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随笔杂谈 > 内容
烟花三月看扬州
来源:本站 作者:伏来旺 日期:2013/6/7 浏览量:6429次
字体:     

 

  2010年“五·一”节前夕,中央统战部召集全国各省区市统战部长在上海开会并组织参观上海世界博览会,会后,我邀几位同志赴江苏扬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

  正值阳春三月赴扬州,自然想到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写的是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于武汉的黄鹤楼送诗友孟浩然去广陵的情景。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孤帆渐渐远去,以诗抒发恋恋不舍之情。诗中的“广陵”即扬州。“烟花三月”说的是三月的扬州柳絮飘飘,如花似烟,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下扬州”说的是顺江而下,行的是长江水路,而我们此番是从上海出发,顺着京杭大运河北上,走旱路,可谓烟花三月上扬州。

  这条京杭大运河最早是从扬州开挖的。它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朝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长河。运河全长1794公里,流经北京、通州、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南、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湖州、杭州18个城市,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为古老的运河之一。

  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算起,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隋唐时期隋炀帝倾全国之力,打通了运河,对唐宋的经济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到元代,运河由原来的“人”字形取为南北直线,沟通五条江河,成为全国的重要水上交通运输线,重要物资大多经此运送。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都是经运河乘船而行的。此次北上扬州也曾做过水路行舟的打算,据说水路行程时间较长,行者甚少,还是选择了公路,毕竟公路有“高速”。

  扬州春秋时称邗,属吴国。秦、汉时称广陵。汉武帝时全国设13剌史部,扬州为一剌史部,范围包括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离城等地。后汉三国时期属吴国,隋开皇九年改吴为扬州。唐代在扬州设39个郡府、196县。宋代扬州属淮南路。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扬州大都督府,后改为扬州路总管府。明太祖洪武元年设扬州府,领3州7县。清末,扬州府领高邮州、泰州、江都、甘尔、仪征、兴化、宝应、东台,俗称“扬八属”。新中国建立之后,扬州建制多次变迁,由历史上的“大扬州”变成现在的“小扬州”。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自古就有华夏、神州、赤县、九州等名称。

  “九州”之称来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是大禹把中华大地划分成冀州、青州、豫州、徐州、梁州、雍州、兖州、荆州、扬州等九州。

  扬州包括九江、庐江等2郡14县,属魏地,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7郡146县属吴地,相当于今江苏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数省之地。由此看来,古代扬州地域宽广,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河和长江流域大片土地,当时的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均属扬州之地。

上海起程

  4月27日,我们从上海东郊宾馆出发,在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周珉同志的引领下,驶入奔赴扬州的高速路。

  上海与扬州比资历,应该说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到清朝乾隆年间,世界上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10个,中国占了6个,包括北京、南京、苏州、杭州、广州、扬州。上海起步晚,进步快,后来居上,现有2000多万人口,属中国第一大城市,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在世界也名列前茅。

  简考上海的沿革,春秋初属吴国东境,春秋末属越,战国时属楚国,唐代中叶始置华亭县。宋末置上海镇。1292年,元朝设上海县,被视为上海市历史的起点。明朝时,上海逐渐兴盛,1553年,为抵倭寇筑上海城,清朝沿袭明制,归属江南省松江府,设江海关。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中英南京条约》,在1843年将上海开辟为中国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英国、美国和法国陆续在上海设立了居留地。1854年成立了自治机构工部局,演变成独立于清朝地方政府行政与司法管辖权之外的租界。此后,在上海形成了2个租界地,即以英美为主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而华界亦被租界分割为互不相连的两块。租界的存在使上海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未被战火波及,客观上也使上海有了经济发展的机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后,军阀当道,政府瘫痪,社会呈现出一片无序混乱的状态,而上海的租界却尤如国中之国,独享一份特别的和平,借此在经济、人口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发展。从1912年至1936年是上海租界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1927年,中华民国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区设上海特别市,归属中华民国行政院直辖。1930年7月,改称上海市。

