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随笔杂谈 > 内容
重山赤水贵州行
来源:本站 作者:伏来旺 日期:2013/6/14 浏览量:5547次
字体:     

 

  2009年春,我组织内蒙古党外人士一行17人赴贵州省进行为期5天的考察。

  4月21日,考察团飞抵贵阳,下榻贵州宾馆。在听取当地领导的情况介绍后,先后考察了毕节地区织金县、遵义市遵义县、安顺市镇宁县、黔东南州的雷山县和贵阳市辖的一镇三区,并与贵州省委统战部并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进行了座谈,时间虽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贵州是一个平原稀缺的“山国”,喀斯特地貌面积占76.3%。特殊的地质形态与特定的海拔、纬度、气候造就了多山、多水、多瀑、多洞、多湖的地貌。这里山势险峻、千姿百态、雄奇壮观,飞瀑、湖泊、溶洞随处可见。特别是壮美的黄果树大瀑布,别有洞天的织金洞,湖光山色的红枫湖,令人神往,美不胜收。

  贵州是一个万种风情的多民族聚居区。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6个民族齐全,居住着3900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数量的40%。多种民族和不同地域文化的反复对撞及相互涵化,积淀在山区文化的各个方面: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呈现出风情万种。苗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干节”,各有千秋,神秘风趣。各个民族均善歌舞,整个山区可谓歌舞的海洋。

  贵州是一片红色沸腾的热土。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遵义之城声名赫赫。1935年1月,在这里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最高层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此次会议之后,突破乌江天险、娄山关战役、土城战役、四渡赤水、兵临贵阳、威逼昆明等,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壮丽篇章。现在,遵义是贵州的第二大城市,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开发出一条红色旅游线路,赋予精神文化的特质,成为弘扬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基地。

  贵州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这里有奇特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古朴的名胜古迹,加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誉为“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虽然目前的贵州经济还欠发达,但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乌蒙山中织金洞

  昔日的贵州用当地人的话说叫“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黔驴技穷”,“夜郎自大”等典故就出自这里。因地处山区,人口多,耕地少,交通不便,开放程度不高,人们的思维观念相对陈旧,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还相对贫困,毕节地区就是一个典型。

  4月22日,我们来到毕节地区织金县,这里的耕地大多为山地上开出的小梯田,有的只有炕大一片。人们沿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水牛耕田人背篓,半山坡上垒田埂。午餐时,毕节地委副书记对我们说:毕节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聚集了760多万人口。

  多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失控,人口不断增长,人多地少,加之不断对山头进行垦发,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越生越穷,越穷越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人口增长、植被破坏,出现了石漠化,进而贫困化。当地政府一度采用输血式的扶贫,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80年代,胡锦涛同志在贵州任省委书记时,提出了“注重生态,控制人口,开发扶贫”的主张,运用科学发展的思维进行综合实践。之后,由中央统战部牵头,各民主党派中央各自对口扶持一个县市区,经过10多年的努力,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植被覆盖率由过去的14%增加到37%,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造血扶贫”之路。

  午后,我们参观了距县城16公里的织金洞。据说在1982年,当地彝族农民在山上玩斗鸡游戏,一只鸡掉进洞里,为寻鸡人们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庞大的溶洞,起名“打鸡洞”,后以当地县名命名此洞。织金洞长12.1公里,洞腔最宽跨度175米,相对高差150米,总面积70余万平方米。开发后将其规划分为11个大厅,47个小厅堂,簇拥着千座“塔”、万座“佛”,洞天佛地,呈现万千气象,无限风光。雄伟壮观的“金塔之城”,傲立挺拔的“雪压青松”,虚无缥缈的“铁山云雾”,神秘莫测的“寂静群山”,金碧辉煌的“灵霄殿”,磅礴而下的“百尺垂帘”,纤细玲珑的“卷曲石”,神秘莫测的“广寒宫”,珠光玑点的“霸王盔”,气势恢宏、延绵起伏、长200余米的“大壁画”举世无双,豪壮、秀逸、精巧的“银雨树”,栩栩如生的“普贤骑象”、“婆媳情深”、“十二生肖”,亭亭玉立的“姊妹树”、“螺旋树”,波光粼粼的边石坝,琴弦分明的“琵琶”,丛林众生的“十万大山”,个个都是博大精深,处处皆显鬼斧神工。

