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来旺同志在二人台艺术高层研讨会上的讲话
今天的研讨会,首先由文化厅的领导对二人台艺术成就做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有17位二人台艺术家和爱好者发表了意见,比较系统地进行了一次二人台理论、知识的交流和研讨,很受启发。正如大家所说,“这个二人台太好了”。好在它的艺术生命力、魅力和感染力很强,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及晋、陕、冀、宁有那么多的平民百姓都喜爱它,但目前仍未像二人转一样走向全国,很遗憾。我早有一个想法,开一次会深入研讨一下,一是把这门艺术梳理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打造成精品;二是推动一下,引起党政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三是像二人转一样,把这门艺术推向全国,进而推向世界。二人台艺术具有唯一性,凡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今天是从敕勒川文化研究会的角度参加这个会议的,借此机会,想从一个看戏的角度对二人台艺术讲些自己的看法,供参考。
一、关于二人台的发祥地
2010年的10月,我倡导成立了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当时包头市西口文化研究会、呼和浩特市云中文化研究会、内蒙古茶之路研究会以及内蒙古二人台学会以团体会员加入了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大家都知道有一首北魏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歌产生在公元400年左右,当时生活在阴山脚下的敕勒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唱出这首歌来。后被宋代的郭茂倩收入他的乐府民歌,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年前,有人从美国回来,说美国的少儿读物里都有这首歌。敕勒川在哪里呢?敕勒川文化研究会认为,敕勒川就在“阴山下”。阴山西起狼山,经乌拉山、大青山、蛮汉山、大马群山,然后插入燕山山脉,东西长1 200公里,南北宽50到100公里。这座山的显著特点是南边陡峭、北边平缓,像一堵风墙挡住了北来的风,因此,出现了山前山后两种地貌、两种气候。山前的无霜期可以达到160天,而山后只能达到110天,在山前这片平原上,南有黄河、北有阴山,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宜农、宜牧、宜林。我们研究会划定的敕勒川范围,包括呼和浩特全境、包头市的全境、巴彦淖尔市中东部、乌兰察布市的西部、鄂尔多斯市的黄河两岸。这片地方既是草原和中原的结合部,又是蒙古民族和汉族聚居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古往今来有许多文化形态值得我们研究,昭君文化产生在这里;鲜卑文化产生在这里;明代的阿勒坦汗引进农耕、引进小手工业,大量兴建“板升”,后建了归化城,推进了敕勒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的聚集;走西口,使蒙汉两族人民走到了一起;特别是近代以乌兰夫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家,跟着共产党打江山闹革命,使蒙古族人民的鲜血和共产党的鲜血流到了一起。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又是民族融合最典型的地区。 说到二人台,必定说到走西口,说到西口必然要说到长城。长城是战争的产物,它阻隔了南北人民的交往。但有了长城,各自为界,互不侵犯,两端相安,也是一种 “和”。长城从东向西大概有上千个口子,其中最大的有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和杀虎口,如果说张家口是东口的话,杀虎口就是西口。走西口就是过长城,出口外,来到阴山之下。凭着汉族的真诚、蒙古族的宽容,在敕勒川地区演绎出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这个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二人台。艺术家们把二人台分为东路和西路,东路是过张家口,西路是过杀虎口,还有过黄河渡口,这些关口在明朝时封闭很严,要过长城走口外得办“护照”,就像现在出国一样。到清朝顺治年间仍把得很严,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后,巡幸归化城,他亲眼看到阴山下黄河边这块水草丰美的土地,可以借地养民,于是有了移民政策。我们知道,近代中国的移民潮有三次,一是闯关东,二是下南洋,三是走西口。闯关东是山东人闯过山海关到了东北,下南洋是漂洋过海到了东南亚,而走西口则是从晋、陕、冀走到内蒙古地区。 山西有两位二人台专家,一口咬定说二人台产生于河曲。内蒙古的老艺人刘银威也一口咬定,说二人台产生于萨拉齐。我认为二人台酝酿在晋陕冀,而形成在内蒙古西部,敕勒川地区是二人台的发祥地。因此,二人台艺术是敕勒川文化研究会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关于二人台的定位的问题