  20世纪初,在上海陆续发生了一系列影响到中国命运的政治事件。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1922年7月和1925年1月,又分别召开中共二大和四大。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引发了全国性的反英运动。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闸北发生了“四·一二”事件,国民革命军第26军对工人纠察队强行缴械,造成大规模流血事件,国共两党分裂。1931年6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向忠发在上海被国民政府抓捕,随即叛变,仍未逃脱被杀的厄运。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英美宣战,后日军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军占领。1943年初美英与重庆国民政府签订了新的条约,放弃了在华租界,这标志着长达一个世纪历史的租界在法理上不复存在。1945年上海光复,到1949年5月,上海由国民政府接管统治。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现在的上海,可谓“东方明珠”,举世瞩目。

  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1.5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2540多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38元,农村居民纯收入12324元,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全国领先。

  世界博览会是展示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盛会。自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首届博览会以来,已有159年的世博史,其间大部分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举办,仅美国就举办过14次,其次有法国、日本等国家,都通过举办世博会彰显其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82年,中国首次参加世博会。1993年,国际展览局接纳中国为第46个成员国。1999年,中国宣布申办世博会。2002年12月3日,经国际展览会投票表决,中国上海取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为办好这次世博会,上海做了7年的准备,并投入180多亿的资金进行软硬件建设,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展示61年新中国的发展和32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本次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倡导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谐意义重大。

  4月26日晨,我们参加了世博会开幕前的最后一场预展。大巴穿越市中心的座座高架路,来到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区段,但见黄浦江两岸,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内,群楼辉映,旺气升腾。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世博会的会徽和吉祥物。会徽以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世博会的吉祥物取名“海宝”,寓意为“四海之宝”。

  它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特色。“人”字互相支撑的结构也揭示了美好生活要靠你、我、他共创的理念。以蓝色为基色,充满包容性、想象力,象征充满发展希望和潜力的中国。海宝向上卷起的头发,象翻卷的海浪,点明了吉祥物出生地的区域特征和生命来源;卡通化的脸部表情友好而充满自信;大大的圆眼睛,对未来城市充满期待;圆润的身体,可爱俏皮,展示着和谐生活的美好感受;翘起拇指的拳头,是对全世界朋友的赞许和欢迎;稳固站立的大脚,成为热情张开双臂的有力支撑,预示中国有能力、有决心办好世博会。世博会通过展示、活动、论坛等形式,进行文明对话,共同探讨城市发展之路,展望人类未来,从而使上海世博会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大舞台。

  在世博园区内,沿着黄浦两岸进行布局,划分为A、B、C、D、E五个功能片区,主要布置有城市馆、城市生命馆、城市地球馆、城市足迹馆、企业馆、城市未来馆及七大洲各国的展馆,展示了世界242个国家和地区的风貌,气势恢弘,造型各异,工艺精湛。当我们从中国展馆走出后,倍觉骄傲和自豪,随作诗一首,以寄情怀。

  上海观世博

  细雨濛濛洒沪郊,
  赤橙黄绿浦江桥;
  万国展馆风情异,
  博览园区格调高;
  同唱和谐绿色曲,
  齐歌城市主题谣;
  环球注目中华会,
  上海今朝分外娇。

苏州留步

  黑色奥迪车在沪苏高速行驶1小时,便进入苏州市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景象映入眼帘,“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字眼跳入脑海。改革开放以来曾三次到过苏州,今日重游又有新变化。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有4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514年建城,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丝绸之都”、“丝绸之府”、“园林之城”。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有“东方威尼斯”、“东方水都”、“东方水城”之称。

  现在的苏州分为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跃居全国前列。在这里我们先后参观了规划280平方公里的洋苏州的工业园区,老苏州区的博物馆、拙政园、姑苏城外寒山寺及吴江的同里古镇。深深感到“老苏州”的古朴典雅,“新苏州”的大气磅礴,“洋苏州”的洋气十足。特别是对一寺一镇留下了深刻印象。

