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随笔杂谈 > 内容
北疆邻邦俄罗斯
来源:本站 作者:伏来旺 日期:2013/8/30 浏览量:6042次
字体:     

  

  2009年7月6日至11日,我携内蒙古海外联谊会五位同志前往俄罗斯考察。先后去了莫斯科、圣彼得堡和远东地区的伊尔库茨克。时间虽短,印象颇深,收获甚多。

  苏联红都莫斯科

  6日下午2时45分,飞机从北京机场起飞,越过云层,翱翔在海拔10700米的高空。蔚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脚下千姿百态的云朵,构成一幅壮丽奇景。很快,飞机进入西伯利亚上空,向下俯视,山川、河流、湖泊隐隐可见,大片的森林像绿色的海洋。临近莫斯科,飞机开始下降,渐渐清晰地看到,森林包围着城市,城市中又有片片森林,郊外林中镶嵌着小小的红木房,是俄罗斯人的别墅,可以想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会是多么幽静、美丽。

  飞行七个半小时,行程6182公里,于当地时间7月6日下午6时15分,飞机降落在莫斯科谢列梅杰沃2号国际机场。驱车30公里,来到莫斯科市区中心,当晚入住红场旁边的大都会酒店。

  次日早晨,按日程安排,第一站应去克里姆林宫参观,但由于美国总统奥巴马访俄,克里姆林宫当天封闭。大家抱怨这个“黑”总统搅了我们的好事,但又觉得,能与奥巴马同日来到莫斯科,也算幸运。于是我们调整参观内容,九时整从酒店出发,先到位于克里姆林宫北墙外的亚历山大花园,参观了这座皇家花园内12座英雄城市的石碑和艳丽的花草树木景观,接着走进红场。红场是莫斯科著名的广场,与天安门广场齐名,在我的想象中,应是十分宽广的,今日一看,才知道红场面积只有9.1万平方米,大约是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五分之一。广场南部是瓦西里布拉仁教堂,北面为国立历史博物馆,西侧是克里姆林宫,东侧为世界知名的国立百货商场。我们绕红场走了一圈,大家留念拍照,上午十时整我们去排队参观列宁墓。

  列宁墓位于广场西侧,在克里姆林宫红墙之外,墓前另竖有12块墓碑,分别是:斯大林、苏斯洛夫、捷尔任斯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日丹诺夫、布琼尼、伏龙芝、伏罗希骆夫、斯唯尔德洛夫等前苏联政治家、军事家。离此不远,还有二战英雄朱可夫元帅的雕像,以及无名烈士墓。列宁墓的地上部分用红色花岗岩建造,架构比一座平房高大一点。我们沿着一个曲折的黑石阶梯进入地下墓穴,昏暗的灯光下,看到每隔一段有两名警卫,不时用手势提示不准出声,绕着方正的铁栏杆,列宁遗体平躺在地宫的水晶棺内,棺下是黑色花岗岩基石,木制底座,棺上有木制棺盖,黄色的灯光照在列宁身上,一身笔挺的西装,一手半握拳,脸部微黄,呈安睡之状。列宁生于1870年,卒于1924年,享年54岁。遗体距今已85年,是真身,还是蜡像,一时很难辨清。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见到伟大的导师,本想停住脚步,深深地向他鞠三躬,但身后参观的长队紧跟,无法停留,只能放慢脚步,行进中三次叩首,表达了悼念和敬意。从墓穴出来,心情十分沉痛。列宁一生可谓叱咤风云,为推翻沙皇的统治,领导俄国的工人阶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19年11月7日,指挥苏联红军攻破冬宫后,未入那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办公,而选择了一所学校做为苏共中央府第。1918年,由圣彼得堡迁都莫斯科,列宁依然没有享受克里姆林宫的宫廷生活。因右臂中弹,加之后来又得中风病,来到莫斯科城南20公里森林深处隐藏的一处小洋房内居住。在这里他一边休养,一边指挥全国的革命与建设。列宁的这所小洋房是一座二层小楼,分为:办公室、卧室、餐厅、会客室和其妻、妹的住室。后院有一车库,库内放着一艘木船和一辆英国早年制造的劳斯来斯履带式吉普车。在列宁办公室的日历上,最上面一页是1924年1月21日。据介绍,列宁有撕日历的习惯,每过一天撕一张,就是在这一天,他无力再撕,与世长辞了。后人把这个住所称为“列宁山庄”,这里的女所长向我们介绍列宁临终的情景时,热泪盈眶,满怀深情。临行前,这位女所长把一本列宁的书赠予我,并说:“感谢中国朋友记着列宁!”