二人台不管是东路,还是西路,其文化特点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表现在:它是一种融合性文化,它是把山西、陕西、河北地区的民歌、秧歌、道情、社火等文艺形式和内蒙古的民歌和漫瀚调糅合起来,逐渐形成的一种地方小戏。听几个老艺人讲,“西口”这个地方当时人烟稀少,二人台起初叫“打坐腔”,四件乐器——胡琴、扬琴、枚、四块瓦,一拉一吹一敲打,两个人现编现唱,以现实生产生活为题材,以爱情为主题。唱着唱着,感觉不解渴,便站了起来,边唱边跳,一个手中拿一块手绢扮女的,叫“抹粉”的,一个手中拿个霸王鞭,叫“滚边”的,由“打坐腔”演变为“打玩意儿”。由于围观者越来越多,大家看着不方便,于是就搭个台子,演员台上演,观众在下面看,于是就叫成了“二人台”。随着剧情的发展由两人变成了三人、四人、更多的人,但仍然叫做“二人台”。此为二人台的共性。个性是由于地区的不同,水土、风俗的不同,形成地域性的风韵特色。有一则《晏子使楚》的故事,说齐国的宰相晏婴到了楚国,宴席间,楚王把一个人绑上大堂,晏子问是什么人,楚王说是齐国的小偷,企图侮辱一下晏子。晏子说:“我听说橘子生于南国为橘,生于北国则为枳,虽然枝叶相近,但味道不同,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一样的缘故。我齐国小民在齐国不偷,而到楚国则偷,是你们楚国的水土有问题。”由这个故事引申,我们可以说,植物因水土变味,文化也会因水土变味。艺术的东西,从原来的地方到另一个地区,都要和当地的风情结合。比如佛教,传到中国叫大乘佛教,传到泰国叫小乘佛教,基本特点和文化特质有了变化。我到鄂尔多斯,听鄂尔多斯长调,明显感觉把陕西的信天游融进去了。《走西口》小戏的后台“亮调”,特别像蒙古长调,这一声长调太美了,胡松华唱的《赞歌》,如果没有前面的那一段“啊”的长调,就缺了味道。这些都是艺术糅合相融后产生的效果。 关于二人台定位的问题,首先,应肯定二人台是蕴育在晋、陕、冀,而形成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一个“戏”,尽管它有民歌、曲艺的特色,也有歌舞的形式,但已在上述特色的基础上,有了相对固定的表演艺术形式,虽然“小”,也应该叫“戏”,而且是我区唯一称得上的戏剧品牌。一般来说,一个地区只有一个戏曲品牌,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也是如此,如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山西晋剧、河北梆子、山东吕剧、陕西秦腔,一个地方就是一个品牌剧种。我想内蒙古也要集中打造一个剧种。第二,二人台在全国来说是唯一的,晋、蒙、陕、冀的同类艺术形式统称二人台,有的戏与二人台相近,但不叫二人台。因此,在戏剧界具有唯一性。第三,二人台是蒙古族与汉族两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中国这么大,各个地区创立的艺术品牌,大多是一个民族创造的,由两个民族共同打造一个品牌的典例很少。二人台艺术体现了民族和谐相融,对民族团结和谐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第四,二人台是雅俗共赏的民间文化艺术,植根于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诗经》中有“风”、“ 雅”、“ 颂”,共有305首,保留最多的是“风”,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深受百姓喜爱,生命力才强。所以,打造二人台艺术品牌是很有意义的。
三、关于二人台的发展问题