  寒山寺在姑苏城外,紧靠着京杭大运河,河上有两座桥,一名江桥,一名枫桥,连着枫桥一侧的是一个城门,城门上书“铁玲关”,左右两侧一幅楹联“雄关通浒墅,古寺对寒山”。寺院内楼阁上陈一大钟,古时都在夜半子时敲钟,现在改为一日两次,晨起四时,夜睡九时。为什么敲钟呢?方丈解释说:“钟声解愁”。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朝贞观初年,据说有两位僧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德,二人为师兄弟,先后在寺中任住持,后来拾德和尚东渡日本建“拾德寺”,苏州的寺院便改为“寒山寺”。安史乱起,诗人张继避居吴地,因夜宿江枫桥下渔舟之内,听得寒山寺里钟声之音,作《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成后,天下传诵,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节度使孙承祐重建七层佛塔。元末,寒山寺及其佛塔毁于战火,明初洪武年间,僧人昌崇又重建寒山寺。

  寒山寺名扬天下,与张继的诗有很大关系。《枫桥夜泊》诗的核心是钟声,古往今来多少人奔走于利禄之途而执迷不悟,霜天静夜,一声钟响击醒冥顽,顿时彻悟。由儒入禅是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知识分子共同的心路历程。张继第一次在文人诗中用“钟”沟通了儒释之道,从此寒山寺的钟声便不同于普通的钟声了。人们不只把寒山寺看成是一座佛寺,还把它看成是一座诗寺、一座文化之寺,一座交融着儒释两种文化心理、透射着时代盛衰的兴亡之寺。寒山寺在张继之后,博得了无数诗人士大夫的青睐,诗韵悠悠,书卷飘香,成为这座千年古寺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受其碑文诗句的感染,我也在此驻足,写下一首七言律诗《姑苏寒山寺》。

  佛门千载向西方,
  面对江枫水运长。
  宝塔晨风传旧事,
  雄关夜雨话沧桑。
  禅楼幽静钟声远,
  浒墅雅雍翰墨香。
  游遍九州名胜地,
  姑苏城里看禅堂。

  离开寒山寺,我们驱车来到苏州吴江市同里古镇,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以“小桥、流水、人家”之特色蜚声海内外。

  古镇四周由同里湖、南星湖、叶泽湖、九里湖、庞山湖等五个湖泊环抱,处处是水,家家临河, 是地道的水乡。15条大小河流将全镇纵横分割为7个岛屿,54座形态各异的桥梁将其串联连缀。镇上有句顺口溜:“水乡同里五湖抱,东西南北处处桥。”在这54座桥梁中大多数为古石桥。

  江南名园——退思园西边不远处就有三座小石桥,名为: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这三桥分别跨两河三街,彼此环顾,相映成趣。站在河岸上环顾三桥,水似明镜,桥如卧虹,绿树掩映,人家枕河。三桥是当地人心目中的吉祥之物,以前凡居民嫁娶,必在鼓乐声中抬着花轿过此三桥。当地老年人过66岁生日,也要在吃过寿面后,来走这三桥,以图吉祥长寿。

  三桥上都镌有对联,太平桥上为:“永济太平南北路,落成嘉庆廿三年”。吉利桥上有两副对联,南向为:“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向为“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梁峙映双虹”。长庆桥上对联为:“共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

  现在的同里古镇,有退思园、崇本堂、罗星洲、珍珠塔、松石园、陈去病故居等20处园景,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特别是退思园,被评为国家五A级景区。整个古镇清丽古朴,水田肥沃,物丰富庶,被誉为“东方小威尼斯”、“明清建筑群”、“天然摄影棚”。不少电影、电视剧来此拍摄外场景,是宾客到苏州的必游之地。
无锡小憩

  在同里镇午餐后,仅用1个小时就来到无锡,无锡是原国家副主席、著名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的故里,距上海128公里,距南京183公里。全市总面积为4787.61平方公里,市区1659平方公里,位于太湖北端。

  于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建县,元朝升无锡为州。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称无锡县,属江苏省苏常道。1953年重建江苏省时,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无锡、宜兴、江阴3县。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9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5.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10元。汽车沿着市区外行进,首先看到的是太湖的外湖——五里湖,又叫蠡湖。当年范蠡与西施泛舟湖上,现在成为当地市民休闲消暑之地。从这里越过一个分水工程,就看到太湖的鼋头渚。