  列宁生前不贪图享受,死后也安葬的简朴。他的继承者,没有把他安葬在风景幽雅之地,也没有建一所豪华的陵寝,而是建在人潮熙攘的红场内。一代伟人屈身于一个很不起眼的红房子地下墓穴之中,里边除警卫站立之处,再无多少宽余的地方。瞻仰者排成一行,绕着水晶棺围转一圈,再从另一端走上地面,这里的环境与俄罗斯高大的殿堂建筑形成很大的反差。莫斯科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成长的摇篮,不少地方都镌刻着红色记忆。来此考察总是努力寻找着苏联共产党和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印记,遗憾的是大多成为过去的符号。更加沉痛的是,1991年之后,苏联解体,红旗倒地,列宁打下的江山改变了颜色,导师的遗像尚存,骨肉还在,而灵魂早被当代执掌者抽空了。就连我们后来在圣彼得堡遇到的导游白兰,对伟大的列宁都很不敬重。当我提出让她讲讲列宁时,她竟然说:“我不喜欢列宁”。我问:“为什么?”她说:“我爷爷是一个牧场主,如不是列宁,我会拥有丰厚的资产,不会像今天这样打工挣钱了。”她这种思维代表了很多当代俄罗斯年轻人的心理,真是不可思议。疾愤之下,写一小诗,以抒情怀。

  瞻列宁墓

  克里姆林肃宫墙,瞻拜伟人列队长。

  魂牵马列三叩首,泪洒胸襟九回肠。

  红场墓穴埋忠骨,水晶棺椁睡安祥。

  地宫岂知人间事,子孙不肖徒自芳。

  午后,我们去游览市容。中巴车在莫斯科的主要街道上行进,我仔细观察和认真品味这座城市,感到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森林中的城市,城市中的森林,整个城市的外围是森林,城市中又有一块一块大面积的树林,与其说在房子之间种了树,还不如说森林中间种了房子,这是莫斯科的显著特点之一;二是城市建在七座山丘之上,框架大,空间广,起伏不平,古朴自然,富有原生态的美感;三是一条莫斯科河绕城而流,总长800公里,流入伏尔加河后注入“五海”,即里海、黑海、亚速海、白海、波罗的海,称为“五海之港”。莫斯科河在城内流长520公里,在蜿蜒曲折的河流上架起了25座造型各异、不同风格的桥梁,增加了城市的灵气;四是建筑风格多样化,每一栋高楼大厦都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可以说从中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各有其代表之作。这些楼群,不仅有实用性,更有艺术性,挺拔的造势与精美的雕刻,展示了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尤其是莫斯科大学的主楼更有时代特色。五是教堂林立,金碧辉煌,整个城市最讲究的建筑是教堂。俄罗斯的宗教以东正教为主,还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萨满教、佛教(喇嘛教)、犹太教等。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是分布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一些民族。信仰萨满教的主要是西伯利亚和北部的一些民族。信奉佛教(喇嘛教)的民族主要有卡尔梅克、东布里亚特蒙古人,而信仰犹太教的则是一些移居俄罗斯的犹太人。各教派都很重视教堂的建筑,最显赫的当数东正教堂。六是纪念性、标志性建筑多。如练马场、大剧院、宇宙大饭店、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等。我们参观的胜利广场,是1995年苏联人民为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而建的。整个广场包括胜利广场与卫国战争博物馆两部分。胜利广场右侧是一组大型喷泉,左侧是常胜圣格奥尔基大教堂,胜利女神纪念碑也座落于此。胜利女神纪念碑高141.8米,象征卫国战争1418个战斗的日日夜夜。三棱形的碑身,酷似一把长剑,每个棱面上都用浮雕画表现了莫斯科等12座英雄城市周围的战斗情景。约在碑高100米处,古希腊胜利女神右手拿着金光灿灿的胜利桂冠,身旁飞着两个胖胖的小天使,吹着胜利的号角。纪念碑的下面,是神奇勇士格奥尔基手持长矛刺杀毒蛇的雕像。纪念碑前面有五层阶梯,每一层代表战争的一年。雄伟的纪念碑,正对着远方的凯旋门,它的背面便是被扇型环抱的中央博物馆。走进中央博物馆,大厅内有描绘莫斯科保卫战、列宁格勒反围困战、斯大林格勒战、攻克柏林等几大战役的立体画面,荣誉厅的墙上,刻满了英雄的名字。广场的后面,有各种火炮、坦克、飞机、舰艇的展示。广场四周绿树环抱,风景优雅。整个广场象征着斩魔除妖、得胜凯旋、和平自由。使人感到创意新颖,内涵深厚,为此作诗以记:

