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启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可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加速内蒙古文化大区建设的进程。
第一,内蒙古人文荟萃,人杰地灵,从这片土地上走出了不少英雄豪杰。从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走出的北魏拓跋珪,从包头固阳走出的北齐高欢皇帝,从呼和浩特武川县走出的北周宇文皇帝、隋朝杨坚皇帝、唐朝李渊皇帝,从呼伦贝尔大草原走出的成吉思汗,都是内蒙古的骄傲。还有三位女性,一是匈奴呼和邪单于夫人王昭君,二是蒙古可汗达延汗夫人满都海斯琴,三是阿拉坦汗夫人三娘子,这些都是很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资源,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时代开始,生息在这片热土上的先民们就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就,一批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的典型文化符号——龙文化、凤文化、玉器文化、青铜器文化相继在这里诞生,拉开了中华文明序幕,迎来了东亚文明的曙光。内蒙古作为全国的文物大省之一,目前境内共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近3万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3处,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00余处。其中,既有反映远古人类活动的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扎赉诺尔文化等遗址,还有体现古代人类精神世界的岩画3万余幅,历代长城2万余公里,历代古城遗址数百处。
第三,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内蒙古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南北文化和东西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融交汇的区域,文化的复合型特点十分显著。内蒙古既拥有独特的草原文化,也拥有与中原文化交融后形成的新型文化(如漫瀚调)、与雪域文化融汇后产生的文化(如蒙古佛教),既有传统文化,又有现代城市工业文化。在内蒙古这块热土上,匈奴、东胡、鲜卑、乌桓、突厥、回纥、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众多民族各自留下了他们的文化印记。这些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多样性、互补性、相融性。
第四,内蒙古是草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孕育了中华文明。特殊的自然环境、特殊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类型的独特性,产生于马背的草原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种特色文化,具有典型地域特征、民族风格的居住、餐饮、服饰、艺术表现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宗教的、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成为极具传承价值和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胡汉和亲产生了昭君文化;北魏几度迁徙入主中原,产生了民族融合文化;契丹民族创造的辽文化;蒙古民族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帝国,而且横跨欧亚,沟通中西文化,并将中华文化传向世界;清朝产生了满蒙联姻文化。这些文化都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五,内蒙古特定的历史,特定的地理单元,造就了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造就了内蒙古文化资源的鲜明特色,表现在文学、艺术、音乐、歌曲、舞蹈、体育等方面。近年来,一大批依托草原文化的文化产品、企业商品,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电视剧《成吉思汗》、《静静的艾敏河》在全国热播,歌曲《吉祥三宝》、《蒙古人》在大江南北传唱,长篇小说《狼图腾》热销,伊利、蒙牛、小肥羊、鄂尔多斯羊绒衫……一批企业崛起,无伴奏合唱团享誉海内外。在新近中宣部组织的“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歌曲《吉祥三宝》、《天边》,电影《季风中的马》、《生死牛玉儒》,电视剧《成吉思汗》又获奖励。这说明草原文化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在市场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第六,内蒙古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景观、绿色净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源。藏传寺庙多是内蒙古一个特色。清王朝制定了“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政策,因此广建寺庙,最多时全区1200寺,10余万喇嘛。“殿宇雄壮,比拟佛国”,我想与泰国差不多。现在比较完整的喇嘛教的寺庙有五当召、大召、席勒图召、美岱召、贝子庙等。寺庙的特点在于,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一是历史见证;二是保存了文化;三是儒释道相容,传播了文化;四是一个庙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传说也是文化,对于旅游业非常重要。杭州的知名度不是因为“湖”,而是因为有白蛇传的故事。长廊不长,孤岛不孤,断桥不断,雷锋塔倒了,但白娘子与许仙故事编成了戏剧,搬上了银幕,广为流传,使国人为此而游西湖者愈来愈多。我区的大召寺有马踏玉泉,康熙为佛的故事。特别是他们提出“我佛再大,朝廷为上”的主张,这种对教义进步性的阐释,对于几大宗教的信徒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自然、人文资源,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如果不能用文化的主线统一起来,就不会发挥整体作用,就不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大的作为。为此,需要我们不断挖掘、整理、开发、保护,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努力进行文化创新,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