  渚,为三面环水,一面通向陆地的地貌称为渚。走进鼋头渚,看到郭沫若的笔迹:“太湖佳绝处,毕尽在鼋头”。站在鼋头观太湖,耳边传来“太湖美”的小调:“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哎咳唷,太湖美呀太湖美……”

  远望山下湖边,一块巨石雕刻“包孕吴越”四个大字,十分醒目。这是画龙点睛之笔,形象地概括了太湖的意境。一阵轻风掠过,我即兴作了一首小诗。

  太湖鼋头渚

  鼋头渚上风佛面,
  太湖岸边浪涌潮。
  包孕山川千古秀,
  润滋大地万年娇。
  震泽鼋背铭戎禹,
  航塔明灯励舜尧。
  天赐江南一湾水,
  佳人才子乐陶陶。

  当晚我们入住无锡宾馆,次日去观灵山大佛。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南面太湖,背倚灵山,左挽青龙(山),右牵白虎(山),地灵形胜,风水佳绝,为难得一见之佛国宝地。据说此佛是按照赵朴初先生提出的神州“五方五佛”的理念而建的。此前已有南方香港的天坛大佛、西方四川的乐山大佛、北方山西的云冈大佛、中原洛阳的龙门大佛,增一个东方无锡的灵山大佛,便形成“五方五佛”的格局。

  大佛通高88米,其中佛体高79米,莲花底座9米,共有莲花瓣88个,头部有发髻298个,每个发髻中装有避雷针。灵山大佛比四川乐山大佛高17米,铸铜用700吨。能抵御14级台风和8级地震的侵袭。大佛笔挺站立,双手施祝福之势,端庄慈祥,双目垂视,广视众生,不论游客靠近或走远,似乎都在大佛眼神的关切之中。

  登上大佛座顶向下俯视,整个灵山大佛景区的地形如一张太师椅,“前有照,后有靠,青龙、白虎两边抱”,“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有一种灵气。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归来,路经此地,感觉这里的山峰像西方的灵鹫山,就赐名小灵山,从此香火代传。

  在灵山大佛前面左侧新建有一座梵宫,总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内部各建筑空间互相贯通,由门厅、廊厅、塔厅、圣坛、三传会议厅、千人宴会厅等组成。各厅摆放的东阳木雕精雕细琢、手工壁画栩栩如生、琉璃巨制光灿夺目、浮雕壁画精致典雅、扬州漆器技艺精湛、油画组图恢宏大气、古雅精丽的景泰蓝须弥灯、景德镇青花瓶更使人惊叹不已,众多的文化遗产、艺术瑰宝、珍品遍布灵山梵宫的各个区域,将儒释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具有会议和演出等多功能的梵宫圣坛,可以举行2000人的大型国际会议。在这里我们观看了一台以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心灵智慧为主旨的大型情境演出《吉祥颂》,构思新颖,场景壮观,演绎了释迦牟尼成佛的经历,颂扬了善良与吉祥,给人们以教化与启迪。

  在大佛前面的广场内建有九龙灌浴,通过情景塑造,神话般地描述了佛祖出生时的故事:幼年的佛祖隐身在高空的莲花之中,随着动听的乐曲,莲花慢慢展开,小佛祖真身现出,下面有九条巨龙,吐出水柱,为其沐浴净身。展现出“九龙灌浴,花开见佛”的绚丽景象。佛祖环视四方之后,花瓣缓缓合上,恢复原状,每日上午十时表演一次,创意新奇,技艺精湛,十分壮观,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灵山大佛的建造是现代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相融的佳作,更多地突出了中华历史、文化、艺术和构建和谐的理念,观后为之赞叹,随赋五言诗一首。

  江南塑大佛,
  太湖有奇观;
  眼前湖如镜,
  背后靠灵山;
  右侧白虎卧,
  左端青龙盘;
  佛高八十八,
  站立莲花坛;
  慈眉望四海,
  善目向人环;
  摸手增福气,
  抱脚保平安;
  九龙喷圣水,
  幼祖沐浴欢;
  梵宫吉祥颂,
  心静胸怀宽;
  雨夜换袈裟,
  王储变僧禅;
  四恩总思报,
  善论天下传。