  胜利广场

  恢宏广场设祭坛,长剑降妖斩凶顽。

  天使劲吹欢庆号,女神飞舞胜利环。

  罪魁二战施淫戾,正义雄师奏凯旋。

  建馆树碑许夙愿,太平世界贺团圆。

 

沙俄帝都圣彼得堡

  7月8日,考察团抵达圣彼得堡,一名挺着大肚子的俄罗斯少妇前来迎接,她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自我介绍:“我叫阿丽娜,意为和平使者,曾在中国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有个中国名字叫白兰。我父亲的父亲是乌克兰人,父亲的母亲是蒙古人,母亲的母亲是俄罗斯人,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阿丽娜因老公下岗,怀孕七个月了,还得作导游挣钱谋生。她大方、开朗、幽默,走起路来大步流星。我想若在中国,七个月的孕妇,已步履蹒跚,双手捧腹,应在家待产了。而这位白兰女士,连日劳作,看不出疲劳之态,惊叹她的身体素质和精力。

  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涅瓦河河口,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人口500多万。1703年,由沙皇彼得一世建造,以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圣彼得堡罗要塞命名。1912年,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改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将市名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市民投票,恢复圣彼得堡的旧名。

  “圣彼得堡”名称的含义来自3个不同的起源。“圣”,源自于拉丁文,意为“神圣的”;“彼得”,使徒之名,希腊语解释为“石头”;“堡”,在德语和荷兰语中称为“城市”。18世纪初,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开凿了运河,疏通了涅瓦河和众多河流,连接了42个小岛,并架设了423座桥梁,使圣彼得堡成为一座“水城”和“桥城”。 圣彼得堡的中心城区是涅瓦河南岸最繁华的涅瓦大街。这座昔日帝都拥有众多俄罗斯古典建筑群和名胜古迹,如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要塞、冬宫与宫前广场、夏宫与夏花园、海军总部大厦、圣伊萨克大教堂、十二月党人广场、斯莫尔尼宫等等。涅瓦河哺育了灿烂辉煌的俄罗斯文化,使圣彼得堡成为著名的科学文化城。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普希金、果戈理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都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城内拥有数以百计的科研机构,数十所高等院校,以及众多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等。当晚,我们在皇宫大剧院观看了芭蕾舞演出,感受了俄罗斯文化的高雅。但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加之对肢体艺术不甚了解,当全场暴发雷鸣般掌声时,我们的团队中竟有人呼呼大睡。从剧院出来,天色仍然大明,方悟到这里是世界上少数的“不夜城”之一,每年5~8月都会发生“极昼”现象,一日中几乎无黑天。我们到来,时值7月上旬,晚11时以后,天色才微暗下来,到凌晨3时,又如白昼一般。