  一幅幅大画卷,一处处小情景,令人心魄震撼,叹为观止。两个多小时的洞中之行,深深被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吸引。出得洞来,余兴未尽,返程途中,喝着车身的颠簸,写下了古风一首,作为毕节之行的纪念,并表达对山区人民的良好祝愿。

     游贵州毕节织金洞

  乌蒙山中织金洞,堪称天下第一宫;

  洞腹高逾三百尺,十里画卷五千重;

  殿宇林立金璧辉,群山寂静晚霞红;

  石花斗奇银雨树,金塔银海迎客松;

  余音袅袅石卷曲,深奥难穷琵琶声;

  飞瀑垂帘天边挂,山水长卷气势宏;

  珠光玑点霸王盔,月影清妆婆媳情;

  嫦娥携兔月宫隐,普贤骑象峨嵋崇;

  亭亭玉立姐妹树,气宇轩昂大佛雄;

  仰瞻名山高千仞,敬谒药圣李时珍;

  玉帝威严天庭坐,王母瑶池会群臣;

  天地人间美如画,气象万千栩如生;

  鬼斧神工凭造化,圣土生灵待忠魂;

  朝离省府赴毕节,月上峰尖回贵城;

  美在颠簸越沟谷,尽享摇摆攀高峰;

  “泥丸”纵有千般味,情怀在胸不虚行;

  灵地深处有宝藏,精煤溶洞多为金;

  尽早疏通高速路,旅游兴区好前程。

  “要想富先修路”,贵州人已深刻认识到交通对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今一个以小时论距离的宏伟道路工程蓝图,正在组织实施。在这一宏伟蓝图的指导下,贵阳至毕节的高速公路即将建成,织金洞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名洞,天下奇观。

  播土黔山遵义城

  4月23日,我们来到贵州遵义。进得城来,举目四望,群山环绕,碧水中流。城市中心有一座凤凰山,山上松柏苍翠,花团锦簇,城区绕山而建,外围又被群山环抱,形成“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格局。碧绿的湘江河穿城而过,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灵气。这条湘江河与湖南的湘江同名不同河。当地人说,湖南湘江孕育了毛泽东,而遵义的湘江托起了毛泽东。

  穿过河岸的林荫大道,汽车拐进一条小街,行不多时,一眼就看到了毛泽东主席手书“遵义会议会址”六个醒目大字。

  在导游的引领下,跨进门楼,走进一个小院,对面有一石碑,刻有会址的简介。这座院落原是四川军阀王家烈部下一位师长柏辉章的私邸,一座砖木结构、带有川黔风格的别墅。

  楼分两层,一层有当年参会时杨尚昆、刘伯承、刘少奇、张闻天等人的房间,每间屋内只有两张床铺,陈设十分简陋。二楼第一个房间是朱德与康克清的卧室。转过来是周恩来的卧室,床上有帷幔,字台上有一部旧式电话,这大概算得上是楼里最阔气的房间了。据导游介绍,当时李德与博古住在附近另一座小楼,毛泽东住在湘江河对岸。拐过走廊是一个只有27平方米的会客室,一张长条桌,下面一个火盆,四周摆着20把木椅。这就是当年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会址,加上走廊也就只能容纳20多人。就是在这样一个简陋的会所,中国革命的命运被扭转。

