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思潮争鸣 > 内容
关于固阳长城的几点新认识
来源:本站 作者:张海斌 日期:2024/12/19 浏览量:248次
字体:     




固阳县境内长城主要有三条,一条是横贯固阳县中部的秦始皇三十三年长城,即固阳秦长城;一条是汉外长城南线,从东南向西北穿越固阳县东北境;还有一条是明灯山一带的长城,属挡路塞。今天要和专家们探讨几个固阳秦长城和汉外长城南线的问题。


一、五原塞的防御重心——三分子城址

三分子城址,位于固阳县银号镇三分子自然村南500米城梁地方,处于色尔腾山一开阔的山谷中。南出沟谷2公里昆都仑河自东向西流过,出沟谷东为银号镇所在地,向东约6.5公里为碾坊城址,向北为艾布盖河上游。

《阴山山脉秦汉长城调查报告》曾提出:调查障城为长方形,东西140米,南北105米,距离长城0.3千米。我们结合卫星影像对三分子城址进行了实地核查,长城距离障城东北角345米,障城似为回字形,内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32米,南北71米,内城南部多被河水冲垮。内城东北角有一小城,南北35米、东西39米。外城与内城相套,东西240米,西墙南北残存159米,南段被河水冲垮。在外城的西、东、北。大约东西340米范围仍见陶片,并在外城西和北隐约可见墙体痕迹。内城和外城的门似在北面内城东墙方向316度。

1990年,我们调查发现了文字瓦当,之后又在2015年发现了“大泉五十”“五铢”钱币,“五”的印文瓦。“大泉五十”钱币的发现说明在西汉末、东汉初,这个城址仍在使用。城址内有大量的板瓦、筒瓦等出露,特别是内城,建筑材料比比皆是,说明城内建筑较多。发掘采集到的“千秋万岁”瓦当,现存固阳县文保中心。这种瓦当比较特别,十字当面每扇格内两个字,与通行的十字当面每个扇格内一个字不同。多字瓦当在蒙古国后杭爱省鄂勒济特苏木境内对哈日嘎尼都尔沃勒金城址有过出土,瓦当上书“天子单于与天毋极千万岁”的11个篆书文字,分三行自右向左读。

这个城址应该是五原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关城,是五原塞防御的核心。

从公元前51年至公元后83年,特别重要,尤其是历史上广有影响的呼韩邪单于和亲、南匈奴归附汉朝两件大事都发生在五原塞。

“塞”,其本义为阻隔,后引申作边界或险要处。现在我们理解的塞,一种是指一长段的综合防御体系,如光禄塞,也有至具体的一个险要地点,如鸡鹿塞。

张郁曾提出五原塞即碾坊城址,笔者在《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一书中也提出:稒阳塞大体指包头大青山、乌拉山一带的赵北长城,核心为昆都仑沟,固阳秦长城大体相当于五原塞,两道汉外长城是光禄塞。张文平提出五原塞是一个归属于五原郡的区域性的防御工事。

五原塞的核心应该是一个大的便捷的关隘,一定是在相对平坦的交通大道上,附近应该水草相对较好,城址规模相对较大,三分子城址符合这些特征,很有可能就是历史上五原塞的叩关之地,即在三分子城址。


二、关于固阳秦长城命名

固阳秦长城是在20世纪90年代罗哲文、李逸友考察固阳县色尔腾山上长城之后,于1996年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名称即为固阳秦长城。

固阳秦长城为蒙恬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新筑长城,唐晓峰、李逸友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个明确认识。李逸友曾说:“最先确定这段长城遗迹为秦始皇长城后经汉代修缮沿用的,是我在1971年秋季调查的结果”。但在叙述秦长城走向时,用了秦汉长城什么什么段这样的概念。《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将固阳秦长城写作“秦汉长城·固阳段”。由于这段长城在汉武帝时期重新修筑,汉罢外城后,这里又成为汉代防御的重点,所以学界多称为秦汉长城,并一直延续。如《内蒙古秦汉长城调查报告》称阳山秦汉长城。

笔者在《固阳秦长城》一书中,广义而言固阳秦长城就是包括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在北河之北新筑长城,如小佘太段长城,又称过固阳秦长城小佘太段。张文平在《内蒙古秦汉长城》一书中称秦始皇新筑长城。

统一的意见都认为固阳秦长城是蒙恬公元前214年新筑长城。一般而言,长城段落的命名多冠以始筑年代,沿用时代不加在命名里,如战国赵北长城、汉外长城等。严格意义上说秦汉长城的称呼不符合长城命名的规则,并且这段长城除了秦汉,北魏也有沿用,但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