  次日早晨,我们慕名去参观夏宫,这处皇宫位于圣彼得堡西郊29公里处的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为彼得大帝于1710年开工建造的,到叶卡捷林娜二世才续建完工。此宫建在一个800公顷大的花园之中,园中松橡茂盛,花团锦簇,山丘高处有两个平湖,湖水直通芬兰湾,形成阶梯通道,依其自然落差,形成150多个喷泉。

  夏宫的园林设计精到、布局奇妙,小石碎沙铺路,古朴自然,树木排列有序,花草林荫分外鲜翠。特别是喷泉造型奇特,有的喷泉还会戏弄人,若不慎踏中机关,水会从四面喷来,衣发俱湿,像落汤鸡般可笑。如此优雅的园林身临其境,十分舒爽。眼看预定时间已过,仍流连忘返,依栏而立,作首古风,记述所见,自得其乐。

  游夏宫

  波罗的海岸,夏宫有盛名。

  八百公顷地,园林建宫廷。

  岸上橡松翠,海湾如镜明。

  喷泉呈百态,水姿献殷勤。

  举目赏奇石,俯首鉴宝瓶。

  观花生快意,望海惬素胸。

  忙来理朝政,闲时论古今。

  安邦会使节,治国宴群臣。

  烈日林荫挡,酷暑轻风迎。

  亚当并夏娃,重温伊甸馨。

  偶有童心现,嬉水逗游人。

  盛世兴土木,不惜国库银。

  彼得奠基石,女皇续楹屏。

  有为创大业,后世颂精英。

  7月9日上午11时,我们冒雨走进冬宫,在宏大的沙俄皇宫里逗留了两个小时,充分领略了沙俄宫廷的威严与气势。冬宫建于1754至1762年间,殿分3层,有大小殿堂和房间1000多间,内外装饰极为奢华。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均在这里爆发。十月革命以后,冬宫被改造成博物馆,是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的一部分,与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齐名。收藏有各种古董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近300万件,按照史前文化、希腊罗马文化、东方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几大专题分区陈列,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如今还停泊在涅瓦河边。从冬宫出来,我们来到这艘舰旁,本打算登舰考察,但不知何故,通道封锁,上写:“暂停参观一天”,大概是内部检修,我们只好怏怏离开,去看斯莫尔尼宫。这是一座白色的楼,上用天蓝色的线条勾画,色调明快新颖。左边有教堂,右边是一个三层楼的办公用所。楼前有一雕塑,列宁站在基座上,昂首挺胸,手指东方,炯炯有神。

  在办公楼前广场的左右两侧,矗立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塑像。十月革命前,这里是一所女子学校,红军打进冬宫后,列宁将此处作为苏共中央的府第,在这里处理军国大事,这为斯莫尔尼宫提升了历史地位,为此作诗以记。

  观斯莫尔尼宫

  巡洋舰上炮声响,涅瓦河畔旌旗扬。

  导师振臂挥巨手,红军冲破冬宫墙。

  马恩塑雕立左右,女子学校设中央。

  人民政权开新宇,共产主义耀东方。

  

天然之海贝加尔湖

  7月9日下午6时,我们登上去往伊尔库茨克的班机,飞行6个小时,于当地时间10日凌晨4时(两地时差5个小时)抵达伊尔库茨克。

  伊尔库茨克是东西伯利亚第二大城市,位于贝加尔湖南端,安加拉河与伊尔库茨克河的交汇处。300年前,这里是沙俄的流放地和淘金城。现在,成为西伯利亚的重要工业城市,有大型炼铝厂和电缆厂,机械制造、木材、加工、食品、毛皮产业发达。人口约100万,被称为“西伯利亚的心脏”、“东方巴黎”、“西伯利亚的明珠”。近年来,伊尔库茨克逐步成为俄中两国的重要贸易转运点。从自然景观看,伊尔库茨克满山遍野的森林覆盖大地,生态环境优美。世界上最深、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就在伊尔库茨克西侧66公里。

