炸扫射,百姓四处逃难。1948年3月,晋察冀和晋绥野战军直逼丰镇城下,丰镇国民党守军新二旅弃城北逃。国民党丰镇县长率部下随军撤出丰镇。人民政府进城开仓放粮,分发物资,救济贫穷。但由于战事发展的需要,人民解放军在丰镇再次解放的第七天就北上了。党政机关又撤出了丰镇城。十多天后,国民党县政府、保安团和警察大队又返回丰镇城,大肆搜捕中共留守干部,逮捕为解放军服务过的群众,捉拿参与分粮的民众。1948年3月到6月,有100多名无辜的百姓被国民党丰镇县长魏纯美残杀。
六、中共绥蒙区委、区政府、军区机关在丰镇
1948年9月,丰镇县彻底解放,中共绥蒙区委、区人民政府领导机关立即由山西朔县与平鲁之间的卧杨村迁驻丰镇城。中共绥蒙区委、政府领导人高克林、杨植霖、奎壁等随即驻丰镇开展工作。
(一)1945年2月17日,中共中央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将中共塞北工委改为中共绥蒙区党委,同时任命高克林为中共绥蒙区党委书记。7月20日,根据晋绥分区的决定,塞北行政公署改为绥蒙区政府,乌兰夫(云泽)任绥蒙区政府主席,杨植霖任副主席,王铎为秘书长。1945年秋,党的“七大”后,乌兰夫主持内蒙古工作,杨植霖为绥蒙区政府主席。
1945年10月14日,丰镇解放。中共绥蒙区党政军机关随之进驻丰镇。1946年1月13日丰镇被傅作义王英部攻占,中共绥蒙区党政机关暂移至集宁。14日王英部被八路军击溃,退出丰镇城。18日军调处大同小组到达集宁,随后在丰镇召开停战会议,决定将丰镇和集宁划为八路军永久驻地,中共绥蒙区党政机关再次回驻丰镇城。此时中共绥蒙区下辖绥西、绥中、绥南三个地委和专员公署。地域辖归武、武固、陶林、集宁、龙胜、和林、凉城、兴和、托克托、丰镇等县市,人口达到80多万,驻地丰镇城镇人口超过6万。中共绥蒙区党委、区政府把丰镇当作解放全绥远的指挥中心,专门设置城防政治部和隆盛庄市。同时,把丰镇作为平绥铁路的一个城市区点,以开辟绥远新的解放区。在丰镇开办党校和干训班,选拔干部进行训练和培养,再派往绥西各地工作。中共绥蒙区党委、区政府在丰镇专门成立了丰镇市委和市政府开展城市工作试点,以此摸索城市工作经验,为接管全绥远做准备。1946年1月,丰镇城防政治部复称丰镇县委、县政府,丰镇城区仍设在丰镇市和隆盛庄市(区级)。2月7日,丰镇和绥远各解放区举行盛大的“二·
七”纪念大会。由此,绥蒙区在丰镇拉开了工人运动和城市工作的序幕。
1946年5月2日至8日,丰镇市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工人代表80多人,代表1800多工人,成立了丰镇市总工会。总工会下辖14个行业工会,37个基层工会。总工会为进行形势教育开办了工人夜校。学员来自基层工会的主任、执委、小组长及工人中的积极分子。之后,县妇联会、县农会、县商会相继成立。同时,丰镇城内文化教育工作也得到发展。
1946年7月1日,绥蒙省立中学正式开学,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绥远地区创立的第一所中学。这期间,延安和晋绥边区的许多著名剧社,如抗敌、火线、战斗、战声都留足丰镇;许多文化艺术工作者,如翟强、非垢、丁玲、朱丹、严寄洲、刘伍、杨戈、王焰、霍建等都在丰镇工作活动。丁玲在丰镇市举行的纪念“1· 29”运动会上做报告,推动了当地知识分子反内战、争和平的活动。绥蒙区人民政府把原国民党政府的民教馆改造修整为文化馆。晋绥野战军政治部派员协助开展工作,并且让随军商店捐钱,给文化馆充当活动经费。地方政府33也拿出钱来建起了报刊图书阅览室、游艺室和幼儿学习班。文化馆经常举办文化讲座、美术展览,创办大型黑板报。晋绥边区和晋察冀边区的新闻和文化部门纷纷给文化馆赠送书报刊物。一时间,文化馆成了绥蒙的文化中心。在中共绥蒙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丰镇市以铁路工人为骨干,带动各行各业工人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糠面斗争”。即清算包办铁路工人粮食采买供应的润记公司。当时,丰镇市从事手工业工人近两千人,自然行业29个,从业550户。丰镇火车站内工人近百名,管辖的火车站7个,铁路工人达1500多人。
清算反霸斗争中工人运动发展很快,有4297户获得了胜利果实。各行业纷纷成立工会,一个月之中达到37家,加入工会的工人700多人。作家丁玲、杨朔在丰镇时在《晋察冀日报》上多次发表文章称赞丰镇市工人运动的成果,特别介绍了铁路工人的“糠面斗争”。这场斗争不仅发动了丰镇市所有工人,并且影响了孤山、集宁、卓资山、旗下营等地的工人。这场斗争还锻炼培养了119名工人积极分子,后来都成为城市建设的领导干部。
(二)1949年6月14日,党中央指示,中共绥蒙区委改称中共绥远省委,绥蒙区人民政府改为绥远省人民政府。高克林任省委书记,苏谦益任副书记兼省委宣传部长,杨植霖任省人民政府主席,闫秀峰任副主席,李维中任秘书长,姚喆任绥远省军区司令员,武开章任省委组织部长,潘纪文任统战部长,王建功任省政府民政处长,靳存智任财政处长。晋绥分局书记兼三兵团政委李井泉在丰镇驻防。中共绥远省委设在城区顺城街原蒙疆银行院内,省人民政府在城隍庙后街北耶稣堂院内。绥远省立医院在丰镇五龙街丰盛粮店内。这是中共绥远省的第一家省立公营医院。此时期,丰镇市成为绥远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中共绥远省委、省政府领导机关为迎接绥远和平解放,在丰镇马桥街开办党校,在四城洼开办行政干部学校和财政干部学校。学员大部分是从华北党校带来的青年和北平来的要求革命的大学生,共约200人。中
共 绥 远 省 委 和 省 政 府 在 丰 镇 期间,开展了民主建设,收缴敌伪武器,镇压反革命,查封禁用品,登记户口,整顿学校,冬训民兵,培训干部等工作。在农村则发动农民开展土地改革和剿匪反霸。与此同时,陆续筹建了省妇联,省团委,中苏友好协会绥远省分会,省供销合作社,省人民银行,省工业处,省农业处等机构,开展了党政各项工作。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政府宣布和平起义。12月27日,中共绥远省委、省政府从丰镇迁往归绥(呼和浩特市)。
(作者系内蒙古研究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