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统一战线的思维观念自古有之。通过和亲方式化干戈为玉帛,解决民族矛盾是古代统一战线的重大举措,昭君出塞应该说是一个范例。我们今天研究昭君文化,也可从统一战线的思维出发,挖掘其深刻的“和”的思想,为构建和谐内蒙古服务。
一、挖掘昭君文化的“和平”思维,凝聚发展的力量
两千多年来,建设一个天下为家、温馨和睦、各得其所的小康社会,一直是古圣先贤们追求的治国理想,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太平盛世。昭君出塞反映了人民群众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寄托了普通百姓企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的社会理想以及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小康社会”的朴素向往,在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维护和巩固祖国的统一以及边疆的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后世树立了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楷模。此后也有不少开明的帝王效仿“和亲”手段,化解民族隔阂,促进经济繁荣。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实现小康,建设和谐社会,始终是一个梦想。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确立,使这一梦想成为可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内蒙古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区以来,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多种原因与先进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19个边境旗市、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发展水平又明显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一些群众的生活还处于贫困状态。因此,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经济,统一战线要把发展作为履行职责的第一要务,积极开展工作。发展需要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昭君文化的“和平”、“和顺”、“和美”的理想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统一战线在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过程中,要把这种理念结合进来,积极探索昭君文化中体现的各民族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关系,认真研究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围绕如何把国家的帮助、发达地区的支援同自身的努力结合起来,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等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为自治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献计出力。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发掘昭君文化的爱国情操、和平理念、奉献精神,总结内蒙古企业界以这位昔日“和平使者”塑造企业文化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这一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的审美价值,教育价值、使用价值,不断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的比重,使之成为树立企业形象、打造名牌、构建企业文化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推进企业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发挥统一战线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对我区昭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深层次的开发,使之成为内蒙古“走出去”战略的一个“形象大使”和对外交流的名片,将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文明的内蒙古展示给世界,加强与海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为促进我区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运用昭君文化体现的“和合”理念,凝聚团结的力量
昭君文化倡导的是以融合为主流的文化,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与统一战线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理论有着同源的关系。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阶段,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格局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积累和增多。在这样的形势下,运用昭君文化蕴含的“和合”理念,妥善协调和处理各党派、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努力促进社会各方面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共谋发展,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大团结、大联合,形成家和、国和、民族和、天下和、天地人和的局面。
统一战线要在共同基础和目标下,求发展之大同,存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小异,把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为构建和谐内蒙古消除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不断地扩大统一战线的范围,挖掘统战资源的潜力,在团结的广度、深度、力度上做文章。结合内蒙古实际,将昭君文化融入统战文化,并借助这一抓手和载体,以“和合”扩大包容、整合资源、壮大力量,增强活力,收到很好的效益。要以“和合”的理念丰富和发展党派合作文化,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扩大组织的包容性,增进目标的一致性,体现代表的广泛性,坚持监督的相互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的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以“和合”的精神协调和处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加强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中代表人物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和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联系与沟通,使他们在社会共同利益基础上达成共识,把他们的政治诉求纳入有序的表达渠道,并通过他们影响整个社会阶层或群体,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到党的周围;要以“和合”的方式积极引导宗教文化,正确处理宗教群体、宗教组织与政府,宗教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宗教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坚持宗教信仰自由,又防止放任自流;既坚持独立办教、自办自养,又允许合理沟通和交流;既要加深与国外宗教群体或组织之间了解和友谊,又要帮助宗教界学会在交往中抵制渗透和维护稳定;既保留和发展其“与人为善、扶危济困、尊敬长者、爱好和平”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一致的内容,又摒弃其腐朽与糟粕的东西,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总之,以“和合”促进“和谐”,使内蒙古各族各界各阶层人士广泛团结起来,共同为建设和谐内蒙古贡献力量。
三、继承昭君文化的“和亲”遗产,凝聚稳定的力量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昭君文化的中心内容是民族团结友好。她体现的民族友好的精神,生动反映了中华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历史渊源,体现了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符合民族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包含着现代民族平等的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必然会对民族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大力弘扬昭君文化体现的民族团结友好精神,正确处理好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以及各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我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此,当前我们要认真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与昭君文化体现的中华一体观的优秀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克服“民族优越感”、“民族至上主义”等陈旧观念,引导民族自我意识与多民族社会整体意识的趋同与协调,使民族意识的增强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动力。二要弘扬昭君文化包含的民族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精神,充分理解和尊重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实现和谐相处,共同进步。三是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民族问题、增进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四是大力挖掘、整理、开发、保护包括昭君文化在内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推动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五要以昭君文化为载体,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伟大精神,倡导“以邻为友、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准则,从文化的深层次的角度,反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渗透、破坏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四、弘扬昭君文化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凝聚爱国的力量
民族凝聚力是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的民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心理,对民族的凝聚起着重要的作用。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特别是传统的优秀文化是维系、推进民族心理认同之根。昭君文化作为草原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蕴含着现代文明赖以传承的优秀文化遗产、精神资源和思想源泉,对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统一战线弘扬昭君文化,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理性地审视昭君文化中“以和为贵”、“以亲为荣”的理念和民族间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历史,增强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铸造“中华多元统一体”的共同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激发海内外中华儿女热爱祖国、建设边疆的责任感,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引导功能,通过自我教育和对同盟者的引导,使广大统一战线成员自觉地将民族、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结合,以振兴民族、报效祖国为己任,自觉维护祖国利益,服从祖国需要,为构建和谐内蒙古提供动力支撑。要把弘扬以昭君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联系海外华侨,台、港、澳同胞的一个重要载体,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密切与他们的联系,增进经济文化交流,通过富有特色和凝聚力的文化吸引海外人事,弥补内蒙古海外统战资源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要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的关系,加强统战部门与宣传、文化部门的联系,建立沟通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强有统一战线文化内涵的理论研究和各种文艺创作,让现代化内容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让民族文化再现时代精神,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系内蒙古政协副主席,敕勒川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