  贝加尔湖大约形成于2500万年前,面积3.15万平方公里,狭长的湖面自东北向西南延伸,全长636公里,最大宽度79.5公里,中间最深处有1637米,其水量达2.3万立方千米。有300多条大小河流注入其中,只有一条安加拉河从贝加尔湖流出,流向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注入北冰洋。湖中有岛屿27个,奥利洪岛是贝加尔湖最大的岛屿,面积达730平方公里,岛上有广阔的草场,茂密的森林,湖边的大理石和沙丘上布有红色的苔藓,色彩斑斓,分外迷人。湖中水产丰富,水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有1150多种生物及1080多种植物。还可以遇到世界唯一的淡水海豹“贝加尔海豹”。

  寻游贝加尔湖曾是我多年的夙愿,因为此湖古代为中国的“北海”,汉代苏武牧羊就在此地。据史料记载,内蒙古草原上古代有几个民族是从贝加尔湖游牧而来的。我的家乡古称敕勒川,大约在公元400年左右,繁衍生息在这里的敕勒族就是来自贝加尔湖。有专家认为,蒙古土默特部落在成吉思汗时期被称为“秃马惕”,就生活在贝加尔湖畔。 “贝加尔”一词源于布里亚特蒙古语,意为“天然之海”,今日到此,但见沿岸群山环绕,森林苍翠,没有污染,生态环境这等完好,十分感叹。我们乘坐游艇,游览湖面,天空万里无云,湖水清澈见底,湖边水底碎石清晰可数。进入湖心,水色深蓝,海天一色,与大海的感觉并无两样。大家不约而同感叹其美,不愧有“圣湖”、“圣水”、“圣海”、“西伯利亚明眸”之美誉。同时了解到该湖于1996年成功申报联合国世界遗产。

  湖的对岸就是布里亚特蒙古共和国。布里亚特人是由13至14世纪进入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部落和当地居民融合而成,以畜牧业与狩猎、捕鱼业为生。目前布里亚特共和国有布里亚特蒙古人50余万,至今仍保留着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一些村寨部落,还被辟为"“民俗文化村”,其语言、风俗特色鲜明,建筑风格独特。据介绍,布里亚特人有祈求神灵的习惯,每逢重大节日及婚礼、生子等家庭要事,树上便挂起五颜六色的布条,祭祀者洒酒、扔钱币祭祀神灵,祈求平安、健康、幸福。这些仪式,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崇尚萨满教的风俗极为相似。遗憾的是由于时间仓促,未能到对岸亲身领略其风采。

  当晚,我们住在湖边的灯塔宾馆,推开窗户,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碧绿的湖面。已是晚上10点,太阳仍不肯落山,湖水如镜,映照蓝天,一个纯净的世界跃然眼前,真是一处净化心灵之地。我在想,世界上水面大的地方,大体分为洋、海、湖几类。简单地说湖为内陆上的积水,不与海相通,海是大洋靠近陆地部分,其余环绕大陆的水体为洋。贝加尔湖面积之大可用一望无际形容,中国古代称之为“北海”是恰当的。历史上贝加尔湖为中国北方民族主要的活动地区,后因多种原因划归俄版图。躺到床上,我品味当年苏武在此牧羊是何等心境。