我很赞成大家的观点,对于二人台这门艺术,第一是保护,保护就要把二人台的全部内容保存保留,存放到博物馆。第二是继承,要把优良的东西继承、发扬光大。第三是借鉴,我们说这是好东西,但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别的剧种、剧目好的方面我们要学习。比如说京剧,确实是国粹,唱词是经得起推敲的。二人台的唱词就不太精练,多为民间艺人相传下来的语言,有的句子前后颠倒,叙事不严密。二人台发展也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第四是发展。怎么才能发展呢,我讲四点意见: 第一 总结二人台的优点。二人台现在已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默特右旗被命名为“二人台艺术之乡”,二人台艺术家武利平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这些表明二人台已进入国家艺术总盘子中。目前,二人台已覆盖了内蒙古西部地区40多个旗县区、1 000多万人,占内蒙古人口总数的40%左右。总结二人台的优点,首先,它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品牌。有人说二人台是一朵野花,“野花偏艳目,村酒醉人多”。这朵野花,很有味道,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唱词不是从哪里抄来的,是人民群众创作的,又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这一点专业作家、诗人也是很难做到。其次是牌子曲好。苗幼卿老师刚才的发言非常精彩,他对牌子曲研究得深刻,二人台牌子曲第一部分是古典曲,第二部分是蒙古民歌,第三部分是汉族民歌,第四部分融入了宗教的一部分乐曲,既有高雅成分,又有通俗成分,雅俗共赏。我喜欢听牌子曲,平日选择《梁祝》《二泉映月》、广东音乐和二人台牌子曲。相比之下最好听的是二人台牌子曲,由于我们生在这个地方,对二人台牌子曲情有独钟。再次是二人台短小精悍,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符合时代特点。领导讲长话,群众不想听,演戏也一样,一演几个小时的戏太拖沓,现代需要快节奏。二人台的短小精悍是一大优点,值得肯定。 第二,找找二人台的短处。我觉得二人台艺术精雕细琢还不够,对着歌词听碟,发现有的歌词很不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加工整理。比如说《珍珠倒卷帘》,曲子很好听,但内容杂,没有主题;《水刮西包头》、《跳粉墙》、《偷红鞋》等,歌词的语序不太顺,前后颠倒,缺乏逻辑性,有些唱词和情节不沾边,唱词不精练,经不起推敲。曲调问题,也应进一步完善。关于二人台的发展方向艺术家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就是约定俗成,向戏剧靠。另一种是希望保持二人台的灵活性,我认为还是向戏剧靠拢,才能打造成品牌,太随意了成不了戏。比如信天游,只能是歌,一曲《割莜麦》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这个歌不管音节,想多长就多长,很有味道,也很美,但它只能是歌。如果是戏剧,就有个约定俗成。比如晋剧、越剧、豫剧、秦腔等,都有一定的形式、一定的板式。如何继续完善推向戏剧,需要深入研究、探讨。关于牌子曲,刚才我说了好的一面,但也有欠缺的地方,慢板很好,流水板很好,捏字板就有点问题了。细听那些碟,到捏字板,扬琴、胡琴、枚不在一个音节上。听广东音乐,从始至终是清清利利的。听二人台牌子曲的人都有同感,慢板、流水板,使人陶醉,到后面的就有点裹麻混线。关于演唱和伴奏的问题,伴奏是为演唱服务的,有个主次问题,大部分戏剧演员演唱时伴奏音压得很低,而我们的二人台唱得越快,乐器越响,丝弦越高,加上捏字板本身太快,吐词不清,乐器声压倒演唱声,听众很难听清楚,这个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表演的语言、动作应讲文明,不可为了取乐,讲低俗的话,要讲究风趣幽默,与时俱进。 第三 ,要研究二人台的市场、戏场问题。二人台如果没有这两个场,束之高阁,那么这门艺术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过去二人台从“打坐腔”阶段、“打玩意儿”阶段到登上小戏台阶段,基本上观众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深受他们喜欢。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台面对的是“70后”、“80后”、“90后”,面对的是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城镇的人口越来越多,戏是给现代人演的,怎么能让他们喜欢、怎么能让他们看懂,这是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过去的年代,一个地区很少有别的文化艺术,只有二人台,想听就这个,不想听也就这个。现在的文化品牌很多,他在挑选,如果不适应他们的口味,就无人看、无人听。我们客观分析,说二人台在晋、蒙、陕、冀有90多旗县1 500多万人的覆盖面,但里边听二人台的占有了多少?这是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特别是我们现在唱的大部分还是传统戏,“打不完的金钱卖不完的菜,天天探病走口外”,唱来唱去还是那些。没有新戏,怎么能适应时代? 第四 ,二人台的与时俱进问题。要想把二人台推向全国,我认为需分四步走。