扬州烟花

  在灵山吃罢午饭,我们直奔扬州而来。一路湖光叠影,满目青翠,处处是景,令人目不暇接。穿过江泽民题书的“润江大桥”,汽车开进扬州市区。

  扬州市现辖广陵、维扬、邗江三个城区和宝应、高邮、江都、仪征等县市。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人口约460万。其中,城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人口约130万。扬州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

  市区分老城区与新城区, 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是国内历史风貌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之一。有500多处历史建筑群、500多条传统街巷,及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48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16个。从东向西观赏老城,可以说“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唐代的石塔,宋代的老井,元朝的两棵银杏树,明朝的文昌阁,清朝的翠园,还有御码头、瘦西湖、个园、何园、吴道台宅第、大明寺、汉陵,还有双东街上的江泽民同志故居。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欧阳修、苏东坡等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等都曾在扬州为官、游历,留下了大量吟咏扬州的名篇佳作。扬州学派、扬州八怪书画、扬州戏曲、评话、雕版印刷、漆器、玉器等,体现了扬州的古代文化与艺术。历史上扬州曾是东南地区最大的都会和对外开放的四大港口之一。盛唐时在扬州的外国商人达1万多人。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在此留下足迹。韩国的崔致远、阿拉伯的普哈丁、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等都在扬州留下行迹。此外,扬州还是著名的淮扬菜之乡,素有“食在扬州”的美誉。

  进入新世纪,扬州市围绕建设“幸福扬州”的宏伟目标,大力推进“创新扬州”建设步伐。依照精心打造“精致扬州”的个性特色,广泛提倡“人人崇文尚德、家家安居乐业、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创新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风尚和奋斗目标。在扬州,我们“下马看花”足足两日,除细看古城景致外,还参观了新建的双博馆、冶春茶社、京华城等新建景点,夜游了大运河。几日下来,给我们留下记忆最深的一是湖,二是园。

  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是以古城文化为基础,历史文化遗迹和瘦西湖古典园林群为特色,与城市文脉紧密相依的国家重要风景名胜区,总规划面积12.23平方公里。整个名胜区分为瘦西湖风景区、蜀冈风景区、唐子城风景区、笔架山风景区、绿杨村风景区。各风景区内包含瘦西湖国家5A级景区、大明寺国家4A级风景区、观音山禅寺、唐城遗址博物馆、汉陵苑博物馆、史可法纪念馆等20多个景点及新启动的万花园。

  4月30日晨起,我们从御码头乘康熙一号龙舟游进瘦西湖。湖面不大且窄,但湖水清澈,群鱼漫游,亭台楼阁映入湖底,形成水上水下两个世界。岸上三步一株桃,五步一棵柳,柳绿桃红,红绿相间。远处一片琼花正在盛开,这是扬州市花,纯洁典雅。据说此花只在扬州开,“唯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相传隋炀帝开运河就是为了到扬州看花,可谓花中奇品。龙舟慢游,满目苍翠,拐过一个小湾,但见一座红桥,万绿丛中一点红,顿觉兴奋不已,于是下船登岸。上得桥来,举目四望,眼前湖水如镜,舟船相连,曲径通幽的水上长廊通向钓鱼台凉亭,一座元代白塔伫立在湖外密林之中,岸边几峰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玲珑剔透,好一幅俊逸的山水风景图展示在眼前。有史记载,乾隆帝六次南巡到扬州,地方官员和盐商们见圣上乐在山水,便不惜重金邀天下能工巧匠,大兴土木,挖池堆山,建起一座座园林,使瘦西湖到大明寺平山堂沿线显现出“两堤花柳金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景。今日之扬州水上游览线,更是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卷石洞天。西园曲水、小金山、五亭桥、二十四桥细细品味,静静鉴赏,仿佛人在画中游,令人流连忘返。难怪扬州人说,世界上最大的幸福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走下龙舟,凉亭小憩,感叹不已,随笔作《烟花三月看扬州》七言诗一首,以寄情怀。