  从这里走出去,一个红色江山——中华人民共和国随之诞生。从楼上下来,穿过宽敞的后院,就是红军博物馆。里面多为过去熟知的历史故事,但也有未曾听过的。比如林伯渠当时的职务是“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这个称谓长征之后再无见过,表明当初红军的“财政”主要靠没收财主和军阀的财产后统一发放。参观这里一个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多媒体影像展示,搞清了四渡赤水的缘由和行军路线。有人曾问毛泽东:“你指挥军队的得意之作是否为三大战役?”毛泽东说:“不是,是四渡赤水。”如今参观以后,才深刻体会到四渡赤水确系古今中外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从这里我们再次接受了中国革命史的教育。走出博物馆,沿着一条别有意味的“红军街”,便来到遵义宾馆入住。
  当日下午的行程是娄山关。登上娄山关,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巨幅诗篇,镌刻在石壁之上,这就是毛泽东主席当年名扬天下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少年时期就读这首诗,“文革”时更是背得滚瓜烂熟,但始终没有搞清它的真实内涵。站在这崇山峻岭的雄关之上,远望山峰重峦叠嶂,才深深领悟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深刻含义。
  遵义城历史悠久,地处云贵高原,为大娄山山脉的中段,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汉时置郡,唐朝冠名为播州,明代隶属四川,清雍正五年划归贵州管辖。出城南行20公里便是大娄山的主峰――娄山关。这里是赤水与乌江的分水岭,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山高谷深,奇峰耸峙,峭壁绝立,只有一条崎岖的马道可从两峰之间通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当年贵州军阀王家烈占据山头,在右侧小尖山顶设防,居高临下,南北深沟、通道尽收眼底。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军情危急,生死攸关。占领遵义城后,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1935年2月,红军二渡赤水后,出敌不意,回师黔北,强攻娄山关,全歼王家烈部三个团,取得遵义会议后第一次伟大胜利。毛泽东在此策马驻足,写下了这首得意之作,名扬天下。诗中既有雄关之险峻,又有山如铁、阳如血之景观;既有战争的残酷与艰辛,又有得意之情,还有“从头越”的壮志与雄心。“娄山关”三个大字是著名大书法家舒同所题。舒老作为老革命家,曾任山东、陕西省委书记,而最知名的是他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一职之后的书法造诣,可见文化的影响力之大。
  有人说娄山关是毛泽东的转运之关,而这首词是他从头越的奠基之作。其文化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它激励红军再克遵义,突破乌江,兵临贵阳逼昆明,以惊人的速度强渡金沙江,进入四川境地。红军长征共一年零九天,在贵州战斗了五个月零八天,英勇卓绝,气壮山河,无数先烈洒热血于乌江赤水,埋忠骨于播土黔山,仅遵义城中凤凰岭的小龙山上就有三干将士长眠于红军公墓。
  回到遵义宾馆,当地领导用“土酒”茅台盛情款待,不知何种心境,竟多贪了几杯,回到房间,和衣而卧,进入梦乡。梦中浓烟滚滚,炮声隆隆,娄山关上一片厮杀之声。3000战士应声倒下,红旗、鲜血、残阳一片鲜红……次日醒来,已是红日东升,打开窗户,凤凰山的红军公墓烈士碑映入眼帘,情不自禁写下一首小诗。

       红城遵义
     窗含凤岭瞻英烈,
     门望湘河颂忠魂;
     三千将士龙山归,
     血染风华佑红城;
     播州自古兵家地,
     遵义而今扭乾坤;
     长征洒下革命种,
     改革放开拼搏风。


    黄果树下大瀑布

  离开遵义,我们前往安顺市黄果树大瀑布。这里不禁使人联想到贵州人引以为自豪的“三个一”:一棵树(黄果树大瀑布)、一间房(遵义会议会址)、一瓶酒(茅台酒),每一项都是举世闻名。
  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安顺市境内,距安顺市区45公里。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部,自古被称为“黔之腹,
滇之喉,蜀粤之唇齿”,地理位置险要,千百年来一直是黔中重镇。境内有一条白水河,发源于六盘水源头,向东流入广东珠江。该河流经安顺山区,形成18处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瀑布群。黄果树瀑布高77.8米,宽101米是这个瀑布群中最大的、最为壮观的一个。它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看。后面有一水帘洞,长134米,游人进入洞内参观,伸手便可摸到瀑布。据介绍,瀑布因早年生长有黄果树而得名。黄果为早熟的甜橙品种,当地俗称黄果,为证实此言,就地买了几斤大家品尝,与橘子的形状、颜色、味道几乎一样。之所以能形成瀑,是因这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拥有庞大的溶洞群,溶洞塌陷形成瀑。瀑从山的顶端落入峡谷中流淌,在部分地段还钻入暗河,真是天下奇观。瀑区不仅风光秀丽,而且空气清新,当地同志介绍说,每立方米空气含负氧离子2.8万个,是“吸氧、洗肺”的理想胜地。晚上返回贵阳,瀑布之声仍在心中激荡,睡而复起,写一首小诗。
  