  第二日早晨,我们去参观“贝加尔湖博物馆”。在这里更感到湖体之深,湖水之清,堪称世界之最,鱼种、植物之多,可谓世界奇珍。这些可贵的生灵,在零上三度的水温下顽强地生存,生命力十分旺盛。湖中有一种名为胎生贝湖的鱼,居然无脊骨,纯粹是由脂肪构成,长期游荡在湖的底层,一旦浮在湖面,就会被太阳熔化。这正印证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然法则。在这里见到了世界唯一的淡水海豹——贝加尔海豹,胖乎乎的身体,锋利的手爪,机敏的眼神,灵活的动作,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这里有大量的实物标本及详尽的图片文字介绍,可惜自己不识俄文,俄罗斯导游小姐真诚、可爱、认真,但知识有限,中国话又不太流利,所问之事,大多未能搞清。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登上一座山峰,当地人称为萨岩山,最高处海拔1600米。从这里居高临下,俯视贝加尔湖,一望无际,海天相连,又有群山环绕,森林护照,风光旖旎,美不胜收,令人陶醉。可惜的是景点缺乏宣传与经营,全部景点上无一份外宣材料,导游对一些基本数据和历史演变也都不知道。从市区到湖边只有一条普通的黑色公路,大概年久失修,坑坑洼洼。酒店管理粗放,自来水中混有锈色,歌厅鼓乐不断,深夜不停,整个酒店的噪音使游客不能入睡。早餐十分简单,只几样食品。看得出,这里的主人没有精心策划旅游,空有一池世界级的淡水,一年中只有两个月的旺季,居然没有多少游人。追古抚今,感慨万分,随即写下一首小诗。

  贝加尔湖

  萨岩山顶观湖景,浩渺无垠天际流。

  鱼嬉浅湾情切切,豹翔深渊荡悠悠。

  苏武远放单鞭牧,北海寻踪结伴游。

  空有一池纯净水,远东局势使人愁。


以邻为伴话古今

  7月11日,伊尔库茨克时间17时,我们登上返程航班,两个半小时后回到北京。飞机上,我回顾六天的行程。空中的飞行,加上宾馆到机场的车程,海关的繁琐安检,占去一天半的时间。四天半的有效时间,考察一国三个地区,可谓是“飞”马观花。好在俄罗斯的7月,白昼时间长,我们夜以继日,用心考、察、看、阅,大体上对俄罗斯的地域、风貌、民情、政治、经济、历史有了梗概的了解。

  俄罗斯真可谓地大物博,她横跨了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两大洲,占地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境内有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和乌拉尔山山脉。一条伏尔加河,长达3690公里,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还有第聂伯河、顿河和西伯利亚地区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若在别的国家,也属于大的河流。一个咸水湖称为里海,面积37.1万平方公里。一个淡水湖,贝加尔湖,都称得上世界之最。

  俄罗斯可谓资源富集。天然气蕴藏量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储量65亿吨,占世界的12%~13%。煤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铁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铝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铀蕴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黄金储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特别是全国范围大面积的森林,从空中俯视,像绿色的海洋。森林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7%,堪称世界之最。

  俄罗斯的历史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相比并不长,但在千余年的历程中也曾有过辉煌。大约公元六世纪左右,东斯拉夫部落逐步形成部落联盟,因其居住在第聂伯河的支流罗斯河两岸,被称为罗斯人。九世纪开始形成以基辅为中心的古罗斯国家,至今大体分为留里克王朝、罗曼诺夫王朝、苏维埃政权时期和俄罗斯联邦时期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留里克王朝阶段。由来自北欧的瓦里亚基人的首领留里克,于公元882年建立王朝,定都于基辅,史称基辅罗斯。留里克王朝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国家,与东方各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又以通婚的方式与欧洲邻国建立起广泛的政治联系。公元988年,王朝接受东正教为国教,在罗斯建立起大主教区。到11世纪后半期基辅罗斯开始解体,分裂成众多的小国,彼此混战不断,逐渐走向衰落。1240年被蒙古征服,从属于成吉思汗之孙拔都所建立的钦察汗国。在此期间,罗斯各国逐步形成了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三大东斯拉夫民族。蒙古汗国对基辅罗斯的影响很大,至今俄罗斯的国土上还有卡尔梅克和布里亚特两个蒙古共和国,有不少地区包括莫斯科,仍保留有蒙古名称。1480年,伊凡三世击败了钦察汗国的军队,结束了蒙古人对俄长达240年的统治。俄罗斯国家开始逐步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在伊凡雷帝在位期间,开始对外征战,扩张了版图。1598年,留里克王朝绝嗣,外戚戈都诺夫被推举为沙皇。国内贵族争权夺利,农民起义频繁爆发,波兰借机入侵。