  夫差始建吴邗地,
  杨广撑开大运帆。
  唐代石塔宋代井,
  元朝银杏大清园。
  文昌阁里藏诗韵,
  大明寺中隐圣泉。
  乘坐龙舟游瘦水,
  桃红琼艳柳如烟。

  个园,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个园名称耐人寻味,字典里、语言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而“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史记正义》有“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清代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我们把每三片竹叶摘下,都是一个“个”字。

  个园位于扬州市东关街,前身是清初的寿芝园。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商黄至筠购得此园并加以改建。因种竹多,取挺直不弯,虚心向上之意,冠名“个园”。 个园占地2.3公顷,竹、石、宅各占三分之一,走进园门,一观竹,二观石,三观豪宅。园内植竹万竿,品种繁多,姿态万千。我们特别注意观察了龟甲竹、斑竹、金镶竹、玉镶竹、慈孝竹,形状有别,风格各异,寓意深刻,极有观赏价值;园中之石有笋石、太湖石、褐黄石和雪石,经著名画家石涛策划,叠造成“四季假山”,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四季假山造型挺拔,绵延委婉,各具特色,别有风情。加之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透月轩等亭台楼阁,与假山水池交相辉映,配以古树名木,更显古朴典雅。豪宅分为东、中、西三路建筑,各路都有中进与后进,三路自成体系,又三环相套,有巷道相连。庭院内分别设有清美堂、汉学堂、清颂堂和楠木厅。厅堂门窗均为楠木制成,青砖黛瓦砌成马头墙。庭院内住房、会客厅、祭祀祠堂、唱戏会堂、大小厨房等一应俱全。室内家具为明清式样,红木系列制作,十分考究。整体看,个园旨趣新颖,布局合理,结构严密,文化气息浓郁,是扬州最负盛名的园景,也是中国园林的孤例。

品味扬州

  此次扬州之行,最初的来意是欣赏扬州的三月“烟花”,而一路走来,领略了大扬州地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也受到这个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的熏陶,深深地体会到扬州之美不止是“烟花”之美,在我看来,最能引人入胜的,一是湖,二是园,三是竹,四是石,五是寺,六是食,七是楹联。

  江南水乡,湖泽遍布

  顺着京杭大运河北上,江南湖泊随处可见。江苏省境内有大小湖泊300多个,号称“四大名湖”的有太湖、洪泽湖、微山湖群、骆马湖。此行路经太湖,是江苏第一大湖,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接宜兴,东邻苏州,水域面积2250平方公里。包孕吴越,滋养江浙,是几省共有之湖。苏州市除太湖之外还有金鸡湖、阳澄湖、独墅湖。金鸡湖较小,只有7.4平方公里,但比世界闻名的杭州西湖还大1平方公里。无锡紧靠城边就有蠡湖,蠡湖也叫五里湖,是太湖的一部分,相传范蠡与西施在这里泛舟湖上。扬州虽无大湖,但有湖即景,湖光水色,美不胜收。一个瘦西湖,桃红柳绿水如镜,楼台亭阁琼花开,引人入胜,名冠九州。上个世纪扬州市原副市长、扬州书画院前院长李亚如为瘦西湖撰写了一副对联,高挂庭堂之上,堪称一绝。

  上联是:“借取西湖一角堪垮其瘦”,下联是:“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大意为:湖虽瘦,是从西湖借取一角。山虽小,是从南京金山移来半点。瘦小之西湖,借西湖、金山之名,立意更高。从这副对联可以看出扬州人的聪明智慧和谦逊为人的品格。