        黄果树瀑布
  高山峻岭生奇树,
  白河悬挂水如绵。
  崩珠溅玉垂万练,
  银河倒倾落九天。
  远望近眺渐入梦,
  置身碧雾恍成仙。
  黔贵瀑挂声悦耳,
  归来常念荡心弦。
  雷公坪下古苗寨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世居民族有汉、苗、布依、侗、水、毛南等18个,仡佬族是当地的土族。全
省有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即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还有一些民族自治县、自治乡。据说在毕节地区还有一个蒙古族自治乡,人口近两万。这些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分别居住在高山峻岭、风景优雅之地。干百年来,世代相传,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等建筑风格十分考究,特色鲜明。饮食方面多以酸辣为主。节庆文化丰富,婚姻相对自由。极具民族风情的爱情故事与奇闻轶事在民间广泛地传颂着。这里能歌善舞者众多。尤其是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1986年侗族合唱团赴德国演出,引起了轰动。关于这个民族,用一位当地领导的话说就是:“会喝水,就会喝酒;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江“千户苗寨”,最具代表性。置身其中,可领略到苗族的浓郁风情。
  西江“干户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背靠苗岭山主峰雷公坪,面临白水河,距
县城31公里,全村1258户,5120人,由东引、羊排、平寨、南贵四寨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苗寨,素有“苗都”之称。苗家自称有三件宝:枫香树、风雨桥、芦笙场。走进山寨大门,顺着白水河而行,来到一个大广场,这里就是三宝之一的芦笙场。我们来时,碰巧这里正在表演苗族节目,多彩的服饰、响亮的芦笙、高亢的曲调、优美的舞姿吸引着上千观众。此情此景正似两幅对联所言:“头角峥嵘皆俊俏,满身银甲赛婵娟”,“独咏霓裳出众仙,裙衩结队舞翩翩”。末了一个节目是踏鼓舞,演员与观众齐上台,手拉着手,踏着鼓点转圆圈。我们也被卷入舞者行列,零距离体味了苗寨的文化之美。为了进一步了解苗人的历史、现状、民俗、风情,我们在导游引领下,走进苗寨博物馆。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尊蝴蝶为先祖,奉牛为图腾,自称蚩尤的后代。代代姓名很有特点,名
不带姓,多为二字,其中一字是父辈名字之一,如蚩尤——尤明——明君——君……似“顶针”句向下延续。苗族人在历史上曾有不少壮烈之举,后几经变迁,落脚山寨,在此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主要从事农耕。按照农耕文明的规律和本民族崇尚自然的理念,传承下来不少有趣的节日,如吃新节、苗年节、牯藏节等。他们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首先是能歌善舞,民间流传有苗族飞歌、芦笙舞、木鼓舞等。其次是善于刺绣,衣裙、被面、枕头、帐帘都有刺绣图案,而且采用平、堆、辫、缠、锁、挑、贴、破等多种刺绣的方法,工艺十分精湛。第三是华贵的民族服饰,尤以妇女服饰最为绚丽。平日里,妇女们只是头顶打个发髻,戴几朵红花,身着绣花短衣。而到了节日里,头戴银冠,胸挂银锁,身着绣花长裙。冠上银花闪烁,上端牛角高悬,寓意对牛的崇尚。银锁上银玲摇摆,声声悦耳,走起路来绣裙飘飘,婀娜多姿。第四是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登上望景台,俯看苗寨全景,可以领略到山寨设计的独具匠心。入寨门,沿一条沟谷而上,最高顶峰是雷公坪,意为掌控风雨雷电,护佑太平;白水河上五座风雨桥,上有青瓦盖顶,下有护栏长椅,穿越河桥可避风雨,闲坐桥头则可观景羡鱼;河边一个大广场,是苗众聚会、歌舞娱乐之地;干户吊脚小楼顺着两个小山坡,避开中间小水沟,顺势而上,层层拔高,下宽上窄,远远望去酷似两座“金字塔”,在我看来,它们更象一对水牛角,因为苗家尊牛为神。苗王的住宅在最高处,可居高临下,一览全貌,掌控寨情。由于吊脚楼全是取杉木而制,如此密集的木头房屋,防火尤为重要。因此寨民有专人一日四次打更喊寨:“注意防火”。由此,可看出苗寨的管理水平是高的。第五是苗家的饮食文化。白鸡、米酒、酸辣菜,一条长桌宴宾朋。宾客临门,姑娘小姐唱着苗歌拦门,手捧牛角杯,杯中盛满酒,客人如果接过杯,必须一饮而尽;若无酒量,可立正端站,双手下垂,由姑娘将酒倒入口中,量可随意。客人离去仍要喝一杯主人的拦门酒,形式如前。宴席间,姑娘唱着酒歌频频敬酒,歌中唱到:“阿哥来作客,阿妹来敬酒;喜欢你就喝,不喜欢也得喝;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得喝!”于是将米酒倒入客人口中,顿时一片爽朗的笑声,宾主和谐,其乐融融。
  有感于如此纯朴的民族风情,特作五言古风以记。