第一步,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即敕勒川地区唱红;第二步,在晋、陕、冀地区唱响;第三步,走进京城挂号;第四步,走向全国去。当我们走向全国之际,也就是走向世界之时,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点。 首先是语言问题。有人说二人转在全国打响了,而二人台不能打响的主要问题是语言问题,我不赞同这个观点。但凡地方戏,秦腔、晋剧、黄梅戏、越剧都是方言,京剧也不是普通话,郭达是个小品演员,他说的是陕西话,和我们差别不大,全国人民都能听懂。现在全国各地的商场都喜欢鄂尔多斯话,因此,语言问题影响二人台走出去这个理讲不通。现在的多媒体影视字幕都可以解决语言不通的障碍。当然,二人台的语言需要把过分土气得话改得通俗一些。我注意到全国“青歌赛”,其中有一个我区的二人台节目《害娃娃》,“害娃娃”本意为妇女怀孕的妊娠反映,纯属内蒙古西部的方言,连内蒙古东部区的人也听不懂,把它改为“十月怀胎”不就通俗了。还有个别的太土的话,如圐圙圙、圪洼洼等,改几个字别人就能听懂。有一些唱词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解释。如《挂红灯》中“正板儿伊板儿正板儿正,红花儿伊花儿红”,包头市委书记莫建成、市长呼尔查都问我是什么意思,我说有两种解释,一是没意思,二是有意思。没意思就是它属于虚词,相当于文言文里的“之、乎、者、也、矣、焉、哉”,相当于蒙古民歌的“啊哈呼”,汉族民歌的“呼儿嗨”。《十送红军》中有个“介子个下了山”,“介子个”没有实际意思,但只有加上这些词才有民歌味道。另一种是有意思,“正板儿”是正板的儿化韵,正而八经、严肃正经的意思,“红火儿”是红火的儿化韵,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活跃活泼的意思,连在一起可以理解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其次是精华和糟粕的问题。二人台共有100多个小戏,多数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体现了民族团结相融的文化主旋律,但也有一些粗俗、品位不高的糟粕之作,如《听房》、《吃醋》、《爬楼》、《十八摸》等,还有那些道白中的骂人话,要把这些淘汰掉。 第三,二人台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剧本的创作。由于利益导向,很多人不愿去干这个活。没有新戏创作,二人台艺术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赵本山之所以能在全国打响,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一个非常坚强的创作班子,使他的戏与时代同步。二人台如果没有新作,就不能与时俱进,就谈不上发展。创作问题,要有一些具体的做法。首先要求内容健康,要通俗,忌庸俗,不低俗;二是要短小精悍,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体现特色;三是反映现实生活,力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之作;四是要适应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群体,力求广泛性。
四、二人台品牌打造问题
二人台品牌的打造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首先是党政领导的重视,要认识到二人台是宣传、教育群众的舞台,是一个弘扬主旋律的途径,是寓教于乐、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内蒙古一个乌兰牧骑,一个二人台,最大的优势是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真正能起到以文教人、以文娱人、以文化人和教化群众的作用。文化部门一定要把二人台作为一项重要的抓手和品牌。内蒙古众多的艺术中,有两个品牌最能打响,一个是蒙古歌舞,一个是二人台。建议文化厅要高度重视二人台的发展,重视就要倾斜,多给予二人台一些支持。其次是民间的二人台文化团体,要加强理论研究、重视剧本创作、曲牌创作研究。第三是社会各界的支持,这门艺术没有社会各界的支持是不行的,要整合唱戏的、看戏的,理论研究的、艺术创研的,政界、人民团体、企业界并社会各方的力量,共同努力把二人台打造成精品。第四是要研究文化市场、文化产业问题。2011年,党中央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文化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核心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统领,弘扬主旋律,把握住文化的发展方向。