  大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瘦湖之美,为扬州增添了灵气。

  园林秀美,小巧玲珑

  江南观光,必游园,园林之美,数江南。扬州之行仅一周,我们游了苏州的拙政园、退思园,扬州的个园、何园,官商大户薛福成故居、吴道台官宅,还有吴江同里古镇,都是秀美园林。江南园林特点一是小山小湖,小盆景,小桥流水配小舟。二是亭台楼阁环湖立,点缀几块太湖石。三是花草树木齐争艳,几多金鱼戏浅塘。四是明清建筑木结构,青砖黛瓦马头墙。五是门脸都不大,院子环套环,外观不起眼,里边有洞天。这些特点构成了江南园林之独特的风格,也充分显示出江南人的精细和谦恭。喜欢修建园林是江南人的传统和嗜好,富商巨贾自不必说,兴建园林,可光宗耀祖。一些告老还乡的官员或官场失意的大吏,如监察御史张献臣、兵备道任兰生等在故里建个园子,则是为其晚年排遣郁闷之用。园林使江南水乡增加了人文景观,同时提高了名气。

  园中有竹,品高不俗

  扬州园林都有竹,竹是园林的精魄、灵魂。在个园观竹,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探寻。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在植物学上,竹子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类品种约有30余属,500余种。

  常见有龟甲竹、斑竹、金镶玉竹、玉镶金竹、慈孝竹等。苏东坡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诗句。王维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禅境。魏晋时有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唐开元末有李白、孔巢父等“竹溪六逸”,据说过去有竹子的居处,地价都会翻番。

  文人雅士喜欢竹子不仅是由于其自然的外观,更多是与道德追求联系。竹子有“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竹是东方美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人们之所以爱竹,是因为竹子洒脱的风姿、挺拔的气势、节外无枝的操守、刚柔相济的品德、无处不相宜的坚韧习性,与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和伦理规范紧密联系在一起。明·张风题《竹林高士图轴》:“一竿二竿修竹,五月六月清风。何必徜徉世外,只须啸咏林中。”人们还把竹列为松竹梅“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成为文人生活的影子,赋诗作画的题材。

  晋代的大书法家王徽之爱竹成了瘾,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种竹、学竹、画竹、吟竹、说竹,可以说一生与竹形影不离,无论是在做人、做官方面,还是从事诗画艺术创作,所取得的最高成就都来自于竹的灵感和哲思。我从政期间一直把他的一首咏竹诗书为条幅,悬挂厅室以自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叠石为山,四季有景

  叠石是中国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江南园林如果没有叠石,似乎就称不上是园林,只可称住宅或院落。扬州之园与石为友,以竹为邻,倚叠石取胜。个园,便是一个以假山精巧堆叠而闻名的园林。选用笋石、太湖石、褐黄石和雪石,叠成春夏秋冬四季山景,构筑、布局之奇,用石之奇,在中国园林中,堪称绝无仅有的孤例。

  瘦、透、漏、皱是江南传统的赏石标准,瘦是指其线条的妩媚多姿。透和漏是指石的多孔、多空和玲珑剔透。皱则是形容其沧桑的纹理。垒石为山,一石有一石的脉络,千万石亦可合成一脉络。江南园林常以湖石的玲珑剔透和高超的叠石技艺表达江南山水的婉约柔美,这是太湖石自身的美与叠石艺术的完美结合。有位文学大家说,“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讲到了石的本质,参观中看到一副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历代文人都喜欢竹,更喜观石,黄金有价,石无价,奇石无言最可人。

  禅儒合流,文化相融

  从苏州到扬州,先后进了寒山寺、灵山梵宫、大明寺,观后回味无穷。唐朝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座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禅儒结合,宣扬文化。寒山寺偏重钟声和碑文,灵山梵宫宣扬和谐,将一台现场演出的“觉悟之路”改为“吉祥颂”。大明寺为鉴真和尚之寺,鉴真出身扬州,于公元742年受荣睿、普照之请,东渡日本传授戒法。他以“为传法事,不惜生命”的无畏精神,经五次失败,双目失明,不懈坚持12年,终于东渡成功。不仅宣扬了佛门戒法,而且把中国的建筑、雕塑、药品、文学、工艺、饮食、印刷等传播到日本。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中日友谊的先驱。