  走进苗寨

  西江有苗寨,
  黔府二百遥。
  苗岭松茂处,
  雷公主峰高。
  一条白水河,
  五座风雨桥。
  依山建村寨,
  形如双牛角。
  山峻增福寿,
  水弯聚财宝。
  世居千年逾,
  历经数王朝。
  蝴蝶尊先祖,
  图腾牛为标。
  虔称蚩尤后,
  引以为自豪。
  千座吊脚楼,
  杉木精工雕。
  靓女依栏坐,
  绣球为郎抛。
  头顶几朵花,
  衣裙多妖娆。
  银锁胸前挂,
  银冠显风骚。
  芦笙吹响处,
  起舞踏歌谣。
  苗家来作客,
  弯杯拦门槽。
  饮酒不用手,
  姑娘全代劳。
  阿浓长桌宴,
  酸菜配辣肴。
  临别挡门道,
  再饮方可饶。
  情深歌不断,
  酒多人自飘。
  回首又相拥,
  宾主乐陶陶。


  喜看贵州展新颜

  4月26日,我们返回到省府贵阳市区,浏览了明代的青岩古镇,南明河边的甲秀楼和新开发的金阳新区。

  从这些人文景观中深入了解了贵阳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和未来前景。特别是金阳新区的建设,本着“生态环保型、园林式、数字化、循环经济可持续,集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商业金融、体育运动、高新科技、教育科研为一体,与老城区构成双中心、多组团、众星捧月”之格局。当晚九时三十分,我们离开贵阳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登上飞机,五日之行,历历在目,过去只是凭传闻与媒体对贵州有一些了解十分有限。此行虽然走马观花,但亲临其境,感受不同。这里的百姓憨厚善良,干部朴实无华,没有虚情假意,更显意切情真。高山峻岭铸就了坚定之躯,乌江赤水哺育了刚烈之性,地河溶洞涵化了内在的深情,尖红的辣椒增强了必胜的信心。一方厚土养育了一方民众,这是苍天的造化,大自然的神工,未来的贵州必然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此行收获厚重,此行硕果累累,特用一首七言古诗《喜看贵州换新装》来总结贵州之行。


  踏着红军长征路,
  领略黔山好风光。
  乌蒙磅礴苍松翠,
  赤水湍急酒飘香。
  娄山关头残阳血,
  遵义城里古会堂。
  小龙翠柏佑忠烈,
  湘江河弯绕凤凰。
  织金溶洞藏金殿,
  百里杜鹃书画廊。
  黄果树下银河落,
  天上瑶池龙宫乡。
  白水河畔苗家寨,
  芦笙响处歌舞狂。
  贵山之阳省府地,
  南明水清城中淌。
  青岩古城状元第,
  甲秀楼台对联长。
  更有新区拔地起,
  花团锦簇冠金阳。
  山青水秀风纯正,
  民族团结谱华章。
  昔日红色革命路,
  今朝多彩换新装。
  高山草原同根茂,
  携手并肩共图强。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