  第二阶段为罗曼诺夫王朝阶段。1612年,俄罗斯人驱逐了波兰入侵者后,于1613年推举大贵族米·费·罗曼诺夫为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这个王朝经历了18个沙皇的统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发生的俄国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罗曼诺夫王朝对内加强中央集权,法律上确立农奴制度,对外不断征战,推行扩张政策,到17世纪末,基本占领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1682年,彼得一世被立为沙皇,这是在俄罗斯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帝王。他全面改革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和宗教管理制度,把全国划分为几个省,建立了最高管理机构——枢密院,制定了军队、文职和宫廷官员的等级体系。他加强海、陆军正规建设,兴办工业,注重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事业,创办各类学校,并派遣大批贵族子弟出国学习。在他统治期间,用武力取得了通向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北方出海口。通过迁都圣彼得堡,密切了与欧洲各国的联系,使俄罗斯成为世界强国之一。俄罗斯历史上另一位强势帝王是叶卡捷琳娜二世。这位女皇为德意志一公爵之女,1745年嫁给俄皇彼得三世,1762年宫廷政变,登上皇位,在位34年。她对外两次同土耳其作战,三次参与瓜分波兰,使南方疆土扩展至第聂伯河。在远东征服西伯利亚北部,渡过白令海峡,占领北美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1809年从瑞典手中夺取芬兰,1812年从土耳其手中取得比萨拉比亚,随后又从伊朗手中夺取了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大部,从拿破仑手中取得法属波兰部分领土。1815年与普鲁士和奥地利缔结“神圣同盟”,俨然成了欧洲霸主。19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俄罗斯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贵族势力与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愈演愈烈。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俄国传播。1903年,列宁提出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之后,革命斗争连续不断,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迫使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王朝的统治结束。革命成功后,工人和士兵组织了自己的领导机构——苏维埃,但还有一个以克伦斯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权凌驾其上,出现了两个政权。列宁认为革命不彻底,同年4月,提出了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于是1917年11月7日(俄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第三阶段为苏维埃政权阶段。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了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为首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1918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首都迁到莫斯科。1922年7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宣告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因政策和权力问题布尔什维克党内发生严重斗争,托洛茨基被解除职务,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重要党政领导人被作为反党派别遭到批判处理。随后,斯大林在全党开始了一场“反右倾运动”,紧接着又在全苏联开展了一场名为肃清反革命分子和帝国主义间谍分子的大检举、大揭发、大逮捕、大处决运动,一直延续到1938年秋,这一运动受牵连的人达到500万之多,其中40多万人被处决。时隔不久二战爆发,起初苏联开始向西扩张,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建立起一条所谓“东方战线”的防御带,出兵占领了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继而侵占了芬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土地,威逼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加入苏联。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战争的头5个月,德军占领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苏联领土,苏军损失惨重。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局势逆转,德国法西斯受到致命打击。苏军开始战略反攻,到1944年基本收复了苏联国土。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随后苏联对日宣战,打败了日本关东军,帮助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他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理论。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历数了斯大林滥用权力、搞个人崇拜对党和国家造成的危害。其执政后期,集党政大权于一身,总揽党和国家的大事,执政期间国家政策多变,造成一系列混乱现象。中苏关系发生冲突后,到1959年苏联撤走援助中国的专家,逼索债务,使两国关系彻底破裂。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自愿退休”,退出政坛。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处于上升阶段。他不惜代价提高苏联的军事实力和军事科技水平,利用美国陷于越战泥潭之机,开始在全球推行进攻战略。1969年,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执政后期,苏联经济发展出现停顿和倒退。勃列日涅夫病逝后,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担任总书记,开始了稳重的改革,但他们年老多病,执政时间短,难有作为。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提出了政治改革的新思维,提倡民主化、公开化,“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导致苏联政局动荡不安,罢工风潮此起彼伏,各种反对势力崛起,党内发生了严重分裂。于是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宣布放弃苏共在国家的法定领导地位,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苏共在各级政权机构的领导权旁落,国内民族矛盾激化,分离主义运动勃起。在经济崩溃、政治失控、联盟解体的情况下,以副总统亚纳耶夫等人为首的部分实权人物发动了“八·一九事变”,软禁了戈尔巴乔夫,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实行紧急状态。但由于叶利钦等人的对抗,遭到失败。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12月25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执政多年的苏共顷刻瓦解,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在克里姆林宫上飘扬了近70年的镰刀、铁锤红旗,在寒风中悄然降下,代替它的是俄罗斯联邦的红蓝白三色国旗。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打下的红色江山,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驱使下,毁于一旦。

