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照东:华夷异类,还是华夷一家? |
|
来源:本站 作者:潘照东 日期:2011/1/20 浏览量:7018次 |
|
字体: |
|
——评“华夷异类”、“尊华攘夷”的封建正统历史观 冯八飞、谢奕秋、赵林等诸位先生,之所以得出“五胡乱华”、元朝取代宋朝、清朝取代明朝是“亡国”,游牧民族南下、入主中原是“入侵”,将北方草原民族等同于俄、日帝国主义的结论,关键在于其立论的基础是“华夷异类”、“尊华攘夷”的封建正统历史观。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封建正统历史观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视中原民族——汉族、中原文化——汉文化为正统,将周边各族及其文化视为异类,归纳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为“四夷”、“四夷文化”;“四夷”是野蛮人,“四夷文化”是不开化的、野蛮的、落后的文化。 因此,封建正统观对“四夷”往往冠之以歧视的、侮辱性的称呼。例如,对北方游牧部落称为狄、獯育、玁狁、獴古,对南方山林部落、山林民族称为獠、猺 、獞,等等,都加了“犬”旁,对西北游牧民族犬戎干脆直呼为“犬”;对柔然称为“蠕蠕 ”,意为其族“不似人,而类虫”;对南方山林部落、山林民族称为“蛮”,从“虫”旁,也是同样的意思。 封建正统观是根深蒂固的,至今仍有相当的影响。一些学术著作、论文中,不时可以看到相似的观点(冯八飞、谢奕秋、赵林诸位先生的观点是其代表);在文艺作品中(特别是电影、电视剧),也常常看到将游牧民族描绘为野蛮、贪婪、残暴的内容。 应当指出,这些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极为有害的。因此,有加以澄清的必要。 首先,中华文明的形成,即是草原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合。 我在《中华文化大系比较研究——草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贡献》一书中,曾专门论述了这一历史及其观点(详见第2章《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三大主源(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其发展水平曾经居于中华文明发展的领先水平。标志中华文明形成的典型特征龙文化、风文化、玉文化、城邦文化,均在这一地区首先形成,然后越过燕山向南延伸,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因此,著名考古学家、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曾指出,在史前时代,红山文化区的“社会发展曾居于领先地位”(《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第132页,三联书店,1999年)。 其次,草原民族大都认为与中原民族同系同族,这是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 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形成了我国北方的草原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年代,在这些地区生活的游牧民族,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念都与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北方草原民族大都以炎黄子孙自命,认为与中原民族——汉族同祖同宗,而并不是“异国”、“异类”。 黄帝是中华民族一致认同的“人文初祖”,中华民族以“炎黄子孙”而自奉。考诸史籍,不仅华夏——汉族的信仰是这样,许多草原民族也是这样。据史书记载,匈奴人“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史记·匈奴列传第五十》)。北狄是黄帝之子始均所生(《山海经》),而东胡是北狄之别名,自然也列入黄帝后人之列。拓跋鲜卑则自认是黄帝少子昌意“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前赵),即因汉高祖刘邦曾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其子孙“冒姓刘氏”,遂定所建立的政权曰“汉”,意在继承汉王朝的正统地位。刘渊宣称“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刘备)崎岖于一世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上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刘渊以延续汉统为号召,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表明自己虽非汉室嫡统,但因系“汉氏之甥”,加上其先祖与汉帝“约为兄弟”,秉“兄亡弟绍”之古义,其所建立的王朝地位可与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相等(《晋书·刘元海载纪》)。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则“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晋书·赫连勃勃载纪》)。 氐人苻洪建立的前秦政权,自称“有扈氏之苗裔”(《晋书·苻洪载纪》)。羌人姚苌建立的大秦政权,亦认为“其先有 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晋书·姚苌载纪》)。 鲜卑人慕容氏先后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政权,则自认“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晋书·慕容廆载纪》)。鲜卑人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政权,奉其远祖为黄帝(《晋书·秃发乌孤载纪》)。拓跋鲜卑猗 卢建立的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拓跋珪建立的北魏,亦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并将拓跋氏的姓氏渊源归之于“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因以为氏”(《魏书·太祖纪》),等等。元昊认为先世渊源于鲜卑拓跋部,自称“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宋史·夏国传上》)。元昊立国以“大夏”为国号,正是强调了先祖为黄帝少子昌意,“受封北土,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因此,自己为夏朝之后,故以“大夏”为国号。因其地处西北,故人们习惯于称其“西夏”。 考诸史籍,草原民族祖黄帝、宗炎帝,说明他们在政治理念上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并不是与炎黄子孙相互对立、互不相容而排攘于华夏之外的“夷狄之属”,而是与华夏同祖同根、“华夷一家”。这些史书的记载,其中都传达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草原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甚至自认为是正宗的黄帝传人。这一方面反映了华夏文明的向心力、凝聚力,另一方面也说明草原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第三,华夷之间的血缘交融、文化交流是汉族形成、发展,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复兴的重要因素。 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极为特殊的一个民族。根据人种学的研究,全世界一般都是一个人种有多个民族,唯有汉族是一个民族两个人种,即长江以北为蒙古人种为主,长江以南为马来人种为主。这说明,汉族的血缘来源,长江以北融合了相当多的“北狄”、“西戎”民族血统,长江以南则融合了相当多的“南蛮”民族血统。河北、山东、两淮地区,商、周之际仍为东夷、淮夷之地。春秋时的“文圣”鲁国人孔子、孟子,“武圣”齐国人孙子,皆为东夷的后人。夷、狄之属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具有突厥血统,他的儿子名“颇离”,突厥语意为“狼”;女儿名“明月奴”,突厥语意为“月亮姑娘”。李白通突厥语,“醉草嚇蛮书”。其诗风雄奇豪迈、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明快,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完全没有儒家文化的束缚,具有草原民族的性格特征。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为鲜卑后裔,其诗风文字朴素、通俗易懂,具有北朝乐府诗歌的特点。 金、元之际,拓跋鲜卑后裔元好同、契丹人耶律楚材关注民生多艰,感时触事,以诗咏史,有杜甫之风。元代蒙古人萨都喇,其诗、词成就冠绝一代,尤以词作更佳,其胸怀气度,卓尔不群,情意真挚,用典贴切,格律严谨,意气沉雄,即在两宋,也为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有清一代,满族诗人纳兰性德的诗词题材丰富,言志抒情,文采风流,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评价,“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隶籍旗人曹雪芹著《红楼梦》,蒙古人后裔蒲松龄著《聊斋志异》,蒙古族文学家尹湛纳希著《一层楼》、《泣江亭》,均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自古以来,出身于各个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群星璀璨,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因此,中华民族不仅有汉族,还有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中华文明也不是仅仅由汉族创造的,而是由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因此,自古以来,虽然在各个民族之间有矛盾、有冲突、有战争,但是统一、交融是主流。 因此,不是“华夷异类”,而是“华夷一家”。这是中国历经分裂复归于统一,至今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若连这一点都不认同,怎么能够对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历史得出正确的认识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