  大明寺内,将欧阳修、苏东坡两位大儒供奉其侧,超越了寺庙的规制。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庆历八年(1048年),曾任扬州太守。在任期间,政务庞杂,应接尤多,然“各有条理,纲目不乱”。作为文人,欧阳修工作之余,常寄情于琴棋书画、诗酒宴饮之间。他在蜀冈中峰,大明寺西侧,建造了平山堂,作讲学、游宴之所。堂前,亲植柳树,堂庭自作诗书。从扬州“退迹”以后,仍时时念及扬州。晚年的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有客问曰:“何为六一?”答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乎,奈何?”欧阳修说:“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汴京,通判杭州,后又贬黄州。宋哲宗时曾任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也曾任扬州太守,从春正月至秋七月,仅半年时间。公事之暇,常到“平山堂”诗酒流连。为纪念他的老师欧阳修,于“平山堂”佛殿后建堂,自题名曰“谷林堂”,并作《谷林堂》诗以记。

  “文革”中,扬州的一些红卫兵扬言要上“平山堂”与谷林堂,砸烂中国历史上的臭老九。寺中和尚知道了,偷偷地用石灰粉抹平石刻像,才使其幸免于难。现在的大明寺,建有培养现代僧才的教育机构“鉴真学院”,还由扬州出身的台湾高僧星云大师捐资兴建了“鉴真图书馆”。这一院一馆,常常邀请全国的文化名家余秋雨、于丹、易中天等大批学者专家前来讲学。既传播佛法,又宣扬文化,可谓儒释合流,文化相融。

  淮扬名菜,吃在扬州

  青年时期,常听人说:“生在扬州,吃在广州,玩在杭州,葬在柳州”,是人生的造化。又听说中国有“八大菜系”,即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今到扬州仔细品味了扬州的淮扬菜,确实名不虚传。热情的主人特意安排我们吃一顿换一个地方,以品尝多家餐馆的风味。第一顿早点是在大运河御码头的“冶春茶社”,一份灌汤的扬州包子,我们按照主人的指点:“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进行品尝,这一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大明湖上的中餐,精致的糕点、新鲜的海味、精雕细刻的萝卜蔬菜每样都造型别致,色泽鲜亮,味道清香。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是淮扬美食的最大特点,难怪孔夫子说:“食不厌精”。离开扬州那天的早餐定在迎宾馆的“红楼宴”,走进餐厅,四周壁上有《红楼梦》剧中人物肖像,桌上菜谱写着贾府冷碟、宁荣羹汤、怡红细点三大类,21个品种。正面墙上挂着冯其庸先生的诗书作品,“天下珍馐属扬州,三套鸭子烩鱼头;红楼昨夜开佳宴,馋上九州饕餮喉。”看罢引起诗兴,随手写了《扬州红楼宴》七言诗一首。

  迎宾馆里红楼宴,
  疑是宁荣大观园。
  贾府凉碟如翠玉,
  怡红细点似珍丸。
  晴雯包子增食欲,
  刘姥鲞茄解涎馋。
  美味佳肴多贵客,
  淮扬名菜九州传。

  画龙点睛,楹联生辉

  楹联匠心独运,妙手点化,是集文学、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在文学方面,押韵、对仗、平仄,殚虑竭智,精心结撰,是一种形式独特的文学作品。在图面构思上,底色、墨色、天地留空、落款、与用印相结合,构成一幅精美的画卷。在书写方面,楷、草、隶、篆,用心良苦,展示书法艺术。在雕刻方面,阴阳字体,刀工技艺,精细得当,又是一门篆刻技艺。

  中国园林艺术是集萃式的综合艺术。在园林中,建筑是凝固了的艺术,集中体现着园林的物质性与审美功能。而建筑物上的题名、匾额、楹联在园林的精神性构建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构成要素。中国大江南北建造园林都十分重视楹联艺术,凡亭台楼阁都悬挂楹联。楹联因意而作,均有所指,而且大多出于大官、名家手笔,令楹联生辉,景物添彩,有画龙点睛之妙。如豪门庭堂有“传家别无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水阁凉亭有“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竹园亭台上有“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茶楼酒店有“山珍海错红楼宴,竹露梅霜翠庵茶”;而文人墨客爱书“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楹联能够将眼前的景色高度浓缩,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实为景中之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不但以竹、石置景和豪宅建筑取胜,而且在题名、匾额,特别是楹联艺术方面更是多有精华,妙不可言,令众多游园者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