二是搞好文化事业的发展,使现有的文化团体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三是明确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什么是文化事业,什么是文化产业?我理解,以国家投入为主,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叫做事业;其他的,都属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第一属性是经济,第二属性是文化。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搞文化就是发展文化事业,不包括文化产业。有人担心搞文化产业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其实不然,只要宏观调控好,把住文化主旋律,走产业化之路是完全可以的。我到安徽考察,一吃过晚饭,当地接待处就接我们到茶座去,一边喝茶一边看黄梅戏;到浙江,饭后,去茶座看越剧;上次去了山西,也去茶座观看“黄河情”晚会,其中三分之一是二人台节目,这些茶座,特别高雅,把当地的文化品牌打出来了,而且都是一种有偿的产业化服务。我曾给呼和浩特市领导建议,我们敕勒川地区应该主打敕勒川文化品牌,二人台是一个地区性名牌,辽宁沈阳主打二人转品牌,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到了我们这个地区,把自己的东西放弃而宣扬别人的东西,恐怕自己的地区优势就凸显不出来。
五、二人台艺术的人才问题
人才的培养有几种渠道:第一,官方培养人才;第二,民间培养人才;第三,官方民间结合培养人才;第四,通过市场规律的方式来聚集人才。这几年官办的艺术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民间的武利平艺术学校、“旺旺”艺校是突出的典型。搞文化一多半是奉献,一少半是赚钱,想赚大钱去搞房地产了。民间文化团体需要官方给予鼓励、引导、资助,这样就有了信心。官方经费有限,但官方可以表扬一下、倡导一下、奖励一下,就把民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官方对民间文化艺术引导支持不力,也是二人台发展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几年,《星光大道》在毕福剑主持下,聚集了一批文化艺术人才,把那些从山沟里走出来的人才引向艺术舞台,这种方式很好。“出处不如聚处多”,《星光大道》成为聚集文艺人才之所,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内蒙古要办好《西口风》栏目,利用这个舞台聚集选拔培养一批二人台艺术人才。
我建议,会议后做几件事情: (一)发个倡议书,把会议形成的共识,提出的意见、建议写进去,作为与会同志的共识提出,以引起相关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共同努力把这个品牌推向全国去(附《内蒙古二人台艺术高层研讨会倡议书》见本书198页)。 (二)办好两个班,一个是二人台剧本创作班,一个是民间艺人培训班。要把二人台推向全国,创作是第一位的,没有剧本是演不出好戏的。现在我区二人台的剧团及人数是可观,主要问题是没有好剧本,翻来覆去演过去的传统戏。我们要鼓励更多的人去从事创作工作,设立一个创作奖,发动企业家们也捐点款,以激发创作积极性。现在二人台演员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有的初中毕业就踏上了这条艺术之路,他(她)们的二人台理论、知识比较欠缺,师傅让他(她)怎么唱就怎么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除了办各类不同的艺术学校以外,自治区、各盟市可分层次分类型办一些二人台民间艺人培训班,通过培训使二人台演艺从业人员互相交流,提高艺术水准。 (三)搞一个论文专辑,把这次的理论成果整理成册。把发言的论文收集起来,把主要的观点进行整理,作为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成册,这样对今后二人台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这个会开过以后,还可分别地召开一些小型研讨会,比如针对牌子曲问题、传统戏歌词整理问题、推进二人台的措施和方法问题等的研讨会。如果在一两年内,把这几件事情做到,至少能把二人台的发展向前推进一步,逐渐实现四步跨越,即从我们这里唱红,再在晋陕冀宁唱响,第三步走进北京,然后走向全国。 只要我们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奋斗,我们的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