固阳秦长城已打造为国家长城文化公园,成为中国早期长城的金字招牌,从文化旅游的角度出发,固阳及东西长城相邻县、旗秦代长城,可以用统一的固阳秦长城称呼。


三、秦长城的修筑与用工

1.秦代修长城史载明确

《史记·秦始皇本纪》:“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

《史记·匈奴列传》记:“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渡河,据阳山北假中。”

万里长城应该是阴山前的长城,固阳秦长城是在万里长城贯通后渡北河之后修筑的。亭障就是长城。亭,应该是亭燧,烽燧。《墨子》:“摆布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障,《史记·匈奴列传》《正义》引顾胤云:“山中小城。”《史记·白起列传》《索引》注曰:“堡城。”《汉书·张汤传》颜师古注:“障谓塞上要险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障蔽以扞冠也。”障就是要塞修筑的城,考古一般称障城。亭障可能是对蒙恬新筑长城的一种形象性描述,固阳秦长城沿线不到一公里一个,可谓密集。障城也相对较多。这种障城也包含了在南北线上相联系的城址。

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后书言可得到进一步证明。其文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司马迁明确写到看到了蒙恬所为秦筑的长城和亭障。

《史记·匈奴列传》:“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这个塞应该阴山前的塞和阴山北坡固阳秦长城这个塞。

2.修筑长城的工时

《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匈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同书《匈奴列传》记:“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渡河,据阳山北假中”。修筑长城的队伍,两条记载一个是三十万人,一个是十万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除了部队,还有一部分官吏罪犯。

汉代重新修缮秦长城,史载:又兴十余万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筑卫朔方,应该包括筑朔方城及相关县城、障塞,包括蒙恬秦时所修塞。这个十万人与匈奴列传所言十万人倒是吻合。

关于修长城到底用工多少,《魏书·高闾传》有详细介绍,“计六镇东西不过千里,若一夫一月之功,当三步之地,三百人三里,三千人三十里,三万人三百里,则千里之地,强弱相兼,计十万人一月必就,运粮一月不足为多。”北魏六尺为步,300步为1里。尺长0.32米,步长1.92米。三步之地1.92米乘以3等于5.76米。一里等于576米,千里等于576千米即1152里。1千多里长城十万人一月修完。

明代周经《重修大边碑记》对修筑明长城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于是积财用、调刍粟、具畚锸,会调兵校壮庶,凡六万人;而分帅以督之者一百五十四员”。“工兴于夏四月,讫于秋八月”,“其城之广一丈五尺,高一丈三尺。其延亘起西阳河,接偏头关,凡九百八十里,其增置斥堠也百,加筑堡砦也六百有七十,挑凿坑堑也百万,高深形势,如冈如川,而保障复故矣。”明朝一里合现在576米。九百八十里等于564480米即1128里。修筑长城长度大体定为1000里,六万人修五个月,大体十万人修三个月。这比北魏长城修筑时间涨了三倍。北魏长城当然较明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简陋一些。在固阳秦长城实地维修中,加开采石料、搬用等,一米约可合10个工,1000米需要1万个工。固阳秦长城总乌拉特中旗、前旗及固阳、武川、赛罕区,约450千米,约等于千里。大体一个半月也可修完,加上附属设施,有一月也足够修完。秦长城从史料看,主要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和三十四年修,有两年时间应该主体工程结束了。国防工程在于急快,以秦始皇之好大喜功,主体工程不可能好几年的拖延,后续完善的工程倒可以慢慢来。秦朝灭亡,不是其工程太多,而是其工程太紧。李逸友认为秦长城烽燧有的是汉代修的,张文平认为长城墙体好多是汉代修的。从亭障的称谓看,秦应该有烽燧障城,实际调查许多烽燧有汉代遗物。天盛成烽燧大烽火台旁有小烽火台,小的可能是秦的。《汉书·韩安国传》载道:“蒙恬为秦侵胡,辟地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说明汉代人认为蒙恬新的长城是以石块垒砌的,与固阳秦长城的实际情况是吻合的。固阳秦长城在秦代应该墙体、烽燧、障城都有修筑,但由于使用时间短,遗物留存少,加之汉代在卫青重新修缮秦长城后,长期使用,特别是罢光禄塞后,其成为北边主要边塞,使用维护在所难免,早期遗存更不好保留。汉代逐步使秦长城成为一道防护功能完备、系统健全的防线。