  第四阶段为俄罗斯联邦阶段。独立后的俄罗斯联邦,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新任总统叶利钦任命盖达尔为副总理和代总理,对经济进行“休克疗法”,造成生产下降,消费品短缺,物价指数上涨,社会普遍不满。以哈斯布拉托夫为首的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严厉指责叶利钦,批评其脱离俄罗斯的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的经济模式。人代会选举切尔诺梅尔金为新总理。叶利钦大胆撇开人代会,另外组织立宪会议,制定新宪法草案,宣布解散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以哈斯布拉托夫为首的人代会针锋相对,宣布总统令无效,并任命副总统鲁茨科伊为代总统。叶利钦派兵围攻人代会,双方发生流血冲突,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失败被捕。1993年12月,新宪法在全民公决中通过,扩大了总统的权限,叶利钦重新任命总理,解散了政府和议会,并兼任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到1995年,国内经济持续下滑,金融危机又把刚有复苏迹象的俄罗斯经济再次推向深渊。激烈的政治斗争使政府更迭频繁,切尔诺梅尔金、基里廷科、普里马科夫、斯捷帕申、普京等走马灯似的先后出任总理。

  普京出任总统后,以铁的手腕推进改革,强化国家对地方的管理体制,巩固国家统一,使俄罗斯经济开始回升。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十位,民族矛盾趋于缓和,宗教问题相对稳定,俄罗斯的社会发展出现新的转机。

  飞机开始下降,北京机场就在眼下。匆匆六日之行领略了俄罗斯国土之大、物产之富、风情之异、生态之美,也感受到俄罗斯是政治军事大国,更是一个资源大国。它幅员辽阔,资源种类多,含量大,自给程度高。水资源、石油、天然气、木材、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均居世界前列,产业发达,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科技科研实力雄厚,发展空间大,回旋余地大,自我发展、修复能力强。特别是远东地区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将来很可能从历史的后院走向前台,“俄罗斯的未来在远东”。中国与俄罗斯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历史、地理渊源。13世纪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征服了罗斯公国,统治俄罗斯长达240年。16世纪之后,沙俄通过一系列扩张和不平等条约,蚕食了中国东北、西北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从俄罗斯这片土地上传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以俄为师走上民族解放的道路。新中国建国之后,曾得到苏联帮助,而之后关系的破裂又使我国受到巨大的损失。一系列的恩恩怨怨很难说清,但是欧亚大陆连在一起,两个国家南北接壤,有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继承了中苏外交关系,1996年,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2000年后,俄总统普京、梅德韦杰夫先后与我国家主席江泽民、胡锦涛进行互访,使中俄关系出现了新局面。(完)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社会组织机构)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行政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
业务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