四、关于汉外长城南线

汉外长城南线,东南由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红山子乡土城子村进入固阳县境内,起自银号镇石兰哈达村东北部的沙河西岸,沿低缓的丘陵谷地西北行,经银号镇杨树公村南、怀朔镇东北部的牛粪沟村、西号村、灰吞合少村南、后二圈村南、南曹力干村南、东海卜子村南、周喜财村西南、后板申图村南和边墙壕村进入达茂旗。

长城墙体的分布与走向选择低缓的丘陵谷地作东南—西北向穿行。长城墙体主要为土筑。土筑墙体现呈低矮的土垅状,底宽在212米之间,顶宽15米,残高0.11.8米。夯筑土墙,夯层厚一般都在10厘米上下。

固阳境内调查发现,烽火台分布有7座。从东南到西北分别是:石兰哈达烽燧,位于银号镇石兰哈达村西北1.4千米的山丘顶部,北距石兰哈达长城墙体0.39千米;土城子烽燧,位于银号镇土城子村西北2.3千米的小山丘顶部,东北距土城子长城2段墙体0.5千米;灰吞合少烽燧,位于怀朔镇灰吞合少村东南1.3千米的山丘顶部,北距灰吞合少长城1段墙体0.39千米;南曹力干烽燧,位于怀朔镇南曹力干村东南1.4千米的山丘顶上,北距南曹力干长城1段墙体约0.2千米;东海卜子烽燧,位于怀朔镇东海卜子村西北2.2千米的小丘顶部,北距东海卜子长城5段墙体0.16千米;周喜财烽燧,位于怀朔镇周喜财村西南1.1千米的小山顶上、北距周喜财长城墙体0.24千米;边墙壕烽燧,位于怀朔镇边墙壕村西北2千米的山顶上,东北距边墙壕长城墙体0.55千米。烽燧多为土筑,仅灰吞合少为土石混筑。土筑烽燧多为圆形土丘状,直径在10米左右。灰吞合少土石混筑烽燧,为圆形土丘状,底部直径8.5米、顶部直径2米残高1.4米。烽燧外侧筑有围墙,平面呈不规则五边形,北、西、南墙分别长16.8米、19米、14.5米,东墙北段人工垒砌部分长5米,南段内折用自然岩石6.3米。烽燧现存的高度一般在11.5米。另在怀朔镇镇政府东9.5公里的瞭将台村南,有当地人称为瞭将台的地方,也发现一座烽燧,现已成敖包,石块垒砌,附近曾见到汉代陶片,应该是汉烽火台,后改为敖包。该烽火台距离汉长城约3公里。

固阳境内发现障城1座,为南曹力干障城。该障城位于怀朔镇南曹力干村正南稍偏东1千米处的沟谷内,北距南曹力干长城2段墙体0.03千米。城垣呈方形,边长130米。障城墙体为黄土夯筑,夯土层厚度811厘米。现北墙和南墙保存相对完好,东墙、西墙痕迹尚存。现存墙体底宽9.6米、顶宽3米、残高最高1米。南墙中部设门,门宽约8米,方向为215°。障城四角尚可见角台残迹,平面略呈方形,边长约10米。障城四面环山,城内辟为耕地,南曹力干河自西北在城西南转为东流,西南侧、东侧各有一条乡间土路穿过。障城内遗物极少,发现有瓷片等。

固阳汉长城属于汉外长城的南线,另有一条与之并行的线路,从武川县二份子一带开始向西北而行,经百灵庙、明安镇,乌拉特中旗、后旗入蒙古。这条长城沿线包头境内发现苏木图等三处障城,也有烽燧如图亥烽燧,且都有汉代遗物发现,苏木图障城有较多的绳纹陶片。《汉书·武帝纪》载: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西北至庐朐,游击将军韩说将兵屯之,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秋,匈奴入定襄、云中,杀略数千人,行坏光禄诸亭障”。此条记载很可能指的汉外长城北线,这条长城当年曾遭匈奴的破坏。《汉书·匈奴传》载“其明年(公元前78年),匈奴三千余骑入五原,略杀数千人,后数万骑南旁塞猎,行攻塞外亭障,略取吏民去。是时,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希复犯塞。”此处的“塞外亭障”应指汉外长城南线,即固阳县东北的汉长城,这条长城烽燧、障城密集,“烽火候望精明”符合其设置特点。

汉外长城南线发现陶片很少,在曹力干障城发现有瓷片,达茂旗境内超饶格图障城也发现黑釉瓷片,1999年配合公路建设,对边墙壕一带汉长城进行清理发掘,发现有汉代陶罐及黑釉瓷片。这条汉长城在西夏时期沿用。

以上为多年研究形成的几个观点,与广大学者、专家共同探讨。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